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代學人的教育圖譜 ——讀《北平學人訪問記》(上下冊)有感

2021-01-09 荊楚網

陳華文

北京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近百年來,這座城市見證了中國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上世紀30—40時代,這裡的大學和各研究機構,雲集著一大批重要學者,共同推動時代的發展進程。《北平學人訪問記》輯錄了這個時代北平報紙上的「學人訪問記」系列訪談文章。所訪69位學者,文理兼顧,都是當時的學界名流。一篇篇的訪談文章,客觀地記錄了一位位學人的治學經歷和治學主張。這些刊於報端的文章,呈現了一幅星光璀璨的現代中國學人群像。如今對這些文章整理並出版,對於我們認識一個時代的風起雲湧,具有「在場」感,具有啟示意義。

「學人訪問記」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抗戰之前的1935年至1937年;第二時期是抗戰之後的1945年至1947年。採訪的名家中,有我們熟悉的錢玄同、許地山、潘光旦、陳垣、馮友蘭、徐悲鴻、朱光潛等人,也有今天我們較為陌生的學人。所有受訪者,無一例外從事和教育相關的工作。對於如何辦好教育,他們各有所思所行、彰顯出一代學人深沉的家國情懷。

上世紀30—40時代,也是一個內憂外患、風雲際會的時代。書中所訪問的學人,都為當時落後的中國教育深感憂心,在教育方面儘管各有其主見,可是受到經濟、戰爭和社會制度的影響,很多想法難以付諸實施,但是這並不意味他們就此止步,依然付出堅卓的努力。

那個時代的人們,科學思維、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普遍缺乏。而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邁進,科學恰恰是重要動力。當時的數理專家、北平大學工學院院長張貽惠,深感國人科學素養的貧乏,他熱衷於翻譯國外科普著作,在工作之餘花大量時間從事科普工作。對於大學人才培養,他和很多學人一樣,有自己的看法。理工專業大學生的培養,他認為先進的儀器設備是前提條件,可辦學經費並不充裕,他在訪談中對此深感無奈。在他看來,理工類大學生掌握書本理論顯然不夠,必須要親自動手,在實驗實踐中提升學業水準。

而清華大學哲學家馮友蘭教授在受訪時認為,不鼓勵所有大學生誦讀晦澀的古代典籍,那是專門學者的事情。在他看來,比辦大學教育更顯得急迫的,是大興鄉村教育。其理由是中國人口主體在鄉村、文盲也集中在鄉村。類似馮友蘭教授主張的學者不在少數,除了梁漱溟、晏陽初等少數學人躬身實踐鄉村教育運動,在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要普及鄉村教育,何其之難。

對於大學生的系列教育問題,植物學家胡先嘯教授在訪談中認為,大學生生理健康,關乎健全人格的塑造,而教育界忽略了青年生理健康教育,若不科學引導,大學教育是殘缺的。生理健康教育的匱乏,導致有的學生心理出現毛病。在那個時候,他就意識到生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極為難得的。長期以來,受到封建觀念的影響,學校和家庭,對於青年的生理健康教育總是躲躲閃閃。今天,生理健康教育儘管有長足進步,但依然有長路跋涉。

教育學家吳俊升在受訪時認為,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到當時中國教育的生態。學生的假期延長或壓縮,當時就在社會上議論紛紛。他堅定地認為,要給學生更多的假期,處於發育中的學生,增加假期有利於身體發育,也能釋放學生的才情。對於教師而言,延長假期則能修養身心,適當休息後更利於高效地工作。關於假期的長短問題,至今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現在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有些地方的老師教學不堪重負,上課疲於應付,而學生整天上課,身體得不到充分鍛鍊,學習效率不盡如人意。對於當時的大學教育,他感到大學課程和中小學課程全然孤立,這顯然不符合人對知識接受的連貫性。此外,大學的學科分得太細,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些現象和問題,至今依然存在,如何去有效解決,依然處於探索之中。

總體上講,《北平學人訪問記》(上下冊)對於那個時代學人的系列訪談文章,涉獵學人的專業背景是多方面的。書中學人們涉獵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研究領域的問題,都和教育領域休戚相關。畢竟教育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風起雲湧的時代,緊密地成為一個整體。那個時代的教育問題,也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關注和繼續探討價值。

