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古城的詩生活

2021-01-19 鳳凰網

奧赫裡德湖光山色

墨西哥著名詩人帕切科在栽種以他名字命名的詩歌之樹。

夜色中的

十字架

詩城斯特魯加

斯特魯加人口只有10多萬人,如果放在中國,她只能算是個中等規模的鎮子。我知道,鑑於中國國情,我們的很多城市儘管比斯特魯加可能更大也更富,但至少在最近的一百年內辦不了「斯特魯加詩歌節」那麼偉大的事!

翻過崇山峻岭,就從馬其頓的北方到了南方,此時,暮色已濃。奧赫裡德湖本身就很大,天、水混一時,更浩渺如海了。

前面一半路上,在狹小的商務車裡,中、英、法、保加利亞、斯洛維尼亞和塞內加爾三洲六國的詩人們聊得天翻地覆、不亦樂乎,這時早已困頓。還好,我有先見之明,在機場時狼吞虎咽了一個麵包,否則,早已飢腸轆轆。

等到天完全黑下來,我們眼前閃現出了點點燈光,紅、黃相間的顏色,類似於《聊齋志異》中美輪美奐的鬼屋。

我恍若進入了夢境。司機突然一腳剎車,踩醒了我的夢。而我們下榻的是「夢幻賓館」(「Drim Hotel」)。

賓館前面就是全世界最美麗的湖泊之一——奧赫裡德湖。早在1980年,她就和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古城奧赫裡德,一起進入了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

湖的右側是由奧赫裡德湖(Ohrid)延伸出來的一條河,與賓館幾乎同名,叫「Crn Drim 」,英文譯作「The Black Drin」。「Drin」一詞在中文裡慣常被音譯為「德林河」,筆者以為這種譯法不妥,它在馬其頓語裡的意思是「鹿」,大概是比喻水流之速、河身之瘦(此河雖長,但比較窄)。德林河其實相當長,流經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兩個國家,在馬其頓境內叫「Crn Drim」,意為「黑鹿河」,在阿爾巴尼亞叫「Drini i Zi」,意為「白鹿河」。按照《英漢大詞典》的說法,「鹿河」通過「黑」「白」兩道,出於奧赫裡德湖,又入於奧赫裡德湖,可謂有始有終,始終如一。這倒也符合鹿的性格,據說,鹿是一種喜歡回頭的動物。

「黑鹿河」穿城而過,可以說是斯特魯加的母親河。所以,斯特魯加人喜歡拿她的名字來命名其他事物。我們的賓館名字可譯成「鹿苑」。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有人把「Drim」音訓為「Dream」,解譯為「夢幻」,雖不確,但很美。

斯特魯加本是一個小漁村,最早的名字是「Enhalon」,這是希臘文,意思是「鰻魚」,因為據說「黑鹿河」盛產鰻魚。斯特魯加詩歌節設立有「鰻魚(Enhalon)」詩歌獎,相當於斯特魯加詩歌獎。後來,村變成鎮。在11世紀拜佔庭時期(當時她屬於拜佔庭帝國),斯拉夫人改稱之為「斯特魯加」並見於歷史文獻。據語言學家考證,此詞有兩個意思。1.「捕獵」,不知到底指的是捕鰻還是獵鹿?2.「橫渡」或「交叉」,源於斯特拉加(straga)。如果是「交叉」,倒是可以理解為河與橋的交叉,因為早在11世紀,她就有「百橋之城」的綽號了。黑鹿河並不寬,甚至可以說挺窄的,修橋也就比較容易。所以一千年前,她的面貌就是「小橋流水人家」了。

斯特魯加只有10多萬人口,本地常住人口則只有六七萬,馬其頓其他地方的有錢人,以在斯特魯加有房子、每年有時間去度假為驕傲資本。如果放在中國,她只能算是個中等規模的鎮子。我知道,我們的很多城市都比斯特魯加更大也更富,但至少在最近的一百年內辦不了「斯特魯加詩歌節」那麼偉大的事!每每想到此,我不禁對馬其頓和斯特魯加暗自驚服。

斯特魯加有很多詩歌景觀。賓館大門的左側,就是著名的「詩橋」。這樣的橋如果前面不冠以「詩」字,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座小橋,但是,在詩歌節期間,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頒獎典禮暨朗誦會,就是在這座橋上舉行的。

