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亞歷山大,大家首先會想到密密麻麻、長槍如林的馬其頓方陣。靠著這個方陣,亞歷山大橫掃歐亞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在至關重要的、徵明波斯的高加米拉戰役中,3萬馬其頓軍隊大破波斯大軍,留下了馬其頓方陣的神話。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是致勝的法寶嗎?
這一戰的波斯大軍,早期有人聲稱有百萬之多,但越來越多地觀點認為,波斯軍隊最多20萬,這已經是指揮和補給的極限了,畢竟那是在2000年前。
馬其頓軍隊有一半數量是方陣,還有騎兵和同盟國的兵力。起關鍵作用的是亞歷山大自己統率的2000多名夥伴騎兵,這是由年輕貴族組成的重裝騎兵。
雖然因為沒有馬蹬,夥伴騎兵還達不到後世鐵浮屠那樣騎兵的水準,但充分的訓練,使他們仍然能夠用長矛進行衝擊,只不過這種長矛是一次性,刺中目標後會折斷,以防後座力把騎手掀下馬去。
馬其頓的陣線中央是密集方陣,右翼是盟軍騎兵,左翼是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波斯軍隊也差不多,兩翼都有騎兵,但波斯軍隊多了戰象和戰車。
戰鬥開始後,馬其頓方陣向前進攻,波斯軍隊用戰象和戰車企圖阻擋方陣的攻勢,但沒有成功。大部分戰車都被保護方陣側翼的希臘步兵給破壞掉,少數衝進方陣的,也被馬其頓士兵躲開。他們早就針對性的訓練過。
波斯騎兵攻擊馬其頓的右翼,事實上,他們成功了。但他們沒有立即掉頭攻擊方陣的後背,而撲向馬其頓的大營,因為波斯王大流士給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救出上一次戰役中被俘的親人。所以他們放棄了側擊方陣,錯過了最好的取勝機會。
亞歷山大沒有去救大營,他告訴大家,戰勝敵人後,波斯人的大營也是我們的。
亞歷山大帶領夥伴騎兵向更遠的側翼機動,企圖包抄波斯人。波斯人當然不會乖乖等著,他們的右翼跟著亞歷山大往外跑。跑著跑著,整個右翼和中軍之間露出一個巨大縫隙,躲在中軍後的大流士被暴露出來。
亞歷山大再也不猶豫,率領夥伴騎兵從縫隙處撲向大流士本人。夥伴騎兵的衝擊力不是波斯步兵可以阻擋的,他們身穿重甲,長矛有3米長,比波斯步兵的長矛還要長。夥伴騎兵很快就撕開了波斯人的防線。
中央的波斯軍隊掉頭救援大流士,而馬其頓方陣也壓了上來。大流士本人還想抵抗,他的戰車馭手卻被標槍擊中,戰車失去了控制。波斯軍隊以為大流士戰死了,然後就崩潰了。
從整個過程看,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夥伴騎兵,一擊斬首,導致了波斯軍隊的崩潰。馬其頓方陣看似威力巨大,實則機動力差。馬其頓的右翼其實已經被擊敗,波斯騎兵馬上就要側擊方陣了。若不是夥伴騎兵攻擊得手,最後的勝負還很難說。
亞歷山大的軍隊是歷史上第一支各兵種配合的冷兵器軍隊,各個兵種和要素全都有了。而亞歷山大尤其是對重裝衝擊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時代的巔峰。這才有了3萬馬其頓軍隊一直打到士兵厭戰,才掉頭回家的偉大戰績。
如果馬其頓軍隊比作一個士兵的話,方陣更像是盾牌,夥伴騎兵則是長矛,一攻一守,配合的好,威力無窮。純粹靠密集槍陣,不一定能稱霸戰場多長時間。古羅馬軍團靠短劍大盾就打敗了馬其頓方陣。中國的勁弩,更有可能把方陣射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