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最近,微信朋友圈被一個心理學小測試刷屏了。只要回答幾個簡單問題,系統就能給出你的左右腦年齡,以及一段綜合評價。
就在「左右腦年齡測試」熱傳不久,就有網友看出了其中的問題,根據大家上傳的測試結果,大多都是19+20、27+43、33+5這樣的結果,完全是大同小異。結果,有「好事」的程式設計師扒出了這個測試的代碼,原來它的結果顯示是隨機的。
心理學小測試向來是社交網絡熱衷的「遊戲」,如前些年那張「旋轉的舞者」,通過判斷舞者是逆時針旋轉還是順時針旋轉分析大腦類型。但這些測試幾乎無一例外的不靠譜。
網頁設計師茅原伸幸(Nobuyuki Kayahara)在2003年設計出的「旋轉舞者」影像
這些測試盛行的理論依據,大多與左右腦分工有關。這理論的確大有來頭,它是由美國著名的生理心理學家羅傑·斯佩裡提出,他還因此獲得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上個世紀60年代,斯佩裡對一些施行了腦連合部切開術的病人或「裂腦」病人進行研究發現,每個大腦半球都似乎有它自己的、大量獨立的、具有自身的感知覺、學習與記憶經驗的認知領域。
於是,他對這些病人進行了一系列單側性試驗,得出的結論是,大腦左半球長於語言和計算。大腦右半球雖不擅說寫,但對語言和字義仍有相當的理解,它對空間的識別,對音樂、藝術、情緒的感知,則優於大腦左半球。大腦左半球習慣做逐步分析,右半球偏向於整體直觀。大腦兩個半球可以對兩種不同的感受和思維功能進行分工合作。
(圖片來源:pixabay)
可時至今日,真正的心理學家在運用這個理論時是非常謹慎的,原因在於,這個理論本身不夠精確。心理學家更多的共識是,大腦兩側半球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側化現象,但是左右腦並非是那麼分工明確的。
尤其是在對正常人進行的腦成像檢測時,他們不像一些兩半球之間神經聯繫切斷的特殊病人,科學家能看到左右腦功能上的一些差異。事實上,除了某些運動功能,無論是情緒、知覺還是語言、數學,只要稍微複雜一點的任務,兩側大腦都是共同參與的,只是大腦的一側比另一側可能在某些功能上佔有一定的優勢,但這種優勢並不顯著。
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人腦左右半球的功能基本上是均等的。
《中國科學報》 (2017-11-03 第3版 科普)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