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探測器,又稱光敏器,主要是作為光接收器,將光轉換為電信號。光電探測器可以接收傳輸的光脈衝,或感應光或其他電磁輻射。如今,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電子通信、工業電子、分析設備、醫藥保健、汽車和運輸等領域。
根據光檢測機制,光電探測器可分為光發射或光電效應、熱效應、偏振效應、光化學效應或弱相互作用效應。採用半導體的光電探測器,其工作原理是光照射後產生電子-空穴對。
光電檢測機制
1887年,海因裡希·赫茲(Heinrich Hertz)發現,電極的紫外線照射更容易產生電火花。
1900年,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在研究黑體輻射時提出,電磁波攜帶的能量只能被量化為離散的數據包單位,稱為光子或量子。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了上述光能數據包假設,以光電效應的概念來解釋實驗結果。——光束光子的特徵能量與光的頻率成正比。當光束照射材料時,如果光子的能量足夠高,就會被吸收,使電子從原子鍵中解放出來,剩餘的光子能量則貢獻給自由電子的動能。而光子能量太低而不能被吸收的,則會被重新發射。
然而,如果電子獲得的能量超過了材料的逸出功,它就會以光電子的形式射出。雖然發射的光電子的最大動能取決於輻照的頻率,但光電子的射出率(或光電流的大小)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
除微通道板探測器外,還有一系列光電探測器是基於光電或光發射效應工作的。
氣體電離檢測器可檢測具有足夠能量的光子,使氣體原子或分子電離,並可測量因電離產生的電子和離子而產生的電流流。
光電倍增管或光電管中含有光電陰極,發光時發射電子,從而傳導出與光強成正比的電流。當入射的光子使電子過渡到中隙態,然後放鬆到低頻段,從而導致聲子的產生和熱量的散失,熱效應就實現了。
溫度的升高又改變了器件(如熱電堆、熱釋電探測器、低溫探測器、螺栓計等)材料的電性能,如其導電性。
當入射光子改變適當材料的偏振狀態,從而調節折射率(即光折射效應)時,就稱為偏振效應;這在全息數據存儲中得到了利用。
當入射光子引起材料的化學變化時,光電探測器中的光化學效應就會發生。例如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或感光板。
最後,當光子引起二次效應時,就會出現弱相互作用效應,如光子拖動探測器或光聲探測器(如Golay電池)中的氣體壓力變化。
親愛的頭條號好友,近日,深耕行業20餘年的傳感器專家網,最新成立了一個傳感器行業大家庭——【傳感器智匯圈】。您可通過查找、添加傳感器專家網微信號(15012882502)後入群,群裡有數百位業界專家、工程師、銷售精英等在等你的到來,我們熱情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