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光電智能探測器SOC研究

2020-11-30 電子產品世界

  1 序言 

  本文所討論的智能探測器,是一種集成的半導體光電探測器。它與傳統的半導體光敏器件相比,最為明顯的特點是系統集成,即將矽光電二極體與信號的放大、處理電路及輸出電路集成在一個晶片上,使得整個系統的可靠性明顯提高,體積大大減小,功耗和噪聲也大幅度減小,在批量生產的前提下,成本也較為低廉。它的另一個特點是技術含量較高,表現在:第一,需要設計一套CMOS兼容集成工藝流程,使它既能製造出合乎要求的光電二極體又能製造出CMOS模擬和數字電路。第二,工藝要求高。因為光電二極體陣列和外圍讀放電路集成在同一個晶片上,任何一部分出問題就會導致整個晶片報廢。因此,要求較高的成品率和工藝水平。第三,晶片要求設計精度較高,速度較快。在複印機、傳真機和海關檢測等領域,均已使用了功能類似的探測器晶片,但這些探測器晶片都是用於探測線條較粗的物體的。而本文研製的智能探測器要求探測直徑200微米左右的微細線條,這就要求它在設計上要有很高的靈敏度和讀出速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6576.htm

  2 應用背景

  本文所研究的智能探測器SOC可被應用於光敏器件陣列的信號放大,和掃描輸出,也可用於其它多通道輸入信號的放大和串行輸出。它可以應用於食品安全檢測、工業CT等多種X射線檢測領域。圖1所示的X射線檢測系統是一個典型的應用範例。傳送帶以較高的速度將被探測的物體(比如說,食品、物品、行李箱等)依次從探測系統中穿過,探測系統自動識別有關信息並將其送入計算機進行處理。按圖中的處理步驟依次為:X射線機發出適當強度的X射線,此射線通過被探測物品後即變成載有圖像信號的射線,然後,載有信號的X射線通過某種特殊的晶體,變成可見光,可見光信號被智能探測器掃描接收,變成串行的電信號,此電信號根據需要,有可能還要進行一些放大,濾波等處理,再經過A/D變換後變成可以被計算機處理的數位訊號輸入計算機,在有關圖像處理和分析軟體的支持下即可在計算機上輸出需要的信息。這樣,自動探測系統就可以以較高的速度進行高精度大批量處理。

 

  3 電路設計

  智能探測器電路設計採用了相關雙採樣(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CDS)的原理來降低噪聲。電路系統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每個電荷放大器處理通道由前端的積分器和後端的相關雙採樣組成。為了能夠對積分和讀出進行並行處理,在每一通道上,加入並行的兩個分支,每個分支的結構完全相同。每通道有兩個傳輸門TGA和TGB控制系統的採樣與讀出。當TGA導通時,TGB關閉,於是分支A被連接到輸出總線,64路分支A上的信號被移位寄存器掃描輸出。同時,分支B與輸出總線的聯繫將被切斷,64路分支B上的信號即進行積分與採樣。當TGB導通時,TGA關閉,情況正好相反,分支B輸出信號而分支A積分和採樣。於是,我們可以連續地進行積分,採樣和輸出。在有些情況下,這樣的處理,提高了信號處理速度。

  如圖2、圖3所示,當φREAD為低電平時,分支A積分和採樣,分支B讀出。首先,φRESET給出一個高電平復位脈衝,將積分器復位。然後φRESET信號變低,積分過程開始。首先,在積分剛剛開始時,分支A中的TG1導通,將積分器輸出信號採樣到電容C1上,此時的輸出信號包括失調及傳輸噪聲。然後,TG1關閉,積分繼續進行。在積分結束前,TG2導通,將積分器輸出信號採樣到電容C2上,此時的輸出信號包括信號電壓,失調及傳輸噪聲。在分支A進行積分及採樣的過程中,分支B中的傳輸門TG1與TG2一直關斷,因此,積分器輸出的變化不會影響到分支B採樣電容上供掃描輸出的信號。同時,分支A中的傳輸門TGA亦關斷,因此,移位寄存器的輸出信號也不會將分支A上的信號連接至輸出總線。

 

  當φREAD由低電平轉變為高電平時,在分支A的採樣電容上儲存好的一對差分信號,將被連接至輸出數據總線Video1與Video2,並被移位寄存器掃描輸出,同時,分支B將進行對信號的積分和採樣。

  在實踐上,我們根據圖2、圖3所示的原理,使用開關電容技術實現了低噪聲、高讀出速度的智能探測器電路設計。由於篇幅所限,具體電路結構本文不再贅述。具體的測試結果見本文第5部分。

 

  4 工藝設計

  本電路採用1μm準雙阱矽柵CMOS工藝製造,探測器部分基本結構如圖4所示。我們力求在標準CMOS工藝的基礎上做少量修改,保證在不影響正常工藝步驟的情況下,加入少量幾個工藝步驟,在同一晶片上,製備出高性能光電二極體。與常規CMOS工藝相比,主要有如下特殊之處:

