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2020-12-08 騰訊網

說到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世界徵服者,排得上號的除了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崙外,大概就只有亞歷山大大帝了!

這個在阿喀琉斯傳說的耳濡目染下長大,師從亞里斯多德的年輕人,以其雄才大略,在短短13年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戰績:統一希臘、橫掃中東,兵不血刃就佔領埃及、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了印度河流域,徵服疆域達500萬平方公裡。四大文明古國中,有三個都毀於其手。

巔峰時期,他領導下的亞歷山大帝國成了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了東方戰國七雄領土總和。而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

...化繁為簡,馬其頓方陣的組成

在武俠小說中,任意一個門派都有一套獨創陣法以御強敵,但世界歷史上,打仗布陣的出現卻尤為緩慢。

人們估計很難想像,荷馬時代以前的人都是怎麼打仗的:衝鋒完全是一窩蜂地橫衝直撞,胡亂廝殺,毫無章法可言,甚至有時殺昏了頭還會自相殘殺。別說好好的戰友成了豬隊友,就連指揮起來也非常困難……

馬其頓王國在地圖上的位置(圖上橘色部分)

這時誰要能發明一套作戰陣法,在戰場上還不是碾壓級別的嗎?而這個契機,被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緊緊抓住了。

這極大得益於他幼年曾在底比斯做質子的經歷,諳熟底比斯人的政治制度和軍事訓練,尤其是底比斯方陣的排兵布陣,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都深受軍事家埃帕米農達斯的影響。

返回馬其頓執掌政權後,他建立了一支常備軍,訓練了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馬其頓方陣」,並建立了強大的海軍,成了馬其頓王國崛起的重要保障。

這種方陣在其子亞歷山大大帝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使馬其頓方陣成了軍隊最銳利的進攻武器,為遠徵準備好了充分條件,世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格局發生了奇特的變化。

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

那麼問題來了,戰績驚人的馬其頓方陣到底是怎麼組成的?

馬其頓方陣的人員編制,通常由64名士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初級方陣,四個初級方陣組成一個聯合方陣。

這種軍隊的組成方式和現代的軍隊編制極為相似,是一種自成體系的多兵種相互配合的作戰部隊。而方陣的作戰人員大致可分為4類:

馬其頓方陣

常備步兵:這類士兵數量眾多,他們每人攜一根馬其頓長矛(早期長約13-14英尺,後期超過18英尺,末端配重器幫助平衡,又兼做長矛折斷時的備用武器),另配有直徑2英尺左右的圓盾防身。

一般情況下,第一排的士兵都是半蹲著前進,將長矛對準前方,而第二排的士兵則將長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以增強對敵人的殺傷力;而盾牌還能用來保護身邊的戰友,一旦前排的士兵倒下,第二排的士兵就能迅速填補缺口。

馬其頓標槍輕步兵

輕裝步兵:這類士兵使用的矛相對較短,但防身用的盾牌直徑比常備步兵大很多,足以遮住蹲著的士兵全身。他們的盔甲也輕很多,增加了士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輕裝步兵的超大盾牌能夠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

重騎兵:這是由一群年輕貴族組成的騎兵方隊,每人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一把利劍。等待作戰時,他們會將長矛擱在肩上,頭稍向下;衝鋒時,長矛向下方敵人猛刺下去,刺死敵人後,暫時不將長矛拔出,而是用手裡的刀劍繼續戰鬥,等戰鬥結束後再回去找回那些長矛。

輔助兵:就是輕裝甲或無裝甲的士兵,他們以標槍、弓箭、石器為主要兵器,隨時去增援作戰不利的方隊,類似於現代戰爭中的預備隊。

...從波斯到印度,讓世界都「壓力山大」

光說不練假把式,馬其頓方陣無論多麼牛掰,拿到戰場練一練才能窺見其殺傷力。於是,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軍隊橫掃希臘、波斯、埃及、印度……無論波斯戰車還是印度戰象,在馬其頓方陣面前,都像一隻待宰的小綿羊。

一戰揚名代表:伊蘇斯戰役

參戰雙方兵力:馬其頓王國3-4萬、波斯帝國約12萬

傷亡情況:馬其頓7千人、波斯7萬人

公元前336年,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從遇刺的父親手中接過了馬其頓的王位,緊接著2年後,他便渡海遠徵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波斯帝國。雖然當時他的父親在任內,已經將馬其頓軍隊提升為堪稱當時世界第一流的職業化大軍,但在大部分人看來,這次遠徵依然勝算不大。

全盛時的波斯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個大洲

他的對手波斯帝國不僅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成熟的戰術,還有著其他國家都嘆為觀止的雄厚財力。在亞歷山大東徵之前,先後崛起的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等強國都曾先後攻打過波斯帝國,全都無功而返。

