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強鄰,該對抗還是合作?希臘的馬其頓難題

2020-12-05 覽記

馬其頓的日益強大引起了越來越多希臘人的注意。面對腓力二世的強勢擴張,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以德謨斯提尼為代表的反馬其頓派認為,較希臘城邦而言,馬其頓是相對落後的文明,如果任由其發展壯大,控制和侵奪希臘的城邦和地盤,勢必會令希臘諸城邦的自由和民主遭到侵奪,財產蒙受損失,會危及每個公民的根本福祉。

德謨斯提尼提出,希臘城邦的政治架構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比馬其頓要先進得多。馬其頓一直以來都是希臘的學生,且目前學得並不完全,還差得很遠。他還指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事實上只是個僭主,像腓力二世這樣的僭主又有何資格來統治自由昌盛的文化之邦希臘呢?

德謨斯提尼號召所有希臘人團結起來,為自由而戰,堅決不允許馬其頓染指希臘地區。

以伊索克拉特為首的親馬其頓派則認為,馬其頓與希臘城邦毗鄰,長期受到希臘文化的薰陶和影響。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上看,馬其頓人和希臘人都同宗同源,實際上是一家人。所以,我們不但不應抗拒馬其頓人的擴張,還應該以積極的心態與馬其頓結盟,讓它帶領希臘變得更加強大。

伊索克拉特明確提出,希望腓力二世能夠領導希臘進攻波斯,一來是要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二來是想掠奪東方的財富。伊索克拉特在書信中充滿激情地對腓力二世說道:「讓我們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吧!」

德謨斯提尼和伊索克拉特都是雄辯的天才。在兩人的帶領下,反馬其頓派和親馬其頓派各自據理力爭,互不相讓,鬥爭日漸升級。

面對馬其頓這個自己曾經的小弟,習慣了獨立自由的希臘人還是支持德莫斯提尼的更多一些。但無奈馬其頓軍事實力過於強大。

公元前350年前後,腓力二世趁希臘城邦內鬥之際,出兵帖撒力,並很快控制了卡爾息狄斯半島。

馬其頓的南進引起了希臘諸城邦的不滿。公元前340年,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形成。腓力二世見此情形,毫不退縮,反而揮師進入希臘腹地埃拉提亞,直接威脅到雅典的安全。

公元前338年,希臘聯軍與馬其頓軍隊在喀羅尼亞進行了一場大決戰。馬其頓方陣在此次戰役中展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希臘聯軍慘敗。

經此大戰,希臘反馬其頓勢力受到重挫,親馬其頓派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腓力二世於公元前337年在希臘成立了科林斯聯盟,希臘大部分城邦都成為盟約國。盟約規定,各國保持現有的法律和秩序,並與馬其頓建立攻守同盟。聯盟還推舉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為最高統帥,代表希臘和馬其頓人向波斯宣戰。

公元前336年,躊躇滿志的腓力二世集結了馬其頓和希臘各邦的勇士,組成精英戰隊,準備向東方的波斯帝國進發。誰也沒有料到,在腓力二世女兒的婚禮上,意外陡然降臨——腓力二世被刺殺了。

突遭意外的馬其頓和希臘聯軍頓時群龍無首,希臘各地蠢蠢欲動,反馬其頓派重新抬頭……

腓力二世之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臨危即位,成為馬其頓新王,他能否繼承父親遺志,力挽危局?請看下篇。

