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mmmm咋
來源:銷售與管理
僅憑一款「小盒子」,市值突破1000億!
無數90後、00後為之痴迷,瘋狂砸錢!
連續3年,業績暴走。
到底是真需求,還是暴利收割智商銳?
「90後茅臺」,究竟價值幾何?
1
小盒子,大生意
近日,潮玩品牌泡泡瑪特股價暴跌近10%,市值蒸發120億元,遭遇上市後第一殺。
泡泡瑪特憑藉讓年輕人慾罷不能的盲盒經濟,闖出1000億市值,勢頭強勁。
對商家來說,這是一個新風口;對90後、00後來說,這是為愛好買單;而對於不少中年人來說,這分明是在收割智商銳。
數據顯示,2017-2019年,泡泡瑪特的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5億元、16.8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56.9萬元、9952.1萬元、4.51億元,堪稱營收、淨利潤雙開花。
儘管泡泡瑪特的盲盒經濟飽受爭議,但是,它的營銷手段卻值得一觀。
首先是驚喜營銷。
在《阿甘正傳》這部經典電影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是什麼味道。」
人們對於未知的下一次,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窺探欲,不管結果是否令人驚喜,總要一探究竟,這是人的天性。
而盲盒營銷的本質,是激發了人的賭徒心理,即為每一次購買植入驚喜,類似於隱藏款的抽籤,可能你抽到的是普通款,下籤,也可能抽到限量款,上籤。
一個均價在39-99元不等的小盒子,裡面會有12種不同款式的造型之一,無論你打開盒子之後是驚喜還是失望,這種「不確定性」會激發用戶的腎上腺素,一旦開始,往往欲罷不能。
其次是飢餓營銷。
一套盲盒由12個玩偶和一個「隱藏款」組成,隱藏款具有稀缺屬性,物以稀為貴,所以在鹹魚上,有的稀缺款可以被炒到原價的10倍以上,極其稀缺的甚至能炒到原價的100倍以上。
這種稀缺性就引發了飢餓營銷,會頻頻引發用戶的衝動消費。
最後是社交營銷。
盲盒讓年輕人上癮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它具有社交屬性。
當用戶未集齊12種玩偶,或有重複性獲得發生時,就會通過與朋友進行交換,實現集齊的目標,類似於支付寶在春節前發起的集五福活動。
而當用戶收集完成之後,又會在朋友圈或其它社交媒體上分享戰果,無形中完成了對盲盒的一次營銷。
此外,泡泡瑪特十分重視對品牌力的打造,基於對年輕人的消費洞察,積極與各大品牌聯名發布各種盲盒,賦予IP強大的生命力,不斷對商品進行迭代,提升品牌溢價。
2
飽受爭議,被官媒點名
儘管泡泡瑪特的盲盒營銷讓年輕人樂此不疲,但是,近日新華社對其點名批評,稱「盲盒熱」所帶來的上癮和賭博心理在滋生畸形消費。
因為年輕人尤其是00後,很多還是未成年人,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定力不足,容易在商家的誘導中盲目消費,形成賭博心理,甚至讓家長的血汗錢在娛樂中付之一炬。
業內人士稱,盲盒設定價格的「狡猾」之處在於,幾十塊錢一個,既不會讓你吃不上飯,也不會覺得花了很多。但是,一旦那些沒有自控力的年輕人沉迷進去,那就不是幾十塊錢的事兒了。
例如有一個叫嘮嘮的網友,自稱在2019年初進入潮玩圈,到今天為止,一共買了300多個盲盒產品,其中有8個,單價近千元。而據他說,自己的戰績在圈內「平平」,有的玩家曾為了一款999元的限量版玩偶,一次性買了500個盲盒,單次消費高達三萬多。
當然,如果說條件允許,又是一個可以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年人,買不買是你的自由。畢竟,現在老年人買保健品,有條件的中年人喝茅臺,炒比特幣,都無可厚非。
關鍵是,對於那些沒有消費能力的未成年人,泡泡瑪特一類的商家,還請對他們「手下留情」。
3
未來的隱憂
儘管泡泡瑪特被指責收割年輕人智商稅,但是,盲盒經濟的規模化已成定局,這種規模化讓人更多的是關注它的運營戰略,即IP化。
對於盲盒等一系列潮流領域而言,創新是其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目前的發展中,泡泡瑪特的最大挑戰,就是自主IP開發能力不足,這也是制約其發展的核心要素。
說到底,消費者之所以願意出高價錢購買,無非是看重IP的精神附加值。
例如,泡泡瑪特的爆款IP「Molly」系列,曾貢獻了其2017年89.4%的銷售額。
但是,泡泡瑪特曾陷入「抄襲風波」,這也暴露了其自主IP管理上的漏洞。
而且,盲盒營銷摻雜了賭博性質,多多少少在日後可能會面臨政策風險。
除此之外,有學者提出,泡泡瑪特未來有4個隱憂,需要引起重視。
*在新老用戶砸錢後,仍然無法「集齊」玩偶,此時,用戶體驗會下降,可能導致用戶不斷流失。
*受疫情影響,泡泡瑪特線下三分之一門店關閉,要知道,直營零售店的銷售收入佔比達43.9%。未來在渠道上如何布局?
*質量問題長期存在。黑貓投訴平臺合計有1338條有關泡泡瑪特的投訴信息。
*目前泡泡瑪特以8.5%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但是與第二名7.7%相差無幾,未來如何拉開差距?
在商言商,企業逐利無可厚非,但是,一味對年輕人下狠手,無底線誘導,今天失去的是用戶,明天失去的,就是企業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