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子政務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華宇發布了融合法院業務和創新技術的新一代智慧法院應用系統以及法律人工智慧平臺,結合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平臺提供法律知識圖譜構建、電子卷宗材料識別、司法行業音視頻分析、基於主數據的法律大數據融合、法律大數據畫像技術等五大主要能力。
AI平臺的發布有何亮點?圍繞「智慧法院」,華宇對法律信息化領域的行業趨勢有何見解?雷鋒網在發布會後與華宇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米坤和營銷中心總經理仵辰強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
法院的信息化轉型有著深刻的行業背景。隨著司法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官員額制的改革,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以及基本解決「執行難」等新的業務,對法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過去五年當中,全國審結案件共計有8598.4萬件,結案的標的額達到了20.2萬億元,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15%-20%速度增長。
與不斷增長、更新的需求形成對比的是,法律人才的供不應求。據統計,全國案件審理案件超過8500萬,年法官辦案量141件,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15%的速度在增長,而全國的員額法官只有12萬人。
這種人才缺位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法官的工作壓力巨大。換算下來,每個法官年度辦理的案件是141件,也就是說三天不到的時間裡要審結一起案件。案多人少的矛盾越來突出,並且人民群眾對於多元化的司法需求也在進一步提升。
因此,法院的減負增效工作就是一件迫切且必要的事情。除了制度層面的不斷完善之外,技術在其中又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作為一家電子政務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華宇在過去的20多年裡也一直在嘗試用技術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1996年,海澱區人民法院與華宇合作,實現了計算機自動分案,規範案件當中的人情案問題。1997年,華宇承建了海澱區人民檢察院的信息化項目,開始在檢察院行業進行拓展。
華宇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學表示,1998年,華宇通過法院信息管理系統,也就是「法院2000」解決了法院信息化從無到有的問題。在此之後,華宇又通過數字法院系統實現了流程化的審判管理。
在以DT技術為核心的大數據時代,華宇幫助最高法建設完成了人民法院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平臺,以數據的技術來提升案件的管理效率。2016年12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上線了智能研判系統——「睿法官」,與審判業務系統進行了深度融合,和法官日常辦案進行了對接。
而到了以知識為中心的人工智時代,在以往信息化集成的基礎上,華宇則是要構建一個法律科技服務的生態。華宇現在有一支由50多位前法官、前檢察官和律師組成的團隊。華宇跟清華大學法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聯合創辦了法律大數據研究中心和未來政府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華為等單位創立了「國家數據與治理聯盟」,也同北大法學院也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合作。
今年四月,全國法院第五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孫福輝博士對此表示,會議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推動智慧法院從初步形成向全面建設與躍進。
孫福輝博士對此闡述:就智慧化產品而言,企業需要開發出滿足群眾多元訴訟需要、多元法律需求的產品。其次,是要與司法規律深度融合的審判執行智能化產品,最後就是要能夠提供精準服務的大數據應用。華宇發布的產品就屬於其中的第二類。
在這樣的功能定位下,華宇決定要研發新一代的業務應用系統,也就是通過智慧法院業務應用系統來實現智庫的審判與執行,最終實現「智慧法院」的目標。
營銷中心總經理仵辰強表示,華宇新一代智慧法院應用系統整體架構可以概括為「1871」,由「一助手、八場景、七支撐、一平臺」組成。
法律人工智慧平臺是華宇整個智慧法院的基石和核心,包含睿元、睿核、智核三大部分:睿元是大數據管理平臺,對數據的生產、採集、加工、存儲、應用等環節進行管理;睿核是人工智慧認知平臺,以法律知識圖譜為基礎,提供法律認知能力;智核是人工智慧感知平臺,基於機器學習、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提供基於司法業務場景下的人工智慧能力。
同時,華宇將過去的業務應用進行基礎模塊化的積累,為全國四級法院各類業務應用提供支撐能力。
以法律人工智慧平臺為基礎,華宇整合了包括電子卷宗、文書服務、證據分析等七個法院行業通用的業務服務,為法院行業智慧立案、智慧審判、智慧法庭、智慧執行、智慧審管、協同辦案、電子訴訟、智慧司法管理八個重點應用場景提供服務,最終通過小宇智能助手能夠通過行為感知技術與用戶進行語音、文字交流。
