香港大學開發出微型柔性有機半導體OFET

2020-10-09 柔智燴

香港大學開發出微型柔性有機半導體OFET

場效應電晶體(FET)是諸如集成電路,計算機CPU和顯示背板之類的現代電子產品的核心組成部分。使用有機半導體作為電流通道的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與諸如矽的無機對應電晶體相比具有撓性的優勢。

OFET具有高靈敏度,機械柔韌性,生物相容性,性能可調性和低成本製造的優點,被認為在可穿戴電子設備,適形健康監測傳感器和可彎曲顯示器等新應用中具有巨大潛力。

想像一下可以捲起的電視屏幕;或智能穿戴式電子設備和靠近身體穿著的衣服,以收集重要的身體信號以立即進行生物反饋;或由無害有機材料製成的微型機器人在體內工作,用於疾病診斷,目標藥物運輸,微型手術以及其他藥物和治療。

直到現在,OFET的增強性能和大規模生產的主要限制在於難以將它們小型化。就產品的柔性和耐用性而言,當前市場上使用OFET的產品仍處於原始形式。

香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陳國梁博士領導的工程團隊在開發交錯結構單層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這為減小尺寸奠定了重要基礎。該結果已發表在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用於歐姆接觸電阻,高本徵增益和高電流密度的晶體化單層半導體", Crystallized Monolayer Semiconductor for Ohmic Contact Resistance, High Intrinsic Gain, and High Current Density)中。該創新已獲得美國專利。

帶有轉移電極的完整單層有機電晶體

現在,科學家在減小OFET的尺寸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隨著尺寸的減小,電晶體的性能將顯著下降,部分原因是接觸電阻的問題,即抵抗電流的界面電阻。當設備變小時,其接觸電阻將成為顯著降低設備性能的主要因素。

由陳博士的團隊創建的交錯結構單層OFETs表現出創紀錄的低歸一化接觸電阻40Ω-cm。與具有1000Ω-cm接觸電阻的傳統設備相比,新設備在相同電流水平下運行時可以節省96%的觸點功耗。更重要的是,除了節省能源外,還可以大大減少系統中產生的過多熱量,這是導致半導體故障的常見問題。

"基於我們的成就,我們可以進一步減小OFET的尺寸並將其推至亞微米級,與無機對應物兼容,同時仍可以有效發揮其獨特的有機性能。這對於符合相關研究的商業化要求。"

"如果柔性的OFET能夠工作,那麼許多傳統的基於剛性的電子設備(例如顯示面板,計算機和手機)將轉變為變得靈活和可摺疊。這些未來的設備將在重量上大大減輕,並且生產成本低。"

"此外,鑑於它們的有機性質,它們更可能與先進的醫學應用具有生物相容性,例如用於跟蹤大腦活動或神經峰值感應的傳感器,以及用於精確診斷與腦有關的疾病(例如癲癇病)的傳感器。" 陳醫生補充說。

陳博士的團隊目前正在與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以及城大的生物醫學工程專家合作,將小型OFETs集成到柔性電路中的聚合物微探針上,以便在不同外部刺激下在小鼠大腦中進行體內神經尖峰檢測。他們還計劃將OFETs整合到諸如導管之類的手術工具上,然後將其放置在動物的大腦中,以進行直接的大腦活動感應,從而定位大腦中的異常激活。

"我們的OFET提供了更好的信噪比。因此,我們希望在使用傳統的裸電極進行傳感之前,我們能夠拾取到一些微弱的信號,這些信號是無法檢測到的。"

"我們的目標是將應用研究與基礎科學聯繫起來。我們的研究成果有望為OFET的研究和應用打開一片藍海。我們相信,OFET的設置和成就現已為大面積顯示背板和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做好了準備。工具。" 陳博士總結。

