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說過水有記憶,這個說法是真的嗎?水記憶的到底是是什麼?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德國科學家做實驗的時候,不小心把密封的有毒針劑掉進了裝水的容器裡,幾天後,用水餵實驗室的老鼠,結果老鼠都死掉了。因為有毒的針劑是密封的,水裡檢測不到任何的毒性物質,可水卻有了毒性。
大眾開始知道水有記憶,是源於法國科學家雅克·班飛尼斯特(Jacques Benveniste)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班飛尼斯特是位免疫學家,他發現對過敏原反覆稀釋,稀釋到完全檢測不到過敏原,可稀釋後的水還是會產生過敏反應。
這篇關於水有記憶論文帶來了很大的爭議,主要是很難在不同的地方重複實驗結果。為什麼在同樣條件下,有人可以做成功,有人卻不可以,會不會實驗者本身會影響實驗結果?
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在《水知道答案》一書裡,展示大量水結晶的圖片,比如給水聽莫扎特的音樂,會結出優美對稱的形狀,聽搖滾樂則會結出散亂的形狀。同樣你對水說感恩謝謝之類的話水也會結出優美的形狀,你說一些惡毒的話形狀就比較散亂。
能量波共振產生圖案其實並不稀奇,聲音調頻到某些頻率,會在沙盤上產生優美的圖案。
你可能聽說過樂器裡A調到底是432HZ還是440HZ,一般人聽不出區別,國際標準是440HZ,可是很多音樂家都喜歡432HZ, 看下圖你就明白為什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水有記憶是真的嗎?水記憶的到底是什麼?若水記憶的是環境的能量特徵,那麼實驗者和實驗環境本身也必須是實驗條件之一,這樣才能重現實驗的結果。可惜主流科學界只偏好能簡化的模型,即使有明確的實驗證明我們的主觀意願會對物質產生影響,實驗者本身還是被排除在了實驗應考量的條件之外。
前面提到的那個法國科學家班飛尼斯特因為堅持他的信仰,不受主流科學界待見,最後淪落到住在房車裡,晚景悽涼。你可能也聽某些權威辯解說這些都是偽科學,回顧歷史上權威對真理的態度,真假你得自己判斷。至少,保持開放,相信這個世界有很多我們未知的東西,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