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北京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近百年來,這座城市見證了中國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上世紀30—40時代,這裡的大學和各研究機構,雲集著一大批重要學者,共同推動時代的發展進程。《北平學人訪問記》輯錄了這個時代北平報紙上的「學人訪問記」系列訪談文章。所訪69位學者,文理兼顧,都是當時的學界名流。一篇篇的訪談文章,客觀地記錄了一位位學人的治學經歷和治學主張。這些刊於報端的文章,呈現了一幅星光璀璨的現代中國學人群像。如今對這些文章整理並出版,對於我們認識一個時代的風起雲湧,具有「在場」感,具有啟示意義。
「學人訪問記」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抗戰之前的1935年至1937年;第二時期是抗戰之後的1945年至1947年。採訪的名家中,有我們熟悉的錢玄同、許地山、潘光旦、陳垣、馮友蘭、徐悲鴻、朱光潛等人,也有今天我們較為陌生的學人。所有受訪者,無一例外從事和教育相關的工作。對於如何辦好教育,他們各有所思所行、彰顯出一代學人深沉的家國情懷。
上世紀30—40時代,也是一個內憂外患、風雲際會的時代。書中所訪問的學人,都為當時落後的中國教育深感憂心,在教育方面儘管各有其主見,可是受到經濟、戰爭和社會制度的影響,很多想法難以付諸實施,但是這並不意味他們就此止步,依然付出堅卓的努力。
那個時代的人們,科學思維、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普遍缺乏。而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邁進,科學恰恰是重要動力。當時的數理專家、北平大學工學院院長張貽惠,深感國人科學素養的貧乏,他熱衷於翻譯國外科普著作,在工作之餘花大量時間從事科普工作。對於大學人才培養,他和很多學人一樣,有自己的看法。理工專業大學生的培養,他認為先進的儀器設備是前提條件,可辦學經費並不充裕,他在訪談中對此深感無奈。在他看來,理工類大學生掌握書本理論顯然不夠,必須要親自動手,在實驗實踐中提升學業水準。
而清華大學哲學家馮友蘭教授在受訪時認為,不鼓勵所有大學生誦讀晦澀的古代典籍,那是專門學者的事情。在他看來,比辦大學教育更顯得急迫的,是大興鄉村教育。其理由是中國人口主體在鄉村、文盲也集中在鄉村。類似馮友蘭教授主張的學者不在少數,除了梁漱溟、晏陽初等少數學人躬身實踐鄉村教育運動,在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要普及鄉村教育,何其之難。
對於大學生的系列教育問題,植物學家胡先嘯教授在訪談中認為,大學生生理健康,關乎健全人格的塑造,而教育界忽略了青年生理健康教育,若不科學引導,大學教育是殘缺的。生理健康教育的匱乏,導致有的學生心理出現毛病。在那個時候,他就意識到生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極為難得的。長期以來,受到封建觀念的影響,學校和家庭,對於青年的生理健康教育總是躲躲閃閃。今天,生理健康教育儘管有長足進步,但依然有長路跋涉。
教育學家吳俊升在受訪時認為,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到當時中國教育的生態。學生的假期延長或壓縮,當時就在社會上議論紛紛。他堅定地認為,要給學生更多的假期,處於發育中的學生,增加假期有利於身體發育,也能釋放學生的才情。對於教師而言,延長假期則能修養身心,適當休息後更利於高效地工作。關於假期的長短問題,至今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現在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有些地方的老師教學不堪重負,上課疲於應付,而學生整天上課,身體得不到充分鍛鍊,學習效率不盡如人意。對於當時的大學教育,他感到大學課程和中小學課程全然孤立,這顯然不符合人對知識接受的連貫性。此外,大學的學科分得太細,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些現象和問題,至今依然存在,如何去有效解決,依然處於探索之中。
總體上講,《北平學人訪問記》(上下冊)對於那個時代學人的系列訪談文章,涉獵學人的專業背景是多方面的。書中學人們涉獵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研究領域的問題,都和教育領域休戚相關。畢竟教育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風起雲湧的時代,緊密地成為一個整體。那個時代的教育問題,也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關注和繼續探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