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正點財經》)美國遲遲不肯續籤《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令外界不免擔憂美俄核武器競爭失控的風險。事實上,美國的核武器在研製、試驗的時候就帶著「原罪」。美國《洛杉磯時報》近期刊髮長篇報導,揭露1946年到1958年間,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大量核試驗,對當地生態及居民健康造成極大傷害,且核試驗放射性殘留物至今仍存在洩漏風險,而美國卻一直試圖逃避善後處理責任。
《洛杉磯時報》報導標題為:「美國如何背叛馬紹爾群島,點燃下一場核災難」。
報導特別提到了馬紹爾群島埃尼威託克環礁上一處穹頂建築,這個建築非同尋常,這裡面封存著美軍在馬紹爾群島核試驗留下的放射性廢料。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的數據顯示,1946年至1958年間,美國在馬紹爾群島一共進行了67次核試驗(歷史資料)。
馬紹爾群島紅十字會專家傑克尼·丹瑟爾:對馬紹爾群島北部造成最大破壞的一次武器試驗,被稱為「喝彩城堡」,其威力相當於廣島或長崎原子彈的1000倍。
那次爆炸所產生的核輻射塵埃像雨點一樣灑落在外部環礁上。許多島民被迫「疏散」、背井離鄉,而那些不願離去的人們,則承受著嚴重的貽害。
馬紹爾群島居民布魯克塔卡拉(Brooke Takala Abraham):清理並不徹底,環礁還有一部分輻射殘留。我們每天都受到輻射影響,這裡的居民有許多種疾病。
在壓力之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派軍人清理埃尼威託克環礁的核試驗場,隨後將受汙染的土壤以及其它放射性廢料,傾倒進一個核爆造成的深坑裡,然後用混凝土進行了密封,形成了這樣一個穹頂建築。然而,隨著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穹頂建築的裂縫越來越大,面臨著洩露的危險。對此,馬紹爾群島官員曾向美國政府尋求幫助,但遭到了拒絕。美方官員稱,這個放射性物質填埋場位於馬紹爾群島的土地上,馬紹爾政府該為它負責。對於這個說法,馬紹爾政府無法接受。在他們看來,美國不負責,不人道。
《洛杉磯時報》的報導還提到,今年7月,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馬紹爾群島中的部分無人島進行土壤樣本測試後還發現,這些島嶼的核輻射強度是福島的10到1000倍,是車諾比禁區的10倍。其實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洛杉磯時報》團隊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先後五次來到馬紹爾群島進行實地考察,他們發現這裡珊瑚白化、藻類大量繁殖。研究人員2018年前往進行調查時還發現,數千條魚類莫名死亡。不過研究人員並沒有提到這些現象與核輻射的直接關係。
受核輻射影響 馬紹爾群島上歌唱家「歌聲不再」
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核試驗後,大量島上居民受到放射性物質的侵害,很多人被診斷出患有甲狀腺癌、出現聲帶受損和其他醫學併發症,至今嗓音仍難回到從前。這對那裡的歌唱家來說,更是難以承受的災難。馬紹爾群島音樂製作人丹尼爾·克雷默帶我們走近其中幾位受害者。
卡爾頓·阿邦——馬紹爾群島上的年輕歌唱家之一,因患甲狀腺癌,嗓音難以復。
馬紹爾群島音樂製作人丹尼爾·克雷默:這很可怕,這嚴重打擊了他(阿邦)在音樂上的創造性,美國在馬紹爾群島上進行的核試驗,導致大量人的甲狀腺出現問題,這不僅影響了他個人,還影響了眾多島上的藝術家,我們的歷史就是通過音樂和機遇傳承的,這就是為什麼音樂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
馬紹爾群島歌唱家尤斯蒂娜:我的聲音大不如前了,我患有甲狀腺癌,做了手術。為此,我連高音都唱不上去了,可我還是愛唱歌。
(編輯:高磊 許德鈞)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