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前,北京某民間棒球俱樂部的幾個孩子在家長陪同下來到基地與強棒天使棒球隊進行一場友誼賽。男孩們在場上飛奔,10個黑黑瘦瘦的女孩在場下教大人們投球、揮棒。
她們是國內首支彝族女子棒球隊隊員,最小的6歲,最大的11歲。這群從四川大涼山走出來的「小老師」認真且專業,獲得「大學員們」一致好評。教練介紹道:「她們剛學了5個月,技術動作都會了,只是還不能上場比賽。」話音剛落,幾個女孩異口同聲「糾正」教練「是4個多月」。
在她們的世界裡,「爭」回來的每一天既證明「夠努力」也代表「夠聰明」。畢竟,去年年底,當教練孫嶺峰把她們和8個男孩帶出大山時,她們對棒球還一無所知,如今,這顆白色小球已經被寫進他們的未來。
強棒天使棒球隊的小隊員在進行棒球學習。 中國青年報 圖被困、受助與自救18個孩子從西南大山的褶皺裡來到「電視裡的北京」時,住進的是球隊在通州宋莊一片廢棄廠區裡改造的新家。
這是球隊自2016年成立至今的第三個「家」。當年,中國棒球國家隊前隊長孫嶺峰與合伙人組建球隊,免費為貧困兒童、「事實孤兒」做棒球培訓,但「地方得夠大,要滿足幾十人生活訓練,還不能貴」,這樣的要求讓愛心基地不得不總在北京郊區打轉,曾經「藏」在北京小湯山鎮官牛坊村一片平房中、遷至昌平南七家村,又因城市拆遷改造不得不輾轉至通州。
新基地安置在廢棄的廠區裡,建築垃圾堆成小山包,舊倉庫也無法直接用於孩子的訓練及生活。孫嶺峰只能帶領隊員和建築工人一起親手築建家園,砌牆時磚塊不整齊,孩子們就從建築垃圾裡挑選廢磚塊再利用,孫嶺峰笑稱自己帶出一支「裝修隊」。去年10月,兩輛5.3米長的廂式貨車運了5車次,把30多名師生的生活遷至40公裡外。不久後,18名大涼山的孩子也跨越2300多公裡來到此處,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為給孩子們過個好年,基地囤了不少食物。不料,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隨著武漢封城的消息傳來,孫嶺峰迅速封閉基地,謝絕一切參訪,他精神高度緊張,除了擔心疫情風險,更擔心「彈盡糧絕」。
工作人員加孩子五十來個人,一天三頓飯,「孩子們訓練消耗還很大,平時手掌大的包子,小夥子一人一頓飯就能幹掉五六個。」之前儲備的物資開始告急,在對外「求援」的物資名目上,各種肉類和蔬菜被標上「特急」。「基地維持至今獲得過很多愛心人士的幫助。」孫嶺峰表示,球隊公眾號會定時更新社會捐贈來的物資,小到5個蒼蠅拍,大到4臺鍋爐。儘管疫情出現後,捐贈也受到影響,但仍有愛心企業雪中送炭,由負責人親自開車,把捐贈的所有蔬菜整齊地碼放在基地門口,人就走了,放置半小時、消毒後搬進來。大家發現每箱菜上都放了一個「福」字。
南七家的基地面臨拆遷時,寒冬裡,師生多次遭遇被強行斷電斷水。這些經歷被刻在孫嶺峰的記憶裡。幾個月間,基地僅他一個人可以進出,採購的任務全落在他的肩上,儲存的幾十箱壓縮餅乾、蠟燭、電池、淨水器等還放在倉庫裡,「當時就想斷水斷電也得能應付」。
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球隊也迎來轉機。宋莊基地再往南30公裡,接近河北地界,又一個笑稱被孫嶺峰「坑」了的朋友,為孩子提供了新家。園區內那片荒廢已久的專業棒球場地,透露了主人一度擱淺的棒球夢,也暗示球隊可以暫時告別「打遊擊」一般的生活。
新的基地有一片菜園,不訓練時,孫嶺峰組織孩子們在老莊稼把式的指導和帶領下種菜。對從小便要肩負起家庭重擔的這些孩子而言,下地是熟悉不過的生活,但和小夥伴追逐打鬧間播種的黃瓜、茄子、豆角、西紅柿……似乎從種子埋進土壤的一刻就註定會好吃一些。這是球隊的第四個家,此前,孫嶺峰親自跑過不下200個基地。他稱自己是北京郊區活地圖,甚至考慮過把基地遷往上海。但每次遷徙都是一個巨大工程,除了場地翻新、資金支持等困境,一群沒有京籍的孩子如何入學尤為讓人頭疼。
