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氟化鋰晶體能夠「看到」高能重離子,可做成微型探測器

2020-10-18 博科園

氟化鋰晶體現在實現可以用來記錄核粒子的軌跡,波蘭科學院核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最新證明,這些晶體也是探測元素高能離子軌跡的理想材料,即使像鐵一樣重的粒子。當核粒子進入晶體時,粒子與晶體網絡中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在某些晶體中,在適當的條件下,由此產生的缺陷可能是弱發光來源。波蘭科學院核物理研究所(IFJ PAN),多年來一直在對顯示這種性質的材料進行研究,其中之一是氟化鋰LiF,氟化鋰晶體現在可以用來探測低能量粒子,如α粒子(氦核)。

在發表在《Journal of Luminescence》期刊上的研究中,物理學家們表明,氟化鋰的應用領域也延伸到了探測具有重要能量的粒子,甚至包括鐵(Fe)等重元素的離子,完全剝離了電子。氟化鋰軌跡探測器只是簡單的晶體,不同於監測顆粒近實時軌跡的檢測設備,它們是被動的探測器。換句話說,就像照相膠片一樣工作,一旦晶體暴露在輻射中,需要使用螢光顯微鏡來找出記錄了什麼軌跡,螢光核徑跡探測器已經為人所知大約十年了。但到目前為止,還僅由適當摻雜的Al2O3氧化鋁晶體製成,在輻射的影響下,形成永久的顏色中心。

當這些中心被適當波長的光激發時,會發出光子(能量較低),這使得在顯微鏡下看到粒子的軌跡成為可能。在氟化鋰的情況下,激發是用藍光進行,光子的發射發生在紅光範圍內。摻雜氧化鋁的探測器需要一臺帶有雷射束和掃描的昂貴共焦顯微鏡,而使用便宜得多的標準螢光顯微鏡可以看到氟化鋰晶體中的軌跡,記錄在晶體中的軌跡非常準確地再現了粒子路徑。其他探測器,如著名的威爾遜室,通常會加寬軌道,在氟化鋰晶體的情況下,解析度僅受衍射極限的限制。

雖然不可能近實時地觀察粒子的軌跡很難稱之為優勢,但它並不總是缺點。例如,在個體劑量測量中,需要探測器來確定用戶所暴露的輻射劑量,這些設備必須小並且易於使用,而毫米尺寸的結晶氟化鋰極板完美地滿足了這一要求。這就是為什麼在波蘭科學院核物理研究所中用Czochralski方法生長的這些晶體,現在可以在國際空間站歐洲哥倫布模塊以及許多其他類型被動探測器中找到的原因之一。在Dosis 3-D實驗中,每六個月更換一次,這些探測器使確定空間站內輻射劑量的空間分布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成為可能。

在新研究中,氟化鋰結晶板暴露在高能離子中,輻射是在HIMAC加速器中進行。在用不同的離子束轟擊過程中,粒子能量在4He氦離子情況下為150兆電子伏特/核子,在鐵離子情況下為500 MeV/核子。探測器還用碳離子,氖和矽束輻照。在垂直於離子束放置的水晶板中,顯微鏡的光學解析度邊界上實際觀察到了點光源,這些是高能離子穿透晶體的地方。作為測試的一部分,一些氟化鋰結晶平板也被放置在平行於光束的位置。記錄軌跡的概率當時較低,但當它確實發生時,粒子軌跡的一長段被「印記」在晶體中。

所進行的測試證實了氟化鋰軌跡探測器,是記錄高能重離子通過的理想選擇。此外,似乎這些並不是氟化鋰晶體的唯一可能,內部的每一個原子都是鋰,與中子的相互作用很好。氟化鋰探測器,特別是那些富含鋰同位素的探測器,可能會非常有效地記錄下低能量中子,而且有很多跡象表明,也有更高能量的中子。如果未來的研究證實了這一假設,就有可能建造個人的中子劑量計。氟化鋰晶體的小尺寸也將能運用到有趣的技術中,這在當今技術上是無法獲得的。

