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裴迪,曾寫過一首詩,叫《華子崗》。這首詩寫得清新脫俗,有王維詩的風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華子岡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唐詩鑑賞辭典》解釋第二小句,認為裴迪還家時間日落時分,原文是這樣的:
"還家草露晞",第二句緊扣上句,"還家"和第一句的"日落"照應,點明了詩人是在回家的路上。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所以說"草露晞"。詩人踏在這些幹松的青草上,感到特別輕細柔軟,分外愜意。這也表明詩人已經遊覽了很長時間。這句話描繪了詩人意猶未盡、悠然漫步的自在形象。
上文有兩處值得人探討。
一處是「秋高氣爽之日」。鑑賞家不知道從哪裡得出這首詩是寫於秋日的。
裴迪的生平現在是找不到詳細記載的,只知裴迪與王維同隱居輞川十多年,整日泛舟唱和。裴迪所存詩《輞川集二十首》,大都是與王維的贈答同詠之作。其中《漆園》一首:"好閒早成性,果此諧宿諾。今日漆園遊,還同莊叟樂。"他身處大自然,呼吸著大自然勝景風光的靈氣,詩中"力求把詩情、畫意和禪理三者融合起來,創造空靈幽靜之境。
華子崗是輞川一處勝景,從詩中可推測,裴迪在此有隱居之所。那麼《華子崗》中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生活呢?是不是「秋高氣爽之日」呢?
我覺得應該不是,更有可能是夏日的一個生活片段的記錄。因為本詩最後一段用了「空翠」一詞。「空翠」意思是,華子崗一帶翠色喜人,那伸出來的柔軟枝條輕輕拂著人的衣衫,好不深情,但是這些翠色雖美,但卻沒有別人來欣賞,只能空自青翠,空自美好。作者這樣寫就是要表現華子崗的幽靜脫俗。翠色怎麼可能是寫秋天的景色的。王維寫過一首詩: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首詩是寫秋天之景的,但不是深秋之景,只是初秋之景,詩人用「蒼」來修飾這個「翠」,說明樹葉顏色已從夏日的翠綠,變成了秋日的蒼翠。
可能有人據此說,裴迪寫《華子崗》的也是同一時間段,因為王維詩裡提到「接輿」,就是裴迪。「接輿」是裴迪這個沒有錯,但是兩人有多年的輞川交往史,怎麼據此說裴迪寫的《華子崗》也是反映這次的相聚呢?況且王維詩中說「接輿」已醉。
第二處值得探討的是,詩人還家時間具體是日落時分,還是第二天早晨。《唐詩鑑賞辭典》認為「還家」與「日落」相照應,認寫裴迪此次回家是在日落時分。
但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的。
第一,裴迪詩用了一個「晞」字。什麼是「晞」?是《唐詩鑑賞辭典》中所說的「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這個意思嗎?
《詩·齊風》裡有「東方未晞。」
《傳》解釋:晞,明之始升。
《疏》晞謂將旦之時,日之光氣始升於上。
我們熟悉的《蒹葭》裡也有一句「蒹葭蒼蒼,白露未晞」,指早晨露水還未被太陽曬乾。如果「晞」字可代表什麼時段的日光,那就與「晞」的本意相違背了。
第二,第一句說「日落松風起」,從句式上看,是一個時間承接句,先說日落了,然後松風颳起,這是一個先後關係,說明松風起的時候,日已經落了,那麼「落日照射」一說,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日落與松風一起發生吧,「落日照射」地面上的草也是不大可能的。就算「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上吧,那也是沒有什麼力量,所以才會和滿了青苔,否則,只能見到乾苔了。大家想一想,在太陽未落之前就已生出來的露水,怎麼可能在太陽光更弱的傍晚時分被曬乾呢?
第三,本詩第三句說「雲光侵履跡」,其中用到「雲光」二字。「雲光」指太陽光穿過雲隙到達地面的光。已經日落了,哪裡來的太陽光,即使落日還未隱於山後而是正掛在西邊的天空,那光線也只能把雲兒照成晚霞,怎麼可以從上往下穿過雲層來到地面呢?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個人認為,《華子崗》應該是寫了詩人從日落時分開始出發,直到日落,直到松風起,直到第二天早晨露水晞,看到雲光灑向幽徑,撫摸著自己的足跡,不由得感謝山中翠色的脈脈深情。
靜夜行走,也不是沒有可能。王子猷「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不就是雪夜之雅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