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浩:社會學家陳達的筆記體著述

2021-01-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筆記作為一種著述體裁,起源於魏晉時期,經過唐宋時期的充實發展,至明清兩代達到風靡興盛之境。其內容包括鬼神仙怪、歷史瑣聞、山川風物、世風人情、考據辨證等諸多方面;其形式則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篇幅可長可短。筆記是古代文人學士頗為青睞的一種著述體裁,產生了諸如《博物志》《搜神記》《酉陽雜俎》《涑水記聞》《夢溪筆談》《夷堅志》《日知錄》《閱微草堂筆記》《癸巳類稿》和《癸巳存稿》等一大批久為文史界稱道的名著。20世紀20年代中國現代學科體系在大學和研究機構獲得穩固的地位以後,筆記體著作數量急劇減少,在學術界出版界的地位基本上為西方傳入的章節體著作所取代。其少數涉足者或為學院體制的邊緣人物,或為學院體制之外的文史掌故愛好者。這一時期的筆記體著作較為人知的如姚靈犀編《採菲錄》、張國淦編《北洋述聞》、瞿兌之著《杶廬所聞錄》和《養和室隨筆》等。錢鍾書寫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管錐編》可說是文史學者筆記體著述最後的榮光。

 

筆記體著作的優點是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可以提取若干有價值的史料信息,也可以保存許多零星的社會見聞、感想體會以及學術心得,為進一步的系統深入研究提供線索。如果沒有筆記體著作,許多比較零碎的材料、感受和心得不能被吸納到結構完整、論證嚴密的著述中去,很可能就會遭遇到被散失被浪費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現行的學術評價體系需要增加一點彈性,在肯定章節體著作主導地位的同時,似乎也應該為筆記體著作留下一些必要的生存空間。

 

傳世的筆記體著作多為文史著作,鮮為人知的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一位社會學家陳達,居然也出版了一本筆記體的著作,那就是194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浪跡十年》。陳達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創始人,人口、勞工和華僑問題研究的權威學者,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陳達從小就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在社會學研究生涯中一直堅持這麼做,他說:「我在閱書或旅行的時候,大致帶筆與紙,預備隨心所欲,抄記任何項目。俗語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在少年時,記性固然不壞,且筆是甚勤的。這部書的材料,大部分系依賴勤於筆而集成的,事無巨細,興到即記。我認為筆記是最隨便的文體,利於記述事物,表達思想。」陳達早年在清華學校接受教育爾後又留學美國,他的學術訓練基本上是現代的、西式的,但早年清華學校的國文教師中也頗有一些飽學之士,在那個時期他對包括筆記在內的中國傳統文獻應該也有一定的認識和體會。不過,也許是傳統的筆記著作缺乏一番現代社會科學的洗禮,其觀察、記述、解釋往往不能很好地呈現現代學術的風格,所以陳達在追溯其做法的來由時,對中國傳統的筆記隻字不提。在將筆記整合成《浪跡十年》一書時,他自述借鑑、綜合的是西方著述的四種形式:自傳、回憶錄、把生活和工作在一本書裡夾敘(如美國社會學前輩柯立的《學生及其生活》)、德國人的「研究旅行」(以旅行部分為主,研究的成分可多可少)。對這四種形式的著述,他都有一定程度的借用,所謂「上述數種,我也有局部採用的,但沒有純粹地採用哪一種。」《浪跡十年》各條之間長短不一,主題各異,只是按照類型加以大致的歸攏,分為9章38節。不過,此處的章節與現代學術著作注重系統論述的章節有著本質的區別。從這本書的格局和寫作風格來看,陳達的《浪跡十年》可以說是一位現代社會學家以社會學眼光來觀察、記述和解釋其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的新式筆記。「用隨便的文筆,鬆懈的組織,說些我要講的話,記些我認為有趣或值得注意的事物。」陳達關於這本書的定位和傳統的筆記寫作形式並無二致,不過是寫作主體是一位現代的社會學家,所以在內容和旨趣上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更新罷了。

 

