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生命有了國產利器(科技視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記」之三)

2021-01-08 人民日報

圖為實驗人員在進行測序作業。  華大智造供圖

基因序列的不同決定了生物多樣性和人在這個世界上的表現形式。解碼基因的奧秘,離不開先進的基因測序儀器。然而,我國基因檢測產業仍處於跟跑階段,上遊的測序儀器基本上依賴進口,核心技術被少數外國企業把持。

2018年,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智造」)發布了一款我國自主研發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MGISEQ—T7」。這是目前全球單日生產能力最強的基因測序儀,其單日數據產量可達6TB,6臺機器可在1年內完成10萬人的基因組測序工作,每GB數據的測序成本全球最低。

華大智造是全球第三家自主研發並量產臨床級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公司,它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

隨著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基因測序在臨床和科研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我們的生命來自於一個如針尖般微小的受精卵細胞,經過50到60次的指數級複製,增至約100萬億個細胞。除極少數複製錯誤,幾乎所有細胞裡的DNA都完全一樣。

DNA是由4種不同的鹼基「A、T、C、G」根據不同的序列組成的雙螺旋結構。如同「0、1」作為信息的基本單元一樣,「A、T、C、G」作為生命的「密碼」,為人類認識生命打開了一扇大門。

可是,人類基因組包含30億個鹼基、約2.5萬多個基因,如果將這30億個鹼基的序列印刷成冊,以每頁3000個印刷符號計,將有100萬頁!

上世紀90年代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旨在通過測出人類基因組DNA的30億個鹼基對的序列,破譯人類的全部遺傳信息。經過10多年的努力,耗資30億美元,人類基因組計劃才宣告完成。

之後,隨著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基因測序的耗時和成本明顯下降。華大集團執行董事、華大智造執行長牟峰告訴記者,如今,完成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只需不到1天的時間,成本也只要不到600美元。基因測序的時代已經到來。

「基因測序技術在臨床和科研上有著廣泛的應用。」華大智造營運長蔣慧介紹,比如唐氏症候群是我國發生率很高的出生缺陷之一,35歲以上的育齡婦女一般要做羊水穿刺來檢查染色體核型,但羊水穿刺有一定感染甚至流產的風險。採用基因測序技術可通過無創方式進行唐氏症候群等幾種染色體異常的篩查,能在低風險的條件下避免發生出生缺陷。

專家介紹,臨床上可以通過檢查基因的序列,並與健康人的參數進行對比,判斷這些序列是否改變,進而找出可引起疾病的變異基因;相關技術在腫瘤治療、尋找傳染病致病原、指導個體化用藥等方面有明顯效果。

華大集團理事長楊煥明院士曾擔任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協調人,他這樣評價基因測序的意義:有了人類基因組圖譜,人類對自身就會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了解了基因,就能找到新的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

通過技術引進和集成創新,把「黑鐵塔」轉化成桌面式產品

就像信息處理離不開計算機一樣,大規模讀取生命「原始碼」需要先進的技術設備。在基因測序產業,作為上遊基礎設施的基因測序儀,為相關應用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但它的生產製造難度極大。

「基因測序儀是光學、機械、電子、流體、化學、物理、分子生物學、信息軟體等多學科的結合,測序儀的研發生產,需要融合很多新技術。」牟峰說。

人口基數大、大數據的應用,是我國基因產業發展優勢。近年來,我國基因測序市場發展迅速,但「重應用、輕研發」傾向,使我國在測序儀研發領域上基本一片空白。

與此同時,個別外國企業在測序儀研發領域專利眾多,形成了嚴密的保護體系,獲得了市場壟斷地位。華大基因一度是世界基因測序儀市場上的最大買家。

轉折發生在2012年。當時一直購買某國外品牌測序儀的華大基因忽然發現,試劑耗材的報價一下漲了幾倍,不僅新儀器難以購買,廠家也不再維修舊儀器。

華大智造執行副總裁劉健說,我們雖然擁有很多進口的測序儀,但對測序儀的處置卻沒有完全自主權,國外廠商規定的一些條款也不合理。

「我們曾希望將基因組計劃中獲得的技術和成果向醫學臨床轉化,但得不到儀器所屬企業的許可和支持。」蔣慧說。

2013年,測序儀器製造商CG公司計劃出售。這家公司擁有先進的生化測序原理和技術,但彼時CG公司面臨困境:研發的超大型設備雖然擁有極高的通量,但每臺售價高達1200萬美元,極為昂貴,且與當時技術應用的趨勢不符,市場不買帳。

抓住時機,華大智造收購CG。「最初,我們拿到CG的樣機重達2噸,是個名副其實的『黑鐵塔』。」蔣慧說,為了讓產品進入更多研究機構和臨床應用,後來做了很多技術和理念上的轉變,把「黑鐵塔」轉化成了輕巧的桌面式產品。