仵辰強說道,基於法院八大業務場景的業務活動,華宇識別了187個智能應用點,此次發布的應用系統包括143個已落地智能點。「利用這些智能化技術可以減輕法官日常重複性勞動,讓法官將時間和知識的價值投入到審判工作中。」
實際應用的效果如何?仵辰強給我們舉了兩個例子:
利用知識圖譜技術,讓機器進行案件事實的自動識別和法官的爭議焦點認定,結合大量裁判文書的學習,幫助法官撰寫一個完整的判決書。藉助這些技術,可以減少法官至少75%的庭前閱卷時間、可以將案例推薦匹配度從20%提升到90%;同時可以為法官提供超過80%的量刑精準度分析、70%以上庭審文本的自動生成,以此來提升工作效率。
又如在過去案件繁簡分流過程中,法官主要是通過瀏覽文書、了解案情進行主觀判斷。而案件繁簡分流的最根本目的是實現「簡案快審、繁案精審」,基於這樣的考慮,新的「智慧繁簡分流」從兩方面進行了優化:
一方面把100項分流規則進行固化,將案件繁簡分流的標準進行一致,並對繁簡案件的轉換進行留痕,避免主觀判斷。
另一方面實現結構化要素,例如:主體數量、證據數量與特徵信息,又比如案由、訴訟請求的智能化採集,減少法官70%以上繁簡分流元素的判斷量。
人工智慧和法律領域的結合併不只是近兩年AI熱潮下的跟風之舉。實際上,人工智慧和法律的第一次相遇也有數十年歷史。1970年,在Buchanan和Headrick的一篇斯坦福法律評論文章「關於人工智慧和法律推理的一些猜測」中,他們就討論了對法律研究和推理進行建模的可能性,特別是對於建議、法律分析的構建。1991年,國際人工智慧和法律協會的成立。多年來,這些研討會層出不窮,並成為匯集AI和法律界的論壇。
但是,相比於AI在醫療、安防等其他行業應用的熱度相比,法律行業明顯「活力不夠」。華宇公司副總經理米坤對此分析道,醫療、安防等行業的「紅紅火火」關鍵是有好的應用場景。
首先,法律跟醫療、安防兩個行業有著顯著不同。不同點在於,法律是低頻需求的行業。在中國人的法律法治觀念裡,多數是不願打官司的。因此,雖然公民在社會交往中有摩擦,但是上升到訴訟環節的事件還是很少的部分。
其次,法律行業是有專業門檻的。而這種專業門檻來說,又跟一個國家的法制體系密切相關,跟一個國家的文化密切相關。米坤說道,所以,在分析這股AI技術熱潮時,要學會區分不同的應用場景的應用。
具體來講,AI在法律行業上的應用來講可能遇到那些困難?
第一方面是觀念上的難題。對法律人來講,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就已經隔行如隔山。法律跟技術怎麼更好的融合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來構建人民法院的建設、運行和管理的組織形態本身就很有難度。除此以外,「法律人」本身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的轉變也是一大難關。
從目前來看,法律行業的智慧化轉型首先聚焦在司法審判環節。法官們是不是習慣於有意識的、主動用AI去為自己的審判執行活動提供支撐。米坤笑言,我們的法官都是文科出身,讓一個文科人用理工科的思維邏輯來思考,難度堪比登天。
第二方面是技術上的難題。米坤向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表示,有多大人工就有多大智能,目前整個行業還處於弱人工智慧階段:把專家的經驗以程序的方式固化後放入信息系統裡,讓能力欠缺的人也能夠快速地作出類似於專家的審判行為。「目前來講只能走到這一步,還遠遠達不到真正基於行為、動機和數據催生人工智慧的階段。技術方面的改進在加快,尤其是一些算法和數據的加入,可能會對這種形態有一個促進作用。」
第三個方面是生態構建的難題。米坤坦言,這是目前最大的問題。華宇一直在強調法律人工智慧生態的概念。這個生態是什麼?他給出的一個答案是產、學、研、用。但問題是,怎麼去搭建生態,或者去創造生態以及如何利用生態也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米坤談到,儘管現在人工智慧領域面臨諸多難題,但是樂觀的一點在於,法院的數據質量很高。法院20年多的信息化積累,流程數據、證據數據、文書數據、檔案數據非常完整,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點,也為後續的工作提供了先決條件。
如何構建自身護城河?
雷鋒網了解到,儘管華宇進入法院信息化領域的時間已經超過了20年,但是這個領域並不是贏者通吃、一家獨大,包括科大訊飛在內的諸多科技企業都紛紛圍繞「智慧法院」進行布局。
發展進入一個平臺期後,如何構建企業自身的護城河,避免在技術的浪潮中掉隊,對於一個老牌企業至關重要。面對既有競爭格局和新生代企業的挑戰,華宇如何應對?
米坤給這個領域的企業分了類。
第一類:一直從事法院行業信息化的老牌廠商。比如華宇、通達海和各種行業應用的小公司,這些廠商是想用新的技術結合新的需求去將智慧法院產品的解決方案進行迭代。
第二類,「AI+行業」類的公司,比如科大訊飛,將語音識別運用到法院行業應用中。華宇等老牌廠商的定位體現在「行業信息化+AI」,米坤表示,老牌廠商的優勢在於行業的理解,缺點則是對於AI技術的運用理解,這是行業公司一個通用的特點。科技驅動的企業技術成熟,但是在行業積累和業務理解的積累會落後於老牌廠商。
第三類,就是一些轉型的公司。AI技術和行業積累都不太深,但是由於這個市場空間很大,中小企業想要從中分一杯羹。
基於這樣的市場判斷,米坤表示,做行業的公司,如果沒有追求,一定會被AI公司顛覆。而AI公司進入行業後,如果不能在短期培養出懂業務、懂數據、懂客戶習慣的底子,也是不行的。
華宇發布的新一代智慧法院應用系統以及法律人工智慧平臺,是傳統廠商的一次轉型之舉,人工智慧與法律行業的應用在未來將更加令人期待。
米坤在採訪最後表示,未來華宇會繼續發揮技術優勢和行業引領作用,以「智慧+行業」為理念,以「法律科技+法律服務」為導向,滿足客戶更加泛化和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為社會治理提供更多的科技服務。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