在來北京之前,6歲的阿牛每天上學要走4個小時山路,一年級的她可以歪歪扭扭地寫出隊裡10個女孩的名字。一張A4的白紙,被她撕成20多個小紙片,正反兩面都寫滿了字,有一個上面是「子」下面是「木」,這是阿牛筆下的「李」字。
「你上下寫反了。」
「不可能,你查給我看。」
看著記者手機上的「李」字,阿牛煞有介事地嘆了口氣,把錯字劃掉,一筆一畫寫下「李」。
強棒天使棒球隊的女隊員在場邊觀賽。 中國青年報 圖我不願意他們叫我「爸爸」除了棒球,在紙上寫寫畫畫是這群女孩最喜歡的事情。她們中的多數都會把筆下的小人兒畫上長長的頭髮,「我原來頭髮到這兒。」11歲的爾洛手在腰處比劃,女孩們原來都是長發,為了打棒球才剪短。可二選一,棒球竟勝過長發,但她們會用耳環填上五六歲時家人幫打的耳洞,讓自己「像公主一樣」。
來到北京後,「公主」們做過蛋糕、打過雪仗、學過自行車,孫嶺峰希望孩子們的生活不止有棒球。他的操心讓孩子們感受到愛與信任,爾洛表示,「我們會叫孫教練『爸爸』,叫他妻子『媽媽』。」退役後,孫嶺峰參與過公益工作,但捐款去向不明,捐助方式單一,無法徹底改變受助者命運等現實讓他對公益有了自己的理解,「金錢之外,更要投入精力和時間去陪伴,公益不是施捨」。此外,要保證公益行為的可持續,「心軟」會適得其反,他要做一個「狠下心」的人。
「絕對貧困,尤其事實孤兒,我不管你沒人管你;身體健康;7~9周歲。」一開始,孫嶺峰就給要幫助的孩子劃定3個標準,於是,他見到了一個個家庭的支離破碎,父母離世、被家人倒賣、流浪、鬥毆……
他提醒自己管好「同情」,「人的身世是老天爺給的,不需要同情,但未來需要改變。」因此,他的「選材」標準中沒有一條是從棒球角度考慮,「棒球對身體素質要求不那麼嚴,關鍵在於思維,只要你把特點變成特長,你在棒球場上就是高手。」他坦言,並沒打算把孩子都變成職業選手,「能通過棒球有一技之長,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可以了」。
但7~9歲的標準很有講究。「孩子10歲以後很快就進入青春期了,有特殊時期的思想和認知,也相對會隱藏,很難捉摸他心裡的想法,這就容易存在風險,一旦影響到其他孩子後果就很可怕,球隊很可能有解散風險,那這幫孩子怎麼辦?現在讓他們回去和殺了他們無異。」孫嶺峰需要時刻保持「理智在線」。
例外還是出現了。「剛發財」三兄弟,母親有精神疾病,父親去世後,幾個孩子只能在村子裡討飯吃,「根據實際情況,只有老二的年齡符合。」
但當時負責對接這家人的是清華棒球隊創辦者之一、在球隊擔任教練的郭忠健,回來時,「這家老二老三跟在他身後,我一拍腦門,哎。」孫嶺峰記得,此後幾天,郭忠健仍見縫插針地告知他這家人的狀況,希望把老大也接到隊裡,「我一直死扛,有一天心裡一松,老大也來了」。
但管著40多個孩子,需要橫下心的時候仍是多數。一個孫嶺峰帶了多年的隊員,出生時沒有父親,5歲時,母親把他的雙胞胎哥哥賣了7000元後便不知去向,他跟著二伯生活。「一開始覺得我是騙子,又踢又踹不願來,待了兩年後又不願回去。」
孫嶺峰記得,去年春節,孩子家鄉來人想帶他回去過節,他心不甘情不願地上了車,回家後便拼命折騰,大年初四就被送回基地,但回來後也一反常態,多次出走,無奈之下只能把他送回老家。
4月,沒有任何徵兆,41歲的孫嶺峰突發心梗被緊急送往醫院,做了4個心臟支架。出院第二天,他便前往這名隊員家中查看情況,「覺得孩子心態還沒完全調整過來,所以我只能抽空去探望,無法把他帶回來,畢竟我要對40多個孩子負責。」隊伍越壯大,無力感越時常叨擾孫嶺峰。他想起在大涼山密林裡跋涉的感覺,「越走越悽涼,我們能做的太少,阻力卻太多。」這樣的路,身材嬌小的阿牛每天都在走,有時還要背著比自己矮一點的妹妹阿西,「這個6歲的孩子承擔的太多了」。
阿牛6歲,不在孫嶺峰的標準裡。「但她戶口是7歲。」孫嶺峰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小不點兒成了漏網之魚。
