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4月19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已達220萬之多,其中美國已經狂飆至73萬人之多,可以說在全球愈演愈烈,大有烈火燎原之勢,除了俄羅斯最近愈演愈烈外,王炸印度也還在一直醞釀中,仿若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上,早在幾天前,與瑞德西韋一樣,另一個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羥基氯喹也發生了一些波折。
事情是這樣子的,據美國《新聞周刊》報導,美總統川普極力推薦的抗新冠的特效藥「羥基氯喹」被瑞典西約塔蘭省的幾家醫院停用了,此外,在4月12日,在巴西舉行的試驗中,高劑量組部分患者出現了嚴重心律不齊的現象,導致了11人的死亡,研究者便終止了該項實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聊聊氯喹這個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將。
「氯喹」曾經是一個被廣泛應用抗瘧藥物,是從另一個更有名的抗瘧藥,喹寧通過化學結構的改造得來的。隨著瘧疾慢慢被消滅,如今它在臨床上常用於抗風溼,特別是羥基氯喹,在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疾病上也是手到擒來。
一個抗瘧藥,怎麼就對新冠肺炎有治療作用呢?
在當初篩選抗新冠病毒藥物的時候,通過氯喹的體外試驗,發現氯喹能夠抑制病毒的基因表達,從而起到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早在2004年的時候,便有專家提出它可用於治療SARS。
此外,氯喹也是一種細胞自噬抑制劑,能夠抑制自噬反應,減輕新冠病毒侵入人體後引起的自噬反應,幹擾病毒複製。
在我國新冠疫情期間,我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指南》第七版中,氯喹也被納入了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案中,並且提醒要密切注意它的不良反應和禁忌症等。
前面說了這麼多,回歸正題,在中國抗擊疫情的得力幹將怎麼在瑞典就被停了呢?
說到底,決定一個藥物能否繼續使用下去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個是療效,另一個就是安全性了。
從臨床應用的歷史而言,磷酸氯喹和羥基氯喹都有很長的應用時間,按理說對這個藥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但在瑞典醫院還是出現了羥氯喹引起了抽筋、視力喪失等較嚴重的不良反應。
氯喹屬於4-氨基喹啉類化合物,會出現神經肌肉的相關不良反應,比如骨骼肌軟弱、深肌腱反射消失或減退等;也會引起視網膜病變,包括閱讀及視物困難,畏光,中心或周圍視野有區域消失或變黑等等。
那氯喹在瑞典被停止是因為療效不佳麼?可能並不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安全性出了問題,那為什麼國內應用時沒有報導過它的安全性問題呢?
這可能與下面三個原因有關:
一是用藥的劑量和療程。
通常情況下,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劑量和療程具有顯著相關性,我國指南中推薦的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用藥劑量為1000mg,儘管瑞典醫院的用藥劑量暫時還不知道,但羥氯喹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性都可能與他們的用藥劑量和療程有關。
另外一個與藥物合用相關
藥物之間的合用,除了能增強療效外,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不良反應也會產生疊加效應,就比如這次的巴西臨床試驗中,疊加使用的阿奇黴素就更容易導致心律不齊QT間期延長等心臟疾病。
此外還可能與人種相關
在不同人種上的很多藥物在同劑量下的療效或不良反應的都有所不同,比如抗凝藥華法林、抗血脂藥他汀類,在白人和黃種人中都有所不同。所以,人種問題也可能是一個關鍵的影響因素。
最後,在新冠病毒這個陌生的敵人面前,大部分的國家都依然在摸索中前行,關於瑞德西韋是這樣,這裡的氯喹也是這樣,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它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對付它的武器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有效。關注子漁,給你持續帶來更多更有用的藥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