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動儀模型 資料圖片
近日,復原後的張衡地動儀爭議四起,中小學教材中使用復原後的地動儀是否合適?
前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業工作委員會將對中小學教材如何描述地動儀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研究。
■進教材的地動儀非東漢古董
11月28日,網友閆濤發微博稱,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發明了這個張衡地動儀,由於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
閆濤的這條微博,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網友討論的內容,涉及到中國科學史的真實性,甚至有網友懷疑中小學教材。
據了解,之後,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也曾因復原時原理上的錯誤遭到質疑。於是,在2004年開始由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地震局聯手合作進行了地動儀的重新復原,並於2005年研製成功。
地動儀不能測地震為何誤導學生
記者注意到,在這之後,曾有教育界人士建議將中小學教材中使用的王振鐸復原於上世紀50年代的地動儀改為2005年新復原的地動儀。
然而,日前科普作家方舟子發文,對張衡地動儀是否管用提出質疑。方舟子稱,2005年我國製造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北京有震感,也沒有聽說該復原模型監測到地震。
12月2日,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李宏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05版的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本身是無法監測實際地震的。
既然如此,那麼中小學教材中使用新版復原地動儀還是傳統版復原地動儀,或者如何表述地動儀的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在網上,甚至有網友提出,既然地動儀的爭議如此之大,那就應該從教材中刪除,以免誤導我國成千上萬的學生。
■已將資料轉交教材委進行研究
為此,記者就此事採訪了教育部,並轉述了網友的問題。
前天,教育部在回復記者時表示,地動儀在全世界有爭議,中小學教科書應如何描述是個專業問題,教育部相關部門已經將有關資料轉交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業工作委員會進行進一步研究。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