博科園|研究/來自:波蘭科學院核物理研究所

參考期刊《Journal of Luminescence》

DOI: 10.1016/j.jlumin.2019.05.007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重離子碰撞中矢量介子自旋對準的第一個證據
    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英語: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縮寫:ALICE,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所屬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五個探測器實驗之一,是一種重離子碰撞(heavy-ion collisions)檢測器,旨在檢查極端能量密度下的強相互作用物質的物理性質,所產生的溫度和能量密度會非常大,足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種物質中的夸克和膠子將會解除夸克禁閉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閃爍晶體
    ——閃爍晶體我們之所以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是因為眼睛能接收周圍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可見光,但這僅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閃爍晶體探測過程如下圖所示,首先由放射源產生的Χ或γ射線入射到閃爍晶體上,射線被閃爍晶體吸收產生閃爍光,然後由光探測器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再對電信號採集、存儲和顯示,從而實現對這些不可見高能射線或粒子的能量、動量、方向和持續時間等諸多物理參量的精準測量。
  • 中國科學院夏佳文院士為您講述:重離子加速器如何檢測「天問一號」
    如何確定太空飛行器的半導體器件能夠抵禦宇宙輻射?科學家們想到一個辦法:將製造出來的半導體器件放在模擬宇宙射線的環境中接受檢測,而後再採取應對之策。科學家們將「重任」賦予重離子加速器,用它來模擬「製造」宇宙輻射,結果使問題迎刃而解。我國這次探火行動,就是預先利用重離子加速器對「天問一號」進行「淬火」的。這是重離子加速器較為直觀的應用方式。
  • 走向世界的新型閃爍晶體
    走向世界的新型閃爍晶體夏期明所謂閃爍晶體,就是當高能粒子射線照射到晶體上時,在晶體中能發出一定波長的閃爍螢光。經光電轉換系統和電子設備,最終可確定粒子的能量。短的螢光餘輝、物理、化學穩定性好,是建造高能物理探測器中電磁量能器的優選材料之一,在核醫學、空間物理地質勘探、核電子學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該所1978 年配合我國重點項目X 射線斷層掃描儀(XCT)研製,承擔BGO晶體研製任務,1979年研製成功,並用於我國第一臺XCT樣機。
  • 他們如何發現「最重」反粒子
    發現、證實這些粒子的存在,離不開高精度的STAR探測器及其子件「飛行時間探測器」(TOF),而後者正是中國科學家們通力合作的成果。以上成果已分別發表於《科學》《自然》雜誌。「TOF在該發現中起了關鍵作用,中國STAR組成員在數據分析中作出重大貢獻。」STAR國際合作組發言人許長補表示。   「沒有TOF,我們就發現不了迄今最重的反粒子。」
  • 神秘的奇異夸克或可毀滅地球
    2008年,大型強子對撞機開始運轉後,有研究人員稱高能粒子碰撞過程中將產生「奇異夸克」物質,可引發地球生命滅絕的連鎖反應,甚至是製造出微型黑洞將地球文明徹底摧毀,那麼奇異夸克物質是否會引發世界末日呢?位於紐約長島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有一臺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這是我們這顆星球上僅次於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粒子加速器,科學家通過14年的研究取得了驚人的發現,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已經超出了科學家當初對它的所有期望和原來的設計指標,在奇異夸克的探索上已經獲得了一些進展,現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已經開始向對撞機的1740個超導磁體中傳輸低溫液態氮,並進行22周的對撞研究
  • 重大發現!毫秒分辨探測晶體成核機制
    基於真實原子系統動力學的發現,重塑了對原子結晶成核機制的理解。成核是許多固體物質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經典成核理論描述了晶體形成的途徑,其中單體組裝形成通過表面和體積自由能壘上的密度波動發生。但是膠體粒子、蛋白質和小分子的不同系統中的成核過程已被證明結合了非經典過程。在這些系統中,亞穩定的中間團簇形成,然後轉變成穩定的晶體,從而繞過了直接結晶的高能壘。
  • 馬餘剛院士:核科技-從基礎研究到國計民生
    核科學基礎研究從基礎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早前的發現是從宇宙射線開始的。比如,可以通過探測器觀察,發現正電子和電子。在磁場的環境下,正反電子有不同的偏轉方向,用探測器可以俘獲宇宙射線經過時的痕跡。第一個反物質粒子是正電子,就是通過宇宙射線的觀測獲得的。
  • 他們如何發現「最重」反粒子—新聞—科學網