除了「詩橋」,斯特魯加還有一些用「詩」來命名的地方和景觀,如詩人雕像、詩園、詩林、詩屋等。在賓館靠近河岸的一側,有幾座詩人雕像,在詩林靠近河岸的一側,有更多詩人的雕像。這些詩人一般都來自馬其頓。我發現,好幾位都穿著軍裝,小時候,在南斯拉夫的戰爭電影裡,我曾見過那樣的制服。也有外國詩人的雕像,其中有波蘭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

馬其頓也有自己的密茨凱維奇,那就是同時代的浪漫主義詩人康斯坦丁·米拉迪諾夫(1830-62),他就是斯特魯加人,是他第一個用馬其頓文創作自由體新詩,因此被認為是近代馬其頓詩歌的奠基人。他的哥哥迪米特爾則是一位詩人哲學家。由於他們生活的時代,斯特魯加屬於保加利亞,所以在保加利亞文學史裡,他倆也被大書特書。康斯坦丁·米拉迪諾夫曾留學莫斯科,那是在非常遙遠的北方,他思念南方故鄉甚切,寫下了類似於李白《靜夜思》一樣的名篇,很多人能脫口而出,背誦其中的詩句。2012年6月8日馬其頓副總理佩舍夫斯基先生曾親臨中國為10家馬其頓酒莊舉辦的葡萄酒推廣會現場。他們有一款葡萄酒是以這首詩的題目命名的,即《思念南方》,由於抒發的是遊子的

鄉思病,這個牌子的酒喝起來也有點苦澀。

兄弟倆的故居在一條很短很短根本不起眼的胡同裡,胡同口尤其窄小。裡面米拉迪諾夫的故居,兩層樓保存、維護得非常好,裡面還保留著不少他們生前用過的物件。這是每屆詩歌節必然安排的參觀地點,而且都在那裡搞活動,今年搞的活動就是裴多菲胸像安放儀式。

從賓館步行到詩林,也就十分鐘。一路上,要過詩橋,要經過這些雕像,可以順道向這些先輩詩人致敬。一路上,還有很多橫放著的國旗,其中有中國的。我數了一下,總共有43面。後來我才得知,那代表著今年出席詩歌節的詩人們的國家。

詩林,經過半個世紀的養護,雖然規模小,但已經鬱鬱蔥蔥,高的樹頂需仰視才能見。這片小樹林有兩個特點:1.每年,獲得「金冠獎」的詩人都要在這裡種植一棵樹,這棵樹同時被以獲獎者的名字命名。2.這棵詩樹下面,都放置一塊刻著金冠獎得主姓名和年份的小銅牌。

因此,在這片林子裡走路,你一定要小心,否則說不定會「撞到」來過中國的聶魯達,甚至「踩到」剛剛去世的希尼,跟我在北京曾見過面的綠原先生(1998年金冠獎得主)「陰陽相逢」。

「斯拉夫世界的耶路撒冷」

奧赫裡德之所以是馬其頓的文化古都,曾經的文化中心,主要是因為宗教,在拜佔庭時代,她擁有365座教堂和修道院。奧赫裡德人喜歡對外來人說的一句話是:「每天參觀一座教堂,你需要在這裡呆上一年。」

在馬其頓,如果說斯科普裡(首都)適合於工作,斯特魯加適合於休閒,那麼古城奧赫裡德適合於觀光。

古城奧赫裡德之名顯然取自湖名,或者說改自湖名;因為在古希臘(在公元前353年第一次被希臘文獻所記載)時代,她叫「陽光之城」。有人說,她建於公元九世紀,是不對的。準確的說法是:奧赫裡德始建於公元前二世紀,公元879年,她改用現名。

我們的古城之遊從一棵古樹開始。有人說它有1100歲了,也有人說是900歲,總之是很老很老了。樹並不高,與其說是站,還不如說是坐在一個罈子裡。像一尊神像,被供奉在那裡。樹老了,就會成為神,給董永和七仙女做媒的不就是一棵成了神的老槐樹嗎?