相關焦點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有機半導體|器件|電晶體|半導體
    有機半導體是由有機分子組成的材料,特殊的結構讓其具有導電性,其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與金屬和絕緣體相比,半導體材料的發現是最晚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當材料的提純技術改進以後,半導體的存在才真正被學術界認可。
  • 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新模型誕生,助力柔性電子產品開發
    近日,復旦大學的研究者揭示了導致有機薄膜電晶體性能變化的機制,為進一步改良以有機薄膜電晶體為代表的柔性電子技術開拓了前景,從可穿戴設備到紙幣防偽,柔性電子技術將有望走進我們d 生活。此論文發表於最近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Gordon E.
  • 大分子碳結構有機半導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9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研製出了一種含巨大分子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其結構穩定,擁有卓越的電學特性,而且成本低廉,可被用於製造現代電子設備中廣泛使用的場效應電晶體。科學家們表示,最新突破將會讓以塑料為基礎的柔性電子設備「遍地開花」。相關研究發表在材料科學領域最著名的雜誌《先進材料》上。
  • 先導專項成果③|有機半導體:從新分子邁向傳感器
    領域三有機半導體:從新分子邁向傳感器半導體是人們熟悉的材料綴以「有機」二字,便意味著令人期待的未來:超靈敏壓力感測器、高精度紅外光傳感器、人工智慧元件器將成為可能。有機半導體指的是具有半導體性質的一類有機材料。和傳統半導體相比,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原料易得、廉價、重量輕、製備工藝簡單、環境穩定性好以及可製作成大面積柔性器件等優點。
  • 柔性微型LED:重塑未來可穿戴技術
    導讀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及其國際同事開發出一種創造可摺疊、扭曲、切割以及粘貼到不同表面上的微型LED的新方法。背景LED是「Light Emitting Diode」的縮寫,中文譯為「發光二極體」,是一種可以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半導體器件。
  • 香港研發有機框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效率高達22.02%
    導讀:香港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電池,他們說,在加速測試條件下,這種電池可以保持其初始效率的90%以上。該設備基於二維金屬有機框架。香港城市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2D共軛金屬有機框架的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聲稱已開發出一種更穩定,更高效的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經認證的效率為15.6%。據科學家稱,該設備被開發人員聲稱擊中了未經認證的16.1%,是迄今為止開發出的最高效的全無機鈣鈦礦倒置電池。
  • 普林斯頓大學Nat. Mater.:有機半導體n-型摻雜的光活化突破熱力學極限
    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開發出了多種穩定的分子p-型摻雜劑並且已經成功地部署在器件中,分子n-摻雜劑的研究也很活躍。然而,由於某些原因,適用於低電子親和力(EA)材料的空氣穩定的分子n-型摻雜劑仍然是研究的難點。n-型摻雜涉及到通過還原劑向半導體材料的電子傳輸軌道提供電子。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
    有機半導體是由有機分子組成的材料,特殊的結構讓其具有導電性,其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與金屬和絕緣體相比,半導體材料的發現是最晚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當材料的提純技術改進以後,半導體的存在才真正被學術界認可。
  • 香港研發有機框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效率高達22.02%
    香港科學家開發出新的電池,據了解在加速測試條件下電池可以保持其初始效率的90%以上。該設備基於二維金屬有機框架。香港城市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2D共軛金屬有機框架的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聲稱已開發出一種更穩定,更高效的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經認證的效率為15.6%。據科學家稱,該設備被開發人員聲稱擊中了未經認證的16.1%,是迄今為止開發出的最高效的全無機鈣鈦礦倒置電池。研究人員聲稱,他們的設備是第一個鈣鈦礦電池,提供良好的長期穩定性和高功率轉換效率的同時,他們還表示,它還提供減少鉛洩漏。
  • 空氣穩定的有機自由基:用於柔性電子的新一代材料?
    因此,與其他類型的開殼化合物相比,對自由基的應用研究較少。隨著有機光電材料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太陽能電池(OPV),傳感器,光電探測器以及許多其他器件中的廣泛應用,因此在過去幾十年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 可穿戴技術重大突破:有機納米材料製成柔性存儲器
    有機納米材料,作為一項常規技術突破,已廣泛應用於柔性電子領域,例如製成柔性邏輯電路或者顯示器。但是,目前的可穿戴電子設備中,有機納米材料並沒有得到更廣泛應用,主要是因為它們無法產生柔性、非易失、具有實用的讀寫速度的存儲器。最近,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團隊的突破性研究,解決了這一問題。
  • 兼具小分子高遷移率特性和聚合物優良機械性能柔性有機薄膜電晶體
    in Polycrystalline Molecular Semiconductor Films by Grain Boundary Plasticization」的學術論文,於軍勝教授團隊博士生趙聃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於軍勝教授和美國西北大學Tobin J.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介紹了他們在柔性透明電極與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  文章介紹,陳永勝團隊製備了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於構築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與使用商業氧化銦錫(ITO)玻璃電極的器件性能相當,光電轉化效率可達16.5%,刷新了文獻報導的柔性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這一成果使得高效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實現產業化更近一步。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傳統無機熱電材料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不具備柔性功能;而有機熱電材料雖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能,但熱電性能極低。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可綜合無機材料的熱電高性能和有機材料的良好彎曲性能,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連發5篇頂刊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 新研究:讓金屬有機框架變得具有柔性!
    導讀  據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官網近日報導,來自該校與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一支科研團隊使用實驗與模擬找到了使金屬有機框架變得具有柔性的方法和原因。  創新  近日,來自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B)與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一支科研團隊使用實驗與模擬找到了使金屬有機框架變得具有柔性的方法和原因。他們通過巧妙的化學操作「欺騙」系統,在晶體結構中實現各種能量相似的排列。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可溶液化加工及柔性等特點,受到學術界以及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由於電子器件中普遍存在的p-n結,高性能的n型和p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對整個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都不可或缺。然而,相比於p型(空穴傳輸型)有機半導體,由於高度缺電子結構單元的缺乏、空間位阻效應及合成上的面臨的挑戰,對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研究較少,高性能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稀缺,發展高性能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是有機電子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對推進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
  • 柔性低壓高頻有機薄膜電晶體
    柔性低壓高頻有機薄膜電晶體Flexible Low-voltage High-frequency Organic Thin-film
  • 我國學者合成有機納米聚合物 將對柔性電子技術產生影響
    證券時報e公司訊,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近日借鑑中國方圓文化和古代窗格結構,突破了高分子的新概念併合成了有機納米聚合物,實現了基於中心對稱分子排列的立體選擇格子化和聚格子化。
  • 新型柔性半導體製備方法更簡單
    導讀一種新型半導體有望應用於我們身邊的高清顯示器。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一種半導體,稱為「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它能從單根納米線發出多種鮮豔的顏色,解析度小到500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