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的話,他將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他的路線基本和張騫出使西域或者漢軍的歷次西域之戰的路線差不多,也就是要走天山南麓,然後從河西走廊經玉門關進入中國,這一路可是不太平啊!
亞歷山大的兵力和戰法
從亞歷山大十年東徵的作戰記錄來看,亞歷山大能夠動用的兵力基本上是3萬步兵和5000騎 兵,這就是亞歷山大長期使用的兵力情況。而他所依仗打敗各國的是馬其頓方陣,何為馬其頓方陣呢,簡單說就是一種步騎配合的戰法,是由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組成的一個大型的步兵方陣,同時有騎兵和鬆散的輕步兵進行掩護配合的作戰陣型。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就是依靠這樣的戰術配合,橫掃四方,方陣的主要作戰力量就是中堅嚴密的步兵隊形。這種陣法成形於上古時代鬆散的步兵作戰方式,在西方戰場,面對的敵人大部分都是以鬆散的陣型進行衝擊,但是面對同樣嚴陣以待,甚至是更多兵種配合的戰爭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中國古代在作戰模式和兵種
如果說,亞歷山大有幸能夠面對當時處於秦惠文王時代的秦軍,那麼他將面對的兵力情況,可能將遠遠高於他以往的戰爭,從記載來看號稱有15萬人,但是以後世學者考證計算,最多不會超過7萬人。但是亞歷山大面對的秦軍可能就要達到20萬人,秦惠文王時代秦軍的總兵力應該是30-40萬左右,所以亞歷山大面對的軍隊數量是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的。
戰國時代,是戰車決戰時代向騎兵時代過度的時期,得益於秦人養馬出身,秦軍的騎兵部隊發展要快於山東六國,當然因為時代技術的因素,秦軍雖然裝備大量的騎兵,但是騎兵同樣是負責扶助作戰,一般肩負的使命是偷襲和斷敵後路的責任。戰場的主力還是以步兵為主,很湊巧的是,秦軍同樣裝備大量的長矛手,其長度也是6-7米,你說尷不尷尬。另外,秦國還有大量的弓弩兵,不同於西方的戰爭,從遠古時代,弓弩兵一直就是中國的重要武裝力量,弓弩兵以輕重步兵為主,同時秦國還有大量的騎弩兵,一是為弓弩兵和步兵提供掩護,另一個是方便追擊敵軍。最後就是傳統的戰車兵,這在秦軍中也是一種重要的存在。
馬其頓方陣的弱點被無限放大
馬其頓方陣的輕重步兵,最大的弱點就是防禦密集箭矢的能力,而這些在中國戰場上,卻是必須要經歷的第一道鬼門關,弓弩遠程打擊歷來就是古代中國軍隊的特長。面對以騎射見長的匈奴人,秦軍的弓弩兵都打的他們抬不起頭來,更何況是行動猶如烏龜的馬其頓步兵,可以想見在戰場上,亞歷山大的軍隊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指不定亞歷山大還能和趙括手牽手,被秦軍的流失射殺呢。
馬其頓方陣因為要保持陣型移動緩慢,重裝戰車部隊完全可以把戰場變成對馬其頓步兵的屠殺場,「螳臂當車」說的就是戰車部隊衝進騎兵方陣的情形。戰車部隊退出戰車的原因在於缺乏靈活性,但是沒想到遇上更加不靈活的步兵方陣了,正好發揮一下預熱了。如果說亞歷山大想用他的5000騎兵投入戰場,打敗戰場部隊,對不起,大秦的鐵騎不答應,他們還要面對秦軍的十萬騎兵的輪番騎射招呼。
3萬馬其頓人未必見得到秦軍
我們一直在說,亞歷山大遇上位於關中平原的秦國的情況,但是卻忘了,在長城以西,還有廣大的遊牧民族,他們在不久的漢朝也是我們中國的同胞了。在亞歷山大翻越蔥嶺後,面對這片沙漠和草原交織的土地,他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可能是以汗血寶馬聞名的大宛,也有可能是數十萬騎兵的大月氏,或者是神秘的樓蘭,但是面對的軍隊,基本都是以騎射為主要戰法的遊牧戰法,這是一種他完全陌生的戰法,這種戰法到一千多年後歐洲也沒有研究明白。
遊牧民族的來了就打,打了就跑的戰術,完全會讓馬其頓軍隊吃盡苦頭,人能打著你,你又打不著人家,追又追不上,完全就是移動的靶子。而有戰鬥力的5000騎兵,卻要肩負起保護3萬步兵的職責,一步不敢離開,一離開這三萬人就嗝屁了,所以說,西域到關中這幾千裡路,亞歷山大未必走的過來!
不論從兵力對比,還是戰術戰法的對比來看,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對戰中國軍隊都是出於絕對的劣勢的,馬其頓軍隊,就是一支簡配版的宋軍罷了,之所以說簡配,因為宋軍有大量弓弩部隊,機動性極差,無法大勝,敗會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