連亞歷山大的父親派遠徵軍渡海作戰,也被手握當時世界五分之三財富的波斯人,死死壓制在沿海的橋頭堡內,動彈不得。然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亞歷山大偏不信邪,他以先人們都不曾具備的強大軍事素質與意志決心,帶領人數不足5萬的軍隊,成功殺入波斯境內。

親自指揮攻城的亞歷山大大帝

馬其頓軍隊先是在公元前334年的格拉尼卡斯河戰役中,幾乎全殲波斯人在今天小亞細亞地區的野戰軍;接著又在公元前332年的伊蘇斯戰役中,與波斯帝國皇帝率領的12萬大軍展開大戰。

波斯軍隊排成了長達4公裡的兩個橫隊,而亞歷山大則將軍隊分成3個戰鬥隊形:右翼是亞歷山大親自率領的重騎兵,中央是重兵方陣,左翼是由色薩利騎兵、伯羅奔尼撒騎兵組成的聯盟。

馬其頓方陣首先擊潰了波斯軍隊的左翼,然後由重騎兵和色薩利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合圍並殲滅了波斯軍陣中央的希臘僱傭兵。最終波斯人見勢不妙,四處逃竄,才避免了被全部殲滅的下場。

波斯軍隊與馬其頓方陣的交鋒

之後,年輕氣盛的亞歷山大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波斯國王的屈辱求和條件,追擊進入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在公元前331年的高加米拉決戰中徹底消滅了波斯帝國的殘餘野戰軍。波斯皇帝戰後被殺,馬其頓帝國隨之佔領波斯帝國全境。

大殺四方代表:海達斯佩斯河會戰

參戰雙方兵力:馬其頓王國4.1-4.6萬、印度5.2-5.4萬

傷亡情況:馬其頓1千人、印度2.3萬人

亞歷山大在不到30歲的年紀裡,僅僅花了4年時間,就將今天的小亞細亞半島、敘利亞、賽普勒斯島、巴勒斯坦、埃及以及伊拉克等地收入囊中。這讓他的野心急劇膨脹,想趁機徵服更多的地區,於是揮兵直下印度河流域,與印度王波拉斯(King Porus)的軍隊隔河對峙。

海達斯佩斯河會戰場景

印度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擁有較好的冶煉技術,出產的劍和矛在西方世界廣受歡迎,波斯人對戰馬其頓入侵的軍隊時,就曾向印度人採購部分兵器。

此外,數量眾多的戰象也是威懾力極強的戰爭武器。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中,波拉斯就把戰象布在第一線,且每隔一段距離就配置一頭,企圖用戰象來破壞馬其頓方陣隊形,順便嚇唬下對手的戰馬。

海達斯佩斯河會戰(又譯作希達斯皮斯河戰役)示意圖

亞歷山大雖然自信,但並不是個莽撞之徒,他決定避開戰象軍團和印度軍的中央方陣,先讓騎兵集中於自己右翼,準備用騎兵的優勢擊退印度軍的左翼騎兵,進行迂迴作戰。

再趁印度軍騎兵尚未組織好陣列,派遣1千名弓騎兵朝印度軍左翼騎兵發射排箭,並向敵軍騎兵發動衝鋒,造成騎兵陣形混亂。

亞歷山大利用這個機會朝敵方騎兵猛攻,印度騎兵在慌亂中不敵,逐漸往戰象方退去尋求保護。最終,成功破壞了印度的大象陣,擊敗波拉斯,從而將帝國領土的最遠端定格在今天橫跨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的旁遮普地區。

...成也方陣,敗也方陣

正如《孫子兵法》所說:軍無常勢,水無常形。無論曾經多麼強大的軍隊,終有一天難逃失敗的命運。而所向披靡的馬其頓方陣,也有致命的缺點。

1.進攻強,防守弱

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羅馬人大破馬其頓方陣

像馬其頓這樣的密集方陣,不得不依靠騎兵和其他兵種保護其兩翼,但騎兵是攻強於守,一旦被擊潰,密集方陣的側翼或者背後就容易受敵人攻擊,那麼這種死板的陣型就可能潰散而一發不可收拾。

2.作戰地形受限

平原地形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馬其頓方陣的作戰優勢,而如果遇到溝渠、樹林、山脊、河流等障礙,就容易使密集方陣被分割或者阻擋隊形前進,導致其難以施展甚至不攻自破。

3.指揮的重要性

亞歷山大大帝無疑是馬其頓方陣最優秀的指揮者

馬其頓方陣的精髓在於全體士兵同心同德、共同作戰,形成嚴格陣法才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指揮者就起著至關重要的重用,這也是為何馬其頓方陣能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常打勝戰的原因。