「你為什麼不把阿西也帶出來?」
「阿西實在太小了。」孫嶺峰不想把球隊變成「福利院」,「我不光需要他們長大,更希望他們成材」。
孫嶺峰(右)。不願賣慘,「賣」的是未來「如果外界硬要把這件事情看成產品的話,我想『賣』的不是苦跟慘,我要『賣』的是未來。」孫嶺峰的球隊從無人問津到廣泛關注,像站在花灑下,理解與質疑同時沾身。
於他而言,無論對孩子的變化還是對輿論的褒貶,他要做的就是繃緊一根弦」。這是他從棒球場上學到的智慧,「運動員太興奮動作容易變形,太低迷又沒狀態,需要專注、持續增加精神力量」。
屏息凝神間,出色的棒球選手已經分析清楚局面,隊友的性格、對手的特點都是作出決策的依據,「規劃、執行」這是在棒球場上早就養成的邏輯,放到任何領域,下意識就成了做事的節奏。
正是這種節奏,讓孫嶺峰走到今天,「我從第一天做這件事就知道這超出了我的能力,感覺一直都在爬坡。」像是騎虎難下,攤子越大,需要的錢和資源越多,對他的能力要求越高。
為了融資和求援,這個被稱為「中國鈴木一朗」的棒球選手穿上西裝,八字眉一緊,「底層邏輯」「產業模式」便層層脫出,早已沒有曾經「一句話都說不完整」的樣子,「我只有不停提升,才能扛得住這個盤子」。這些棒球帶來的財富,孫嶺峰在退役後有了更深體會,於是他確信,棒球能改變自己,也能改變這些被密林罩住的孩子。
18歲時,孫嶺峰就入選中國國家棒球隊,擔任過隊長,6次榮獲亞洲棒球錦標賽「盜壘王」,獲得過中國棒球聯賽最有價值球員。「其實,他小時候挺皮的,身高也不行,但反應靈活,速度快。」
從事青少年棒球工作近40年的張錦新是孫嶺峰的啟蒙教練。隊伍剛成立時,老爺子來球隊給孩子們指導技術。「住了一個禮拜,不想走了,我覺得他們明天也需要我,後天也需要我。」72歲的老教練,一年中有300天住在基地,成了孩子們的「師爺爺」。
沒有孫嶺峰那麼堅強,「師爺爺」常被戳中心窩。一次回宿舍,桌子上放了一塊哈密瓜,「這是一個小隊員悄悄放我這兒的,說注意到就我沒吃,給我拿了一塊。」
張錦新教導過各種性格的孩子,在他看來,這支隊伍中的孩子大多數都會察言觀色,家庭的原因讓他們很早就懂事。每每此時,他都覺得為他們琢磨出路重任在肩,「現在有三四個孩子可以輸送到專業隊,其他孩子未來可以轉型當教練或從事棒球方面的工作,我更希望他們能以棒球特長進入大學,所以抓學習就特別重要」。吃飯前,張錦新召集隊員集合,孩子們按高矮順序站成四排,「報數」,第一排10個,第二排9個,第三排9個,第四排10個,「加起來多少個?」
孩子們爭相回答,「38個對了,我們42個人,算算有幾個人沒到?」……
算術上不夠靈光的孩子們在球場上贏得過高光。2017年7月「強棒天使隊」有4名孩子入選國家少年棒球隊,赴日本參加著名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PONY杯,並榮獲成長組冠軍;次年8月,球隊受邀作為亞太區唯一一支代表隊,參加2018年PONY世界大賽U11 Bronco組決賽階段的角逐,這是中國棒球歷史上首次直接獲邀代表亞太區參加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刷新了中國體育的歷史。
2019年12月球隊作為除了主辦地深圳外的唯一一支球隊,受邀參加了在深圳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U10組別的比賽,並獲得該組別所有的個人單項獎。
「即便未來不打職業,但有他們出現,對中國棒球來說就是財富,棒球在中國絕不是小眾市場,未來一定會成為關注度極高的運動。我要做的就是不停播下種子,助力那天早日到來。」孫嶺峰坦承為項目的現狀憋著一口氣,也正是這口氣讓他感到「被人需要」,「我的收穫比付出大得多。對於這些孩子,我把所學給到你,你因此從一個被別人拖著走的輪胎變成一個發動機,可以帶著別人走,那不就夠了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