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能干預生命形態嗎

2020-11-24 光明數字報

    美國的科學家成功將人工設計的鹼基,即自然界中原本並不存在的鹼基,插入一種細菌的基因組中。這些帶有人工鹼基的細菌又成功複製了人造的遺傳物質,並產生了後代,出現了可持續繁殖的半人工生命。這意味著,科學家向生物基因組裡加入了兩個新的人造「零件」。利用這些新的「零件」,科學家或許會創造出更複雜的生物,併合成自然界沒有、而人工方法又不易合成或提純的藥品。

 

鹼基「寫成」生命的DNA

 

    根據科學分析,每一個人擁有400萬億個細胞。除了紅血球外,人體細胞都擁有一個由46種染色體組成的細胞核,染色體本身又由DNA構成。DNA分子由兩條很長的糖鏈結構形成「骨架」,通過鹼基對結合在一起,就像梯子一樣。整個分子環繞自身中軸形成一個雙螺旋。在形成穩定螺旋結構的鹼基對中,共有4種不同鹼基。依據它們英文名稱的首字母,分別被稱為A、T、C、G,對應的中文名稱分別為: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鳥嘌呤。此外,還有一種鹼基U,即尿嘧啶,只出現在另外一種遺傳物質RNA裡。

 

    這些自然界原本就有的鹼基,有各自固定的搭配,例如,A總與T配對,G總與C配對。這些鹼基沿著DNA「骨架」排列。多個鹼基的獨特順序就構成一個基因,就像「字母」組合成「詞語」一樣。而每個基因可能會有幾百甚至幾萬個鹼基組合。因此,地球上所有生命的DNA都由A、T、C、G這些「字母」寫成,一切生物多樣性都由它們承載。三十八億年來,地球上的生命都是遵從這一規律的安排繁衍生長。

 

    科學家卻不滿足這樣的規律。早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有科學家在思考,生命是否能用其他化合物存儲遺傳信息。但直到1989年,人類才獲得實質性突破。瑞士聯邦技術中心的史蒂芬·本納將特殊形式的C和G鹼基加入DNA。這些鹼基被研究者稱為「滑稽字母」,但結果並不滑稽,反而相當振奮人心——DNA在試管中能自我複製,並能轉錄成RNA,合成蛋白質。

 

    近些年來,還有不少關於「新鹼基」的報導。但它們要麼不能穩定複製,要麼是利用生物體內的「普通」鹼基修飾而來,在嚴格意義上,都不是真正的「新鹼基」。

 

    2014年3月27日,紐約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報告了生物合成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飛躍:他們重新設計併合成了一條酵母菌的染色體,並把這條染色體成功整合進活體酵母菌細胞之中。而攜帶這條合成染色體的酵母菌細胞表現正常,與野生酵母菌細胞幾乎一模一樣,而且比野生酵母菌多了些新的功能。研究團隊負責人、遺傳學家傑夫·伯克認為,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就像第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一樣」。

 

從試管進入活細胞

 

    美國加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資深科學家弗洛伊德·羅姆斯伯博士對此有更大膽的想法:製造全新的鹼基。他說:「設想一下,如果英語只有四個字母,比如有三個輔音和一個元音,也許可以寫幾個詞,用它講幾個粗糙的故事。但是如果多幾個字母,人們就能多寫很多東西。能夠儲存更多的信息,能寫更有意思、更複雜、更微妙的詞,更好的講故事。」

 

    「地球上所有生命僅源自兩個DNA組合,即A-T和C-G的多樣性,目前我們複製的這種生物體包含著第三對非自然DNA組合。不是說我覺得生命『需要』更多的遺傳信息,但是我認為,如果我們給生命以使用更多字母的能力,我們對它的理解會深入很多,也能開發出更多種類的藥物。」因此弗洛伊德·羅姆斯伯的團隊致力於創造一對新的互補鹼基,其結構和已知鹼基完全不同,並把它放進了最常見的實驗室細菌——大腸桿菌裡。

 

    2014年5月,他們首次將人工設計的鹼基——即自然界中原本並不存在的鹼基——插入大腸桿菌基因組。當大腸桿菌複製時,這些人造鹼基也成功複製了,而且至少能複製24輪。這些帶有人工鹼基的大腸桿菌產生了後代,製造出了可持續繁殖的半人工生命。這是弗洛伊德·羅姆斯伯嘗試的三百多種人造鹼基中,第一個能被細胞的複製機制識別的鹼基組合。這種含有人工鹼基的DNA有望改造現有生命形態,指導生物體合成前所未有的蛋白質類型,拓寬蛋白質功能。「這非常激動人心。」德克薩斯奧斯汀大學的羅斯·泰爾在《自然》上發表評論說,「從試管到活細胞是巨大的進步。」