然而,優秀指揮者的後繼無人,會使方陣缺乏協同性,極大削弱方陣的戰鬥力。

4.發展與創新

由於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沒有留下合法繼承者,他的將領們為了爭取權力,發起一系列戰爭導致馬其頓帝國四分五裂。

而這些後繼者們並沒有善用馬其頓軍團的力量,步兵的裝備越來越沉重、用於保護側翼的騎兵反而被削弱,方陣的戰鬥力每況愈下,最終被羅馬軍團擊敗……

大秦帝國的戰車

有人曾好奇,馬其頓方陣懟上同時代的大秦軍隊誰能贏?秦軍自商鞅變法以來,紀律就是戰國七雄中的NO.1,秦軍軍陣也是公認最嚴密、最訓練有素的,哪怕被殺了一半人,都不會潰散。這樣的軍隊碰上馬其頓方陣,可以好好地battle一下了。

相關焦點

  • 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何我國文明出現最晚卻並列「四大」,只因兩點
    提起「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我們首先得紀念下梁啓超。因為「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是梁啓超提出來的,梁啓超是清末民初傑出人物,學者。當時列強侵華,中華大地兒女需要激勵,所以梁啓超就寫了《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我國歷史悠久,梁啓超告誡中華兒女,珍惜我們的歷史傳承。梁啓超在該歌中所提出的河流文明時代的「四大古文明祖國」,是「四大文明古國」說法的目前所知的早期雛形。
  • 當馬其頓方陣遇上秦國的軍隊,箭如雨下,馬其頓方陣是否有勝算?
    談秦說漢(311)當馬其頓方陣遇上秦國的軍隊,箭如雨下,馬其頓方陣是否有勝算?戰國時期的秦軍並未專門設置箭陣,但弩箭確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兵器。馬其頓方陣曾經在歐洲所向披靡,對遊牧民族的普通弓箭毫無懼色。
  • 亞歷山大若沒走錯路,直接攻入秦國,那會有怎樣的下場呢
    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子武靈王立。」公元前326年,處於戰國時期的中國還在各國群雄的政治軍事鬥爭之中極不穩定,趙肅侯的薨逝讓其他各國看到了機會,然而在更大的世界裡,稱霸世界的西方亞歷山大勢如破竹,迫近秦國卻毫不知情。
  • 面對羅馬帝國的崛起,馬其頓希臘化各國是否註定失敗?
    那麼,以當時情勢而論,馬其頓希臘化世界是否註定失敗? 亞歷山大大帝的輝煌,希臘化世界的輝煌,註定成就羅馬和波斯帝業的夾心餅嗎? 這其中,安提柯馬其頓距離羅馬太近,希臘本土地區的城邦獨立勢力又是大泥潭。
  •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假如繼續東進,當時的華夏諸侯能打的贏嗎
    對此,我抱有非常悲觀的看法,我認為亞歷山大在徵服了波斯之後繼續向東走,越過帕米爾高原,越過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來到中原,雖然經過上萬裡的勞頓,中原各國的軍隊如果和亞歷山大野地浪戰正面對決,照樣不是馬其頓方陣的對手 首先,隨我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
  • 橫行天下的馬其頓方陣,難道真的沒有破解之法嗎?專家:大秦可破!
    在無邊的黑暗裡,眾多的未解和神秘靜靜的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的火炬亮起,讓我們一起開啟探索歷史的旅程,仰望文明的巴別塔! 在世界歷史上,有一位很出名的軍事將領,率領一支幾萬人的部隊,打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個軍事將領叫做亞歷山大大帝,他率領的這支軍隊,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
  • 強悍的雅利安人摧毀了三大文明古國,為何單單在中國折戟沉沙?
    這個發源於烏拉爾南部山區的白人遊牧種族,從公元前二十世紀開始,在近一千年的歲月裡,四處遷徙,四處遊蕩,四處劫掠,四處徵服,四大文明古國生生地被他滅了仨!公元前十九世紀開始,雅利安人越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經過幾百年的戰爭,徵服了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古印度文明,將達羅毗荼人貶出等級之外,為不可接觸者!雅利安人在古印度文明的基礎之上,建立了自己的恆河文明。
  • 馬其頓方陣被神話,三萬破二十萬,真正的致勝法寶,另有他人
    提起亞歷山大,大家首先會想到密密麻麻、長槍如林的馬其頓方陣。靠著這個方陣,亞歷山大橫掃歐亞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在至關重要的、徵明波斯的高加米拉戰役中,3萬馬其頓軍隊大破波斯大軍,留下了馬其頓方陣的神話。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是致勝的法寶嗎?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印度和埃及也都在,為何只承認中國唯一延續?
    提到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那肯定就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中國了,這四個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承載著人類從古至今的種種經歷。那為何現在只有中國被承認是文明古國,而其他的印度和埃及也在,卻不被稱為文明古國?首先,應該來解釋一下文明古國的意思。
  •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中國?
