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結婚
我不欠誰一個解釋
作者 /子時江夏
主編 / 小九
十點視頻原創
「你年齡真的很大了。難道你認為你的年紀在婚姻市場裡還是個很好的年紀?」
「你不想生孩子?你竟然想讓男士接受你不生孩子這個想法?」
這些話是不是聽著熟悉又生氣……
熟悉的是,每當身邊的女性或是我們自己,到了一定的年齡後,必然會遇到催婚的問題,如果到了所謂的適當年齡還沒有嫁出去,在長輩眼裡便意味著不再有好的選擇。
生氣的是,我們的人生,被一個又一個類似「剩女」的羞辱名詞局限著,無數優秀女性為之掙扎改變,卻始終難敵傳統觀念的壓制。
近來,《乘風破浪的姐姐》爆火,《三十而已》引起現象級討論,公眾的視野似乎越來越走進30+女性的生活,探索她們的內心世界。
優秀的女性在職業領域內發光發熱,可光鮮亮麗的背後,卻是永遠少不了的催婚催育。
在傳統觀念的苛刻眼光下,我們似乎永遠難逃審視。
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沒有在「適婚年齡」出嫁的女性會被視作殘次品、失敗者。
或許,從這部外國人視角下,歷時四年,拍攝的三位典型中國職業女性的紀錄片
《中國剩女》裡,我們能夠探究到答案。
亦或許,我們也能從中,看到自己的故事。
所謂「剩女」
是傳統觀念壓在女性身上的一座大山
34的邱華梅,是一家港資企業的律師,未婚,單身。
她出生於山東省的一座偏遠小村莊裡,家裡一共五個姐妹,在這樣一個落後的地方,她北京某政法大學畢業的學歷成為家人的驕傲。
可是這樣的驕傲沒有維持多久,便被她「大齡未婚」的現狀而擊碎。
每當她回家,總會聽到這樣這樣的抱怨:
「家裡除了你,還有誰沒結婚的啊?」
「所有人都結婚,你怎麼能不結婚不生娃呢?」
「咱當初那麼沒錢,就算賣血,也要供你上學,誰知道今天是這副樣子。別人問起來,我都沒法說。」
姐姐讓她索性別回來了,生怕鄰居說閒話,外甥甚至沒心沒肺地喊她「光棍姨」。
無數指責化為利刃向邱華梅襲來,起初她還能夠強撐著堅持自己的決定,到後來,卻慢慢被對雙親的愧疚和不被理解的委屈擊垮。
她也曾試著做出過妥協,還找了紅娘來介紹,並精心打扮了一番,卻不想自己僅僅是提了希望對方「良好教育,尊重女性」的要求,都會被紅娘嗤笑,還反問她
「你還認為自己處於婚姻市場裡很好的年紀嗎?」
在相親時,被本地男子以「和外地女孩交往壓力大」而拒絕;在公園,因為學的是法律專業,被給自家兒子找媳婦的大媽嫌棄。
邱華梅多年奮鬥換來的一切驕傲,在傳統家庭和相親市場裡不堪一擊。
28歲的徐敏,國企工作,單身,未婚。
她是北京本地女孩,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家裡已經給她買好了汽車和房子,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這都是一個條件非常好的女孩子。
她其實並不抗拒結婚這件事,也曾為尋找另一半而努力過,甚至去參加過公園的百人相親大會。
可萬般努力敵不過父母的百般挑剔,當她談起自己的心儀對象,會被母親以「不是北京戶口」而拒絕。
「門當戶對」是父母對她婚姻強硬的規定,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準她繼續發展。
而每當她想爭取一次,堅持自己的意見時,總會換來母親不在乎的冷笑。
徐敏良好的教育,殷實的家境,全部來自於父母的心血,這些外人羨慕的所有,卻在日漸增長的年歲裡,成為她的枷鎖,讓她失去反抗的底氣。
36歲的蔡琪,已婚。
她的婚姻倉促而急躁,短短一年時間,她便完成了結婚、生子、搬家、換工作等一系列人生變化。
她其實並不是迫切地期待婚姻,要不然也不可能這麼晚才急著結婚,但她確實是拗不過父母反反覆覆的催促:
「還是應該走常人走過的路。」
「別人都是這麼過來的,我們也都是這麼過來的。」
結婚後,從前屬於自己的休閒時間,被繁雜瑣碎的家務事佔據,她也從一個滿心夢想的文藝女孩,變成只為孩子操心的寶媽。
蔡琪也曾反思過,是否步入婚姻是對父母、對社會的一種妥協,是不堪「剩女」標籤的困擾。
她也曾坦言過:「沒結婚之前,我的生活很有趣。婚後的生活沒那麼有趣了,甚至無聊。」
以上全都是真實的故事,她們是紀錄片《中國剩女》中的主人公,她們是中國式「剩女羞辱」的典型代表。
她們的故事中濃縮了千千萬萬個女性對於「剩女」標籤的困擾和掙扎。
她們也許不是抗拒婚姻,只是還未找到合適的人生伴侶;也許是對人生有另外的規劃,婚姻還不在計劃內。
但傳統觀念和來自家庭的壓力,將她們對於婚姻的需求壓制在一個年齡段內,如果超過了這一年齡段,便是「不孝順」「不正常」。
但就像邱華梅說的那樣,社會對女性婚姻的束縛像極了舊社會的裹小腳:
「可我偏偏腳很大,有著更多的理想和期待,這鞋子我穿進去會疼。我不想穿進去。」
結婚和生育,從來不是女性的全部
從什麼時候開始,結婚和生育,被認為是女性生命的全部?
