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羅馬帝國的崛起,馬其頓希臘化各國是否註定失敗?

2020-12-01 騰訊網

作者:長樂夜未央。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繼業者戰爭雖然未能讓帝國再次統一,但是也算是打出一個三足鼎立的比較穩定的局面:塞琉西帝國、安提柯馬其頓、託勒密埃及三足鼎立。

希臘化時代,希臘馬其頓人佔據東地中海到印度河地區霸權,然而,這一切不過曇花一現,轉眼就在羅馬和帕提亞波斯的徵服浪潮中凋零。

安提柯馬其頓苦心經營,終於不免於被羅馬滅亡,塞琉西在帝國中興的極盛期被羅馬當頭一棍打暈,然後逐漸衰亡被羅馬和帕提亞波斯瓜分,埃及託勒密空有財力,未戰已經拜倒在羅馬腳下,然後自取滅亡。

那麼,以當時情勢而論,馬其頓希臘化世界是否註定失敗? 亞歷山大大帝的輝煌,希臘化世界的輝煌,註定成就羅馬和波斯帝業的夾心餅嗎?

這其中,安提柯馬其頓距離羅馬太近,希臘本土地區的城邦獨立勢力又是大泥潭。

而託勒密埃及空有財力,其在地中海世界地位是自守賊也,雖然富裕,但是地理位置不利擴張,就算偶爾取得勝利,以埃及的地理位置也無法作為帝國中心,而統治者眷戀埃及不敢不能斷然把重心轉移出去建立帝國,因此只能發揮攪屎棍的作用,而不能成為整合馬其頓希臘世界的中流砥柱。

只有塞琉西帝國,感覺是比較有可能有前途,畢竟縱深廣大,歷史能夠和羅馬瓜分西方世界的也只有控制波斯和兩河的帕提亞波斯帝國,那麼,塞琉西帝國是否有機會取代歷史帕提亞波斯呢?畢竟帕提亞開始也不過就是個小民族而已,馬其頓希臘人論人口和文明水平應該是在其之上的,如果政策對頭,自能取而代之,和羅馬打長期持久的帝國爭雄戰爭。

當然,馬其頓希臘的軍事體制,和羅馬相比,不夠靈活,軍隊數量太少,和帕提亞相比,騎兵力量和戰術都不足,此外體制不穩定,具體說王權太弱,內亂太多。但是如果帝國能建立穩固的版圖,一切都可以慢慢調整。

歷史上,羅馬能以少量兵力所向無敵,是馬其頓希臘化世界自己的三分天下,讓羅馬可以拉一個打一個各個擊破,而三大強國的分裂,讓馬其頓人根本無力鎮壓各種獨立的小勢力,讓羅馬有太多力量可以借用。如果真面對一個統一的馬其頓希臘化帝國,那是另一回事。

歷史上,馬其頓一分為三,還分裂了不少小國, 馬其頓自己加上希臘城邦也能輕鬆弄出4萬人馬,埃及這一時期也能有3-4萬希臘人,塞琉西也有10萬人以上的能戰之兵,三國加起來,希臘馬其頓人口能提供20萬軍隊。

如果希臘化世界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至少塞琉古王國+埃及託勒密王國+馬其頓色雷斯+小亞半島諸小國沒三分天下是不可能長期自立的,可能鬧獨立的無非是最東部和最西部),至少在希臘地區集結10萬素質良好的大軍,在亞洲保持10萬人以上的後備精銳問題不大, 都是質量絕不亞於羅馬軍團的精兵,再加上波斯等被徵服民族的高質量附庸兵,30萬人是拿的出來的。

事實上,塞琉西帝國也大量武裝被徵服民族了,並沒有什麼大患,埃及託勒密王朝之所以出大問題,是因為馬其頓希臘人自己的戰鬥力衰弱,而且對土著精英吸收不足,不代表被徵服民族對帝國不可用。這樣的兵力儲備,已經足以和羅馬展開長期戰爭了。

對面的羅馬,也不過是20多萬兵力,第二次布匿戰爭後,還有10多萬人,固然可以加上同盟城市那30萬人,但是這是整個義大利半島,不要農業生產的全部兵員總數, 極限總動員的結果,要維持農業生產, 又要渡海遠徵,絕無可能湊得出來50萬人這種級別的龐大兵力。

歷史上,羅馬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巔峰時候維持了20個軍團,在布匿戰爭後,馬略改革前,義大利半島外的對外戰爭, 出兵就從沒超過10萬人。