相關焦點

  • 馬其頓與希臘籤署協議 正式更改國名為"北馬其頓"
    海外網6月17日電 本周,一個叫做馬其頓的國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因為它要改國名。而原因是除了這個馬其頓之外,在希臘還有一個地區也叫馬其頓。正因為所謂的「重名」問題,兩國一直紛爭不斷。據新華社英文網及香港「東網」17日消息,馬其頓與希臘於17日籤署協議,正式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與希臘的國名紛爭已持續27年,希臘認為,馬其頓的國名暗示馬其頓對希臘北部馬其頓省存在領土要求,要求馬其頓更改國名。此前有消息稱,馬其頓總理扎埃夫12日宣布,馬其頓和希臘就國名問題達成協議,馬其頓國名將更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協議將於17日在兩國邊界籤署。
  • 面對羅馬帝國的崛起,馬其頓希臘化各國是否註定失敗?
    那麼,以當時情勢而論,馬其頓希臘化世界是否註定失敗? 亞歷山大大帝的輝煌,希臘化世界的輝煌,註定成就羅馬和波斯帝業的夾心餅嗎? 這其中,安提柯馬其頓距離羅馬太近,希臘本土地區的城邦獨立勢力又是大泥潭。
  • 馬其頓通過國名憲法修正案 國名改為「北馬其頓」
    國名修憲獲得議會通過後,馬其頓總理扎埃夫表示,國名修憲將永遠載入馬其頓歷史。 據了解,馬其頓於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聯邦,以「馬其頓共和國」的名號獨立。此舉遭希臘強烈反對,認為馬其頓的國名暗示馬其頓對希臘北部馬其頓省有領土和文化遺產要求,要求對方改名。希臘始終強調,該國北部馬其頓省為古代馬其頓,屬希臘文化。因此阻止馬其頓以當前國名加入北約和歐盟。
  • 更名「北馬其頓」緣何如此曲折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研究員 高曉川  1月20日,希臘民眾在首都雅典舉行示威,抗議齊普拉斯政府與馬其頓達成的將馬其頓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的協議。許多民眾認為,該協議暗含馬其頓對希臘土地和文化遺產的所有權。
  • 馬其頓擬改國名以興國運 爭取最短時間加入北約
    馬其頓是巴爾幹半島的內陸國家,領土面積2.57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10萬,至今仍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南斯拉夫解體後,馬其頓以「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獨立,但遭到鄰國希臘的強烈反對,認為這個國名暗示著對希臘北部馬其頓省的領土要求。因此,馬其頓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此後,馬其頓不顧希臘反對,對內對外堅持使用其憲法國名「馬其頓共和國」。
  • 馬其頓公投改名怎麼回事?馬其頓共和國為什麼改成了北馬其頓共和國
    9月30日,馬其頓舉行全民公投,結果會在當地時間晚上7時(北京時間10月1日1時)揭曉。公投將決定是否應將官方國名「馬其頓共和國」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一字之差,給馬其頓指向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前景:要麼陷入與希臘無休無止的國名爭議,頂著「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字出現在官方國際場合。要麼將舊的一頁翻去,謀求希臘的合作進而加入歐盟和北約,實現國家融入西方的夙願。
  • 橫行天下的馬其頓方陣,難道真的沒有破解之法嗎?專家:大秦可破!
    這個軍事將領叫做亞歷山大大帝,他率領的這支軍隊,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有多厲害?不管是精兵為主的希臘軍隊,還是人術碾壓的波斯大軍。在馬其頓方陣的面前,那就像是一隻只待宰的小綿羊。雖然馬其頓方陣只有區區五萬人,但是,就是這五萬人,能讓他從希臘一直打到印度,難逢敵手。 難不成,馬其頓方陣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了嗎?專家說,也不一定啊,至少咱們的大秦就能破了它的方陣。馬其頓方陣為什麼能夠橫行天下?原因就在於,當時的世界的戰爭還處在古典時期。
  • 北馬其頓:為加入歐盟國名都改了,為何又遭保加利亞強烈反對
    羅馬帝國徵服整個希臘後,設立馬其頓行省,領土範圍包括古馬其頓王國及以北的很大一片土地,這些地方以後都被稱為「馬其頓」。希臘憑藉英法等國的支持,一直在擴大自己的領土。1881年,希臘收複色薩利地區後,基於古馬其頓王國屬於希臘文明的歷史原因,對其曾經擁有的疆域提出了領土要求。
  • 這樣看,北馬其頓打進決賽圈也不意外
    這是北馬其頓第一次打進歐錦賽正賽,等等,北馬其頓,這是哪?感覺比安道爾更讓人摸不著頭腦啊……比起巴爾幹半島上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希臘等國家,北馬其頓是人口僅僅210萬的「小國」。或許你對他們還很陌生,但在其陣容中,只要你是一個意甲球迷,就一定聽說過潘德夫的名字。
  • 當馬其頓方陣遇上秦國的軍隊,箭如雨下,馬其頓方陣是否有勝算?
