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北平學人訪問記」之社會學家潘光旦

2020-12-05 澎湃新聞
民國北平以文化城著稱,猶如旗下公主,雖然落魄,但底蘊深厚。1935年,《世界日報》決定採訪北平學者,連載於該報的「教育界」版,是為「學人訪問記」。所訪69位學者,文理兼顧,既有文史學家顧頡剛、周作人、沈從文等,也有自然科學家胡先驌、曾昭掄、秉志等,皆為一時之選。

「北平學人訪問記」均為訪問實錄,從學者身世背景到學術研究、社會時事,再至將來計劃,恰似一篇學者的口述小傳。由於「學人訪問記」散見於《世界日報》的故紙堆中,鮮為人知,不僅學界少有提及,即使後世為學人立傳,也罕有引用者。近年由香港嶺南大學張雷整理、編輯,近期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北平學人訪問記》,本文即69篇學人訪問記之一。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

《北平學人訪問記》,賀逸文等著,張雷編,商務印書館2020年7月出版

一、他住在清淨幽雅的清華新南院;因為壞了腿,肋下撐著兩根拐杖

我們的國家現在不再是個半殖民地的國家,而所以造成這種敗落情形的原故,自然又是「公婆各有其理」。不過,我們從事實上追求這種原因,也不是很簡單的,更不是因為某一種事故。如果依據優生學的理論講,重要的原因,還是人的關係。因為沒有優良的國民性質,同良善的環境,結果就造成了目前畸形的狀態。這個原因,我想是重要的。

潘光旦氏研究優生學及社會學多年,著論甚豐,歷年在上海光華、暨南、復旦、大夏等大學任教很久。去年北來,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社會思想史、家庭演化、優生學、家庭問題及人才論等學科,對學術界的貢獻甚多。我在陽光和煦的初冬,和同事旦問乘著備一般貴族乘用的汽車,到清華園去訪問他。我們都是久居市廛的人,郊外山峰巒疊,阡陌雜布,松柏成行,倒覺得另是一番風味,不禁地沿途欣賞。到清華大學後傳達處的人,翻開簿子,告訴我們潘氏是住在新南院十一號。因為新南院這個地方在我的記憶中生疏一點,多問了兩句,引起了他的問話,仿佛覺得我們是「老憨」。於是又重出清華的校門,找著了新南院的方向,原來那就是從前首善第九工廠的舊址,去年才被清華改建為教授住宅。一所所的西式房子櫛比著,四周曠野,不啻為世外桃源。雖然那裡住著十戶人家,卻是靜寂得很,無從辨別出潘氏的住宅,我們只得徜徉在這個新的地方,後來在無意之中發現了。

潘氏的住宅是一所朝南的房子,許是冬天的關係,院子裡沒有花草,只是前廊下放著一個圓的小木桌,同當凳子用的黃色玻璃瓦,表現著鄉村的風味。我們被一個圍著圍裙的僕人召進後,依著那個環境的規矩,在甬道裡脫大衣時,潘氏已拄著拐杖出來了。我們照例地打了招呼,雖然大家都是初次見面,他給我深刻的印象,不是他的壞腿,因為那是在人間容易見著的,而是他那和藹的態度。我們談了三小時的話,他總是那樣的和藹,好像充滿了快樂的人一樣。他是一個不很瘦的人,尤其是他面部,更顯得豐滿,不大高的個子,脅下撐著兩根拐杖,也就不顯得了。他的服裝很樸素,一件布的袍子,同一雙布鞋。房間的布置,並沒有因為是西式的關係,而有點華麗。除去了幾件實用的桌椅外,完全堆滿了書籍。他整天或者是更長的時間就在這個環境裡生活著,後來到別的地方去接電話,我所見到的也是樸素同優雅。

我們坐定以後,為得便利起見,首先由旦問給他畫像。我們在這個時間裡,談著各種事情,知道他們所住的房子只收30元的房租,並且一切的科學用具,都很完全。這樣的優渥的待遇,自然是能夠使學者安心地研究。

