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在掌握種植、畜牧等生產技術之前,基本靠採集為生。後來人類族群逐漸擴大,為了能讓族群生存下去,人類開始嘗試種植和圍獵。等到對周圍的野生動物有足夠了解後,他們開始馴化野生動物,讓它們變成家畜,例如豬、牛、羊和家禽。雞作為最常見的家禽之一,如今在人類的食譜中佔到了相當大的比重,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雞是從哪種生物進化而來。
根據報導,前段時間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國外研究團隊對家雞的起源進行深入研究,最終將研究結果發表在了《細胞研究》期刊上。研究結果表示,人類對家雞的馴養應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500年,而且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分析發現家雞與滇南亞種原雞存在較高的相似性和繼承性,說明滇南亞種原雞很可能是家雞的祖先。
在介紹滇南亞種雞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紅原雞,因為滇南亞種雞是紅原雞的分支。紅原雞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地區、泰國和緬甸的北部地區,紅原雞擁有出色的飛行能力,因此長時間都在樹上活動。在得到新研究之前,科學界普遍認為家雞的祖先是紅原雞,而紅原雞在漫長的演變中也分化出了幾個分支,然而並沒有實質的證據證明哪個分支是家雞的祖先。
為了進一步確定家雞的祖先,該研究團隊針對紅原雞的5個亞種進行基因組的分析。研究人員獲取了5個亞種總共863個基因組,並將這些基因組和家雞的基因組作對比分析,最終發現家雞與滇南亞種原雞在基因上最相思。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獲取亞歐大陸上的其他家雞基因組,發現它們的祖先也來自同一個大陸的同一個物種。
如果該研究符合實際情況的話,那麼最早的家雞是如何從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呢?九千多年前的人類還沒發明出高效的交通方式,單靠步行是很難進行長遠距離的跨越。好在人類的遷徙歷史十分漫長,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家雞逐漸擴散到周圍地區,然後再通過人口遷徙擴散到更遠的地區。
一個物種到了新環境之後,在自然作用下它往往會和當地物種雜交,然後誕下新種類,世界各地的家雞種類便是這樣形成的。大多數人只看到家雞身上的經濟利益和營養價值,並未發現它的研究價值。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參與該研究的研究人員表示,通過這次對家雞祖先的探索,他們進一步確定了家雞的起源點。
不僅如此,家雞祖先的發現還增添了人類馴化野生動物的歷史,有助於研究人員研究其他野生動物被馴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