著名火箭女科學家布裡爾,在她88歲高齡去世時,《紐約時報》以她為主題撰寫了文章。
這篇文章是這樣開篇的:她的俄式酸奶燉牛肉堪稱一絕,隨著丈夫的工作搬遷,有長達八年的時間,她放棄自己的工作專心照顧三個孩子,她的兒子馬修說「她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
然後才是對她一生科學成就的介紹與撰寫。
但布裡爾一生的成就眾多,她還發明了使衛星能保持在正確軌道運轉的推力機制。
而這一切殊榮卻抵不過她作為一個妻子如何如何、她為孩子如何如何……
傳奇民權領袖多蘿西·海特,畢生都在為種族平等與性別平等奮鬥。
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她終生未婚、沒有孩子,簡直是奇恥大辱!
後來美國論壇出現了一個名為「多蘿西·海特的女人們」的帖子,發帖者稱:
「對於我和其他慶幸世界有這樣一位民權活動家、女權運動領袖的人來說,她留下了無數的女兒。」
是啊,她是多位美國總統民權事務顧問,也曾榮獲兩項美國最高榮譽,是眾多美國民眾心裡的英雄,很多人甚至稱她為國度的希望。
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即使未婚未育,也絕不會影響她的魅力與成就。
更近一些的,陳喬恩。
外界總是對於她的年齡和她一個人的現狀的過多幹涉,追在她的後面問:你都40歲了,為什麼還不結婚?
可是縱觀她的狀態:
熱愛生活,平日裡喜歡照顧流浪貓,養一些小動物,和朋友們相伴滑冰,會給自己精心挑選花束,用心收拾住處,閒暇時間就四處旅行。
認真工作,根據自己的現狀挑選合適的劇本,不再把自己局限於偶像劇,努力轉型。
也難怪她會無奈:「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對大齡未婚女性這麼苛刻,我們說我們很快樂,大家卻不相信呢?」
實在不難理解她的困惑,有那麼多的優秀女性,在為自己的人生奮鬥。
她們不再被婚姻和生育局限,她們擁有令人豔羨的事業,有滿足自己的愛好,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閃閃發光。
而婚姻,是她們對於人生的一種選擇,絕不是一種妥協。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她自己的意義
清華最年輕博導、女科學家顏寧在30歲時就成了清華最年輕的博導,僅僅一年後就被特聘為清華大學正教授。
可她並不是常人眼中古板的科學家,她的生活很有趣,她愛追星,愛發微博,愛追各種綜藝。
她的優秀與平易近人讓她被外界廣泛關注,而無論她因為什麼話題出現,大齡未婚這一個點總是被人反反覆覆提起。
對此,她只有一個回應:
「我不結婚,我不欠誰一個解釋。」
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選擇去做全職媽媽,或者你選擇去做文職人員,都沒有問題。
最重要的是,這是你經過思考,你獨立的選擇。
你不是屈服於家庭的壓力,不是屈服於社會的壓力,要勇敢,要遵從你的內心,認真去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麼。」
女人最大的魅力,在於不給自己人生設限的勇氣。
獨立、自信、勇敢,才是一個女人最美的樣子。
不需要所有人的認可,只需要實現自己人生更多價值的可能。
是否結婚,有沒有孩子,並不是判斷一個女人價值的標準,更不應該以此來對她指指點點。
結婚和生育從來都不是女性生命的全部,一個女性應當有決定自己是否結婚、是否生育的權利,並且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決定而被別人說三道四。
她可以選擇做一個洗手作羹湯的家庭主婦;也可以選擇做一名照顧小孩的全職媽媽;更可以成為一個全身心投入工作或者自己生活的未婚女性。
把自己的人生梳理清楚,並且加進數種精彩,對於女性而言,是比結婚和生育更重要的存在。
別再讓「剩女」標籤綁架女性的人生,與諸位共勉。
作者:子時江夏,在大大的世界裡找一方屬於自己的小小天地。本文由十點視頻原創首發。
十點視頻,600萬人的文藝生活平臺,陪你看見更溫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