在一座東正教教堂的大門口,導遊停了下來說,馬其頓人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再其次是新教。奧赫裡德之所以是馬其頓的文化古都,曾經的文化中心,主要是因為宗教,在拜佔庭時代,她擁有365座教堂和修道院。奧赫裡德人喜歡對外來人說的一句話是:「每天參觀一座教堂,你需要在這裡呆上一年。」因此在中世紀有「斯拉夫世界的耶路撒冷」之稱謂。16世紀初,奧赫裡德教區的權勢達到頂峰,當時索菲亞和摩爾達維亞等地的主教,甚至部分塞爾維亞東正教區以及義大利東正教區(包括西西里和威尼斯等)的主教都聽命於奧赫裡德主教。我去年曾率中國詩歌代表團出訪以色列,考察耶路撒冷,那裡的教堂不僅多,而且雜,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都有。我問導遊,奧赫裡德是否也如此多樣和包容呢?她說差不多吧。後來,當天晚上的最後一個活動被安排在市中心的聖索菲亞教堂。那裡曾是東正教奧赫裡德大主教的辦公地,但在15世紀,奧斯曼帝

國的侵略者把它和聖克萊門特修道院改建為清真寺。教堂的整體建築風格和內部11至13世紀的精美壁畫都是拜佔庭式。壁畫相當程度上被破壞,不過,壁畫和建築的基本架構都保留了下來。同一座房子承載兩種截然不同甚至時常衝突的宗教,在中國或許三見而不一見,但在西方一神教佔主流的社會裡,是極為難得的。

又繞過一段小山腰,我們來到了一個石頭砌就的城門口,粗糙而敦實,這是塞繆爾王城堡遺址的一部分,這個城堡也叫奧赫裡德城堡,曾經佔據整個奧赫裡德山頂,建於公元976年至1014年間,目前是馬其頓現存中世紀最大的城堡遺址之一。在11世紀初,塞繆爾王國是馬其頓境內最強大的國家,奧赫裡德是其首都。

在塞繆爾王城堡腳下,是一座古羅馬劇場,橢圓形,露天,用石頭砌成,臺階就是座位。據說該劇場建於2000多年前的羅馬統治伊始時期,能容納數千名觀眾,角鬥士曾經在這裡決鬥。古時的一條大道從君士坦丁堡開始,經過奧赫裡德和薩洛尼基,通向羅馬。我曾在羅馬的城裡和裡昂的郊區見過類似的劇場遺址。奧赫裡德學的是羅馬,古為今用,不僅也在一邊搭了個舞臺,而且把整個劇場都進行了所謂的修舊如舊,甚至用上水泥,顯得不倫不類。古為今用,在情理上當然是正確的,但關鍵是如何用?是否一定要恢復它原來的功能呢?古劇場就一定要有演出嗎?其實,這都是急功近利的商業思維惹出來的輕舉妄動。

離開古劇場,穿過一連串民居。來到另一處大得多的廢墟。據說大部分是考古發掘的遺址。在公元9世紀,這裡是斯拉夫世界的第一所大學。奧赫裡德也是泛斯拉夫文化知識的源頭,這裡的聖潘特萊蒙修道院實際上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大學之一。這一點受到整個斯拉夫語文化世界的認可和尊崇。走在我身邊的詩人亞歷山大是保加利亞最高學府索菲亞大學的退休教授,他說,他們學校的全稱是「索菲亞-聖克萊門特-奧赫裡德大學」,又是「聖克萊門特」,又是「奧赫裡德」。這充分說明這所名牌大學跟修道院的源流關係。聖克萊門特是斯拉夫文字的創建者——相當於漢語文化中的倉頡,他就是奧赫裡德人,但在他生活的年代奧赫裡德屬於保加利亞帝國,而且是其首都。在歷史上,奧赫裡德曾經三度被保加利亞佔領,索菲亞大學創辦於1888年10月1日,當時奧赫裡德還是保加利亞的一部分。

據說,馬其頓中央政府已經決定,要花上億巨資,重建一所大學,再現當年的學術輝煌;因為現在奧赫裡德只有一所規模不大、專業設置單一的旅遊學院。如今,修道院主體建築已經整修一新,但其他部分還是一片又一片廢墟。所以大門緊閉、圍擋密布,我只好通過一些空隙,拍了幾張照片。