相關焦點

  • 史料︱「北平學人訪問記」之社會學家潘光旦
    1935年,《世界日報》決定採訪北平學者,連載於該報的「教育界」版,是為「學人訪問記」。所訪69位學者,文理兼顧,既有文史學家顧頡剛、周作人、沈從文等,也有自然科學家胡先驌、曾昭掄、秉志等,皆為一時之選。「北平學人訪問記」均為訪問實錄,從學者身世背景到學術研究、社會時事,再至將來計劃,恰似一篇學者的口述小傳。
  • 讀《昆蟲記·蟬》有感
    來之不易的幸福——讀《昆蟲記·蟬》有感        中山路小學五(7)班 李若妍
  • 中國教育報2020年度
    TOP10    1《北平學人訪問記(上下)》    賀逸文 等/撰 張雷/編    商務印書館    2《教育未來簡史:顛覆性時代的學習之道》    [美]伊恩·朱克斯(Ian Jukes《好看的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錢念孫/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5.《核心素養與學習的變革》    常生龍/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源創圖書    26.
  •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2020-11-2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教育報2020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 你好,2021
    這個學期初,老師和孩子們開始讀《吉檀迦利》和《新月集》,目前也已接近尾聲。伴隨著這誦讀經典的天籟之聲,我們好像看見那提著金筐、拿著花環的仙子,從遙遠的地方走來。這美好的誦讀聲,衝散了冬日的寒意,讓我們意識到,儘管陽光還透著些許疏淡,但依然明亮溫暖,沒有什麼能擋住光陰流轉、四季更迭,2021年已經來到。
  • 中國教育報2020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你好,2021
    這個學期初,老師和孩子們開始讀《吉檀迦利》和《新月集》,目前也已接近尾聲。伴隨著這誦讀經典的天籟之聲,我們好像看見那提著金筐、拿著花環的仙子,從遙遠的地方走來。這美好的誦讀聲,衝散了冬日的寒意,讓我們意識到,儘管陽光還透著些許疏淡,但依然明亮溫暖,沒有什麼能擋住光陰流轉、四季更迭,2021年已經來到。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他活著,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裡死去。   餘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於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了佃農。
  • 用愛聆聽花開的聲音——讀《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有感
    用愛聆聽花開的聲音——讀《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有感灤州市榛子鎮王官營小學 王小芳寒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這本書收集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論文隨筆。李鎮西老師是我們老師的楷模,更是我們老師的驕傲,他崇尚「民主、學科、個性」的教育思想,他說:「做一個有激情、有思想的教育者,是我最大的追求;走進學生的心靈,成為他們真誠的朋友,是我最高的榮耀」。手捧著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被敲動。伴隨著李老師的心路歷程,我的心靈也一同經歷一次升華的洗禮。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人生》有感8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人生》有感8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人年青。   ——題記   《人生》是我前幾個月讀的一本書,路遙用他那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一個年輕小夥高加林一年的經歷,他的一年可謂是起起伏伏。
  • ——讀《彼岸花》有感(高二)
    ——讀《彼岸花》有感(高二)  我想我是喜歡安妮的。  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我不知道這個女子是幸福還是不幸。她帶給我大片大片的孤獨和內心流離失所的荒蕪,手心疼痛得閃著寂寞,絕望像野花般瘋狂滋長,然後告訴自己,我還是一個騎著單車的16歲花季女孩,或許我應該卻無法拒絕安妮的憂鬱塵世和風情萬種。
  • AI教育華而不實,「知識圖譜」玩法能救場嗎?
    而在過去的AI教育產品當中,單純針對試題設置AI,只關注試題推薦而沒有完整的路線圖和引導,無法形成引導學生完成階段性學習目標的「策略」;現在,編制底層網絡的「知識圖譜」在矢量關係下具備了提供策略服務的能力(薄弱知識點按路線一個個突破),AI教育的價值也就更能成立。
  • 學子講壇丨銀河之巔 ——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
    銀河之巔——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192229  喬千容  「浩瀚的宇宙,往往給予人們神秘的色彩,一望無際的盡頭,是否存有第二地球?」躺在璀璨的星空下,你是否會產生對群星的敬畏與無限的遐想?其中閱讀是我最喜歡的休閒方式,尤其是讀一些富有故事性與哲理的小說,平日裡也有記日記的習慣。在假期中我經常與父母外出旅行,這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更是豐富了我的閱歷。「努力是人生最好的信仰,奮鬥過才不會有遺憾」,希望同學們也要不負青春韶華,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小晨分享:讀《動物世界的漫遊者》有感—艱辛的旅途
    作文題目:讀《動物世界的漫遊者》有感——艱辛的旅途作 者:小晨晨暑假,我讀了捷克作家馬克塔•斯巴科娃/伊娃•巴託娃和加納•K庫爾多諾瓦的作品《動物世界的漫遊者》。
  • 警示教育常態化 警鐘長鳴記心頭
    警示教育常態化 警鐘長鳴記心頭 2020-12-03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餘華的《活著》,用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撰寫出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出生活的真實,讀完這本書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
  • 讀書心得分享丨王桑:精儘自我,勇攀高峰——讀《我的經驗與教訓》有感
    精儘自我,勇攀高峰         ——讀《我的經驗與教訓》有感                   王桑  大客戶中心近期有一本暢銷書頻頻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即中國人的老朋友蘇世民的大作《我的經驗與教訓》。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你是古文白痴嗎?
    《浮生六記》插畫。文/曹吉利能用語言說清楚感受,就少用表情包敷衍,能根據注釋讀下來的書,就儘量不要翻看白話版。雙11已過,你都囤了什麼書?翻翻各大購書網站的暢銷榜單,雞湯文學作品都衝在最前列。這年頭肯讀書的人不多了,喝喝雞湯也未嘗不可。
  • 讀了之後會有很多收穫,看看讀後感吧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寒假期間,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書中講述的是一個叫魯濱遜的英國人由於遭遇海上風暴,漂流到荒島上發生的故事。魯濱遜在一次航海冒險中失事,他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島上,陷入絕境的魯濱遜以人們難以想像的堅強和毅力,勇敢地向各種困難挑戰,依靠智慧和辛勤勞動,使自己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救了一個即將被野人吃掉的俘虜——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