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都知道,珊瑚壩這個江心島,曾在抗戰時期作為機場使用過。可很少人知道,這裡曾經開創過航空史上彎道起飛的先例。
今天,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發布了《重慶江心島鏈歷史文化探秘》(以下簡稱《探秘》),講述了珊瑚壩的悠悠往事。
珊瑚壩曾是「黃葛晩渡」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的珊瑚壩,已經成為重慶市民們遊樂玩耍的好去處。每逢枯水期,從江心「浮出」的珊瑚壩上,放風箏、燒烤、踩水的市民絡繹不絕。
其實 ,「珊瑚壩」一直是重慶城的景致之一,早在明代它就已經出現在了文人墨客的筆下。
明代曹學佺所著《蜀中名勝紀》中記載:「南紀門外大江對岸南城坪有黃葛古樹,偃蓋渡傍。江橫大洲曰珊瑚壩。舟子曲折行乃達彼岸。雨餘月際,遙睇江煙蒼茫間,舴艋往來,飄如一葉,亦佳趣也。」
而這個江心島,更是巴渝十二景中「黃葛晩渡」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宋代,「黃葛晩渡」就已經成為重慶城的一道景致。
南宋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餘玠曾寫道:「龍門東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暫息肩,自是晚來歸興急,江頭爭上夕陽船。」
清·乾隆《巴縣誌》中記載:曾任奉節知縣的清代著名詩人姜會照在為黃葛晚渡寫下的詩句中,就有珊瑚壩的美景存在——「老樹根蟠古樹旁,珊瑚秀插水中央。空江秋影煙波闊,小立冥濛望野航。」
「黃葛晩渡」已隨時光流逝而不復得見,但是珊瑚壩作為重慶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卻一直伴隨著這座城市朝朝暮暮。
珊瑚壩機場的候機樓是竹棚搭成的臨時建築
除了是遊玩的好去處,珊瑚壩另一個廣為重慶市民所熟知的,是它曾在抗戰時期作為機場的歷史。
那麼這個島上機場究竟建於何時,又是為何而建呢?
《探秘》給出了答案:1933年,中國航空公司開闢渝蓉航線,因廣陽島機場離市區太遠,且主要為軍事用途,中航決定在珊瑚壩島修建陸上機場。機場於同年11月開始修建,由四川省政府撥款,三益建築公司承建,機場長900米、寬150米,其中跑道長730米、寬45米。
但是,因為每年汛期珊瑚壩島會被江水淹沒,所以這個島上機場內沒有一座永久性建築,僅僅設置了簡易竹棚作為臨時會議室和候機室使用。
每年汛期到來之前,竹棚均會被提前拆除,民航飛機也改為在廣陽島機場起降(其後改為在九龍坡或白市驛機場起降)。
因受珊瑚壩地勢影響,民航飛機只能單向起降,即向西起飛,向東降落。同時,因為西面有鵝嶺,飛機不敢直飛,得沿江繞行,很考飛行員技術。
當時,為方便旅客乘機和裝卸貨物,機場北岸搭有浮橋,乘客上到江岸後再登300餘級石梯就可抵達南區幹路。
這個沿石梯而上的巷道,民間稱為燕喜洞「飛機碼頭」。如今,這個地名仍然存在,但是周邊環境已經大變樣。
珊瑚壩機場開創航空史上彎道起飛的先例
這個只能在枯水期使用的島上機場,雖然所有建築都是用竹棚搭成,但是卻創造了航空史上彎道起飛的先例。
1944年11月21日,由美國飛行員布朗上尉駕駛的1架B-29遠程轟炸機在執行完轟炸日軍的任務後,從上海方向飛回四川,途中因燃料耗盡而迫降在珊瑚壩機場。
就在飛機準備飛回成都空軍基地時,遇上了令人頭疼的事情。珊瑚壩機場跑道太短,遠達不到B-29飛機起飛滑跑所需長度。於是,重慶緊急調集上千民工向東加長跑道至江邊,但長度仍然不夠,又沿江邊轉彎加長一段,和原跑道形成20度夾角,同時把飛機上所有裝備、彈藥卸下,將飛機重量減至最輕。
B-29飛機起飛當天,一邊滑跑一邊轉彎,待轉入直線跑道滑跑時,已有較大速度,滑到跑道盡頭之前終於安全離地。珊瑚壩機場上演了驚險一幕。
這次起飛的過程,因此被永遠載入了史冊。
抗戰期間,珊瑚壩十分繁忙,它既開闢了往返大後方各地如成都、貴陽、西安、桂林、蘭州等地的航線,又承接遠至駝峰航線運到重慶的戰略物資,還遠航至印度汀江、緬甸仰光甚至中亞的阿拉木圖。
但是季節性淹沒始終給珊瑚壩機場使用帶來了諸多不便,1950年,重慶的民航班機全部改在白市驛機場起降。1951年,重慶航站也遷至白市驛機場,珊瑚壩機場從此廢棄。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