在此基礎上,華大智造持續創新:開發了DNA納米球、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技術和單管長片段建庫技術;找到了萬裡挑一的測序酶,使生化反應時間縮短到1分鐘內……

依託自有技術路線,研發出一系列測序核心技術和產品,用戶擴大到16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華大智造累計投入研發經費超過50億元,在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實現了測序技術源頭式專利布局,申請技術專利580餘項,其中PCT專利80餘項。此外,成功研發出相匹配的測序試劑、材料、生化反應體系等一系列的核心技術和產品。

「比如,在關鍵測序技術方面,傳統的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測序方法是把DNA雙鏈像筷子一樣分開,再用每根筷子去複製,1變2、2變4……最終完成指數級的擴增。但這種方法也存在問題,只要一個環節出錯,後面都會出錯。」華大智造測序儀產品經理汪婧婧介紹,「我們研發的DNA片段滾環擴增方式始終『複印』的是原版DNA,就像用轉筆刀削鉛筆一樣,能有效消除擴增錯誤的積累,提高了測序的準確度。」

另一方面,華大智造研發了新一代單管長片段建庫技術,可獲得長達300KB的長片段基因組信息,對於推動高精度基因組測序在科研和產業領域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依託自有技術路線,自2015年以來,華大智造基因測序儀的全球裝機量已超過1100臺,覆蓋16個國家和地區,用戶超過300家;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300餘篇。哈佛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喬治·丘奇說:「有了核心技術,華大智造能夠實現測序價格可負擔,且測序錯誤率基本為零。」

談及公司的創新基因,牟峰認為:「我們成立3年,有員工近千人,研發人員比例超過50%。他們既有生命科學方面的專家,也有光學、機械等專業的人才,融合創新能力強。」

目前,華大智造在上遊儀器、試劑、軟體三方面均有研發和生產能力,這在國際上極為少有。2017年,華大智造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投資成立了長光華大基因測序設備(長春)有限公司,開展基因測序儀等儀器設備的研發生產。「我們相信跨界的技術應用會改變這個行業,高度重視技術在創新過程中的融合。」劉健說。

「現代科技的發展實踐表明,誰在工具上率先實現了突破,誰就能獲得科技的先發優勢。」牟峰說,「過去在很多領域我們都是跟隨,但是在生命科學時代,我們在一開始就與世界基本同步,所以更要儘快補齊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做出引領性的成果。」

