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網絡組合CRISPR-Cas9篩選識別人類細胞中的協同模塊

2021-02-13 嚴海丹生信組文獻

題目英文:Network-Based Combinatorial CRISPR-Cas9 Screens Identify Synergistic Modules in Human Cells

題目中文:基於網絡組合CRISPR-Cas9篩選識別人類細胞中的協同模塊

發表時間:2019年2月14日       雜誌:ACS Synthetic Biology       影響因子: 4.411          

摘要英文:Tumorigenesis is a complex process that is driven by a combination of networks of gen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however, efficient approaches to identifying functional networks that are perturbed by the process of tumorigenesis are lacking. In this study,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network-based strategy for the systematic discovery of functional synergistic modules that are causal determinants of inflammation-induced tumorigenesis. Our approach prioritizes candidate genes selected by integrating clinical-based and network-based genome-wide gene prediction methods and identifies functional synergistic modules based on combinatorial CRISPR-Cas9 screening. On the basis of candidate genes inferred de novo from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to be involved in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we used an existing TGFβ1-induced cellular transformation model in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and a new combinatorial CRISPR-Cas9 screening strategy to construct an inflammation-induced differential genetic interaction network. The inflammation-induced differential genetic interaction network that we generated yielded functional insights into the genes and functional module combinations, and showed varied responses to the inflammation agents as well as ac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s. We identified opposing differential genetic interactions of inflammation-induced tumorigenesis: synergistic promotion and suppression. The synergistic promotion state was primarily caused by deletions in the immune and metabolism modules; the synergistic suppression state was primarily induced by deletions in the proliferation and immune modules or in the proliferation and metabolism modul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 into possible early combinational targets and biomarkers for inflammation-induced tumorigenesis and highlight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that occur among immune, proliferation, and metabolism modules. In conclusion, this approach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that cause inflammation to potentially increase the cancer risk of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lation into novel functional modules or synergistic module combinations that modulate complex disease phenotypes.

摘要中文:腫瘤發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由基因和環境因素的網絡共同驅動;然而,缺乏有效的方法來識別受腫瘤發生過程幹擾的功能網絡。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為炎症誘導腫瘤發生中起決定因素的功能性協同模塊的系統性發現提供了一種基於網絡的綜合策略。我們的方法通過整合基於臨床和基於網絡的全基因組基因預測方法,優先選擇候選基因,並組合CRISPR-Cas9篩選策略識別功能協同模塊。根據從實驗和計算方法得出的與炎症和癌症有關的新候選基因,我們在結腸上皮細胞中使用了現有的TGFβ1誘導的細胞轉化模型和一種新的CRISPR-Cas9組合篩選策略來構建炎症誘導的差異遺傳相互作用網絡。我們所建立的炎症誘導的差異遺傳相互作用網絡對基因和功能模塊組合產生了功能性見解,並對炎症因子和活性中藥化合物表現出不同的反應。我們確定了炎症誘導腫瘤發生的相反差異遺傳相互作用:協同促進和抑制。協同促進狀態主要由免疫和代謝模塊中的缺失引起;協同抑制狀態主要由增殖和免疫模塊或增殖代謝模塊中的缺失引起。這些結果提供了對炎症誘導腫瘤發生可能的早期聯合靶點和生物標誌物的認識,並強調了免疫、增殖和代謝模塊之間的協同效應。總之,這種方法加深了對一些潛在機制的理解,包括炎症潛在增加結腸上皮細胞癌變風險的潛在機制,以及向調節複雜疾病表型的新功能模塊或協同模塊組合的加速轉化的認識。

背景中文:

炎症誘導的腫瘤發生(IIT)是由複雜基因網絡的某些擾動引起。全面了解將炎症與腫瘤發生聯繫起來的功能網絡對於總體上預防和治療炎症誘導的腫瘤發生至關重要,尤其對於早期診斷至關重,然而缺乏有效的方法來識別受到炎症誘導的腫瘤發生幹擾的功能網絡。