二、國文程度是在清華時造成的;腿被割後到現在快20年了

首先,我們談到他的經歷。潘氏說他是江蘇寶山縣人,現年36歲,光緒二十五年生於原籍。他的父親鴻鼎,是戊戌年的翰林,與吳雷川是同年的。遜清末年,曾任諮政院議員,改元後曾於陸徵祥任國務總理時在國務院任事。他在那樣的書香環境裡,當然是很早地就讀書認字了。曾經讀過一年私塾,仍是讀「四書五經」一類的書籍。可是沒有做過八股文章,所以他現在還說:「可惜生得太晚了,不然做做八股文也不錯。」據說他現在能夠寫得好文章,私塾並沒有對他有點幫助。當他七歲的時候,便入了縣立的小學,到十四歲的時候,在高小畢業的。畢業後,在家裡休息半年後,便投考清華學堂。那時的清華,還是只有中等科,系由各省民政廳教育司考送的,他便被選中了。在民國二年下半年的時候,北來入清華的。當時的清華對於國學並不很注重,因為是留美預備班的性質。可是他的國文根底,卻是那時造成的。當上國文課的時候,同學們都不注意,教員也是敷衍了事的,他卻在上國文時,總是用心地聽講,而且在暑假的時候,對於國文特別努力,所以現在他自己也說,他的國文程度完全是自修成功的,並且還時常將這些經驗告訴他的學生。清華的中等科本來是八年畢業,他因為腿的關係,耽誤了一年,所以到民國十一年才畢業的。

現在他的腿算是他身體上奇特的地方,因此我請他說明腿被傷的情形。他說那是入清華的第二年,因為運動的關係,腿就發生了毛病,以至於割去,到明年一月十八日,整整的二十年了。當初在學校的時候,年歲尚幼,看見許多同學都能運動,自己也好勝,時常地跳跳蹦蹦,不覺地將膝骨跳壞了。後來兩骨相碰,慢慢地發炎。後來又不知不覺地進去了結核菌,那個地方的病,也加重了。但是仍不知道有很大的危險,僅只找幾個中醫同西醫看看,敷上點普通的藥,但是並沒有效力,而且膝蓋還爛了,於是覺得不能忽視的,到協和醫院去治療。最初,醫生同他本人都想設法保存,不過醫生用了許多的方法,都是沒有希望,最後只有割的一個方法了,因為再要遲延,毒菌升上去,於生命就有危險了,於是便寫信徵求家庭的意見,家庭認為是他個人的事情,不作主張。那時,醫治他的大夫是輝勒,問他是要腿還是要命,因為要命便將壞腿割去了。本來是躺在床上不能動的,割後九天,便能起床行動,精神方面也好得多。不過,他的朋友們覺得他割去了腿,對於他的前途會發生影響的。他自己卻很達觀的,並沒有感覺痛苦,而且後來因為腿的關係,還受了許多的優待同幫助。

三、因為壞了腿到處受優待;留美時專攻優生學同社會學

當潘氏到美國留學,正是歐戰停止不久的時候,許多受傷的士兵時常出現在頭等或車船裡。他坐車時常遇見那些兵士。他們都以為他也是同樣受傷的戰士,所以對於他特別和藹,就是普通人對於他也表示恭敬。當他到芝加哥的時候,他在街上行走,汽車電車常常為他中途停駛,因為那時美國人對於歐戰受傷的士兵,是特別表示尊敬的,是以他在美國受了許多精神上的安慰。學校裡更不因為殘廢一雙腿,對他有不同的待遇。那時,他在美國也與普通人一樣地乘坐電車。到上海後,因為車中秩序太亂,就不敢乘坐了。當他右腿割去以後,還時常地感覺到發癢,有時甚至於並不感覺失卻一隻腿,因為腦神經仍是通到未曾割的那部分。潘氏脅下所用的拐杖,總共用了三副。第一副是在國內配的,後來在美國遺棄的;第二副是在美國的時候一位華僑贈送給他的,因為他替那位華僑的孩子補習英文,回國後徐志摩因為腿壞,借了去用,並沒有還給他。現在用的是第三副,是他的弟弟五年前在美國買來送給他的,皮頭也已經壞了。他使拐杖很靈活,轉動都不比常人慢,我們談話的時候,他撐著拐杖開門取東西,都與常人無異。據他自己說,去年十月曾經在妙峰山爬了40裡山路,後來到頂上也是自己走上去的。現在出門常是獨自一人,而且由他住的地方到清華校內,有一裡多路的光景,也時常走著去的,並不感覺痛苦與困難。