  (1)P阱版

  在電路區,與常規的P阱版沒有差異。對光電二極體,本次P阱注入形成保護環和接觸區。

  (2)N阱版

  在標準CMOS工藝中,不必進行這次光刻,只要對整個矽片進行大面積注入即可。但是,對於智能探測器工藝,由於存在光電二極體區,因此不能進行這樣處理。我們在P阱注入後再加入一塊N阱版,擋住光電二極體區,只對電路區進行注入,這樣,就達到了分別優化的目的。

  (3)P阱場注和有源區注入

  這次光刻是利用常規CMOS工藝的P阱場注形成光電二極體的有源區注入,該步驟有待於優化。

  (4)P+注入

  如圖4所示,本次注入在形成電路的P+區的同時,還對光電二極體的接觸區進行了P+注入,以形成良好的接觸。

  (5)孔版

  常規CMOS工藝一次即可刻出接觸孔,但對光電二極體,不但要刻接觸孔,而且還要刻掉光電二極體光敏面上的LPCVD層,因此,如3.1節所述,我們使用「孔版」和「孔和有源區版」來達到此目的。第一次光刻接觸孔和光電二極體的有源區,腐蝕掉LPCVD層,第二次光刻所有的接觸孔,腐蝕掉氮化矽層和二氧化矽層。

  (6)鈍化版

  與常規CMOS工藝的不同之處是,為了避免影響透光,在刻壓焊塊上的鈍化層的同時,還要刻掉光電二極體有源區表面的鈍化層。

  這一步也需要重點優化。實際上,我們已經作了一些優化工作。例如,可先不做孔和有源區光刻,等刻完鈍化後再用該版掩蔽溼法刻去光電二級管有源區的厚氧化層。這樣,可以省去刻鋁後的PECVD氧化矽鈍化,另外還可提高氧化層刻蝕的終點監測。但是,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即橫向鑽蝕較厲害。故尚有待於進一步優化。

 

  5 測試結果

  我們使用類似於圖1的系統對智能探測器的噪聲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其運行速度達到了每秒1 MHz的數據輸出速率。不同增益水平下的輸出噪聲如圖5所示。從圖中可以發現,從0.5pF至3.5pF的所有增益範圍內,智能探測器的噪聲水平均達到了1250uV-230uV的水平。這個水平完全可以達到食品檢測和安全檢測所要求的精度。

  6 結論

  本文討論的集成光電智能探測器,是基於CMOS技術設計和製造的片上系統。在一片矽片上,既實現了傳感器功能,又實現了CMOS信號處理電路,有效地提高了晶片的處理能力和附加價值。經測試,其功能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讀出速度達到1 MHz的水平,而噪聲水平在0.5pF-3.5pF的增益範圍內,達到1250uV-230uV,具備應用於食品檢測和工業CT等X射線探測領域的基本條件。


