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

2020-12-01 騰訊網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的話,他將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他的路線基本和張騫出使西域或者漢軍的歷次西域之戰的路線差不多,也就是要走天山南麓,然後從河西走廊經玉門關進入中國,這一路可是不太平啊!

亞歷山大的兵力和戰法

從亞歷山大十年東徵的作戰記錄來看,亞歷山大能夠動用的兵力基本上是3萬步兵和5000騎 兵,這就是亞歷山大長期使用的兵力情況。而他所依仗打敗各國的是馬其頓方陣,何為馬其頓方陣呢,簡單說就是一種步騎配合的戰法,是由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組成的一個大型的步兵方陣,同時有騎兵和鬆散的輕步兵進行掩護配合的作戰陣型。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就是依靠這樣的戰術配合,橫掃四方,方陣的主要作戰力量就是中堅嚴密的步兵隊形。這種陣法成形於上古時代鬆散的步兵作戰方式,在西方戰場,面對的敵人大部分都是以鬆散的陣型進行衝擊,但是面對同樣嚴陣以待,甚至是更多兵種配合的戰爭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中國古代在作戰模式和兵種

如果說,亞歷山大有幸能夠面對當時處於秦惠文王時代的秦軍,那麼他將面對的兵力情況,可能將遠遠高於他以往的戰爭,從記載來看號稱有15萬人,但是以後世學者考證計算,最多不會超過7萬人。但是亞歷山大面對的秦軍可能就要達到20萬人,秦惠文王時代秦軍的總兵力應該是30-40萬左右,所以亞歷山大面對的軍隊數量是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的。

戰國時代,是戰車決戰時代向騎兵時代過度的時期,得益於秦人養馬出身,秦軍的騎兵部隊發展要快於山東六國,當然因為時代技術的因素,秦軍雖然裝備大量的騎兵,但是騎兵同樣是負責扶助作戰,一般肩負的使命是偷襲和斷敵後路的責任。戰場的主力還是以步兵為主,很湊巧的是,秦軍同樣裝備大量的長矛手,其長度也是6-7米,你說尷不尷尬。另外,秦國還有大量的弓弩兵,不同於西方的戰爭,從遠古時代,弓弩兵一直就是中國的重要武裝力量,弓弩兵以輕重步兵為主,同時秦國還有大量的騎弩兵,一是為弓弩兵和步兵提供掩護,另一個是方便追擊敵軍。最後就是傳統的戰車兵,這在秦軍中也是一種重要的存在。

馬其頓方陣的弱點被無限放大

馬其頓方陣的輕重步兵,最大的弱點就是防禦密集箭矢的能力,而這些在中國戰場上,卻是必須要經歷的第一道鬼門關,弓弩遠程打擊歷來就是古代中國軍隊的特長。面對以騎射見長的匈奴人,秦軍的弓弩兵都打的他們抬不起頭來,更何況是行動猶如烏龜的馬其頓步兵,可以想見在戰場上,亞歷山大的軍隊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指不定亞歷山大還能和趙括手牽手,被秦軍的流失射殺呢。

馬其頓方陣因為要保持陣型移動緩慢,重裝戰車部隊完全可以把戰場變成對馬其頓步兵的屠殺場,「螳臂當車」說的就是戰車部隊衝進騎兵方陣的情形。戰車部隊退出戰車的原因在於缺乏靈活性,但是沒想到遇上更加不靈活的步兵方陣了,正好發揮一下預熱了。如果說亞歷山大想用他的5000騎兵投入戰場,打敗戰場部隊,對不起,大秦的鐵騎不答應,他們還要面對秦軍的十萬騎兵的輪番騎射招呼。

3萬馬其頓人未必見得到秦軍

我們一直在說,亞歷山大遇上位於關中平原的秦國的情況,但是卻忘了,在長城以西,還有廣大的遊牧民族,他們在不久的漢朝也是我們中國的同胞了。在亞歷山大翻越蔥嶺後,面對這片沙漠和草原交織的土地,他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可能是以汗血寶馬聞名的大宛,也有可能是數十萬騎兵的大月氏,或者是神秘的樓蘭,但是面對的軍隊,基本都是以騎射為主要戰法的遊牧戰法,這是一種他完全陌生的戰法,這種戰法到一千多年後歐洲也沒有研究明白。

遊牧民族的來了就打,打了就跑的戰術,完全會讓馬其頓軍隊吃盡苦頭,人能打著你,你又打不著人家,追又追不上,完全就是移動的靶子。而有戰鬥力的5000騎兵,卻要肩負起保護3萬步兵的職責,一步不敢離開,一離開這三萬人就嗝屁了,所以說,西域到關中這幾千裡路,亞歷山大未必走的過來!