目前,隨著大量基因表達數據的積累,已經使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來推斷基因網絡。如基於網絡拓撲中的方法或通過整合網絡拓撲和功能數據而生成的方法,最近已經被引入以探索各種生物網絡中的功能模塊。本文提出了一種綜合的計算和實驗方法來系統地發現炎症誘導腫瘤發生的功能協同模塊。

腫瘤發生中的兩個關鍵事件是基因組不穩定性的累積和細胞惡性轉化。TGFβ1是腸黏膜慢性炎症的重要信號,其過度表達可能導致上皮細胞過度增殖,並增加結腸炎引起的結腸癌的風險。目前已經存在基於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誘導的結腸上皮細胞惡性轉化細胞模型。為了模擬炎症促進結腸上皮細胞惡性轉化的細胞轉化,本文使用了結腸炎誘導結腸癌的細胞模型,即在TGFβ1的刺激下培養人腸上皮細胞系NCM460。

方法中文:(重點描述清楚數據及數據來源)

1)將臨床基因表達數據與全基因組基因預測方法相結合,以鑑定與炎症和癌症相關的候選基因(如下圖A)。

Ø利用 CIPHER 方法,對疾病候選基因進行排序,分別預測炎症性腸病(IBD;OMIM ID 266600)和結直腸癌(CRC;OMIM ID 114500)的前100個候選基因。進一步選擇了59個候選基因,包括一部分CIPHER相關基因和12個人工總結的KEGG通路中的一部分基因(這些通路與炎症和癌症有關,具體如下)

Ø選擇了手工總結炎症與癌症之間聯繫的30個候選基因。

Ø在GSE4183數據集中,顯示IBD與正常組織之間以及CRC與正常組織之間的基因表達存在顯著差異,這個過程選擇了38個與炎症和癌症相關的顯著差異表達基因。

Ø最後,這幾個集合中去重後共存在84個候選基因,這些基因在炎症和癌症之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使用了一個現有的腸道惡性轉化細胞模型(TGFβ1的刺激下培養NCM460細胞系)結合基於CRISPR的雙敲除技術確定炎症誘導腫瘤發生的協同功能模塊,並構建一個差異遺傳相互作用網絡(如下圖B)。

Ø利用sgRNA慢病毒文庫感染能穩定表達cas9蛋白的NCM460細胞株,並將獲得的細胞群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Ø實驗組用TGFβ1培養,對照組無TGFβ1培養。細胞培養10天後,收集兩組細胞的細胞群,計算生長率(Growth rates,測量10天後活細胞數量來確定)以及提取其基因組DNA進行深度測序。這裡用「ρ」來表示TGFβ1誘導的細胞生長速率,通過量化實驗組和對照組細胞生長速率的差異來計算。具體公式如下

初始時間為t0,NTX(t)表示sgRNA X誘導基因突變以及TGFβ1培養下在t時的細胞數量;NTWT(t)表示無sgRNA 誘導基因突變(即野生型)但在TGFβ1培養下t時的細胞數量;NUX(t)表示sgRNA X誘導基因突變但無TGFβ1培養下在t時的細胞數量;NUWT(t)表示無sgRNA 誘導基因突變(即野生型)同時也無TGFβ1培養下t時的細胞數量;KWT表示TGFβ1培養下所提升的細胞生長率,ρX表示TGFβ1誘導下sgRNA X的細胞生長速率。

Ø使用單突變以及雙突變的表型(即ρ,生長率),計算雙突變的dGI得分(differential genetic interaction score)。最終得到差異遺傳相互作用網絡。註:兩個單獨sgRNA表型之間的線性關係可以可靠地預測給定的雙sgRNA的典型表型,因而GI量化為雙突變表型實際與預期表型的偏差。

Ø在構建的顯著差異遺傳互作網絡(significantly different genetic interaction network)中識別出協同模塊。

3)基於協同模塊進行藥物預測

Ø從中藥化合物資料庫HerbBioMap中,檢索了六味地黃(LWDH)類似處方中包含的化合物,並使用drugCIPHER算法預測了相應化合物的靶標。

Ø對於特定的化合物,可以獲得炎症誘導腫瘤發生的遺傳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得分並進行排序。得分計算如下:

其中dGI (i,j)是基因i和j的dGI得分,ρ(j)是基因j的表型值,S(i,k)是化合物k的drugCIPHER得分。

結果中文:

1、基因共表達網絡的構建

在確定炎症到腫瘤發生的候選致病基因時,本文進行了差異分析。基於DEGs進行基因共表達分析對候選疾病基因進行排序。最終通過CIPHER 方法、人工總結以及差異分析等確定了84個候選基因。利用這84個基因在結腸(38個)、胃(58個)和肝臟(314個)基因表達數據中構建了全局的基因共表達網絡,並在結腸基因共表達網絡中定義了2個顯著富集的模塊:免疫系統過程和代謝過程。

2、基於CRISPR的雙敲除識別差異遺傳互作網絡

為了證實84個候選基因在炎症誘導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我們用雙sgRNAs敲除NCM460細胞中所有可能的相互作用,並構建了這些基因的差異遺傳相互作用圖(dGImap),以揭示其功能關係。

如方法所示,得到單突變以及雙突變的表型(即生長率)後,可以計算雙突變的dGI得分。最終,構建了差異遺傳相互作用網絡,其包含7056個基因對的定量dGI得分。

所有雙突變的dGI得分近似正態分布,因此取dGI <−0.84或dgi> 1.11的雙突變,最終獲得84對基因對,其中39個陽性基因對和45個陰性基因對。

下圖A表示測序下每個gRNA的read數;圖B表示實驗和對照組亞群之間的表型差異;圖C表示陽性和陰性表型的差異數量,其中許多相互作用的樞紐被認為是免疫或代謝途徑中的關鍵基因;圖D表示dGI分數遵循正態分布,平均值為0.13,標準偏差為0.49。

3、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表明特定的炎症誘導腫瘤發生機制

上述獲得的84對基因對包含63個基因,在GO富集中,主要富集到免疫、代謝以及細胞增殖等過程。而通過這84對基因對所構建的顯著差異遺傳互作網絡(significantly different genetic interaction network),本文識別出三種模塊組合可強烈影響炎症誘導的腫瘤發生(如下圖)。增殖和免疫模塊或增殖和代謝模塊的共存協同抑制炎症誘導的腫瘤發生過程,而代謝和免疫模塊的共存協同促進炎症誘導的腫瘤發生過程。

為了評估在本研究中由sgRNA確定的差異遺傳相互作用的質量,我們使用RNA幹擾(shRNA)來確認獲得的表型。發現同時靶向三個特定基因對的sgRNA對和shRNA對表現出相似的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如下圖所示)。

4、基於協同模塊進行藥物預測

從中藥化合物資料庫HerbBioMap中,檢索了六味地黃(LWDH)類似處方中包含的化合物,並使用drugCIPHER算法預測了相應化合物的靶標。對於特定的化合物,可以獲得炎症誘導腫瘤發生的遺傳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得分並進行排序。使用細胞系實驗獲得四種化合物的半數抑制濃度(IC50)值(如下圖),並以此進行化合物的排序。這四種化合物的實驗排名與預測排名略有不同,但計算分析可用於識別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中藥化合物(如下圖)。

討論中文: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網絡和CRISPR的綜合方法,用於系統發現炎症誘導腫瘤發生的功能協同模塊。發現三種模塊組合可強烈影響炎症誘導的腫瘤發生(增殖、免疫以及代謝模塊)。同時在炎症誘導的基因相互作用網絡的基礎上預測化學成分的作用比以前描述的組合疾病基因和藥物篩選平臺更具優勢,因為它使用高通量篩選來減少人工,材料和時間的成本。