 

    羅姆斯伯介紹說,他們研究新鹼基已經有15年。他們先人工合成各種鹼基類似物,然後測試產物是否能被負責複製DNA的聚合酶識別。在約300種化合物中,篩選出了60種候選組合。從2008年開始,該團隊試圖從候選組合裡尋找全新的「鹼基配對」,在3600種組合中,他們發現d5SICS和dNaM很有希望,將其命名為X和Y。實驗證明,這對人造鹼基在試管中能自我複製,而且被轉錄成了RNA。不過,它們的配對有些勉強,不像普通鹼基那樣穩定。

 

    雖然使用了X和Y的代號,但是羅姆斯伯說,這對鹼基的真正名字是d5SICS—dNaM。「這挺尷尬的,我們的名字糟透了。這名字只是非常複雜的化學名的簡寫。」羅姆斯伯解釋道,因為他的實驗室過去幾年裡探索了如此多的人工鹼基,「我們沒法給每個都起上諸如X、Y、α或者β這樣可愛的名字——實在太多了。」實際上,研究中更大的挑戰在於「體內實驗」,如果新DNA不能在生物體內穩定存在並複製,那麼這項研究的意義就會黯淡許多。

 

可能創造更複雜生物

 

    那麼,科學家是如何將人工製造的鹼基組合插入到生命體中,來擴展「生命字母表」的呢?他們的辦法非常巧妙:某種藻類植物的葉綠體基因被編入大腸桿菌後,能合成特殊的轉運蛋白,可將新「零件」——人工鹼基轉入細菌體內。含有一對新鹼基的DNA順利進入大腸桿菌,當大腸桿菌成長並分裂時,新鹼基也跟著DNA一起複製。羅姆斯伯提供的數據顯示,人工鹼基至少複製了24輪,並維持了近一周時間。當人工鹼基不再供給時,大腸桿菌用天然鹼基替代了它們。這顯示新技術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即使有細菌逃逸到自然環境中,因為沒有人工鹼基,所以註定死去或用天然鹼基。

 

    在研究中,機構研究人員介紹說,將人工合成鹼基組合植入活體生物細胞需要克服諸多困難,比如,人工鹼基對需要與天然鹼基對融合以保持DNA結構穩定。此外,DNA在自我複製及轉錄的過程中,人工鹼基組合必須能在拉鏈樣結構的DNA鏈中成功地「分分合合」,還要避免被DNA修復機制當作「外來者」而清除掉。所以,實驗必須要克服這些困難。

 

    雖然此次研究中的人工鹼基對還不能參與製造新型蛋白質,但從理論上說,引入X-Y鹼基,新增加兩個字母,DNA就有望從4進位升格為6進位,6種鹼基意味著更多的排列組合,更龐大的胺基酸編碼庫,可將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提升到172種,而目前生物體內的蛋白質是由20種基本胺基酸構成的。

 

    「有沒有可能添加更多的鹼基呢?」羅斯·泰爾在《自然》的評論中說,「能不能用這些新零件創造出更複雜的生物呢?」

 

    看來,完全人造的生命或許都不再是空想。在評論的結尾處,羅斯·泰爾說,「而今的遺傳學發現了一種機制,可以誕生更加豐富的生物形態,並有可能創造更加美好的生物學未來」。

 

    實際上,科學家對人工鹼基的研究並非只是為了興趣和對生命的理解,而是為了人類醫學藥物的發展。人工鹼基的引入可以修飾生物的DNA,利用這些生物體,可以合成自然界沒有、而人工方法又不易合成、提純的藥品。例如,開發這種人工鹼基的斯科瑞普研究所已經成立了一家公司,嘗試用這一新技術研發新的抗生素、疫苗和其他產品,儘管距離實際應用還有相當的距離,但這一小步已開啟了無限的未來。

 

