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剛剛榮獲「2020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的連雲港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國良,最近正忙著在青海做世界上首個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很快就要試車了。這個基地的生產線,從技術到設備,都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是買不到的。」他自豪地說,「如果把生產線連在一起,走下來長達8公裡,非常壯觀!」
因為長期致力於碳纖維國產化和產業化,在碳纖維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張國良近幾年獲獎無數。在拿到「2020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之前,他還收穫了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產業創新獎」、201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技術獎特別貢獻獎(桑麻學者獎)等重磅獎項。
厚積而薄發。今天的成就,源自十多年從不鬆懈的努力。
今年9月,中復神鷹迎來了碳纖維工程建設15周年。回想15年前,張國良感慨頗深:「國內沒有一個廠家做過,國外又技術封鎖,所以當時的生產線都是自己造的,只能一次一次開機試,而每一次開機,多則幾十萬、少說十幾萬的材料費是少不了的。」身邊有人給他潑冷水:「有些企業幾個億砸進去了,卻連碳纖維原絲的影子都沒見著。」張國良沒有退卻。2007年,中復神鷹終於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碳纖維。
「高科技產品的攻關,必須靠自己。」立足自主創新,張國良帶領中復神鷹一路高歌猛進,自主研製了PAN纖維快速均質預氧化、碳化集成技術,成為我國首個、世界第三個攻克幹噴溼紡工藝難題的企業,打破了國外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壟斷。相關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我國碳纖維行業所獲得的最高獎項。
目前,中復神鷹碳纖維產量已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碳纖維總產量7000噸,其中中復神鷹就生產了3500噸。但張國良認為這還遠遠不夠,「我國碳纖維的市場需求量有4萬噸,產量缺口非常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萬噸級的生產基地。」
除了迅速擴大產量外,張國良認為,未來碳纖維行業的發展,必須通過高端應用來牽引技術創新,研究出更高品質的碳纖維。「從理論上來講,目前我國的碳纖維材料在功能上、性能上,只發揮出理論水平的4%,未來還有很大研究空間。」
作為戰略性新材料,碳纖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其體重只有鋼材的 1/5,強度卻是鋼材的10倍,還不怕熱脹冷縮,已經成為很多航空航天工程不可替代的材料,比如嫦娥五號探測器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都有用到碳纖維。張國良透露,目前他們和大飛機也在進行密切合作,「我們的實驗室、研究中心就建在中國商飛旁邊。我們正力爭在最短時間內,讓國產大飛機用上國產複合材料。」
「我已經為碳纖維奮鬥了許多年,未來,它依然是我努力的方向。」張國良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碳纖維一定會在世界舞臺上爭得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