總之,本研究為有關炎症如何誘導惡性腫瘤發生並加速轉化為新型協同功能模塊的潛在機制提供了新見解。

相關焦點

  • 2019國自然熱門寵兒——CRISPR/Cas9技術
    早在2013年,基因編輯 CRISPR/Cas9 技術就被《科學》列為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是發展最為迅猛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技術的優勢已經顯而易見,它不僅同時靶向多個靶點,切割效率高,而且設計簡單,簡明的鹼基互補設計原則,識別不受基因組甲基化影響,適應面廣。
  • 【綜述】治療性CRISPR/cas9技術研究進展
    研究人員從 β 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病人身上取下成纖維細胞,然後誘導成多能幹細胞,轉染靶向性的 Crispr/cas9 和 DNA 模板進行 HDR 修復,同源重組修復通過抗性基因篩選,篩選後通過轉座酶切除,再將這樣的多能性幹細胞誘導成紅細胞的前體細胞,然後用於移植。Hans Clevers 主持的一項研究證明 Crispr/cas9 系統可用於原代的成體幹細胞的基因組編輯。
  • Nature:CRISPR篩選識別182種免疫逃逸癌基因
    人的健康主要靠免疫系統來維護的,如果免疫系統沒有識別到異物並進行「消滅」,那麼人就會生病,例如癌症。今天介紹的是國外研究篩選工具可查找出幫助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追殺」的基因。這樣研究的意義在於:雖然免疫系統不能發現狡猾的癌細胞,但我們藉助於基因篩查來發現對治療有幫助的基因。
  • 如何運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發高分文章?
    最近「基因編輯嬰兒問世」事件引起了業內強烈的轟動,在該項研究中賀建奎採用了CRISPR-cas9技術對胚胎進行編輯,用5微米、約頭髮二十分之一細的針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裡,來達到預防HIV病毒的目的。
  • 【重磅消息】MIT和哈佛共建CRISPR-Cas9全球專利技術共享平臺丨醫...
    CRISPR(圖片來源 scientist.com)  因為專利戰的背後,是巨大的商業利益,在2017年2月的專利之爭裁決後,MIT的Broad研究所和哈佛大學向Editas Medicine公司出售了專門開發基於
  • 5 分鐘學會 cas9 基因敲除——原來設計方案如此簡單
    這是一種見於 crRNA 分子的短核苷酸基序,可以被 Cas9 蛋白特異性識別並切割的 20 個 nt。 而 PAM 序列的特徵為 NGG(其中 N 為任意核苷酸)找敲除目的基因的外顯子根據目的基因選擇待敲除靶基因位點找出敲除目的基因的外顯子。
  • Molecular Cell:青年華裔科學家盧冠達另闢蹊徑,利用CRISPR進行基因組篩選
    為此盧冠達博士研究組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近期他們利用改進的CRISPR基因組編輯系統,開發出一種篩選針對特定疾病基因的新方法。這一研究成果在線公布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CRISPR基因組編輯系統由Cas9的DNA切割酶和識別基因組特定序列的嚮導RNA鏈組成。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這一過程,在活的動物基因組中進行靶向突變,刪除或插入新的基因。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熱度背後的冷思考
    有文獻報導,CRISPR/Cas9的切割是通過gRNA與基因組位置之間20bp鹼基的配對,且配對鹼基的 5′ 端需要有PAM結構,再引導Cas9作用實現的,但是CRISPR/Cas9與靶位點識別的特異性主要依賴於gRNA與靠近PAM處10-12bp鹼基的配對,而其餘遠離PAM處8-10bp鹼基的錯配對靶位點的識別影響不明顯,這項研究直接說明了CRISPR/Cas9存在嚴重的脫靶性,即該技術可以發生非特異性切割
  • 意想不到的突變,CRISPR-Cas9的應用仍然是任重道遠
    在這三項的獨立研究中,科學家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修復對胎兒發育有顯著影響的突變,已知的致盲突變和已知的導致心臟問題的突變在這三個病例中,在靶點附近發現了幾個意想不到的突變位點。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實驗室動物中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以測試其在人類中安全使用的可能性。
  • Nat Methods:利用CRISPR–Cas9組合篩選發現癌症弱點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史丹福大學和癌細胞圖譜項目(Cancer Cell Map Initiative)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尋找合成致死性的基因組合。這種方法為癌症藥物開發提供120個新的機會。
  • CRISPR-Cas9應用依舊任重道遠
    CRISPR和DNA片段當地時間6月29日,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報導,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三個獨立研究團隊在測試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改變人類胚胎遺傳缺陷的可能性時發現,
