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很容易受到壞消息、憤怒面孔和悲傷記憶等的影響。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如何減少負面影響呢?
我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個?估計你很想先聽壞消息,因為這就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是為什麼呢?
人人關注壞消息
這是因為負面事情更容易影響到我們的情緒,這種現象稱為「消極性偏見」。每個人都會體驗到這種偏見的影響:在社交生活中,壞名聲給我們帶來的困擾遠多於好名聲帶來的快樂;在情緒方面,我們的壞心情比好心情更能帶來深刻的印象;在健康方面,許多人更在乎自己健康狀況不佳的消息;在媒體中,負面評價往往會脫穎而出……負面的東西往往會佔據我們大部分的精神空間,只留下很小的空間來接受那些可能有助於我們的讚美話語、愉快經歷等等。
研究發現,在我們看到的人群裡,不管有多少微笑,我們總是會首先注意到憤怒的面孔,甚至是只有6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很迅速地在人群中發現憤怒的面孔,但是發現一個快樂的面孔卻很慢。
我們的消極性偏見還體現在語言之中。例如,幾乎有三分之二的英語單詞是傳達負面的信息。在描寫人的詞彙中,這個數字上升到令人驚愕的74%。不只是英語,除了荷蘭語,其他所有的語言都趨向於黯淡。
我們的消極性偏見也體現在我們的夢境之中。美國心理學家曾花了40多年分析了千萬個的夢境,發現夢境中最常見的情緒都是消極情緒(尷尬,錯過了航班,暴力威脅等等)。
人類的天性
之所以會這樣,我們得來看看我們的大腦。
我們大腦裡有個叫做杏仁核的區域是專門負責處理情緒的。但是杏仁核中三分之二的神經元都是處理壞消息的,它們會立即對壞消息做出響應,並把得到的信息迅速地長期儲存起來。相反,好消息需要花費大約12秒才能把信息長期存儲起來。
這其實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產物。由於杏仁核中有三分之二的神經元來處理壞消息,可以使我們迅速地評估「壞消息」對我們產生威脅的嚴重程度,以便採取適當的行動——「要麼戰鬥,要麼逃跑」。就像我們的祖先看見每一個像蛇的東西,首先採取的行動都是立刻跳開,而不是先慢慢地認真觀察之後再做決定。這樣有利於我們規避危險,提高我們的生存率。
而好消息不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威脅,所以不需要立即做出反應,因此大腦中負責處理好消息信息的神經元就會少一些。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人類的消極性偏見。
壞消息影響更大
人類的消極性偏見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人類對「壞消息」的感受更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是200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他以研究行為經濟學出名。他認為,人類更常常哀悼損失而不是享受好處。因此,賺了1千塊錢的高興勁和丟了1千塊錢的痛苦感相比,總是丟了錢的痛苦感更強烈。
其次,「壞消息」有更大的感染力。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文學和宗教思想,都是在描述人類生活中好的和壞的力量之間的爭鬥。其中,人在對抗壞的東西上往往更具有感染力。例如中國的四大悲劇《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和《趙氏孤兒》,以及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同樣,把這種觀點應用到生活中的各種領域——愛情、工作、家庭、學習、社交等等,他們還是發現「壞的比好的力量更強大」。
第三,「壞消息」有強烈的傳染性。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認為,負面事件帶來的影響有強烈傳染性。他們舉了一個例子,例如蟑螂是我們討厭的,美食是我們喜歡的。如果說我們見到一個蟑螂從我們面前爬過,往往會是使得一個美食無法下咽。然而反過來,卻從來不會發生——吃了口美食,會對一個蟑螂大加讚賞——除非酒喝醉了。
總之,由於人類的消極性偏見,所以人類更關注「壞消息」。
消除消極性偏見的負面影響
人類的消極性偏見,有迅速規避危險的優點,但也不可避免帶來負面影響。
雖然時代已經變了,我們不再是在原野上冒著極大的風險來尋找食物的原始人。但這種在進化路程中保護我們生存的本能卻一直保留了下來,到現在反而變成了一個累贅——這種負面影響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它威脅著我們的親密關係,給我們的團隊工作帶來不穩定因素。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消極性偏見呢?
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婚姻問題專家約翰·戈特曼,發現了一個可以用來預測離婚率的公式。他利用這個公式,與每對新婚夫婦交流15分鐘,即可準確預測出他們的離婚率,準確率高達90%。
戈特曼的公式是:在與新婚夫婦交談過程中,評估他們之間所交流的積極信息和消極信息的比例,包含語言上的和身體上的。他發現,那些最終走向離婚的夫婦中,消極的交流比積極的交流要多,即埋怨多於讚揚。如果至少有4個消極的交流對應著3個積極的,那麼,這對夫婦離婚的可能性高達90%。
戈特曼認為,如果要維持關係,一對夫婦必須具有這樣的比例:他們至少要有5個積極的交流來抵消1個消極的交流帶來的影響。所以說,如果你正好向著你的伴侶抱怨了有關家務的事兒,那麼你就應該儘快對他/她至少說上5句讚美的話。另外,戈特曼發現最和諧的夫婦,積極的交流與消極的交流的比例大約為20:1。
拓展工作的妙法
一些研究人員把戈特曼的理論運拓展到了商業世界。例如,智利心理學家在一家大數據處理公司研究了60個管理團隊,發現在最有效的團隊中,員工每次受到一次批評後,會受到6次讚揚。相反,在效率最低下的團隊裡,員工每受到一次讚揚時,會受到3次批評。科學家利用複雜的數學理論,得出了讚揚與批評的黃金比例,為3:1到6:1。也就是說,每聽到一次批評,人應該再需聽到3到6個讚揚。他們認為,這是事業的滿足,愛情的成功等幸福生活的關鍵。
在世界的舞臺上,要想解決衝突,消除消極性偏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如消極性偏見會使得鷹派觀點(通常是強調風險或直接損失)比鴿派觀點(通常強調未來可能的收益)更受歡迎。因而,最好的領導人應該能夠提供一個對於「未來收益」生動的遠景,來彌補可能遭受到的風險或損失。
不過,要想把我們的消極性偏見從我們的大腦中清除出去,幾乎是不可能的。既然消極的東西比積極的影響力更加大,那麼我們應該是時候接受一下消極的東西所帶來的好處。事實上,研究表明,雖然消極的人生活可能不十分暢快,但是他們也比其他人更加聰明。這種「消極的現實主義」會給這樣的人更加準確的現實感知,尤其是更能了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