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樂夜未央。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繼業者戰爭雖然未能讓帝國再次統一,但是也算是打出一個三足鼎立的比較穩定的局面:塞琉西帝國、安提柯馬其頓、託勒密埃及三足鼎立。
希臘化時代,希臘馬其頓人佔據東地中海到印度河地區霸權,然而,這一切不過曇花一現,轉眼就在羅馬和帕提亞波斯的徵服浪潮中凋零。
安提柯馬其頓苦心經營,終於不免於被羅馬滅亡,塞琉西在帝國中興的極盛期被羅馬當頭一棍打暈,然後逐漸衰亡被羅馬和帕提亞波斯瓜分,埃及託勒密空有財力,未戰已經拜倒在羅馬腳下,然後自取滅亡。
那麼,以當時情勢而論,馬其頓希臘化世界是否註定失敗? 亞歷山大大帝的輝煌,希臘化世界的輝煌,註定成就羅馬和波斯帝業的夾心餅嗎?
這其中,安提柯馬其頓距離羅馬太近,希臘本土地區的城邦獨立勢力又是大泥潭。
而託勒密埃及空有財力,其在地中海世界地位是自守賊也,雖然富裕,但是地理位置不利擴張,就算偶爾取得勝利,以埃及的地理位置也無法作為帝國中心,而統治者眷戀埃及不敢不能斷然把重心轉移出去建立帝國,因此只能發揮攪屎棍的作用,而不能成為整合馬其頓希臘世界的中流砥柱。
只有塞琉西帝國,感覺是比較有可能有前途,畢竟縱深廣大,歷史能夠和羅馬瓜分西方世界的也只有控制波斯和兩河的帕提亞波斯帝國,那麼,塞琉西帝國是否有機會取代歷史帕提亞波斯呢?畢竟帕提亞開始也不過就是個小民族而已,馬其頓希臘人論人口和文明水平應該是在其之上的,如果政策對頭,自能取而代之,和羅馬打長期持久的帝國爭雄戰爭。
當然,馬其頓希臘的軍事體制,和羅馬相比,不夠靈活,軍隊數量太少,和帕提亞相比,騎兵力量和戰術都不足,此外體制不穩定,具體說王權太弱,內亂太多。但是如果帝國能建立穩固的版圖,一切都可以慢慢調整。
歷史上,羅馬能以少量兵力所向無敵,是馬其頓希臘化世界自己的三分天下,讓羅馬可以拉一個打一個各個擊破,而三大強國的分裂,讓馬其頓人根本無力鎮壓各種獨立的小勢力,讓羅馬有太多力量可以借用。如果真面對一個統一的馬其頓希臘化帝國,那是另一回事。
歷史上,馬其頓一分為三,還分裂了不少小國, 馬其頓自己加上希臘城邦也能輕鬆弄出4萬人馬,埃及這一時期也能有3-4萬希臘人,塞琉西也有10萬人以上的能戰之兵,三國加起來,希臘馬其頓人口能提供20萬軍隊。
如果希臘化世界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至少塞琉古王國+埃及託勒密王國+馬其頓色雷斯+小亞半島諸小國沒三分天下是不可能長期自立的,可能鬧獨立的無非是最東部和最西部),至少在希臘地區集結10萬素質良好的大軍,在亞洲保持10萬人以上的後備精銳問題不大, 都是質量絕不亞於羅馬軍團的精兵,再加上波斯等被徵服民族的高質量附庸兵,30萬人是拿的出來的。
事實上,塞琉西帝國也大量武裝被徵服民族了,並沒有什麼大患,埃及託勒密王朝之所以出大問題,是因為馬其頓希臘人自己的戰鬥力衰弱,而且對土著精英吸收不足,不代表被徵服民族對帝國不可用。這樣的兵力儲備,已經足以和羅馬展開長期戰爭了。
對面的羅馬,也不過是20多萬兵力,第二次布匿戰爭後,還有10多萬人,固然可以加上同盟城市那30萬人,但是這是整個義大利半島,不要農業生產的全部兵員總數, 極限總動員的結果,要維持農業生產, 又要渡海遠徵,絕無可能湊得出來50萬人這種級別的龐大兵力。
歷史上,羅馬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巔峰時候維持了20個軍團,在布匿戰爭後,馬略改革前,義大利半島外的對外戰爭, 出兵就從沒超過10萬人。
而且,歷史上羅馬在布匿戰爭的極限動員,很大程度是購買埃及糧食支撐的。因此,如果羅馬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大舉東進,估計能動員10萬軍隊,已經到極限了。 羅馬要超過這個級別的遠徵軍,得到馬略改革後了。 甚至到了羅馬軍力達到巔峰的凱撒到屋大維時期內戰,義大利方面出兵遠徵軍,也沒超過15萬人。
假如面對統一的馬其頓帝國,經過布匿戰爭的消耗,然後沒有了埃及的糧食,為了保證義大利本土的農業生產,羅馬根本不可能拿出什麼人海後備軍來淹沒對手。所謂的70萬人總兵員數字,是在布匿戰爭前整個義大利半島壯丁的數字,如果外敵大舉入侵,羅馬可以全民皆兵,但是如果是對外戰爭遠徵,根本不可能。 因此,相對於馬其頓,並沒有多大兵力優勢可言。
如果馬其頓帝國初戰失利,到了極限,退守希臘,不成則退守馬其頓和小亞, 也可以全面動員附庸民族兵員,而且主場作戰,不需要考慮糧食生產問題,大家沒太明顯兵力差距,加上帝國財力充足,海軍強大,足夠與羅馬人華麗一戰了。
另外,東西帝國較量,海軍的重要性很大,而這方面控制了亞洲的馬其頓帝國的國庫肯定比羅馬充足的多,即便失利,也可以反覆造艦捲土重來,只要馬其頓帝國野心不大到大舉入侵義大利,以優勢海軍騎兵戰象和充足的財富支撐,不斷收買城邦和拉僱傭軍,對羅馬的本土作戰,優勢十分明顯,絕非羅馬可以輕易吃掉的對手。
兩大帝國以地中海和愛琴海為疆界長期對峙,也就是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