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 2020,江蘇科技之星這樣詮釋「科學家精神」

2021-02-20 江蘇科技

不久前剛剛榮獲「2020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的連雲港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國良,最近正忙著在青海做世界上首個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很快就要試車了。這個基地的生產線,從技術到設備,都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是買不到的。」他自豪地說,「如果把生產線連在一起,走下來長達8公裡,非常壯觀!」

因為長期致力於碳纖維國產化和產業化,在碳纖維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張國良近幾年獲獎無數。在拿到「2020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之前,他還收穫了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產業創新獎」、201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技術獎特別貢獻獎(桑麻學者獎)等重磅獎項。

厚積而薄發。今天的成就,源自十多年從不鬆懈的努力。

今年9月,中復神鷹迎來了碳纖維工程建設15周年。回想15年前,張國良感慨頗深:「國內沒有一個廠家做過,國外又技術封鎖,所以當時的生產線都是自己造的,只能一次一次開機試,而每一次開機,多則幾十萬、少說十幾萬的材料費是少不了的。」身邊有人給他潑冷水:「有些企業幾個億砸進去了,卻連碳纖維原絲的影子都沒見著。」張國良沒有退卻。2007年,中復神鷹終於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碳纖維。

「高科技產品的攻關,必須靠自己。」立足自主創新,張國良帶領中復神鷹一路高歌猛進,自主研製了PAN纖維快速均質預氧化、碳化集成技術,成為我國首個、世界第三個攻克幹噴溼紡工藝難題的企業,打破了國外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壟斷。相關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我國碳纖維行業所獲得的最高獎項。

目前,中復神鷹碳纖維產量已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碳纖維總產量7000噸,其中中復神鷹就生產了3500噸。但張國良認為這還遠遠不夠,「我國碳纖維的市場需求量有4萬噸,產量缺口非常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萬噸級的生產基地。」

除了迅速擴大產量外,張國良認為,未來碳纖維行業的發展,必須通過高端應用來牽引技術創新,研究出更高品質的碳纖維。「從理論上來講,目前我國的碳纖維材料在功能上、性能上,只發揮出理論水平的4%,未來還有很大研究空間。」

作為戰略性新材料,碳纖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其體重只有鋼材的 1/5,強度卻是鋼材的10倍,還不怕熱脹冷縮,已經成為很多航空航天工程不可替代的材料,比如嫦娥五號探測器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都有用到碳纖維。張國良透露,目前他們和大飛機也在進行密切合作,「我們的實驗室、研究中心就建在中國商飛旁邊。我們正力爭在最短時間內,讓國產大飛機用上國產複合材料。」

「我已經為碳纖維奮鬥了許多年,未來,它依然是我努力的方向。」張國良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碳纖維一定會在世界舞臺上爭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相關焦點