潘光旦

談完了關於他腿的事情以後,我請他繼續談他的經歷。他說,他是民國十一年秋天到美國去的,一直就在美國東部的達茂大學裡讀書,這是在清華時一個美國教授介紹的。那一個小鎮一共只有四千人,而大學生卻佔了二千多人,其餘的人也多半是為得大學生而來經商或做別的事情。那個環境很適於讀書,因為沒有普通都市的塵囂。不過比較冷一點,就像我國吉林省一樣,一年有五個月是下雪的時間。當他到那裡的第一年,曾經跌了七跤,第二年就只跌了兩跤,這是因為地勢的關係。他在達茂大學是插入三年級的,本來可以插入四年級,因為很久沒有中國人入那個學校,所以只能插入三年級。後來學校負責人還對他說,當初實在不知道他的程度很好,不然一定可以插入四年級,並且表示抱歉的意思。當他沒有出國的時候,想學社會學,在船上的時候,又想學優生學,因為研習優生學,必須學生物學,所以後來他在大學裡,正科是學生物學,副科是社會學。這兩種學科,對於優生學,都是很有關係的。

四、未到清華以前曾在東吳、光華等校任教;欲糾正我國人自私自利的弊端,治本方法是改良現有的家庭制度

在紐約附近長島的冷泉港,有一個優生學館,現任美國的大總統羅斯福就是生長在冷泉港的人。潘氏曾經有一個整年同兩個暑假,在那個優生學館裡研究。當他到美國的第一個暑假,就在那個優生館的暑假學校受訓練,1924年還去過一次,後來這個暑假班便停辦了。現在中國大學裡當教授的,曾在那個暑假班研習過的人,還有金陵大學教授依拉克,不過比他早九年的時間。從1924年到1925年的時候,他就在這個機關研究,直到1925年的暑假,才到麻省林洞海邊生物學館去研究。後來便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專習動物學與遺傳學,得了文學碩士,民國十五年便回國了。依照清華的規定,他還有一年的讀書機會,自然他是放棄了。

潘氏回國後的第一年,在吳淞口國立政治大學擔任教務長。民國十六年五月間,到上海《時事新報》編副刊《學燈》,共編了11個月,後來便在上海光華、暨南、復旦及大夏等大學擔任教授,最短的也有半年的時間。又曾經擔任過東吳大學預科主任的職務半年。民國十九年秋間,在光華大學任文學院長。因為學校當局認為羅隆基在外發表言論過多,想辭去羅的職務,他認為那不是合理的,向學校解說無效,於是也就辭職了。辭職後兩三年,沒有教書,只主辦過《優生》月刊及《華年》,同作了幾本書。去年即應清華大學的聘請,北來任教,擔任社會思想史、家庭演化、優生學、家庭問題,及人才論等科教授。因為他四點還有事情,所以談完他的經歷以後,繼續就談些關於學術方面的問題。

潘氏是偏重優生學問題研究的,所以首先我就請他說明這個問題。他說:「中國當前的問題,一部分是人的問題,這是屬於負教育責任的,另一部分是品質的問題。中國過去的歷史,有一種勢力,就是淘汰作用。這種作用是反選擇同反優生的,這樣的特點來應適20世紀的環境是不可能的。而中國的家庭制度,也是趨重保守的,不能使人去冒險。所養成的人才,僅只是對付小範圍的,不知不覺地就養成了自私自利同貪贓的壞風氣。因為一個人要應付那種小範圍,就不得不自私同貪贓。中國人所以自私的原因,可是說是荒年造成的。當荒年的時候,是要設法使著個人能夠生存的,於是自然地就形成了那種壞的自私。不過已經有過二千多年的時間,現在如果再退回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治標的方法,應當是讓有才幹的人自由地發展,將自由的門打開,短時間內或者能夠造成一種新氣象。治本的方法,是要改良現有的家庭制度。」他的話雖然很簡單,但是都很中肯。

