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難揮落日戈,大明碧血滿山河」。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腥風血雨、氣吞山河的故事。除了氣壯山河的故事,還有不少稗官野史,比如,國外為了表達對明朝皇帝的尊敬,進貢大象、犀牛等動物,但獅子都被皇帝退貨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外國的進貢制度怎麼來的?歷史資料中「進貢」的確切起源非常模糊,但繁華的唐朝時期,卻記載過許多的「進貢」趣事。
因為唐國力鼎盛,威加四海,每到節日慶典時期,西域各國紛紛前來朝貢。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收到一隻康國進獻的「獅子」。獅子體型龐大,形象威猛,有獸中之王的美稱,它還是佛經故事中的「瑞獸」,可惜中原獅子數量稀少,所以李世民見到威風凜凜的雄獅,高興不已,特意讓大學者虞世南作賦紀念。
武則天執政時期,收到一隻大食國進獻的「獅子」,和許多奇珍異獸。按照傳統來說,中原皇帝收到小國表示「臣服」的禮物,應該照單全收,再冊封對方封號、賜予金印,和一定數量的財物賞賜,作為回報,顯示大國氣度。武則天為何會退掉部分奇珍異獸——獅子?
而明朝時期發生的一件「退貨獅子」事件,終於讓後人知道答案。
原來在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在位時,發生過一件反常的事情。西域小國撒馬爾罕千裡迢迢,給明朝帶來一頭獅子作為貢品,但明憲宗卻死活不肯要,要求「退貨」。為什麼他會執意拒絕這頭獅子?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明朝早中期,綜合實力強大。經過「鄭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事活動後,明朝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迅速擴大,所以,送給明朝奇珍異寶,想要結交明朝的小國家也越來越多。
比如:明成祖朱棣在位時,哈烈國送來一頭獅子。朱棣非常高興,他為了彰顯大明盛世氣象,吸引更多的國家前來進貢臣服,把「厚往薄來」定為接待外國使臣的基本原則,又給使者賞賜,又讓文人雅士寫詩讚美。他還立下了規定:「外國使者只要進入明朝境內,吃住行全免費,還可以獲得極為豐厚的賞賜。」
規定一出,前來明朝送獅子的使者越來越多,卻也因此生出了許多齷齪的心思。
根據《中國紀行》記載:「帖木兒王朝獻給明朝一頭獅子。」之後,居然就獲得了明朝賞賜的30大箱器物,包括綢緞、布匹、鎧甲、鐵器、瓷器……足足有100多種商品。他們將賞賜物賣給自己國家的商人後,得到了驚人的財富。
為了謀取更多「利益」,歷史版圖上和明朝沒有絲毫瓜葛的魯密國,都千裡萬裡向明朝進貢獅子。西域國家撒馬爾罕隔三差五就送來一頭獅子,得到賞賜後還不滿足,胃口越來越大,聲稱獅子是高價從瓦剌國換來的,「值銀二萬」,運送獅子路上「遠走七年,多受辛苦」,運費就花了「三千兩銀子」,讓皇帝給他們報銷。
由於這些人的舉動越來越頻繁,也終於引起了明朝大臣的注意。他們主動研究西域等國的信息,這才發現國外獅子、老虎、猴子等動物在西域等國遍地都是,根本就不是什麼稀罕物,使者故意用「獅子」來騙中原皇帝,只是為了錢。皇帝明白過來後,非常惱怒。
弘治二年,西域小國撒馬爾罕使臣又帶著一頭獅子,來到嘉峪關。此時的皇帝已經明白使臣的目的,哪裡還肯上當?所以明孝宗接到稟報後,立刻下旨:「阻其使臣,盡卻所貢」,執意「退貨」,此事也成為了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卻貢獅」事件。
幾年後的撒馬爾罕使者還不死心,他們又轉走海路,想要將獅子運送給明朝。明孝宗派人將他們攔下來,使臣卻鐵了心賴在驛站不走,白吃白喝許多天。明孝宗這才狠下心來撕破臉皮,直接立下規矩:「送獅子的一律擋駕,獅子等獸,日用羊二隻飼餋,以十年計之計,用羊七千二百隻」,同時還「撥校尉五十名看守獅子房」,「此皆無益之費所當省者」。
儘管明朝的皇帝地位尊貴,享受繁華,面對厚臉皮的「送禮」友人,卻也很無奈啊。不過昔日皇帝才能看到的珍禽異獸,如今,我們在動物園裡,就可以直接欣賞耍玩,這也是我們現代人的幸福之處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