不論從兵力對比,還是戰術戰法的對比來看,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對戰中國軍隊都是出於絕對的劣勢的,馬其頓軍隊,就是一支簡配版的宋軍罷了,之所以說簡配,因為宋軍有大量弓弩部隊,機動性極差,無法大勝,敗會慘敗!

相關焦點

  •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秦軍是他的對手嗎?
    引言 亞歷山大,但凡了解點歷史的人都聽過這個名字。此人除了是歐洲歷史上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還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廣袤的國家。不少人都在猜測:如果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那秦軍是不是他的對手,能否抵擋得住?
  •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假如繼續東進,當時的華夏諸侯能打的贏嗎
    對此,我抱有非常悲觀的看法,我認為亞歷山大在徵服了波斯之後繼續向東走,越過帕米爾高原,越過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來到中原,雖然經過上萬裡的勞頓,中原各國的軍隊如果和亞歷山大野地浪戰正面對決,照樣不是馬其頓方陣的對手 首先,隨我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
  • 亞歷山大東徵來到中國,沒有秦始皇,他可以完成第一次世界統一嗎
    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亞歷山大是被譽為太陽神阿蒙之子的人物,迄今為止都被譽為年少有為,是戰無不勝的化身。他先後擊敗了埃及、波斯、印度3個文明古國,據說是沒有找到路沒有來到中國。今天我們就假設一下亞歷山大來到了中國。
  • 橫行天下的馬其頓方陣,難道真的沒有破解之法嗎?專家:大秦可破!
    這個軍事將領叫做亞歷山大大帝,他率領的這支軍隊,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有多厲害?大凡它遇到的敵人,沒有不被打敗的。不管是精兵為主的希臘軍隊,還是人術碾壓的波斯大軍。在馬其頓方陣的面前,那就像是一隻只待宰的小綿羊。雖然馬其頓方陣只有區區五萬人,但是,就是這五萬人,能讓他從希臘一直打到印度,難逢敵手。 難不成,馬其頓方陣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了嗎?專家說,也不一定啊,至少咱們的大秦就能破了它的方陣。馬其頓方陣為什麼能夠橫行天下?
  • 亞歷山大若沒走錯路,直接攻入秦國,那會有怎樣的下場呢
    公元前326年,處於戰國時期的中國還在各國群雄的政治軍事鬥爭之中極不穩定,趙肅侯的薨逝讓其他各國看到了機會,然而在更大的世界裡,稱霸世界的西方亞歷山大勢如破竹,迫近秦國卻毫不知情。亞歷山大久負盛名,他的故事更是驚心動魄,被很多人看做是傳奇,他是超越其他三大歐洲軍事領袖的最著名的軍事統帥,古羅馬給這位公元前的世界統治者以「大帝」的尊稱。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巔峰時期,他領導下的亞歷山大帝國成了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了東方戰國七雄領土總和。而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 ...雖然當時他的父親在任內,已經將馬其頓軍隊提升為堪稱當時世界第一流的職業化大軍,但在大部分人看來,這次遠徵依然勝算不大。
  • 內憂外患腐蝕軍事帝國,一代霸主隕落,亞歷山大帝國也已窮途末路
    倘若再遇上內憂,再強盛的國家都會陷入險境,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帝國政治體系,廣闊的疆域也就難以聯繫成統一的整體,帝國最終也就走向四分五裂。亞歷山大帝國就是如此,這個歷史上的軍事強國,通過亞歷山大的武力擴張,囊括了廣闊的疆域,開啟了耀眼的帝國時代。不過亞歷山大帝國卻並沒有在歷史上長久閃耀,隨著亞歷山大三世這一代霸主的隕落,帝國也就走向了窮途末路。
  • 公元前東西方的群星璀璨——亞歷山大帝國和大秦帝國的文化繁榮
    馬其頓和秦國兩大帝國建立前,它們的前身馬其頓和秦國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它們差不多處於同一個歷史時期,都位於中心文明的西北邊緣:馬其頓處在希臘文明的邊緣,而馬其頓也是不斷的虛心學習雅典知識,甘當雅典的小學生。在馬其頓還沒有崛起的時候,馬其頓貴族就經常派人去雅典留學。其中有一個皇家御醫的兒子去了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成歸來就成了亞歷山大的老師,這位老師就是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師從柏拉圖,而柏拉圖是從大名鼎鼎的蘇格拉底。而在遙遠的東方,出現了我們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 馬其頓方陣被神話,三萬破二十萬,真正的致勝法寶,另有他人