《中國之家庭問題》

五、他主張國人應當組織不大不小的家庭;張競生講性的問題不該用錯了方法

因為潘氏談到了家庭問題的話,所以我就請他說明中國家庭改造的途徑。他說:「我近年來有一主張,就是覺得大小家庭都不好,最合理的是不大不小的家庭,剔除了大小家庭的缺點。這種不大不小的家庭,是由老壯少三輩組織成的,老人有豐富的經驗,壯的有力氣做事,少的有理想同朝氣,使著家庭的福利能夠推進。這樣的家庭可以利用各人的特點向外發展,對於國家同社會,以及他們的家庭,都是有益處的。如果有弟兄的,等到弟兄長大以後,必須要分出居住,老人則由弟兄們輪流奉養。這樣的家庭,便可以將大家庭與小家庭的好處融合在一起。我們可以詳細地說明白一下:(一)這種不大不小的家庭,可以使社會的老少合作。外國的小家庭對於社會事業很熱心,時常救濟貧苦的人,但是他的父母就許是被救濟的人。中國人孝的觀念,卻是可取的,因為朋友還有相濟的義氣,不過老的不一定要希望還報,而少的是應該想著還報的,這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特點。(二)家庭制度是不能廢除的,可以使著種族綿延到幾十年。中國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雖然是句俗話,但是不能打破的,未來是否有問題,當然不必顧及了。同時,無論社會如何不好,是不能怪的,因為那是多方面的原故造成的。而社會所以能夠維持到現在,這些人是有功勞的。」

在這裡他還順帶地談到人的身體方面,他的意思認為中國人的身體與外國人的身體來比,當然是兩樣的。西洋人是需要動的,而中國人抵抗環境的力量卻很大,尤其是山東人同廣東人,更富於冒險性。於是,我們又接著談到性的問題,當我們給他畫像的時候,曾經約略地談到這個問題。他認為中國人對於性的教育太缺乏,而且也看得太神秘了,所以曾經發生過許多畸形的事情,同一些美人名士的風流典故。近些年來,提倡新文化同新教育的人對於這個問題,也有點矯枉過正。例如張競生對於性的解說,本來的意思是很正大純潔的,不過他的方法用錯了,所以結果造成一些於青年有害處的事實。在英國有一位學者,也是專門研究性問題的,而且有七大部著作,不過他是先解釋理論,然後再用小號字印述實事,而張的方法卻是注重事實的述說,於是給一般青年灌輸了邪的觀念。他覺得這個問題可以討論同研究的,不過講解同聽的人,都應該有相當的訓練,才能夠同討論普通學術問題一樣。潘氏曾經在北平公開地講演過這個問題,就個人、國家及民族等方面,講解很是透徹,結果很好,打破了一般人以往謬誤的觀念。

六、不研究性教育是近代教育的欠缺;現在教育制度沒有科舉制度公平

這時他聽了我的問話後,並沒有一點不同的表示,很坦然地說:「性是人類最大的原動力,而中國人看得太小,只認為是男女的關係,同時又看得太神秘了,所以就忽略了性的重要。其實性與個人衛生,性與社會,如婚姻、娼妓、花柳等問題,以及性與民族,如優生學,都是很有關係的,而且都是可以公開的。中國人對於性的看法,固然不如天主教同佛教那樣十分地嚴重,但是也不是用正當的態度去研究的。尤其是近代教育對於這一點,算是有很大的欠缺,這是應當設法糾正的。不過性的教育,以母親施教為最好,可是不要騙他,也不能引誘他,而是一個平淡的問題。記得有一位文學教授講莎士比亞的作品,有一段文章是說性的,這位教授就不肯講了。這種現象的結果,反容易使學生想到邪的地方,應當是與其他的學理一樣地講。這個問題,對於女子方面更為重要。因為女子性的組織最複雜,而是全身受感覺的,同時將來還要教訓小孩子,所以對於女子,應當特別地注意。至於中學生性的壞習慣,自然是應當矯正的,就是自始至終,不能對他講解性的關係,就是在半途講解也是好的。因為中學生這種壞習慣的養成,不是聽同學說的,便是看來的。如果不能使他們有一個正當觀念,這種壞的習慣是可以延長的。小孩子手淫,當然不是好的習慣,但這不是本身的關係,而是受警告的虧,因為往往大人用各種方法去恐嚇他,反使他認為神秘的了,所以應當用適當的方法去講解的。」

然後,我們又談到社會同人才問題。他說:「社會制度是演進的,不主張操切,應當是個人自由發展的,政治、教育都是一樣的。現在的教育制度,就沒有從前科舉制度公平。在從前,除去剃頭唱戲的少數人是受限制的,任何人都有機會出頭的,現在的教育是需要資格同錢的。人才最要緊的是遺傳同環境,現在的教育,不是從這方看的。人才取用,固宜用考試,但是也應當有制度讓人自由地表現,不要壓制。窮人反倒能吃苦,而容易成大事業。不受大學教育的,也能做大事;已經受過大學教育的,不見得就能做大事,能夠成功為一個人才,還是在乎本人,要有富貴不能淫的精神。」

