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經歷過的影響面積最廣,傷亡最慘重的戰爭之一,幾乎整個人類文明世界都被捲入了這場大戰之中,給整個世界都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儘管最後反法西斯同盟獲得了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慘烈。二戰主要分為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在亞洲和日本法西斯主義作鬥爭的主要是中國人民,而在歐洲戰場上,抗擊納粹德國的就主要是英國和蘇聯了。可以說如果沒有蘇聯的抗爭,從陸地上阻擊了德國,那裝備先進、訓練有素的德軍很可能會讓整個歐洲淪陷。
大家都知道在一戰中有許多慘烈的戰役,比如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等等。二戰的傷亡數是遠大於一戰的,那麼有沒有像這樣慘烈的戰役呢?答案當然是有的,那就是史達林格勒戰役。根據一位95歲老兵回憶:在這場殘酷的戰役中,蘇軍士兵平均只能活九分鐘,而如果一個士兵能撐過三天就能當上團長,可見戰鬥是多麼地激烈、殘酷。
史達林格勒位於交通要道,是蘇聯中央通向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的咽喉,戰略位置極其重要。1942年,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納粹德國悍然向蘇聯出兵,在出其不意的進攻和先進裝甲部隊的壓制下,德軍一路佔領了蘇聯西部的大片土地,最後兵臨史達林格勒城下。
蘇聯方面深知史達林格勒的重要性,它不光是交通樞紐,也是莫斯科的最後一道屏障。於是蘇聯紅軍決定死守史達林格勒,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這座城市落到德國人手裡,於是乎這場戰役的成敗就成為了決定整場戰爭走向的關鍵。
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受到了大量蘇軍的阻擊,於是也投入了大量兵力,決心一鼓作氣將這裡拿下,作為裝備和軍事素養更強的一方,德軍的戰場優勢是更大的,但蘇軍的頑強和犧牲超乎想像,進行了全國的總動員,前前後後共投入了300萬軍隊,絕不後退。
可以說史達林格勒的堅守完全是蘇軍用血肉之軀堆出來的。在德國裝甲部隊猛烈的炮火之下,蘇軍的傷亡難以想像,新兵在戰場上根本活不到一天,當時從戰場上退下來的老兵在95歲時都心有餘悸,表示當時一個蘇軍士兵上戰場後平均只能活9分鐘。所以才會有「小兵活三天就能當團長」的說法,因為很多部隊上戰場後就會全軍覆沒,一個人也不剩下了。
在蘇軍的堅守下,戰役並不像德軍一開始想像的那樣能夠很快結束,而是一路從夏天拖到了冬天。對此毫無準備的德國人沒有準備好冬季作戰的戰術,也沒有能夠支持到冬天的後勤補給,加上東部戰線拉得過長,他們遭受了二戰以來最大的潰敗。蘇聯在這場戰役後甚至陷入了男性不足的困境,而德國也再無能力進行像二戰初期那樣的進攻了。
像史達林格勒戰役這樣殘酷的戰役在二戰中並不是個例,世界大戰的殘酷讓整個人類社會都元氣大傷,很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都瀕臨崩潰,有的甚至戰後多年都沒能恢復,影響了整整兩代人的生活,國際秩序也因此改變。
戰爭的殘酷是沒有任何一個普通人願意經歷的,不管是戰爭的發動者還是反抗者,最後都會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所以,我們也要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反對戰爭、珍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