《浪跡十年》一書約28萬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抗戰前陳達在粵東、閩南和廣西、東印度群島、暹羅(今泰國)、蘇聯等地從事調查及旅行考察的筆記,二是盧溝橋事變後他告別清華園、自北平而長沙而昆明的經歷,對戰時雲南尤其是呈貢縣的觀察,參加雲南人口調查工作以及人口政策研究委員會、社會行政會議、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班、社會部社會政策會議期間的見聞。有鑑於此,2013年商務印書館的編輯曾把這本書一分為二,分為《浪跡十年之行旅記聞》和《浪跡十年之聯大瑣記》兩本小冊子出版,每冊篇幅不大,內容豐富、細碎而有趣,配上小開本的精美設計,竟受到了今日讀者的熱捧。

 

陳達是著名的社會學家,他的筆記記述了一位社會學家在抗戰前和抗戰時期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對於研究中國現代社會學的學術史具有寶貴的價值。他的名著《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現代中國人口》的寫作背景和經過,以及他所主持的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人口調查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在這本書裡都有詳細而真切的敘述。戰時生活起居的艱苦,陳達主持工作時不辭勞苦,翻山越嶺,櫛風沐雨的細節都隨著他質樸的敘述一一展露筆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浪跡十年》還記錄了當時的許多社會實況和風土人情,是我們研究這一段時期社會史的寶貴材料。它比傳統筆記高明的地方在於,它是以社會學眼光觀察、記述和解釋的,科學性和可信度遠非前者可比。在「自序」中陳達說:「凡是我所注意的人與事、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事的關係,事與事的關係,往往含有社會學的意味。我的觀察與思想,有時候不知不覺地入於社會學的領域。本書所記的在許多方面,可以灌輸社會學的知識。不過這些知識,亦是無系統的,無組織的,不像是教科書那樣的機械與莊重。」如1943年3月12的「松花坡機場對於呈貢人民生活的影響」一條列舉的四點:

 

(一)靠近松花坡各村,壯年男子俱有賣力氣的機會,即使在農閒時,村內少見閒散無事之徒。一般的苦農,早出晚歸,向飛機場找工作,大致每日俱有事。每日工資至少40元,飯食自理;如遇趕工的時候,每日工資可增至70元。

 

(二)呈貢的米價,現尚平穩於每升(八斤)60元之數,此價俱較鄰近各縣為低,因一般米販,竟向附近各處運米來呈,因此呈貢比較有積米,鄰縣感覺缺乏。

 

(三)蔬菜及燒柴,因產量不豐,市價高漲,特別是飛機場工人集中時(其數約有三萬人)。

 

(四)乞丐增多,竊案與盜案增加,特別是機場跑道完成後,大多數工人因解僱而失業,流落於呈貢鄉村中。

 

上面這短短200來字,把松花坡機場修建對當地人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影響的主要方面都勾勒出來了,有事實有數據,而且對米價、蔬菜和燒柴價格的不同影響做了區分,不能不說是寶貴的社會史資料。

 

又如1942年12月17日的「中國人的思想」一條,把1941年秋陳達在四川巴縣虎溪鄉場書攤見到的將近200種書的類別做了細緻的觀察和記錄,他發現闡揚儒家思想的僅有區區三種,而與孔孟無關的其他讀物則在鄉間流傳甚廣。他甚至將這200種書的書名全部抄錄,一一列陳。結合在其他地區旅行時的觀察筆記,他認為儒家思想僅支配士大夫階級,至於其他社會階級則大體上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陳達所記錄的鄉村集市書攤早已煙消雲散,但他記錄的事實將通過他的筆記而永久地保存下來了。以後我們在研究中國民間的社會思想時,面對這麼具體、翔實、生動的事實,還能漠然無動於衷嗎?