    提起亞歷山大,大家首先會想到密密麻麻、長槍如林的馬其頓方陣。靠著這個方陣,亞歷山大橫掃歐亞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在至關重要的、徵明波斯的高加米拉戰役中,3萬馬其頓軍隊大破波斯大軍,留下了馬其頓方陣的神話。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是致勝的法寶嗎?
  • 馬其頓古城的詩生活
    夜色中的十字架詩城斯特魯加斯特魯加人口只有10多萬人,如果放在中國,她只能算是個中等規模的鎮子。在11世紀拜佔庭時期(當時她屬於拜佔庭帝國),斯拉夫人改稱之為「斯特魯加」並見於歷史文獻。據語言學家考證,此詞有兩個意思。1.「捕獵」,不知到底指的是捕鰻還是獵鹿?2.「橫渡」或「交叉」,源於斯特拉加(straga)。如果是「交叉」,倒是可以理解為河與橋的交叉,因為早在11世紀,她就有「百橋之城」的綽號了。黑鹿河並不寬,甚至可以說挺窄的,修橋也就比較容易。
  • 都說馬其頓方陣厲害,但是,在面對中國這一武器的時候照樣不行
    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徵。之後,經過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亞歷山大徵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作戰中,亞歷山大正確選擇戰略方向,合理運用馬其頓方陣戰術,善於組織步兵與騎兵、陸軍與海軍協同作戰,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並用等。
  •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再告訴他秦國的範圍,結果會怎麼樣?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使得秦始皇明白秦朝當時的版圖和世界的格局,世界格局很可能有了很大改變。秦朝的版圖就不止於當時的340萬左右平方公裡(全盛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秦朝的郡縣也不止於48個。
  •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嬴政得知世界格局,會有什麼可能發生?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使得秦始皇明白秦朝當時的版圖和世界的格局,世界格局很可能有了很大改變。秦朝的版圖就不止於當時的340萬左右平方公裡(全盛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秦朝的郡縣也不止於48個。
  • 一幅希臘地圖,解開千年前的謎團,難怪亞歷山大沒繼續進攻古中國
    全殲了希臘最為精銳的底比斯聖隊,給希臘造成了極其重大的損失,於是馬其頓在希臘戰場上大獲全勝,而亞歷山大軍事天才的名聲也就此流傳天下。 在20歲那一年,由於腓力二世遭到了殺手的刺殺,於是亞歷山大戰勝了自己眾多的兄弟,成功地當上了馬其頓王國的國王。儘管由於腓力二世常年徵戰在外,所以亞歷山大繼位的時候,馬其頓王國的國庫裡相當空虛,但是在亞歷山大執政以後,他通過一系列的行動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並且迅速讓國力變得強大起來,隨後他開始了著名的遠徵。
  • 橫掃中亞:錫爾河戰役與亞歷山大的東方徵服之旅
    這裡是最後一個落入亞歷山大之手的波斯都城,同樣也是大流士三世的最後抵抗基地。由於入侵者的速度過於迅猛,日益衰微的萬王之王發現自己無力應付。除了6000-7000名不直接忠於自己的東方騎兵,他身邊只有少量不死軍衛隊和2000希臘僱傭步兵。 然而,末代波斯大王註定將無法再次走上戰場。
  • 世界三大「猛張飛」:一位身高才1米4,遇上中國張飛,一腳踢飛
    張飛是中國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蜀漢猛將,因其勇猛過人,有「萬人敵」之稱,後來人們多以「猛張飛」來形容武將之勇。中國如此,世界也是如此。下面就說說世界上三位「猛張飛」式的猛將。馬其頓張飛——克雷塔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手下第一猛將,這位雖然比張飛歲數大多了,但其勇也可比張飛。
  • 開腦洞:當馬其頓軍和秦軍相遇,誰能獲勝?
    就算單次戰役投放了百萬大軍,他們是如何沒有風聲鶴唳的?▲從秦制清嘉慶,中歐人口曲線對比 (單位:萬人)圖源於網絡更重要的是社會組織度,中國人口在明清之前也不比歐洲稠密多少,投放百萬大軍,那它的動員率要比現代國家還高才行。由上圖可知,秦對馬其頓並沒有什麼人口紅利。而從下表推測,秦湊出十萬大軍倒有可能,百萬大軍則無從談起。
  • 面對羅馬帝國的崛起,馬其頓希臘化各國是否註定失敗?
    那麼,以當時情勢而論,馬其頓希臘化世界是否註定失敗? 亞歷山大大帝的輝煌,希臘化世界的輝煌,註定成就羅馬和波斯帝業的夾心餅嗎? 這其中,安提柯馬其頓距離羅馬太近,希臘本土地區的城邦獨立勢力又是大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