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12-03 環球網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在「鵲橋」號中繼星的支持下,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分別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勘察。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工作時長已超過300天,遠超設計壽命;「玉兔二號」巡視器克服各項障礙,行駛裡程也已超過300米,實現了「雙三百」的突破。

科研團隊重構了嫦娥四號月球背面下降軌跡,對著陸點進行了精確定位;獲取了著陸區形貌、構造、成分等地質信息,發現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等礦物組分為主的巖石,並對其來源作出初步判斷,對揭示艾特肯盆地地質演化乃至月殼早期演化歷史、月球深部物質結構及形成機理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我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2019年11月28日,《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

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個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據悉,研究團隊的下一步工作將實施「黑洞獵手」計劃,未來5年預計發現並測量近百個黑洞。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描述了當磁場加載到金屬和半導體上時,電力與磁力之間的一種相互關係。近140年來,國際科學界相繼發現了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毫米級碲化鋯塊體單晶體材料中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該成果2019年5月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據悉,自從1980年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後,學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二維體系。這次發現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補全了霍爾效應家族的一個重要拼圖。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新型類腦計算晶片

歷經多年努力,我國科學家研製成功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新型類腦計算晶片——「天機芯」晶片,而且成功在無人駕駛自行車上進行了實驗。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教授施路平團隊的相關論文2019年8月1日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據悉,「天機芯」第一代、第二代產品分別於2015年、2017年研製成功。經過不斷改進設計,目前的第二代「天機芯」具有高速、高性能、低功耗的特點。未來「天機芯」的發展方向,是為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提供高能效、高速、靈活的計算平臺,還可用於多種應用開發,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研究。

世界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核心部件完工交付

由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研發製造的白鶴灘水電站首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轉輪,於2019年1月12日在電站工地的轉輪廠房正式完工,並較原計劃提前交付。這將有力確保白鶴灘水電站在2021年如期實現首臺機組投產發電的目標。

據悉,百萬千瓦水電機組是當今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機組,也是中國水電向世界水電「無人區」發起的衝刺。整個機組中最為核心、研製難度最大的部件就是轉輪,堪稱機組的「心臟」。轉輪總重達353噸,經過了24道工序,由100餘名東電工匠耗時12個月「精雕細琢」完成。而整個百萬千瓦機組的設計研發歷時10年之久。

「太極一號」在軌測試成功

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順利完成。

2019年9月20日,該衛星被命名為「太極一號」。中科院科研團隊不到1年完成了「太極一號」的研製任務。

第一階段在軌測試結果表明,雷射幹涉儀位移測量精度達到百皮米量級,約為一個原子的大小;引力參考傳感器測量精度達到重力加速度的百億分之一,相當於一隻螞蟻推動「太極一號」衛星產生的加速度;微推進器推力解析度達到亞微牛量級,約為一粒芝麻重量的萬分之一。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邁出奠基性的第一步。

自然界中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

2019年2月28日,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3個研究組分別在《自然》發布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

他們的研究表明,數千種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撲性質,即自然界中大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拓撲描述的是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不變的性質。

當 「拓撲」這一數學概念被引入物理學領域後,一方面推動了基礎物理學研究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使大量新穎拓撲材料出現。

我國科學家解析「奇葩」光合物種硅藻捕光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發現了自然界「奇葩」光合物種——硅藻如何利用其獨特結構高效地捕獲、利用光能。

2019年2月8日,《科學》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基於該研究,科學家未來有望設計出可以高效「捕光」的新型作物。

中科院植物所沈建仁和匡廷雲研究團隊解析了硅藻主要捕光天線蛋白高解析度結構,這是硅藻首個光合膜蛋白結構解析研究工作,為研究硅藻的光能捕獲、利用和光保護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我國自主研發全數字PET/CT裝備進入市場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謝慶國團隊發明的全數字PET/CT,已於2019年5月31日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註冊審批,獲得市場準入和對外銷售資質。

該成果意味著國產全數字PET打破國際技術壟斷,我國高端醫療儀器開發取得了重大突破。

PET是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的簡稱,是繼超聲、CT和核磁共振之後的尖端醫學影像技術,在惡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早期診斷、療效評估、病理研究等方面,具有極大應用價值。

研究發現16萬年前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

研究人員2019年5月2日在《自然》發表文章稱,在海拔3280米的中國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夏河縣白石崖溶洞,發現的一件化石經鑑定為丹尼索瓦人下頜骨。該成果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最早活動時間,由距今4萬年推至距今16萬年。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院士、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張東菊和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Jean-Jacques Hublin等帶領的研究團隊,對化石發現地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近十年的系統考古調查,發現了大批可能與該化石共存的文化遺存,為深入研究丹尼索瓦人的文化內涵、行為特徵和高海拔環境適應策略等提供了關鍵信息。

相關焦點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中國科學報】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
  • 2019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三項有湖北貢獻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1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當選項目中,有三項項目有湖北科技貢獻。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近140年來,國際科學界相繼發現了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於2019年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快來看哪些入選了!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兩院院士評出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1日在北京揭曉,「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分別領銜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 科學網—關於為「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019-12-30 科技日報 高博 陸成寬 【字體:大 中 小】
  • 關於為「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推薦候選新聞的啟事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同時誠請廣大科技人員、新聞工作者積極推薦。
  • 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導語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
  • 2016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分別是: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啟用;長徵五號首飛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兩名航天員安全回家;領銜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我國首獲超算應用最高獎;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深潛紀錄;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獲得「反物質
  • 讓科學家的智慧和執著,得到大眾所認知——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80家媒體機構重點關注
    近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引起了業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網等近80
  • 兩院評出2019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嫦娥四號」「黑洞照片」領銜
    兩院評出2019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嫦娥四號」「黑洞照片」領銜  黃琨 • 2020-01-11 16:44:31 來源:前瞻網 E3644G1
  • 截至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統計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已舉辦15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學普及,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截至2019年,15年間入選科學十大進展的單位和大學統計如下表所示:中國科學院佔一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累計佔四分之一,其它機構累計佔剩下的四分之一。前四家佔了近四分之三的名額,可見基礎科研在我國科研機構中高度集中。
  • 2019年中國市場監管十大新聞發布
    &nbsp&nbsp&nbsp&nbsp剛剛過去的2019年,市場監管領域都發生了哪些大事?1月10日,以融合監管、創新傳播為主題的「2019中國市場監管年度十大新聞發布暨點評」活動在北京舉行,會上揭曉了2019年中國市場監管十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