離開大學建築工地,我們來到了全馬其頓最有名的東正教教堂——聖約翰·卡內歐西教堂。這個教堂很小,建在湖濱懸崖上,非常獨特,甚至孤獨,據說這是馬其頓的地標之一。詩人們在此朗誦時,不斷有遊客前來參觀,正好教堂裡面牧師們在為一個嬰兒洗禮,偶爾傳出嬰兒的哭聲,和著詩歌,傳給樹木、鷗鳥和雲彩。從白天到黑夜,我們看著太陽漸漸落入湖中。那天的詩人們仿佛都是牧師,詩歌就是聖水,給太陽洗禮,讓它經過一夜死亡般的沉睡,每天早上都復活為新的嬰兒。

讀詩會結束時,整座教堂已經像條小船沉入暮色,但我發現,出口門框的上方有一個十字架,隨著黑暗的降臨,越來越亮;抬頭看湖的左側的山頭上,有一個碩大無比的十字架,發著幽光。後來我在馬其頓別的地方別的山頭上,也見到這樣發光的十字架,給那些在迷惘中前行的人以方向。

離開聖約翰教堂,我們幾個跟著一位音樂家沿著湖邊的棧道走。這位音樂家雖然在倫敦定居工作,但他是從奧赫裡德走出去的,每年夏季都回家鄉。他在家鄉熟門熟路,領著我們穿街走巷,盡走捷徑。此時,湖邊已經亮起了黃、紅相間的燈光,特別溫馨。奧赫裡德湖帶著她所有的魚兒,已經進入了夢鄉。沒有人,也沒有船,在她懷中打擾她。我注意到,岸邊除了沙灘,其他路段全部都是裝有欄杆的棧道,非常安全而便捷。其中的一處叫許願處,我們把硬幣投入湖中,然後默默許下願望。我的願望當然是讓我大半年來一直臥病在床的弟弟早日康復。

經過一條窄小的溝渠,我們眼前突然出現一棟泥黃色的建築物,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聖索菲亞教堂。我們要在那裡舉行的是本年度斯特魯加詩歌節大獎「金(花)環獎」的得主墨西哥詩人何塞·埃米利奧·帕切科的專題朗誦會。

參加完活動,亞歷山大教授突然說,他有個老朋友的兒子是畫家,不久前剛從保加利亞過來,當地政府給他和另一個奧地利來的畫家提供了一間畫室,他們天天對著奧赫裡德湖畫畫。亞歷山大問我有沒有興趣去看看。我當然有。畫室非常簡陋,大部分新完成和未完成的畫確實以奧赫裡德湖為題材,但也有不少跟湖沒關係,看來,主辦方並不要求太嚴格。還是有讓畫家盡情發揮的餘地。其實,那麼絕色的湖就在眼前,我們不給她寫詩和畫畫,不僅對不起她,還對不起自己的才華呢。(本文圖片均由北塔攝)