相關焦點

  • 集成的半導體光電智能探測器SOC研究
    光電探測器。它與傳統的半導體光敏器件相比,最為明顯的特點是系統集成,即將矽光電二極體與信號的放大、處理電路及輸出電路集成在一個晶片上,使得整個系統的可靠性明顯提高,體積大大減小,功耗和噪聲也大幅度減小,在批量生產的前提下,成本也較為低廉。
  • 光電集成技術研究綜述
    ,近十年來一直是國際化合物半導體領域競相研究和開發的熱點,其中常規類型的紫外探測器已經趨於成熟。 紫外探測: 西方主要國家一直非常重視對寬禁帶半導體紫外雪崩光電探測器的研究,多年來投入了大量研究資源開展相應研究,並已湧現出許多先進成果。
  • 「半導光電」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紅外光電探測器的新概念
    目前,由於軍事、民用和天文的快速發展,驅使紅外成像技術從初級階段的「黑白照片」 向中級階段的「彩色照片」過渡,其標誌是美國、法國、英國和德國等研製出了雙(多)色、多波段的三代紅外光電探測器。為追求更高階段的成像探測技術,未來還將繼續發展甚長波、雙色與多色和主被動雙模,以及探索在目標輻射入射方向上原位集成像素級分光和像素級偏振選擇等功能結構的紅外焦平面探測器。
  • 淺析光電集成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
    (三)寬禁帶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及集成技術 寬禁帶半導體紫外探測器作為前沿技術,近十年來一直是國際化合物半導體領域競相研究和開發的熱點,其中常規類型的紫外探測器已經趨於成熟。 紫外探測: 西方主要國家一直非常重視對寬禁帶半導體紫外雪崩光電探測器的研究,多年來投入了大量研究資源開展相應研究,並已湧現出許多先進成果。
  • 最新論文|真空紫外光電探測器
    高性能VUV探測器在空間科學、輻射監測、電子工業和基礎科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在VUV區域工作的光電探測器通常必須在清潔、超高真空環境中工作,並且不能在有輻射的情況下相互作用而降解。此外,需要低水平的背景噪聲來幫助檢測相對較弱的信號。最初設計用於可見光譜範圍的矽光電二極體也可用於VUV區域,但顯著的缺點在於其從X射線到近紅外的固有寬帶響應和輻射降解。
  • 應變光電子學:基於二維材料的光電探測器
    ,人們開始追求更高效的光學數據信號轉換技術,從筆記本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到光纖網際網路。光信號到電信號的轉換過程是由光電探測器來完成的,光電探測器是光網絡的關鍵組成部分。目前,光電探測的主流的技術是基於鍺和InGaAs,InP,因為他們在通信波長是高吸收(>90%)的。
  • 南京大學研製出迄今最薄的單晶雜化鈣鈦礦柔性光電探測器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彭茹雯教授和王牧教授研究組與北京大學馬仁敏教授研究組等國內外五個單位合作,在柔性光電探測器的相關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長期以來,彭茹雯教授和王牧教授研究組致力於微納結構的製備科學以及光與微納結構的相互作用研究,特別關注突破衍射極限的納米光子學研究。最近,該研究組又將相關研究應用於光電轉化,比如利用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超構材料實現了高效的光捕獲及光電轉化。
  • 進展 | 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
    執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光電探測器是光電鏈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雖然矽基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可見光譜範圍(0.4-0.7μm),但通訊窗口1.31和1.55μm的近紅外光子能量並不足以克服Si帶隙(1.12 eV)誘導光生電流,因此如何實現矽基探測器1.1μm以上的近紅外探測仍然是發展單片光電集成技術所面臨的難題。
  • 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
    執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光電探測器是光電鏈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雖然矽基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可見光譜範圍(0.4-0.7 μm),但通訊窗口1.31 μm和1.55 μm的近紅外光子能量並不足以克服Si帶隙(1.12 eV)誘導光生電流,因此如何實現矽基探測器
  • 應變光電子學:基於二維材料的光電探測器
    這種探測器在1550 nm通信波長能夠高效工作,響應率為0.5 AW-1。在非平面波導結構中顯示出0.2 eV的帶隙調製,在未施加應變的情況下,在沒有光敏性的介質中會產生較大的光響應。基於此,研究人員提出「應變光電子技術」的概念。
  • 進展|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
    執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光電探測器是光電鏈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雖然矽基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可見光譜範圍(0.4-0.7μm),但通訊窗口1.31和1.55μm的近紅外光子能量並不足以克服Si帶隙(1.12 eV)誘導光生電流,因此如何實現矽基探測器1.1μm以上的近紅外探測仍然是發展單片光電集成技術所面臨的難題。
  • 漢中實惠的無線煙感探測器聯繫方式_華信智能
    漢中實惠的無線煙感探測器聯繫方式,華信智能,一般項目:人工智慧行業應用系統集成服務;人工智慧應用軟體開發;人工智慧基礎資源與技術平臺;人工智慧基礎軟體開發;物聯網技術服務;人工智慧公共服務平臺技術諮詢服務;軟體開發;計算機軟硬體及輔助設備批發;網絡技術服務;信息系統集成服務。
  • 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看到所有陰影的光電探測器
    光電探測器通過將光攜帶的信息轉換為電信號來工作,並被廣泛用於從遊戲機到光纖通信,醫學成像和運動探測器的技術中。當前,光電探測器不能在一種設備中感測超過一種顏色。這意味著它們比與之集成的其他技術(例如矽晶片)更大,更慢。
  • Nature Materials:拓撲半金屬光電探測器
    現有的商用中紅外光電探測器存在著成本高、難以集成、室溫不可用或探測速度慢等問題。目前,需要高速、高靈敏度、易於集成、室溫可用的PDs以應對高通量紅外光譜儀、高速成像等中紅外乃至太赫茲波段光電探測的需求。PDs根據原理分為光電效應類探測器(photon-typedetectors)和光熱效應類探測器(thermal-type detectors)。
  • 薄而超快的光電探測器可以看到整個光譜
    藝術家對RMIT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光電探測器設備的印象。圖片來源:埃拉·馬魯申科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世界上第一臺能夠看到所有陰影的光探測器,該原型裝置可從根本上縮小現代技術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光電探測器通過將光攜帶的信息轉換為電信號來工作,並被廣泛用於從遊戲機到光纖通信,醫學成像和運動探測器的技術中。當前,光電探測器無法在一種設備中感測超過一種顏色。
  •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基於APD的光電探測器電路研究與設計
    光電探測器電路用於對光電轉換器件輸出的微弱電壓或電流信號進行放大、處理和整形輸出。對於不同探測用途而採用的光電轉換器件不同,與之配合使用的光電探測器電路性能也因此而不同。如果用來進行光電轉換,則重點考慮的是器件的光電轉換效能和匹配方式。這裡介紹一種用雪崩光電二極體(APD)與光電探測器電路匹配使用的最佳方法。
  • 用於下一代可穿戴設備的有機光電探測器
    目前市場上的光電探測器都是基於剛性的無機晶體材料,其機械柔性有限。相比之下,基於有機聚合物和分子的光電探測器由於其固有的機械柔性、易於加工、可調的光電特性、良好的光傳感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已經成為很有前途的替代選擇。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