 

陳達的筆記體著述,集中於《浪跡十年》一書,但並不限於此。抗戰後的國共內戰時期,陳達又在報刊上發表了一些筆記,主要有:《北美重遊》系列9篇,記錄1947年4月1日至9月23日他在美國訪問期間的經歷和見聞,同時刊發於天津《益世報》的「社會研究」副刊和《時與文》雜誌;1948年下半年刊發於《新路》周刊的瀋陽通訊、餘杭通訊、土耳其通訊、義大利通訊、日內瓦通訊等。

 

最後,我想表達兩點希望。第一,以後再版《浪跡十年》時,最好能將陳達後來寫的這些筆記作為附錄收入,使讀者可以讀到陳達筆記的全貌;第二,將這本書作為史料書出版,最好在書末附上重要名詞索引,使更大範圍的讀者可以依賴檢索迅速獲得他所需要的資料,大大提高其利用率。

相關焦點

  • 社會學家吳景超,他的主張是少數人在曠野中的呼聲
    吳景超(1901—1968),社會學家(圖源網絡)第二,他的著述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系統的整理和再出版,當代讀者很難有機會了解他的想法。呂文浩:我是在研究中國社會學史,特別是在研究潘光旦社會思想的過程中接觸到吳景超的著述的。起初若干年,我對吳景超的接觸是局部的、片段的,沒有引起特別的注意。那些年,我搜集了一些吳景超的著述,看過一部分,不過主要的關注點是它們對我所研究的問題所具有的「史料價值」。
  • 呂文浩:思想史視野中的民國社會學家
    以社會學家群體而言,「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所選擇的四個人物,潘光旦、黃文山、陳序經、費孝通,他們都是在專業研究領域取得過突出成就,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學者。潘光旦的優生學、性心理學、儒家社會思想研究、社會史研究都在當時的學術界獨步一時,至今仍為人稱道不衰。
  • 這位具有前瞻性的社會學家不該被遺忘
    在早期中國社會學界,吳景超是一位著述宏富、學術成就較為突出的學者。在社會學界之外的思想界,吳景超也是很活躍,很有影響的。在吳景超這裡,時評因學術而厚重,學術因時評而靈動吳景超是當時在非專業刊物上發表文章較多的社會學家之一,他參與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系列論爭,如關於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民主與獨裁的論爭、中國本位文化和全盤西化的論爭等。在這一系列論爭中,他的討論文章都是引起或推動討論繼續深入的媒介。
  • 德國社會學家盧曼《風險社會學》中文版出版
    享有「社會學中的黑格爾」之稱的盧曼,是自馬克斯·韋伯以來最有創見的德國社會學家,社會系統理論的旗幟性人物。盧曼一生著述頗豐,《風險社會學》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方文國)
  • 著名社會學家沃勒斯坦去世,享年89歲
    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8月31日,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提出者
  • 呂文浩:潘光旦剝離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的努力
    同時,社會學家吳澤霖說:「現代有一種潛伏而猛烈的力量在操縱著國際和國家的政策,那便是普遍的種族敵視心理。種族敵視心理的來源雖極悠遠,但它高度的發展,卻還不過是幾十年的事。強大的民族把自己看成優秀分子,以解釋其統治弱小民族的合理;同樣的,弱小民族也將此種種族自覺以反抗異族無理的壓迫。」
  • 陳達院士:無需談核色變 低劑量輻射人體可承受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核技術系陳達教授昨天說,市民無需「談核色變」,低劑量的輻射人體可以承受。福島核電站非核爆炸 「核爆炸是由核裂變瞬間釋放大量能量引起的,並伴有大量放射性物質的向外彌散。而東京電力公司負責運營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共有6個機組,地震前4、5、6號機組已處於維修停堆狀態,在地震時,1、2、3號機組已經安全停堆。」
  •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的直白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羅傑·夏蒂埃 著  馬勝利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2月卜月(書評人)1988年正值法國大革命兩百周年紀念,《年鑑對話圍繞「社會學家的職業」、「幻覺與知識」、「結構與個人」、「習性與場域」、「馬奈、福樓拜和米什萊」5個主題展開。這些基本上都是布爾迪厄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曾引起過巨大的非議與抨擊。然而,布爾迪厄認為,這些猛烈抨擊起因於「他們錯誤地,或者說『過分正確地』理解了」他的書作,並遺憾地表示自己「在法國的知識場域中有眾多的敵人,但卻沒有遇到對手,即沒有人再做過必要的研究後對我提出反駁」。
  • 社會學家如何看透社會本質
    沒有一個留在大陸的社會學家,能想到社會學會最終被徹底取消——當然被取消有一個過程,不乏溫水煮蛙的意味——因為以他們的常識揣度,任何一個社會不可不研究社會問題。研究社會問題必然需要社會學,使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自然社會學系會被保留。