而且,歷史上羅馬在布匿戰爭的極限動員,很大程度是購買埃及糧食支撐的。因此,如果羅馬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大舉東進,估計能動員10萬軍隊,已經到極限了。 羅馬要超過這個級別的遠徵軍,得到馬略改革後了。 甚至到了羅馬軍力達到巔峰的凱撒到屋大維時期內戰,義大利方面出兵遠徵軍,也沒超過15萬人。

假如面對統一的馬其頓帝國,經過布匿戰爭的消耗,然後沒有了埃及的糧食,為了保證義大利本土的農業生產,羅馬根本不可能拿出什麼人海後備軍來淹沒對手。所謂的70萬人總兵員數字,是在布匿戰爭前整個義大利半島壯丁的數字,如果外敵大舉入侵,羅馬可以全民皆兵,但是如果是對外戰爭遠徵,根本不可能。 因此,相對於馬其頓,並沒有多大兵力優勢可言。

如果馬其頓帝國初戰失利,到了極限,退守希臘,不成則退守馬其頓和小亞, 也可以全面動員附庸民族兵員,而且主場作戰,不需要考慮糧食生產問題,大家沒太明顯兵力差距,加上帝國財力充足,海軍強大,足夠與羅馬人華麗一戰了。

另外,東西帝國較量,海軍的重要性很大,而這方面控制了亞洲的馬其頓帝國的國庫肯定比羅馬充足的多,即便失利,也可以反覆造艦捲土重來,只要馬其頓帝國野心不大到大舉入侵義大利,以優勢海軍騎兵戰象和充足的財富支撐,不斷收買城邦和拉僱傭軍,對羅馬的本土作戰,優勢十分明顯,絕非羅馬可以輕易吃掉的對手。