    談秦說漢(311)當馬其頓方陣遇上秦國的軍隊,箭如雨下,馬其頓方陣是否有勝算?戰國時期的秦軍並未專門設置箭陣,但弩箭確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兵器。馬其頓方陣曾經在歐洲所向披靡,對遊牧民族的普通弓箭毫無懼色。
  • ...例新冠肺炎病例,54例死亡,巴西、喬治亞、希臘、北馬其頓...
    > 文 / 浚濱2020-02-28 01:27:46來源:FX168 央視新聞:當地時間27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表示,截至日內瓦時間27日早晨6點, 中國境外共有44個國家出現總計3474 例新冠肺炎病例,54例死亡,巴西、喬治亞、希臘
  • 馬其頓古城的詩生活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有人把「Drim」音訓為「Dream」,解譯為「夢幻」,雖不確,但很美。斯特魯加本是一個小漁村,最早的名字是「Enhalon」,這是希臘文,意思是「鰻魚」,因為據說「黑鹿河」盛產鰻魚。斯特魯加詩歌節設立有「鰻魚(Enhalon)」詩歌獎,相當於斯特魯加詩歌獎。後來,村變成鎮。在11世紀拜佔庭時期(當時她屬於拜佔庭帝國),斯拉夫人改稱之為「斯特魯加」並見於歷史文獻。
  • 一幅希臘地圖,解開千年前的謎團,難怪亞歷山大沒繼續進攻古中國
    「亞歷山大東徵」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事件,歷史上有過很多的戰爭,不過橫跨數洲的還是很少,而發生事件最早並且戰國也最為斐然的,就是亞歷山大所發動的東徵,這讓他成為了全世界都認可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歐洲四位大帝之中名列第一。
  • 馬格尼西亞大戰:羅馬這樣打爆希臘化的巔峰軍隊
    馬其頓國王菲力在庫諾斯克法萊戰役(又稱狗頭山戰役)中戰敗。希臘人獲得自由? 正在擴張中的安條克一路順風順水,很快就進入了羅馬人的勢力範圍。 剛剛擊敗了馬其頓的羅馬人與馬其頓籤訂了和平條約。條約內容如下:徹底恢復希臘人居住的城市完全自治,馬其頓國王要尊重他們的自治權。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這個在阿喀琉斯傳說的耳濡目染下長大,師從亞里斯多德的年輕人,以其雄才大略,在短短13年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戰績:統一希臘、橫掃中東,兵不血刃就佔領埃及、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了印度河流域,徵服疆域達500萬平方公裡。四大文明古國中,有三個都毀於其手。
  • 李零:大波斯為什麼敗於小希臘
    2.希臘分亞洲希臘和歐洲希臘,好像一條褲子有兩個褲管。歐洲希臘在巴爾幹半島的南部,是左邊的褲管;亞洲希臘在小亞細亞半島的西端,是右邊的褲管。色雷斯和馬其頓是連接兩者的褲襠。這兩個希臘,隔海相望,中間散落著很多島嶼。島嶼分屬兩個希臘。當時的海上分界線是赫勒斯滂海峽。波斯西徵,要穿越這個海峽;馬其頓東徵,也要穿越這個海峽。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就在海峽南口的右岸。
  • 希臘化時代因羅馬的進攻結束,但希臘文化卻並未消失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確實是希臘文化的重要體現,代表了其留給世人的最深印象。但是,作為一個綿延發展了幾千年的文明,希臘文明可絕不僅僅只有這兩樣值得稱道的事物。實際上,無論是充滿神秘色彩的愛琴文明,還是建立在徵服之上的馬其頓王國,其實都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曾處於那個時代的發展前列,其文化更是直至如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 對抗還是合作?德國前總理給出答案:歐盟必須與中國加強合作
    德國雖然還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但是就目前種種跡象透露,默克爾在淡化與美國的關係。國際上德國不再無理由的附和美國,默克爾也常常在國際上反對川普蠻橫的行為。之前美伊關係極度惡化,美國想讓他的盟友都恢復制裁伊朗,美國要求德國出兵,德國也是斷然拒絕。
  • 馬其頓方陣被神話,三萬破二十萬,真正的致勝法寶,另有他人
    提起亞歷山大,大家首先會想到密密麻麻、長槍如林的馬其頓方陣。靠著這個方陣,亞歷山大橫掃歐亞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在至關重要的、徵明波斯的高加米拉戰役中,3萬馬其頓軍隊大破波斯大軍,留下了馬其頓方陣的神話。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是致勝的法寶嗎?
  • 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
    這種陣法成形於上古時代鬆散的步兵作戰方式,在西方戰場,面對的敵人大部分都是以鬆散的陣型進行衝擊,但是面對同樣嚴陣以待,甚至是更多兵種配合的戰爭就有些捉襟見肘了。但是亞歷山大面對的秦軍可能就要達到20萬人,秦惠文王時代秦軍的總兵力應該是30-40萬左右,所以亞歷山大面對的軍隊數量是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