當年,楊煥明和同事們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並承擔了1%的測序任務,就是這「1%」,使我國成為這一划時代科學創舉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1%測序項目』使我國具備自己的、接近世界水平的基因組的強大實力,相信我們通過進一步的自主創新,將為21世紀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帶來光明和希望。」楊煥明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代表:持續投入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迎來各類英才競現、創新成果泉湧的生動局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科技創新的內容受到社會關注。關鍵核心技術怎樣攻關?科技如何支撐經濟社會發展?2019年可預期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又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 科技創新要抓好三個層面的科技攻關
    原標題:科技創新要抓好三個層面的科技攻關  科技日報訊 (記者彭東)以「中國製造2025 邁向強國之路」為主題的第十一屆中國工業論壇近日在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論壇上表示,科技創新要下工夫抓好三個層面的科技攻關。
  • 國產泵閥工程機械 技術是制勝的利器
    目前,我國工程機械配套件行業已形成了門類齊全、有一定生產能力且初具規模的生產科研體系,專業化生產配件的廠家已佔據了一定比重。但產品技術落後、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仍制約著我國配套件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是造成主機整體質量及可靠性水平不過關的主要原因。柴油機、變速箱、液壓泵馬達閥等元件普遍存在「三漏」問題。
  • 攻關核心技術!江北新區聚焦「腦科學」研究
    其中特別提到將在全省率先開展腦科學研究,立足核心科學開展創新工作,切實擔當起國家級新區的使命。在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科技創新局產學研合作辦主任朱海毅看來,正是要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政府科創基金要專門用於投資市場化基金『不敢投』、『不願投』的高科技早期項目,特別是基礎研究領域,解決新型研發機構成立初期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幫助科技成果項目早日進入市場,也能幫助新區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實現重大的突破。」
  • 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評估
    12月1日至2日,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終期評估。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這四項攻關任務直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關係到我國氣象核心競爭力提升。
  • 科技部:繼續加強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攻關與核心技術實質突破
    記者今天從科技部獲悉,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92號建議的答覆中,科技部表示,將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研究和「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凝練等工作,繼續加強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攻關,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
  • 關鍵核心技術,我們為什麼「如鯁在喉」
    為讓讀者對這一問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採訪了幾位電子領域一線科研人員和相關科技政策專家,旨在分析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為何存在短板,理性認識與發達國家差距,從而呼籲學術界、產業界凝心聚力努力攻關,擺脫被「卡脖子」的逆境。  問題一:「能買來就不用自主研發」思維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理解關鍵核心技術?
  • 廣東攻關八大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廣東省科技廳發布消息稱,廣東省將聚焦計算與通信集成晶片等八大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搶佔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制高點,2020年實現技術自給率達78%。  記者獲悉在廣東省科技廳通報《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之前,此《決定》已由廣東省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這是該省一系列「高含金量」措施中的一個,也是全國第一個頒布實施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
  • 科技改變生活,基因技術解碼生命,凝聚未來新時代
    這樣的科技研究領域,也會是我們國家能夠研發出其他的科技研究成果,這樣的案例有很多。但是令小編覺得驚訝的就是基因資料庫中對於農業的方面的貢獻,讓我們的糧食的方面有了解決,以及對於鄰國的糧食緊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解決能力,這為我們的時代能夠成為創新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提技術。所以對於生命的解碼,也會是我們開創未來時代的基因的技術領域。
  • 手握核心技術 力推「共享列印」 宜聯科技成國產印表機行業生力軍
    新華網南昌11月15日電(王凱豐)受「專利壁壘」和「商業模式」影響,國內印表機市場一直鮮有國產廠商身影。「缺乏核心技術使得行業新生企業難有突破口。」江西宜聯科技董事長黃埔軍一語道破。作為國產印表機民營企業,宜聯科技注重自主生產能力建設,著力實現從晶片到整機的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攻堅,力推「列印服務化」網際網路商業新模式,正成為國產印表機行業的新生力量。
  • ...重磅發布:國產PET/CT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飛行時間技術(TOF...
    在此次「2020 年核醫學分子影像新技術交流會」上,賽諾聯合醫療發布了即將上市的高端PET/CT產品,其核心參數已經達到國際頂尖水平200皮秒量級飛行時間,能夠真正為臨床診斷與科研帶來巨大價值,而且核心技術全部自主可控。
  • 北鬥三號核心元器件國產化率達100% 這項「卡脖子」技術來之不易
    今年8月,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北鬥三號系統工程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作為一個龐大的衛星星座,每一顆衛星都是由幾萬個元器件組成的,其核心元器件國產化率達到了100%。其中,行波管放大器作為衛星上用來放大信號的關鍵部件,是多年來的「卡脖子」技術。
  • 中科院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
    原標題: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破解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賽諾聯合國產PET/CT取得重大突破
    在此次「2020年核醫學分子影像新技術交流會」上,賽諾聯合醫療發布了即將上市的高端PET/CT產品,其核心參數已經達到國際頂尖水平200皮秒量級飛行時間,能夠真正為臨床診斷與科研帶來巨大價值,而且核心技術全部自主可控。
  • 剛剛這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碳晶片是國產晶片突圍利器
    ,他才是真正的「國之利器」!,直接躋身與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國際頂尖科研機構並列地位,而且在最核心的關鍵技術上,國之利器,劍指蒼穹,在科研攻關的同時,彭練矛在教學和團隊建設上,投入大量心血,,就是國產晶片突破重圍之日。」
  • 邊戰疫邊創新 中央企業攻下這些關鍵核心技術!
    在全力抗疫、有序復工的過程中,  中央企業真抓實幹打響提質增效攻堅,  科技攻關力度不減,  在全體科研人員的努力下,  一些長期以來的技術壁壘被打破,  核心技術被攻克,  創新成果又「上新」,  創造出多個「國內首個」「世界第一」,  為「提質增效」注入強大動力。
  • 中國星 中國「心」 | 中國航天科工北鬥原子鐘攻關歷程記
    老一代原子鐘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與國內高校、科研單位合作開展原子頻標課題研究工作,掌握了研製原子頻標的多項關鍵技術,鍛鍊培養出一支技術精湛、作風嚴謹的科研隊伍,多項課題獲部級科技進步獎。「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正是這個信念支撐著科研團隊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進入新世紀,我國導航衛星有八大關鍵技術亟需突破,星載原子鐘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 中科院取得突破,新技術成國之利器!一旦普及,有望替代矽基晶片
    近年來,由於美國對我國晶片企業的持續打壓,令中國半導體產業技術自研、打破壟斷的決心更堅定。同時,「國家隊」也加大支援力度。其中,中國科學院便在美國針對華為的禁令生效後當即表示,要集結全院之力攻克光刻機等技術難題,幫助中國企業擺脫卡脖子的命運。
  • 創新佛山:打響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丨破浪揚帆2020年度特別報導
    作為製造業大市,在2020年面臨嚴峻的國內外疫情和經濟形勢之際,佛山迎難而上,打響了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早在2019年,佛山就出臺「科創35條」,提出市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1億元支持核心技術攻關;2020年,佛山首次出臺針對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專項的具體配套措施《佛山市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實施細則(試行)》,誓將核心技術牢牢抓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