  • 星光| 2020,江蘇科技之星這樣詮釋「科學家精神」
    【編者按】  2020開局不易,但科學家探索世界和未知的腳步從不停歇。在2020年末,科技周刊記者採訪了在不同領域傳承創新、綻放光彩的五位江蘇科技之星,這一年裡,他們朝乾夕惕,攻城拔寨,以實際行動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作出了生動註腳,新的一年,他們滿懷期待,暢想未來,他們的科學理想與祖國發展緊緊相連,無論是去火星下深海,還是紮根實驗室,科學家精神始終引領前行之路。
  • 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科技巔峰,致敬「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是科技,引領我們向未來探索;是科技,讓我們可以無限親近地擁抱這個世界。十八大以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激勵著無數科技工作者。他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胸懷祖國、服務人民;他們追求真理、潛心研究,甘為人梯、集智攻關。他們在艱難的探索中開疆拓土,在時不我待的競爭中勇往直前,不斷向科技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追憶先賢報國志向,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暢談科學家精神傳承
    他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的執著精神和激情夢想,深深地感染著我,並引領我踏入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這個領域。」9月3日,在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座談會上,被稱為國際「量子鬼才」的陸朝陽深情回憶說。正是受前輩科學家愛國精神感染,他才堅定了從事科研的決心。
  • 科技創新呼喚科學家精神
    □ 舒 雲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2倍;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在「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去世3年多後,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不負眾望,迎來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 追憶先賢報國志向,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暢談科學家精神傳承
    他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的執著精神和激情夢想,深深地感染著我,並引領我踏入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這個領域。」9月3日,在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座談會上,被稱為國際「量子鬼才」的陸朝陽深情回憶說。正是受前輩科學家愛國精神感染,他才堅定了從事科研的決心。
  • 2020年江蘇十大科技事件揭曉,看看有哪些上榜?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文 顧煒/攝)2020年已經步入尾聲,回顧這一年,江蘇人眼中的重大科學事件是什麼?哪些人默默地在為科學傳播付出努力?……12月25日,「典贊·2020科技江蘇」年度項目評選揭曉典禮在南京舉行。現場發布了2020科技江蘇年度科技事件、年度創新創業人物、年度科學傳播事件、年度科普作品、年度科普人物。
  • 2020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等您提名
    2020年的學術環境是艱苦的,學術會議陸續取消,實驗室被迫關停,各大高校延遲開學……然而中國科學家們的奮鬥依然在進行:中國的抗疫成果世界領先,這與科研工作者的亮眼成就密不可分;中國北鬥系統不斷進步,不停刷新中國衛星導航的新紀錄;超算、5G、『中國芯』等一系列精尖技術進一步領先,建立起屬於中國的獨立優勢……在這風雲變幻的一年裡,有哪些新銳科技人物展露了頭角,在科學進展的洪流裡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
  • 江蘇科技創新發展「原動力」從何而來?2020,逆勢而上!
    2020年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迎難而上的一年,充滿挑戰與希望的一年。從疫情防控到生產生活,我們無不深切體會到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創新的迫切。2020年,江蘇科技創新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管是抗擊疫情還是復工復產,江蘇科技盡顯使命擔當。
  • 從2020百度沸點人物系列榜單看國民的抗疫精神、奉獻精神
    近日,基於網民搜索及資訊瀏覽數據,2020百度沸點發布了年度現象(包括年度關鍵詞、年度事件、年度淚點、年度國民驕傲榜、年度生活方式)、年度人物(包括年度驕傲人物、年度熱議人物)、年度作品(年度電視劇、年度綜藝、年度小說、年度電影)、年度知識(年度流行語、年度知識熱詞、年度科技熱詞)在內的4個系列共14個榜單。
  • 詮釋科大精神 青島科技大學校徽、《青科大賦》正式發布
    青島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張鴻波出席儀式並與學生代表姜名圻共同啟用青島科技大學校徽。、黨委組織部部長聶法良為6名2020級新生代表贈送校徽,寓意同學們時刻牢記科大人的身份,以實際行動踐行新一代青科大人所肩負的使 命 與擔當。
  • 科學家精神報告團走進慶陽,掀起追「星」熱
    9月17日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慶陽行活動啟動「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錢學森之子 錢永剛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朱光亞之子 朱明遠 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子「科技報國」錢永剛錢永剛作了題為《打造國之重器鑄造科技豐碑
  • 江蘇科協:凝聚科技力量,激蕩創新磅礴動力_新華報業網
    省科協將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高揚「科學家精神」  厚植人才創新沃土  在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的院士牆上,100多位兩院院士星光熠熠。
  • 追星就該追這樣的「星」!
    近日,「榜樣的力量」——洛陽市科技報國先進人物事跡報告團走進中國石化廣州(洛陽)工程公司。洛陽基地黨工委組織開展了「榜樣的力量」主題黨日活動,正在上班的陳俊武院士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幹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宣講團5名成員深情講述了洛陽市科技領域先進人物的事跡。他們「幹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的先進事跡感人至深、催人奮進。
  • 2020年度中國數位化貢獻人物之科技抗疫先鋒徵集,開始啦!
    2020年度中國數位化貢獻人物之科技抗疫先鋒徵集,開始啦! 2020年度中國數位化貢獻人物之科技抗疫先鋒徵集,開始啦!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對社會、經濟和企業影響巨大。關鍵詞: 數位化貢獻人物         科技抗疫,IT人義不容辭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能源化工科技新突破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能源化工科技新突破 2020-12-02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凝聚科技力量激蕩創新磅礴動力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
    省科協將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高揚「科學家精神」 厚植人才創新沃土  在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的院士牆上,100多位兩院院士星光熠熠。目前,我省兩院院士數量位居全國省份第一,人才大省,江蘇可謂實力擔當。  人才是第一資源。
  • 黃大年詮釋了負重前行的時代精神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號召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  黃大年為什麼能夠對18年的英倫生活那樣灑脫地放棄?為什麼能夠在回國7年中,像陀螺一樣旋轉、像熔巖一樣噴湧?為什麼能夠對每一名學生都精心雕琢,反覆教導學生「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來報國」?他詮釋了一種什麼樣的時代精神?
  • 新華日報社論: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展現江蘇擔當
    錨定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目標,肩負全面提升江蘇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地位的責任,扛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任務,這在全省科技界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我們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堅持向科技要答案,以科技創新催生發展新動能。
  • 蓋亞科技董事長程功弼榮獲E20環境商學院「年度創新人物」
    經過激烈角逐,蓋亞科技董事長程功弼在38位實力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E20環境商學院「2019年度十大創新人物」。,並進行表彰,目的是加強思想交流、激發學習熱情、分享實踐經驗、鼓勵創新精神。程功弼,江蘇蓋亞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E20環境商學院CEO特訓班第二期學員。
  • 「透明質酸之父」凌沛學教授榮膺第二屆「影響濟南」科技人物
    時間從來不會虧待努力並有鑽研精神的人。縱使歲月總是無聲無息地溜走,但它在帶走一些人的無聊時光之外,還可以沉澱一個努力者的人生。比如頤蓮的品牌創始人凌沛學先生,從事科學研發一萬四千多個日夜,他用專研精神鑄就了自己的科技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