最後,他告訴我他以後研究的計劃。他是注意人才與優生學的研究,同時還注意思想方面的研究,現在正研究中國伶人,因為伶人多半是窮人出身,而且是有相當本領的,不然是不能成功的。我出來的時候,他撐著拐杖,很客氣地送到大門。

(1935年12月6—11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那個時代學人的教育圖譜 ——讀《北平學人訪問記》(上下冊)有感
    《北平學人訪問記》輯錄了這個時代北平報紙上的「學人訪問記」系列訪談文章。所訪69位學者,文理兼顧,都是當時的學界名流。一篇篇的訪談文章,客觀地記錄了一位位學人的治學經歷和治學主張。這些刊於報端的文章,呈現了一幅星光璀璨的現代中國學人群像。如今對這些文章整理並出版,對於我們認識一個時代的風起雲湧,具有「在場」感,具有啟示意義。
  • 潘光旦:中國第一位社會生物學家
    清華校史專家黃延復曾提出「清華四哲」之說,除了陳寅恪、葉企孫和梅貽琦,剩下一位就是潘光旦了。其中陳寅恪是歷史學家,葉企孫是物理學家,梅貽琦則是教育家。至於潘光旦,有人說他是社會學家,因為他當過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系主任;有人說他是心理學家,因為他翻譯過靄理士的名著《性心理學》;還有人說他是民族學家,因為他晚年做出了幾項開創性的民族學研究。
  • 呂文浩:潘光旦剝離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的努力
    1932年,潘光旦就此說:「種族問題是七八十年來社會問題裡的犖犖大者。為了它發生的:有內戰,有無數的罪案,有學者之間的筆墨官司,有大批的民族遷徙,有國際永久的齟齬與深刻的猜忌。」(潘光旦:《介紹吳澤霖先生的〈現代種族〉(二)》,《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5,第20頁。)同時,社會學家吳澤霖說:「現代有一種潛伏而猛烈的力量在操縱著國際和國家的政策,那便是普遍的種族敵視心理。
  • 何蓉: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史上的潘光旦
    前者力圖將思想者放置於一個活潑生動的歷史場景中,於細節之鋪陳,移情之理解,無不備極詳盡,洞幽悉微,猶如畫卷徐徐開展,令思想者的出場層次豐富,令其顯著性得到烘託。後者則以學術史自身的問題為導向,注重學術思想的內在理路,以分析的手法裁剪補綴,從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屏蔽甚至無視思想者的個人關懷、精神氣質、時代潮流等方面的內容。
  • 呂文浩:思想史視野中的民國社會學家
    以社會學家群體而言,「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所選擇的四個人物,潘光旦、黃文山、陳序經、費孝通,他們都是在專業研究領域取得過突出成就,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學者。潘光旦的優生學、性心理學、儒家社會思想研究、社會史研究都在當時的學術界獨步一時,至今仍為人稱道不衰。
  • 呂文浩:社會學家陳達的筆記體著述
    這一時期的筆記體著作較為人知的如姚靈犀編《採菲錄》、張國淦編《北洋述聞》、瞿兌之著《杶廬所聞錄》和《養和室隨筆》等。錢鍾書寫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管錐編》可說是文史學者筆記體著述最後的榮光。 筆記體著作的優點是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可以提取若干有價值的史料信息,也可以保存許多零星的社會見聞、感想體會以及學術心得,為進一步的系統深入研究提供線索。
  • 社會學家如何看透社會本質
    其實就算未到臺灣之前,龍冠海在金陵大學成都時期指導學生所做的一系社會調查亦非常精彩——其餘比他們更有名的人如陶孟和、李景漢、潘光旦、吳文藻、孫本文、吳景超、費孝通、楊開道、雷潔瓊、嚴景耀、言心哲、李安宅等都留在了大陸。這當然與陶孟和所主政的中研院社會學所主張留在大陸,有很深的關聯。但與他們的思想,以及對社會學在改進社會中的作用之認知,亦有相當的瓜葛。
  • 社會學家吳景超,他的主張是少數人在曠野中的呼聲
    專業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文化史、思想史、社會史、社會學史等,著有《潘光旦圖傳》《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等書。採訪人:孫緒謙,下文簡稱「學人」。呂文浩:我是在研究中國社會學史,特別是在研究潘光旦社會思想的過程中接觸到吳景超的著述的。起初若干年,我對吳景超的接觸是局部的、片段的,沒有引起特別的注意。那些年,我搜集了一些吳景超的著述,看過一部分,不過主要的關注點是它們對我所研究的問題所具有的「史料價值」。