    (作者為天津廣播大學民生學院助理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變形金剛中的擎天柱,實則是鐵基生命,不同的生命形態存在嗎?
    人類的文明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在進入科技時代之後,人們在生命的想像上都沒有停止過,我們從很多科幻電影上就能夠看出來了,特別是異形、變形金剛之類的電影中,完全可以看出人類對生命的不同形態有著很多想像。針對生命的形態上,人們討論過很多,就比如說變形金剛當中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是自己擁有自己的意識,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被稱作是鐵基生命,那麼這個世界真的會存在鐵基生命嗎?首先,我們人類的構造按照很通俗的話來說,我們是肉做的,但實際都是碳基生命,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那麼地球上為何不是其他形態的生命呢?
  • 「探秘」生命的形態
    首先思考個問題,生命是否有形態?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有」,生命因肉體而存在。大自然萬千物種,動植物、微生物等生命體,都有實體的形態,而且是區別其他種類的標誌。但緊接著,你應該會質疑這個第一反應的「有」,質疑的點在於「生命因肉體而存在」。時至今日,科學尚未證明,生命只存在於有形實體中。沒有證實,就有其他的可能性。
  • 「生命之美:豐富多樣的地球生命形態」展
    2020年12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辦的「生命之美」公益展開展了!地球上生存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態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同一顆星球上。這些神奇的生物有著千姿百態的外形、眼花繚亂的色彩、靈巧多變的功能,有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生物、挺拔俊俏的植物等,它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著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為地球舉辦一場饕鬄盛宴。本次展覽是北京自然博物館自主開發的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博物館特色,展現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
  • 「生命之美:豐富多樣的地球生命形態」展
    2020年12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辦的「生命之美」公益展開展了!地球上生存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態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同一顆星球上。這些神奇的生物有著千姿百態的外形、眼花繚亂的色彩、靈巧多變的功能,有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生物、挺拔俊俏的植物等,它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著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為地球舉辦一場饕鬄盛宴。本次展覽是北京自然博物館自主開發的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博物館特色,展現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
  • 知美術館以生物藝術展「生長」探討生命形態
    策展人張尕策展人張尕認為,於其說展覽「生長」是語言的指涉,它實則促使觀眾以內在的感受去體驗一次與不同生命形式的相遇。這些生命形態或源於自然,或是人為的造化;亦或是來自共生的居所和基因間的交合。展覽以此對亞里斯多德式的生物分類法統提出質疑,進而向諸如動態平衡(homeostasis)、新陳代謝以及環境效應這些作為生命之基本顯像等約定俗成的觀念發難。
  • 葉狀形態類生命——動物生命的起源
    不過現在,科學家相信,紐芬蘭發現的化石和其他類似的化石可以幫助他們解答關於地球生命的關鍵問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葉狀形態類生命存在於距今約6.35億到5.41億年的震旦紀。這類生物具有莖狀身體,可發育出分形狀分枝,並像水母一樣柔軟。最重要的是,科學家認為這些生物能夠生長到兩米長,而這種體型在當時的動物當中並不多見。
  • 不同公共衛生幹預對健康生命、發病率和預期壽命的影響
    本文的目的是比較不同類型的幹預策略對生命年數、健康生命年數和患病生命年數(YOL、YHL、YSL)以及醫療費用的影響。我們假設HP/DP幹預表現良好,因為預防是公共衛生的首選策略。然而,在有些情況下,預防可能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幹預的有效性取決於幹預的性質和力度、目標人群的初始健康狀況和年齡,以及社會對患病壽命的重視。
  • 如何正確辨別外星生命?可能有多種生命形態
    多種可能的生命形態 目前,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的主要方向還是尋找液態水和碳元素 此外,最常被提及的其他可能的生命形態是矽基生命,因為在元素周期表中,矽位於碳的下方,所以和碳元素的許多基本性質都相似
  • 矽基生命究竟會以怎樣的生命形態存在?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生命最重要的組成元素是碳,而碳與矽在元素周期表中同處第四主族,兩種元素之間存在著一些相似的地方。矽與碳的相似讓不少科學家相信,矽元素或許有成為構成生命體的可能,因為矽元素可以形成生命基礎所需的長鏈分子。比如:DNA和蛋白質。難道矽基生命的形成真的這麼容易?