兩大帝國以地中海和愛琴海為疆界長期對峙,也就是必然了。

相關焦點

  • 希臘化時代因羅馬的進攻結束,但希臘文化卻並未消失
    同時,由於自身實力的急速膨脹,導致雅典開始任意欺壓其它的弱小城邦,這也是雅典在同斯巴達的戰爭中失敗的重要原因:「人們普遍對雅典義憤填膺,不論是那些渴望脫離雅典帝國的人們,還是那些擔心被雅典帝國吞併的人們,其心情都是如此。」
  • 更名「北馬其頓」緣何如此曲折
    希臘強調對「馬其頓」稱謂的排他性專有  在民族混居的巴爾幹地區,馬其頓與希臘的關係淵源久遠。關於馬其頓人和希臘人關係的爭論已持續2500餘年。學術界主流看法認為,古希臘時期,馬其頓人最早來自一個離希臘本土很近的地方,雖然他們和希臘人之間有著密切聯繫,但古典時期馬其頓人的社會結構有一些非希臘的特徵,即和主導這一時期的希臘城邦不同,馬其頓人的文化與社會結構落後於希臘城邦。但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通過外交和軍事,一度建立起在世界的霸權。  在短期的霸權衰落後,馬其頓併入東羅馬帝國治下。
  • 面對強鄰,該對抗還是合作?希臘的馬其頓難題
    馬其頓的日益強大引起了越來越多希臘人的注意。面對腓力二世的強勢擴張,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馬其頓一直以來都是希臘的學生,且目前學得並不完全,還差得很遠。他還指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事實上只是個僭主,像腓力二世這樣的僭主又有何資格來統治自由昌盛的文化之邦希臘呢?德謨斯提尼號召所有希臘人團結起來,為自由而戰,堅決不允許馬其頓染指希臘地區。
  • 《地中海史詩三部曲》前奏三:稱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
    接前文:《地中海史詩三部曲》前奏一:統治過小亞細亞的帝國《地中海史詩三部曲》前奏二:羅馬帝國的崛起漢尼拔髮起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以慘敗告終,導致迦太基失去了地中海上所有的殖民地,在地中海最西面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伊比利亞半島,也成了羅馬的勢力範圍,羅馬從此成為了西地中海最強大的力量,開始向東不斷與馬其頓爭奪勢力範圍。
  • 當馬其頓方陣遇上秦國的軍隊,箭如雨下,馬其頓方陣是否有勝算?
    談秦說漢(311)當馬其頓方陣遇上秦國的軍隊,箭如雨下,馬其頓方陣是否有勝算?戰國時期的秦軍並未專門設置箭陣,但弩箭確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兵器。馬其頓方陣曾經在歐洲所向披靡,對遊牧民族的普通弓箭毫無懼色。
  • 傳聞還是史實——漢史記載中有關西域希臘化國家與城市的信息
    他對蔥嶺之外西域各國的情況的了解程度可能不如其父,但還是補充了不少新的見聞。公元1世紀至2世紀之交,西域的政治格局與公元前1世紀已經大為改觀。其一,東地中海的塞琉古王國和埃及託勒密王國都被羅馬吞併。幼發拉底河一線成了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安息)帝國的相持之地。其二,印度西北部的希臘人、斯基泰人和帕提亞人建立的小王國被來自巴克特裡亞的貴霜人(大月氏五翖侯之一,後統一其他四部,國號貴霜)所取代。
  • 北馬其頓:為加入歐盟國名都改了,為何又遭保加利亞強烈反對
    羅馬帝國徵服整個希臘後,設立馬其頓行省,領土範圍包括古馬其頓王國及以北的很大一片土地,這些地方以後都被稱為「馬其頓」。▲剛剛獨立的巴爾幹各國,馬其頓和色雷斯仍在奧斯曼統治下而巴爾幹半島上除了伊斯坦堡附近外,還有色雷斯和整個馬其頓地區也被留下了奧斯曼境內。
  •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假如繼續東進,當時的華夏諸侯能打的贏嗎
    對此,我抱有非常悲觀的看法,我認為亞歷山大在徵服了波斯之後繼續向東走,越過帕米爾高原,越過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來到中原,雖然經過上萬裡的勞頓,中原各國的軍隊如果和亞歷山大野地浪戰正面對決,照樣不是馬其頓方陣的對手 首先,隨我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
  • 巴高達運動:促成羅馬帝國滅亡的基層社會變革
    面對這場突然爆發的起義,康茂德皇帝自然要派兵前去鎮壓。但當羅馬軍團進入高盧後,對方已經將主力軍化整為零,組成眾多神出鬼沒的騷擾小分隊。隨後,他們決定更進一步,準備喬裝越過高盧行省,到羅馬去殺死孔茂德本人。只是因為計劃洩露,才在公元188年宣告失敗。
  • 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
    而他所依仗打敗各國的是馬其頓方陣,何為馬其頓方陣呢,簡單說就是一種步騎配合的戰法,是由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組成的一個大型的步兵方陣,同時有騎兵和鬆散的輕步兵進行掩護配合的作戰陣型。這種陣法成形於上古時代鬆散的步兵作戰方式,在西方戰場,面對的敵人大部分都是以鬆散的陣型進行衝擊,但是面對同樣嚴陣以待,甚至是更多兵種配合的戰爭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 最新研究稱阿拉斯加火山爆發促使羅馬帝國崛起
    內華達州裡諾沙漠研究所的水文學研究教授喬·麥康奈爾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他表示:「要找到證據,證明地球另一邊的一座火山爆發,有效地促成了羅馬人和古埃及人的滅亡,以及羅馬帝國的崛起,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猜測這個問題,因此能夠提供一些答案是令人興奮的。」當年凱撒大帝被刺殺,引發了一場權利鬥爭,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崛起,也可能導致埃及最終被羅馬統治。
  • 歐盟開會應對「12月災難」,外媒:註定失敗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歐盟領導人在註定失敗的會議上為12月災難做準備」,政治新聞網歐洲版20日以此為題稱,正在進行的歐盟峰會遭遇多重危機,而12月該組織也不會輕鬆,將面臨更多棘手的挑戰。不過歐盟各國領導人擔心,即將到來的節日可能讓疫情進一步惡化。他們承認,疫苗的運輸和分發存在很多困難,疫苗懷疑論者將抵制注射疫苗,這些都需要進行積極的公關活動。20日,各國依然沒有說服波蘭和匈牙利支持歐盟2021年至2027年財政預算案。據法新社報導,匈總理歐爾班周五批評歐盟勒索反移民政府,強調匈牙利和波蘭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將是基於法律立場達成的,而不是基於政治上的多數人」。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返回馬其頓執掌政權後,他建立了一支常備軍,訓練了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馬其頓方陣」,並建立了強大的海軍,成了馬其頓王國崛起的重要保障。 這種方陣在其子亞歷山大大帝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使馬其頓方陣成了軍隊最銳利的進攻武器,為遠徵準備好了充分條件,世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格局發生了奇特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