  • 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為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會現象,青年社會學學者嚴飛推出了新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本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讀物。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缺少理論聯繫現實、特別是聯繫當代社會現象的能力,這啟發了嚴飛。其實,嚴飛從讀書時代就在媒體上撰寫文章,分析社會議題。
  • 社會學家告訴你:看透熱點背後的社會真相
    點擊音頻收聽中讀「大咖說」👆也許你會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我們學習社會學?美國有一位社會學家詹森(Doyle Paul Johnson)曾提出,社會學的產生動力來自於兩大方面:第一,是「前所未有的複雜的社會變遷」。
  • 社會不告訴你的,社會學家悄悄告訴你
    以武漢為發源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了大家的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了我們最為關心的頭等大事。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在洶湧的疫情面前,我們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疫情相關的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話題進行激辯,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思考。其實社會一直在給我們出難題,卻不樂於提供答案:婚姻真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嗎?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
  • 著名性社會學家李銀河
    著名性社會學家李銀河
  • 旅美社會學家李毅到清華大學演講暢談城鎮化
    本報訊(記者 曹成毅) 4月17日,旅美社會學家李毅受邀來到清華大學,就「中國社會分層的數位化模式」主題,與數十名清華大學研究生一同交流。講座由我國著名社會學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強主持。  李毅表示,社會現代化,在最根本意義上,就是農民工人化、農村城市化。
  •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生平
    中新網4月29日電 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教授費孝通,因病於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中國文化的聖經:《論語》——湖南圖書館藏《論語》及著述版本展
    賞冊府珍藏為致敬經典,湖南圖書館特舉辦《論語》及著述版本展。本次展覽大致分三個部分進行了梳理,一是有關《論語》書名、作者、成書時間、傳本及其二十篇的篇名和內容概要,二是古往今來對《論語》進行注、疏、集、釋比較有名而又影響深遠的八大家,三是對傳統文化及《論語》頗有研究且在文化界很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及其他們的觀點等,同時展出館藏有關《論語》不同版本的文獻和著述等。
  • 「世界體系」提出者,社會學家沃勒斯坦去世
    隨後第二卷、第三卷分別於1980年與1989年問世,在讓「世界體系」框架基本完整的同時,也讓沃勒斯坦的學術聲望攀上巔峰,躋身於二十世紀最偉大社會學家的行列中。《轉型中的世界體系》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 路愛國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2006「世界體系」以其對長時段歷史的重視,以及不再以單一國家,而是以資本主義世界為研究單位的分析角度而著稱。
  • 圖書2020|2020年巫術類著述經眼錄
    我去年曾整理《2019年巫術類著述經眼錄》,得到了一些師友的肯定和支持,今年勉強接續去年的工作,整理2020年巫術類著述書目。需要特別交代的是:以下書目,僅是本人有限的閱讀範圍所及,而未及寓目的相關著述定然不少,決非有意忽略之。2019年歲末所出版的著作,未及列入去年書目者,也儘量補入。
  • 伊莎白·柯魯克:我喜歡中國 毛澤東是偉大的社會學家
    和她一起的還有社會學家俞錫璣。伊莎白記得,這個來自上流社會的女孩不像其他千金那樣只會待在家裡打牌,她在北京協和醫院做社工,聰明而且接地氣。「她總是能夠分辨出誰是富人誰是窮人,有人穿著破爛的衣服假裝窮人準備賒帳,她會走過去對他說,把你的錢包從口袋裡拿出來!」伊莎白說,俞錫璣對自己的影響非常大。當時,共產主義的潮流是國際性的,二戰開始後,她從中國回到英國,雙腳依然站在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