  • 是否存在最完美的生命形態?人類是否就是完美的生命?
    一直以來,都有存在這樣一種觀點,人類就是生命世界中最完美的形態,人類的生命形態是所有生命的巔峰,人類外形也是最具審美的,如此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對其他的生命進行剝奪,對生存環境進行破壞,也就沒有了任何壓力。因為只有人類才是完美無缺的,而其他生命不過是為了形成人類而留下的殘次品,殘次品就應該像垃圾一樣回收到垃圾場去。
  • 生命的幾種形態,你知道幾種
    宇宙四種生命形態。 碳基生命,存在與地球最常見的生命形態,人類以及地球的一切生物都是碳基生命以碳元素為基礎,以氧氣和水賴以生存也有可能存在與具有大氣層和甲烷海洋的土衛6.
  • 揭秘外星生命有幾種形態?
    趨同進化指的是不同的生物,甚至在地理上相距甚遠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條件相同的環境中,在同樣選擇壓的作用下,有可能產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態結構,以適應相同的條件。此種現象稱為趨同進化。趨同進化現象相當普遍,歐亞大陸、非洲南部、澳大利亞上生活的不同生物,它們相距甚遠,但是生活方式相似,形態也相似。不同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由於適應相似的環境而呈現出表型上的相似性。
  • 關於生命起源的7種觀點,那麼宇宙中到處都有生命形態?
    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的時間,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已經出現了多次生命大爆發,科學家發現生命早在三十多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雖然生命從單一的微生物形態演化到現在的複雜生態系統,但從地球經歷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來,每次重新出現的生命都會越來越複雜,這似乎很難用進化論來解釋地球上的萬物,而且關於生命最初是起源於什麼地方還一直充滿爭議,不過科學家提出了幾個觀點,來嘗試解釋生命的起源。
  • 數億年後,人類可能成進化成這3種生命形態,你傾向於哪種?
    數億年後,人類可能成進化成這3種生命形態,你傾向於哪種?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生命,這一點大家心知肚明,長生不老只是人類遙不可及的夢想,就連太陽也有壽命極限,更別提人類了。人類的生命形態是我們難以把控的,科學家對人類的未來大膽猜測過,並提出三種生命形態。數億年後,人類可能成進化成這3種生命形態,你傾向於哪種?人類未來可能進化成這3種生命形態首先第一種是人類與機械的結合,叫做半機械人,大家看過《阿麗塔》這部電影嗎?
  • 人類可以幹預颱風嗎?
    與此同時,有不少公眾疑惑,能否在颱風到來前,通過投放核彈等人為手段進行幹預。  的確,颱風或颶風帶來的狂風暴雨給中國、美國、日本和菲律賓等國家造成較大的自然災害。是否可以用核彈來阻止颱風和颶風?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中心風力一般達到12級以上、風速達到每秒32.7米的熱帶氣旋均可稱為颱風或颶風。颱風和颶風,名字不同,但能量都非常巨大。
  • 佛陀講述外星人的生命形態
    佛陀描述的外星人形態(製圖:曉愚)外星人是否存在,當今科學界已經有了共識:那就是有的。因為類似太陽的恆星僅我們銀河系就有上千億顆,而類似銀河系的星系也已發現了超過10億個,這種情況下,認為僅僅太陽系行星的地球有高級生命,是完全不成立的。關鍵只在於我們能否找到外星人並與他們交互。美國為此特意投入巨資成立了「尋找地外智慧生命研究所」(SETI)專門尋找外星生命,只是目前還未有真正意義上的發現。事實上,在科學家們發現地外文明之前,我們現在就可以通過佛經了解地外文明。
  • 生命進化的特點和方向之形態的變化
    從身體內外組成結構和形態上看,除猩猩直立行走而狗用四肢走外,從外表上看,兩者五體、五官、皮毛一應俱全,體內五臟六腑齊備無缺,比前兩者之間在身體結構上的差異更有顯著的減少。而猩猩的智能水平卻比狗有很大的提高。猩猩已能夠使用極簡陋的工具去達到某種目的。如用修整後的樹枝插入白蟻洞,引誘白蟻順枝爬出洞口後捕而食之。經人訓練,它們甚至可以擔當嬰兒「保姆」的工作。
  • 宇宙有十一個維度,其他維度生命是什麼形態?我們只能推測
    宇宙有十一個維度,其他維度生命是什麼形態?我們只能推測文/蒼宇最近幾年一個詞火了起來,並被大眾所熟知,那就是「二次元」。劇情到了這裡,前後呼應,不少人會心一笑,甚至腦補了一下,是否我們新聞上看到的「鬧鬼」事件,其實也是高維生命體給出的信息呢?高維空間超出了人類的想像力極限,卑微如我們雖然知道它們存在,卻腦補不出樣子。所以,不妨把目光放到比我們低一些層次的維度上面。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各維度的生命,那麼我們重點談論其他維度的生命形態。
  • 如何從化石的形態解碼生命奧秘呢?大數據大有所為
    但是,要知道這只是生命四十億年巨厚的編年史中最新的一章甚至一頁。那些地球上的四十億年來的生命往事,被塵土掩埋,被歲月消磨,留待來者,去尋找更好的方法,將其一一解封、述說。 人們常常將古生物學家聯想為背著錘子翻山越嶺的化石獵人,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古生物遇上了大數據,生命編年史有了新的寫法。
  • 為什麼說矽基生命比碳基生命高級?矽基生命真的存在嗎?
    碳基既然地球的碳基生命如此發達,那麼這種生命形式是宇宙的常態嗎?幾乎所有的地球生命離開了水和氧氣都是無法生存的。然而根據科學家們的觀測結果,宇宙中擁有水和氧氣的星球極其罕見!那麼,宇宙中就沒有其它生命存在的可能嗎?答案是否定的!除了碳元素以外,還有一個化學性質跟碳元素非常相似,也能夠形成四個化學鍵的元素,那就是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