  • Cell:通過CRISPR篩選鑑定出抵抗新冠病毒感染的基因和藥物靶標
    2020年10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確定SARS-CoV-2的新的潛在治療靶點,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紐約基因組中心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全基因組範圍內的功能缺失CRISPR篩選,以便系統地敲除人類基因組中的基因。他們研究了哪些基因修飾使得人肺細胞對SARS-CoV-2感染更具抵抗力。
  • Nature:利用CRISPR-CAS9進行全基因組基因轉錄激活篩選
    2015年2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期刊Nature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結構導向的方法改造了CRISPR-CAS9複合物來系統性研究基因功能,並通過構建sgRNA文庫大規模篩選抵抗BRAF抑制劑的激活基因。該文章利用CRISPR-CAS9技術研究基因功能,對後基因組時代的基因功能研究具有推動作用。。
  • 遺傳發育所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此前,在玉米等部分作物中基於農桿菌轉化的載體進行基因組編輯的效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該技術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基於CRISPR-cas9系統的高通量突變allele篩選。因此,如何提高編輯效率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另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如何降低脫靶或不脫靶,這也是實際應用的限制因素。
  • Gene KO Mediated by CRISPR-Cas9 System (Cas9-2hitKO)
    更為重要的是,Ryan願意無償分享cas9系統的全套載體,還可以抽空指導大家實驗。小白們快加入實驗小白微信群和Ryan學習技術吧!What is the CRISPR-Cas9 system?To achieve higher knockout efficiency, vector carrying one cas9 protein and two guide RNA expressing cassettes is generated.
  • PNAS:構建出提高CRISPR-Cas9基因編輯精確度的新變體---SaCas9-HF
    2019年10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一種新變體,它有潛力在人類基因治療期間提高基因編輯的精確度。相比於野生型CRISPR-Cas9,這種新變體降低了DNA中出現的意外變化,這表明它可能在需要高精確度的基因療法中發揮作用。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珍藏版protocol!
    序CRISPR/Cas系統將識別出入侵者的「名字」(PAM)並找到它的「身份證」(原間隔序列,protospacer),然後把入侵者身份信息作為「檔案」(間隔序列)記錄到「黑名單」(CRISPR序列)中。圖1展示了第一階段的工作原理。當噬菌體病毒首次入侵宿主細菌,病毒的雙鏈DNA被注入細胞內部。
  • Nat Med:利用CRISPR-Cas9進行全基因組篩選找到胰腺腫瘤弱點
    一些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進行基因篩選,在癌細胞內找到了一些可以用於開發潛在治療方法的基因弱點。最近,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在RNF43突變的胰腺導管腺癌(PDAC)細胞中進行了全基因組範圍的CRISPR-Cas9篩選,並找到了可以用於治療該類型癌症的潛在抗體藥物。這種類型的PDAC依賴Wnt信號進行增殖。
  • 《科學》:利用CRISPR-LICHT技術篩選決定人類大腦大小的基因
    生物學中的許多基本原理和發育的途徑都是在遺傳篩選中發現的。遺傳篩選最初是在果蠅和秀麗隱杆線蟲中開創的,它涉及到許多基因的逐一失活。通過分析基因失活的後果,科學家們可以分析其功能。比如,這種方法可以確定大腦形成所需的所有基因。 在果蠅和線蟲身上可以常規地進行遺傳篩選。
  • 李勁松教授: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為了我們帶來了題為「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的精彩報告。李勁松研究員2007結束在洛克菲勒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回國擔任生化細胞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先後獲得「百人計劃」,「傑出青年基因」支持,研究成果2011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率先建立小鼠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首次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於小鼠白內障疾病即個體水平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