相關焦點

  • 馬其頓通過國名憲法修正案 國名改為「北馬其頓」
    已於今年6月商定更正國名的東南歐國家馬其頓,日前通過國名憲法修正案,最遲將於明年1月起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據義大利歐聯通訊社、英國《衛報》等多家媒體近日報導,當地時間19日,馬其頓就國名更改舉行議會修憲投票,以超過國會三分之二的票數通過法案,更名為「北馬其頓」,為正式加入北約和歐盟鋪平了道路。
  • 馬其頓與希臘籤署協議 正式更改國名為"北馬其頓"
    海外網6月17日電 本周,一個叫做馬其頓的國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因為它要改國名。而原因是除了這個馬其頓之外,在希臘還有一個地區也叫馬其頓。正因為所謂的「重名」問題,兩國一直紛爭不斷。據新華社英文網及香港「東網」17日消息,馬其頓與希臘於17日籤署協議,正式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與希臘的國名紛爭已持續27年,希臘認為,馬其頓的國名暗示馬其頓對希臘北部馬其頓省存在領土要求,要求馬其頓更改國名。此前有消息稱,馬其頓總理扎埃夫12日宣布,馬其頓和希臘就國名問題達成協議,馬其頓國名將更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協議將於17日在兩國邊界籤署。
  • 更名「北馬其頓」緣何如此曲折
    希臘強調對「馬其頓」稱謂的排他性專有  在民族混居的巴爾幹地區,馬其頓與希臘的關係淵源久遠。關於馬其頓人和希臘人關係的爭論已持續2500餘年。馬其頓憲法國名一出現就遭到希臘的強烈反對,理由是馬其頓的憲法國名有對希臘北部愛琴馬其頓地區的領土要求,並有可能造成生活在該地區的斯拉夫語少數民族與馬其頓的民族統一要求,進而要求馬其頓更改國名。對此馬其頓堅決反對,並認為其有權採用憲法規定的國名。1993年,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臨時國名加入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但很多國家也承認馬其頓的憲法國名。
  • 馬其頓正式更名北馬其頓 北希邊境標牌撤換
    馬其頓正式更名北馬其頓
  • 當馬其頓方陣遇上秦國的軍隊,箭如雨下,馬其頓方陣是否有勝算?
    談秦說漢(311)當馬其頓方陣遇上秦國的軍隊,箭如雨下,馬其頓方陣是否有勝算?戰國時期的秦軍並未專門設置箭陣,但弩箭確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兵器。馬其頓方陣曾經在歐洲所向披靡,對遊牧民族的普通弓箭毫無懼色。
  • 馬其頓政府欲與阿族遊擊隊決戰
    馬其頓「民族團結政府」面臨危機(11/22 07:01)詳細內容    人民網貝爾格勒11月21日電 記者謝戎彬報導:據馬其頓國家電視臺報導,由於馬其頓社會民主聯盟和自由黨21日宣布退出現政府,馬其頓的「民族團結政府」面臨著解體的危機。
  • 數千年前,世界多地就有斜向古城
    接著,他又在埃及發現底比斯(現盧克索)古城遺址也是斜城,角度為橫向東偏南26.84°;約旦的傑拉什古城,義大利的諾爾巴古城、龐貝古城,伊拉克的納西裡耶城,維也納古城等,也都是斜向古城,傾斜角度與成都城的角度相差不大,甚至幾乎完全相同。古埃及Dionysias城和底比斯城都是斜向布局,並且角度基本一致  公元前4世紀,古埃及被馬其頓王國佔領。
  • 馬其頓愛國者焚燒歐盟旗幟 抗議雙語制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月21日消息,馬其頓愛國人士當日在斯科普裡市內舉行示威活動,抗議「實行雙語制及阿爾巴尼亞化」,示威者還焚燒了歐盟旗幟。報導稱,示威組織者主要來自「馬其頓聯合力量」組織,他們認為馬其頓政府極力加入歐盟和北約的的做法「具有毀滅性」,並可能導致人們失去國家認同感。「馬其頓聯合力量」在社交媒體網站臉書上寫道:「強迫採用雙語制的問題、地拉那平臺的實施以及不自然地靠攏保加利亞教會,喪失認同感,都是我們無法坐視不理的原因」。
  • 馬其頓擬改國名以興國運 爭取最短時間加入北約
    巴爾幹半島國家馬其頓政府近日卻表示,正「考慮修改國名」,目的是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加入北約和歐盟,其意願和決心非同一般。  馬其頓外長尼古拉·迪米特羅夫日前與北約高級官員在布魯塞爾會面後向媒體表示,為消解希臘對馬其頓加入北約的反對意見,馬其頓考慮更換國名。迪米特羅夫日前還會見了希臘的多位部長級官員,推動雙方恢復信任,並開始探討修改國名一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共享古城之美
    近年來,平遙縣堅持古城與新區齊飛,生活和文明相伴,取得了文物有效保護、文脈良好傳承、城市品質大幅提升的多贏效果,千年古城日益迸發出新活力,讓廣大市民、遊客共享古城之美。立法保護 樹立對外嶄新形象  「你能想像到2平方公裡多點的古城內曾居住著5萬多人口嗎?人口密度相當於北京的16倍。
