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研究員 高曉川
1月20日,希臘民眾在首都雅典舉行示威,抗議齊普拉斯政府與馬其頓達成的將馬其頓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的協議。許多民眾認為,該協議暗含馬其頓對希臘土地和文化遺產的所有權。此前,由於對馬其頓更改國名協議持不同意見,希臘國防部長坎梅諾斯辭職,他領導的右翼政黨獨立希臘人黨同時退出執政聯盟。希臘總理齊普拉斯隨即要求議會對他領導的政府舉行信任投票。16日,齊普拉斯領導的現任政府以151票支持、148票反對的結果贏得議會信任投票。
2018年,馬其頓和希臘兩國政府就解決馬其頓國名爭端再次做出實質性的努力。當年6月,兩國政府籤署《普雷斯帕協議》,根據協議,馬其頓將就更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僑民利益及尊重鄰國主權、領土完整等進行修憲。日前,馬其頓議會批准憲法修正案,隨後希臘議會也將就協議投票表決,這標誌著持續近28年的馬其頓國名爭端有望畫上句號。但是,希臘民眾對此並不滿意,並發起了抗議。為何馬其頓的國名會引發如此爭議,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希臘強調對「馬其頓」稱謂的排他性專有
在民族混居的巴爾幹地區,馬其頓與希臘的關係淵源久遠。關於馬其頓人和希臘人關係的爭論已持續2500餘年。學術界主流看法認為,古希臘時期,馬其頓人最早來自一個離希臘本土很近的地方,雖然他們和希臘人之間有著密切聯繫,但古典時期馬其頓人的社會結構有一些非希臘的特徵,即和主導這一時期的希臘城邦不同,馬其頓人的文化與社會結構落後於希臘城邦。但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通過外交和軍事,一度建立起在世界的霸權。
在短期的霸權衰落後,馬其頓併入東羅馬帝國治下。14世紀末起,它開始被奧斯曼帝國統治長達5個世紀。英國史學家馬佐爾在《巴爾幹五百年》書中說,馬其頓是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的心臟,它是一個沒有明顯邊界的區域。20世紀初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後,馬其頓地區被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所瓜分。二戰後,南斯拉夫聯邦中的馬其頓地區成立馬其頓共和國。
1991年11月,馬其頓獨立,確定憲法國名為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憲法國名一出現就遭到希臘的強烈反對,理由是馬其頓的憲法國名有對希臘北部愛琴馬其頓地區的領土要求,並有可能造成生活在該地區的斯拉夫語少數民族與馬其頓的民族統一要求,進而要求馬其頓更改國名。對此馬其頓堅決反對,並認為其有權採用憲法規定的國名。1993年,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臨時國名加入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但很多國家也承認馬其頓的憲法國名。自此,兩國間關係惡化,出現了圍繞馬其頓憲法國名的持久僵局,為近現代國際關係中前所未有。1994-1995年間,希臘不顧一些歐盟國家的反對,發起了對馬其頓的經濟封鎖。
在國名問題上,各方曾提出多種選擇,如新馬其頓、斯拉夫馬其頓、北馬其頓、上馬其頓等。從地域和歷史延續的一致性角度出發,希臘強調對馬其頓稱謂的排他性專有,並否認馬其頓民族的存在。而馬其頓則從民族認同的角度提出,與歷史上的馬其頓相比,現在的馬其頓在地域上是古馬其頓的一部分。在文化傳播和繼承上,雖然古馬其頓的希臘化程度很高,但近現代以來的馬其頓從希臘化的世界中分離出來,成為在語言、文化上已完全斯拉夫化的民族地區和國家。
最終,兩國傾向於在上馬其頓和北馬其頓之間選擇。前者由希臘在1999年提出。從國際法和國際關係角度看,這一國名被認為包含的國家主體的政治性欠缺,它有較強的地域特徵,而不是民族國家的認同特徵。從歷史上看,在擺脫法屬殖民統治後,今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於1960-1984年間曾用「上沃爾特」國名。「北馬其頓」則由德國在1994年提出。這一國名包含的國家主體政治性更強,也可以找到其他的國家或地區參照名,如中非、南非、北愛爾蘭,但這一國名也容易使人們想起冷戰時期一些分裂國家。去年,兩國就後一國名達成共識。
國名爭端中希臘佔據有利位置
馬其頓更改國名的背後包含很多歷史和現實因素。首先,歷史上帝國的發展和擴張帶來了不同文明和族群的融合,其文化和遺產則成為後帝國時期眾多民族國家共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馬其頓的多元意涵決定了可以從地域、民族、文化等多維視角去考察。
在國名爭端中,兩國間存在明顯的不對稱關係特徵。作為歐盟和北約成員的希臘佔據了相對有利的位置,並曾堅守如果馬其頓不更改國名就對其加入北約和歐盟投否決票的底線,而申請進約入盟的馬其頓則處在相對被動的地位。
不過,國名問題在馬希兩國國內也都有不同的聲音,馬其頓國內有反對黨和社會組織堅持保留現有國名的不妥協立場,希臘國內既有要求擁有馬其頓稱謂專屬權的聲音,也有左翼知識分子團體在2006年發起過支持馬其頓憲法國名的籤名活動。在日前馬其頓議會批准憲法修正案後,希臘方面面臨的壓力顯而易見,如果其議會否決協議,對希臘國際形象的不利影響也將是巨大的。
馬其頓更改國名涉及帝國歷史和文化遺產的延續與共享、民族認同與地域認同的區分與交織。馬其頓是巴爾幹民族構成與關係複雜、敏感的國家,其中阿族人佔到國內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們與鄰國阿爾巴尼亞有著傳統和密切的聯繫,阿族政黨在馬其頓國內政治生活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1年曾發生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極端力量與馬其頓邊防軍的衝突。
提高良政治理,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是北馬其頓面臨的嚴峻挑戰。2017年馬其頓人均GDP為5483美元,失業率高達22%,公共基礎設施落後,屬於歐洲經濟發展最落後國家之一。同時,進一步強化民族認同的構建,積極治理內部民族關係,協調與周邊國家關係等也是其面臨的優先目標。民族關係是影響包括巴爾幹在內的中東歐政治地圖變化的重要因素,它決定了該地區從地域廣闊的多民族帝國向地域有限的民族國家演變。目前這一地區的民族主義仍比其他地方更活躍,馬其頓的民族認同構建仍較脆弱。同時,自獨立以來,馬其頓也成為美、歐、俄角逐巴爾幹的重點。歷史和現實的、國內和國外的多種因素決定了,巴爾幹心臟國家北馬其頓仍將是保障巴爾幹以及歐洲地區安全的重要基石。
[責編: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