    日本NHK電視臺在製作大型紀錄片《世界四大文明》時也認為中國、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為世界四大古文明。甚至代表西方主流輿論的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大型記錄片《文明的軌跡》裡,也將黃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稱作世界四大古文明。雖然,從時間上來看: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古巴比倫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除了中國都沒了?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是很多人都聽過的一句話,但剩下的三個,除了古埃及很多人卻再也說不上來了,有說波斯的,有說羅馬的,甚至有人把亞特蘭蒂斯扯了出來,目前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是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
  •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對河流如此依賴?
    不難看出,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對河流如此依靠?四大文明古國分布圖如此依靠河流,我個人認為無非是以下方面原因造成。首當其衝是氣候因素。縱觀四大文明古國的氣候,古中國文明是個例外,地處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其它三大文明都是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少雨。對於早期的農耕文明而言,終年乾旱,總是無法生計的,必須沿河開創自己的文明,如若不沿河,不可能開創自己的文明。
  • 海洋文明為何是工商文明?歐洲文明轉型真的只在近400年中嗎?
    但是自進入近代以來,歐洲迅猛發展一舉超越了世界上的所有文明,成為世界第一大文明,並且毫無爭議。對與前期歐洲文明為何落後於東方各國文明?其中的因由又在何處呢?其實任何一個文明都存在自己的文明和社會轉型。東方的文明古國在古代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並轉型成功走上各自的文明演進。
  • 《道德經》的兩句話揭示了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消失了三個?
    大家都知道,世界歷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我們很多中國年輕人認為古代什麼都是中國第一。但是非常遺憾,四大文明古國裡面,中國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可能是第三或者第四。我這裡選擇第四,謙虛點對我們華夏文明有好處。
  • 三色旗與薩拉丁雄鷹,「四大文明古國」之古埃及流傳至今的故事
    說起「四大文明古國」其實有一個講究,除了中國之外,在埃及、巴比倫、印度這三個國家的前面都需要加一個「古」的前綴。這是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文明進程都曾經中斷過。但即使如此,古今之間也有著非常多的聯繫。地處非洲的埃及地區被稱為「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的文明無論是輝煌的程度還是歷史的悠久都不遜色於同時代的中國。
  • 都說馬其頓方陣厲害,但是,在面對中國這一武器的時候照樣不行
    在歷史的回眸中,人們常常會想,假如,亞歷山大能活得更久一點,帶領軍隊跨過帕米爾高原,與秦昭王不期而遇,那麼,勝負又是怎樣呢?作為一個功勳顯著的軍事家,他的謀略和膽識令人欽佩。作為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從小對戰爭就感覺敏銳。他有著巨大的野心,時常抱怨自己的父親沒能給自己留下等待其徵服的土地。
  • 世界主要文明地區進入帝國時代的時間及帝國版圖的面積
    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僅用了十年的世界便一統埃及、兩河和波斯、進入印度河流域,這一年是公元前325年,帝國版圖面積520萬平方公裡4、印度——孔雀帝國亞歷山大的入侵,促使印度十六雄國時期結束,6、歐洲——羅馬帝國如果說馬其頓帝國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歐洲帝國,那麼羅馬帝國則毫無疑問是歐洲歷史上真正的帝國。公元前264年,羅馬開始與迦太基爭霸西地中海,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敗於羅馬之手併入羅馬版圖。隨後,羅馬通過四次馬其頓戰爭,將希臘地區併入版圖。
  • 《文明6》:選對匹配的強勢文明,能更容易達成勝利!徵服勝利篇
    根據不同的勝利條件,選擇更匹配的強勢文明,才能更容易獲得最後的勝利。因此,小零打算分幾篇文章,給新手玩家們詳細講解一下文明6的快速獲勝攻略。本篇就來說說,遊戲爽度最高的「徵服勝利」。徵服勝利,顧名思義,徵服其他所有文明,佔領其他所有文明的原始首都即可,是最簡單最直觀的勝利方法。而通向勝利的路徑也非常單純,增強軍事力量、攻擊其他文明、培養更大的勢力,以此為基礎,繼續儲備更強大的軍事力量。反覆這個過程,不知不覺,世界版圖上就只剩下了自己的文明。
  • 副熱帶高氣壓帶與四大文明古國
    我們都知道,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巧合的是這四個國家在北半球連成一條線,剛好都處於北緯30度上,於是乎很多玄學人士紛紛跳出來,渲染其神秘色彩,仿佛地球上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人類的命運。然而,當我們把一切都還原到宇宙起源的時代去,所謂的玄學就會不攻自破,所有的看似不可能,實際上都是在宇宙運轉的巧合之下的合理現象。今天司馬就和大家講講氣候與國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