  • 這樣看,北馬其頓打進決賽圈也不意外
    原創 潘小飛 五星體育 收錄於話題#國際體育9個2021歐錦賽預選賽附加賽全部結束,最終匈牙利、斯洛伐克、蘇格蘭以及北馬其頓搭上末班車。
  • 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所在,埋藏千年的世界最大羅馬古城
    而今天,我們去了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阿爾忒彌斯神廟被發現的以弗所古城,這個曾經世界最大的羅馬古城遺址。回溯到兩千多年前,土耳其東南的愛琴海、地中海沿岸,一直被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等王朝納為版圖。其中的以弗所遺址,就是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最大最完整的希臘羅馬古城。以弗所曾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城市,而他的破敗是因為地震和河道淤積造成的地質變遷,使得這個港口城市失去了海洋貿易,再加上四次大地震和三次火災,整個城市經歷了數次的重建。
  • 希臘的馬其頓難題
    馬其頓一直以來都是希臘的學生,且目前學得並不完全,還差得很遠。他還指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事實上只是個僭主,像腓力二世這樣的僭主又有何資格來統治自由昌盛的文化之邦希臘呢?德謨斯提尼號召所有希臘人團結起來,為自由而戰,堅決不允許馬其頓染指希臘地區。
  • 北馬其頓電影什麼來路,提名兩項奧斯卡?
    奧斯陸帝國時期,有很多土耳其人選擇搬到馬其頓。但在二戰過後,土耳其和南斯拉夫互換境內的族人,屬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就有很多土耳其人回到故鄉。但不包括哈提茲的祖先。她也成了這片土地上,最後一個養蜂人。按照當地部落習俗,哈提茲作為家中最後一個女兒,必須負責照顧自己的父母,在父母過世前,她不能結婚。
  • 馬其頓公投改名怎麼回事?馬其頓共和國為什麼改成了北馬其頓共和國
    第一步,也僅僅是第一步希臘、馬其頓兩國關係不睦由來已久,改善關係的主要障礙就是兩國圍繞馬其頓應採用何種國名而產生的爭議。希臘北部有同名的馬其頓省,希臘認為,馬其頓的國名暗示該省是馬其頓領土。雅典政府還將「馬其頓」視為希臘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指的是亞歷山大帝國核心區域所在,不滿遭到馬其頓共和國盜用。
  • 面對羅馬帝國的崛起,馬其頓希臘化各國是否註定失敗?
    畢竟帕提亞開始也不過就是個小民族而已,馬其頓希臘人論人口和文明水平應該是在其之上的,如果政策對頭,自能取而代之,和羅馬打長期持久的帝國爭雄戰爭。 當然,馬其頓希臘的軍事體制,和羅馬相比,不夠靈活,軍隊數量太少,和帕提亞相比,騎兵力量和戰術都不足,此外體制不穩定,具體說王權太弱,內亂太多。但是如果帝國能建立穩固的版圖,一切都可以慢慢調整。
  • 北馬其頓:為加入歐盟國名都改了,為何又遭保加利亞強烈反對
    ▲古代意義上的「馬其頓」,現在主要屬於三個國家一、此馬其頓非彼馬其頓「馬其頓」這個名字來源於古希臘時代的馬其頓國家,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統一了希臘羅馬帝國徵服整個希臘後,設立馬其頓行省,領土範圍包括古馬其頓王國及以北的很大一片土地,這些地方以後都被稱為「馬其頓」。
  • 馬其頓方陣被神話,三萬破二十萬,真正的致勝法寶,另有他人
    提起亞歷山大,大家首先會想到密密麻麻、長槍如林的馬其頓方陣。靠著這個方陣,亞歷山大橫掃歐亞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在至關重要的、徵明波斯的高加米拉戰役中,3萬馬其頓軍隊大破波斯大軍,留下了馬其頓方陣的神話。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是致勝的法寶嗎?
  • 神山矗立人間,古城依水而活,冬天的麗江成全了心中的詩和遠方
    麗江古城,又被稱為「高原姑蘇」,城北象山腳下的泉水湧出巖縫匯成黑龍潭,又被分成無數細渠,無聲的穿街繞巷,蜿蜒在古城中傳統納西民居的身側,以土木結構為主的納西村落本就因為簷角外出顯得深邃,如此一來有了細水加持,也難怪會有人將它與姑蘇相媲美。
  • 最美詩路四月天丨梅城:一江流韻一江詩
    湖州南潯建絲綢碼頭改變景區「南熱北冷」局面,寧波慈城興起解放河重建工程,杭州建德梅城打造長三角知名文旅目的地……浙江各地正緊緊抓住四條詩路文化帶上的重點工程、項目,捕捉機遇、創造機遇,謀求文旅產業轉型升級。近日,記者分頭走進浙江大花園建設中的「醉美」詩路,感受個中韻味。四月的陽光無比明媚,三角梅沿青磚牆角開了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