    發現、證實這些粒子的存在,離不開高精度的STAR探測器及其子件「飛行時間探測器」(TOF),而後者正是中國科學家們通力合作的成果。 STAR國際合作組發言人許長補評述說:「TOF在該發現中起了關鍵作用,中國STAR組成員在數據分析中作出重大貢獻。」 「沒有它,我們就發現不了迄今最重的反粒子。」
  • 模擬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奇異夸克可毀滅地球?
    奇異夸克是一類神奇的「物質」,有些人認為其可能是暗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目前對於奇異夸克的研究還處於探索階段,在夸克自由度、強相互作用動力學上都有與奇異夸克有關的研究結果。2008年,大型強子對撞機開始運轉後,有研究人員稱高能粒子碰撞過程中將產生「奇異夸克」物質,可引發地球生命滅絕的連鎖反應,甚至是製造出微型黑洞將地球文明徹底摧毀,那麼奇異夸克物質是否會引發世界末日呢?
  • 探訪「上帝粒子」發現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重離子注入器 《參考消息》駐日內瓦記者 王昭 劉洋報導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位於瑞士和法國兩國邊境,從日內瓦市中心駕車不過20分鐘車程。CERN不僅是著名情景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男主角「謝爾頓」、「萊納德」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
    HIRFL 是我國規模最大、可以加速全離子的重離子研究裝置,可提供多種類、寬能量範圍、高品質的穩定核束和放射性束,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91 年 8 月13日,原國家計委批准成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
  • 研究人員建議發射微型太空探測器...
    但是儘管對這顆行星進行了幾次搜索,它仍然沒有被發現。  也許我們沒有發現第九大行星,是因為它不存在。這顆行星存在的證據不是很充分。它源於對太陽系外圍小天體軌道的統計分析。該理論認為,第九大行星的引力使其軌道的方向聚集在一起。但正如其他人指出的,觀察到的集群可能是由於其它影響。
  • 讓你看到紅外線的納米晶體夜視鏡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Dragomir Neshev和他的同事們開發出一種可以讓人看到紅外線的納米晶體夜視鏡,該研究可以應用於軍事,高爾夫等諸多領域
  • 「低能量強流高電荷態重離子研究裝置(LEAF)」項目科學目標研討會...
    「低能量強流高電荷態重離子研究裝置(LEAF)」項目科學目標研討會召開 2017-05-31 近代物理研究所   5月25日,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項目「低能量強流高電荷態重離子研究裝置
  • 科學網—相對論重離子對撞與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摘要)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冒亞軍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發表題為「相對論重離子對撞與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文章,對位於美國紐約長島的布魯克海文實驗室(BNL)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HIC)及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的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 研究構建用於高能多體系統的角動量守恆輸運模型
    同為守恆律,與自旋相關物理緊密聯繫的角動量守恆,很少被研究並應用到輸運模型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夸克物質中心科研人員劉帥與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義大利南方國家實驗室合作,構建首個描述高能多體系統滿足角動量守恆的輸運模型,並運用該模型研究在重離子碰撞中與自旋相關的物理效應。 為滿足角動量守恆,研究人員引入側躍(side jump)效應。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 / Roman Shnaiderman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基於矽晶片頂部的微型光子電路。
  • 銀河系中發現新的高能伽馬射線源
    Credit:HAWC 合作組織研究人員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九種新的高能光子源,其中包括一些迄今為止探測到的能量最高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源似乎都起源於被稱為脈衝星(pulsars)的自旋中子星附近,通過研究這些伽馬射線源,物理學家們正在試圖理解被稱為宇宙射線的神秘高能粒子的起源。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5英寸直徑BGO晶體是超高靈敏輻射探測裝置的關鍵高能射線探測材料之一,其成功研製必將進一步鞏固上海矽酸鹽所在BGO晶體研究、開發與量產方面的既有全球領先優勢,可滿足國內外應用端對大尺寸、高質量和高性能BGO閃爍晶體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