  •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的直白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羅傑·夏蒂埃 著  馬勝利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2月卜月(書評人)1988年正值法國大革命兩百周年紀念,《年鑑》雜誌刊發由編輯部集體撰寫的《歷史與社會科學一文: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一文標誌年鑑學派這一法國史學主流學派所潛藏的危機公開化:它一度推崇的原則——即對史料廣泛收集、量化處理和系列組合——正逐漸失去吸引力。
  • 《新文學史料》創刊40周年紀念會:中國新文學的回憶錄
    這個叢刊以發表五四以來我國作家的回憶錄、傳記為主,也刊登這個時期有關文學論爭、文藝思潮、文藝團體、流派、刊物、作家、作品等專題資料,刊登有關的調查、訪問、研究、考證,還選登一些過去發表過的比較重要但現在不易看到的材料和文物圖片,以及當前有關文學史工作的動態、報導和對已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介紹、意見等。為了更好地了解五四以來的新文學是怎樣在鬥爭中發展起來的,本叢刊也將適當刊登一些有關的反面材料。」
  • 專訪| 張仲民:歷史研究理論很重要,但史料才是根本
    當今時代可以被稱得上是又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層出不窮的新型技術衝擊乃至重構著歷史悠久的歷史學研究方法。身處其中的歷史學者們也經歷著與前輩不同的治史環境。  這是一個多元開放的時代。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上海︱為了愛的緣故——《蕭紅書簡》新書分享會時間:6月20日(周六)14:00-16:00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嘉賓:蕭大忠(蕭軍先生長孫)、上海︱識字讀城——《上海字記》分享會時間:6月20日(周六)14:00-15:30地點:長寧區天山路356號長寧區圖書館8樓嘉賓:姜慶共(設計師、
  • 生命定格,連續三個月「連軸轉」︱致敬石龍鎮陳灣村婦聯主席廖國芳
    生命定格,連續三個月「連軸轉」︱致敬石龍鎮陳灣村婦聯主席廖國芳 2020-04-13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徒步環球第一人:中國驢友足跡踏遍五大洲 其史料展在南京舉辦
    「人類歷史上徒步環球第一人——潘德明史料展」現場龍虎網訊(記者王緣)「人類歷史上徒步環球第一人竟然是位中國旅行家」由南京廣播電視集團策劃、製作的「人類歷史上徒步環球第一人——潘德明史料展潘德明的護照1930年夏天,潘德明懷揣「雪東亞病夫恥」、「以謀世界上之榮光」的信念,從南京出發,通過騎自行車和徒步的方式,開始環球旅行,七年間足跡踏遍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
  • 【人物】民國大師之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費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 爆笑「昆蟲記」,打開自然科學之門,再挑剔的小孩都愛不釋手︱開團
    原標題:爆笑「昆蟲記」,打開自然科學之門,再挑剔的小孩都愛不釋手︱開團 已經看過預告,定好了鬧鐘的親們,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就可以開搶 在我們每周例行的選品會上,黑哥一拿出這套書,大灰狼「噌」地一下就站了起來,激動地說:這是不不(大灰狼的閨女,小學6年級)最喜歡的書,她已經看了好幾遍了,什麼蟲子屬於膜翅目呀、葉甲科呀,分得特別清楚,最近又重讀呢……這套書要比《法布爾昆蟲記》更有趣,更直觀,非常適合小盆友看……
  • 普職融合 多元發展 搭建學生成長立交橋︱未來·科技城徐州市中小...
    普職融合 多元發展 搭建學生成長立交橋︱未來·科技城徐州市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體驗比賽圓滿落幕 2020-11-30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掃黑除惡】決勝掃黑除惡收官年︱老城區人民法院依法對劉闖等7人...
    【掃黑除惡】決勝掃黑除惡收官年︱老城區人民法院依法對劉闖等7人惡勢力犯罪案件一審公開宣判 2020-12-03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6月19日疫情通報︱金華無新增!健康提醒:生肉別用水龍頭直接衝洗
    6月19日疫情通報︱金華無新增!來源|金華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 人民日報 健康中國編輯|汪寒 黃曉茹校對 | 吳麟原標題:《6月19日疫情通報︱金華無新增!
  • ︱Bird-watching Site Recommendations
    ︱Bird-watching Site Recommendations 2019-11-24 1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