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又有新進展 地球上種的「太陽」已「發芽」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ITER又有新進展 地球上種的「太陽」已「發芽」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此前在法國南部聖保羅-萊迪朗斯鎮正式啟動安裝

  視覺中國供圖

  本報記者 陳 瑜

  發揮主要作用;第二是等離子體高密度條件,氘氚原子核的密度足夠高,可以提高原子核之間的碰撞進而發生核聚變反應的機率;第三是長能量約束時間,將高溫高密度的核反應條件維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使核聚變反應得以持續進行。

  當地時間8月31日,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託卡馬克裝置杜瓦下部筒體吊裝工作圓滿完成。這是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後的第一個重大部件安裝。

  此次吊裝精度和形變控制要求極高,杜瓦下部筒體直徑30米,高10米,重量約400噸,尺寸大約佔ITER託卡馬克裝置的三分之一。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技術團隊承擔此次吊裝工作,在與業主反覆進行計算確認,對吊具的尺寸、現場吊裝路徑以及用於就位調整的工具進行反覆模擬後,在理論上確保了吊裝安裝工作的安全,並在正式吊裝前多次組織吊裝方案推演並進行吊裝試驗,確保調整工具和支撐工具狀態安全可用。

  ITER計劃模仿的是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熱核聚變能源。正因如此,它被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計劃。

  那麼,什麼是熱核聚變?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如何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核聚變過程?模擬這個過程面臨哪些難題?未來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聚全球之力共解磁約束核聚變難題

  不僅發生核聚變的條件苛刻,而且開發聚變能還面臨一系列科學與技術挑戰。比如,氘氚原子核在溫度超過上億攝氏度後更容易發生聚變反應,極端高溫下的等離子體無法用普通固體容器來盛裝,為此科學家們提出用強磁場的方式將其「包裹」起來。

  在國際上,利用強磁場來約束高溫等離子體的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從快箍縮、磁鏡、仿星器到託卡馬克等不同磁約束技術路線的探索。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託卡馬克途徑逐漸顯示出其獨特的優點,成為國際聚變能研究的主流途徑。

  但要利用託卡馬克裝置實現對熱核聚變的控制,在關鍵技術上仍存在很大挑戰, 需凝聚全世界之力共同攻克。1985年美蘇首腦提出了ITER計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國際聚變界的共同努力,集當今磁約束受控核聚變研究領域的主要科學和技術成果,建造一座熱核聚變反應堆,以驗證核聚變能和平利用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

  2006年,中國、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共七方籤署了啟動ITER項目的協定。該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一, 七方超過35個國家在法國南部參與建造了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它將驗證如何將足夠多的燃料在極端高溫條件下約束足夠長的時間,使它受控制地發生核聚變反應。

  鍾武律告訴記者,ITER裝置高30米,直徑28米,重達2萬噸,目標有3個:驗證核反應堆級別的裝置主機集成技術;驗證裝置的穩定運行能力;實現聚變反應的輸出功率至少10倍於輸入功率(即聚變功率增益因子Q要大於10),演示50萬千瓦聚變反應功率的可靠運行。

  太陽通過熱核聚變產生能量

  鍾武律告訴記者,由於核反應過程中總質量發生虧損,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核反應中相應地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核反應可分為核裂變和核聚變。核裂變是指由較重的原子核分裂為較輕的原子核,而核聚變則是將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較重的原子核。

  核聚變是宇宙的能源,太陽及恆星之所以發光發熱,正是因為其內部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輕核間的核聚變反應。

  由於自身質量巨大,在強大的引力下,太陽會不斷擠壓其內部的氫原子核,使得內部的壓力和溫度變得極高,氫原子核間不斷相互碰撞,形成了可以產生核聚變反應的高溫高密度條件,從而發生核聚變釋放巨大能量。太陽核心溫度超過1500萬攝氏度,在這種極高溫條件下進行的核聚變反應也被稱為熱核聚變。

  熱核聚變反應是氫彈爆炸的基礎。氫彈的爆炸依賴原子彈來引爆,可在瞬間產生巨大能量。在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下,燃料的原子將全部電離成離子(原子核)和電子,它們組成的集合體即為等離子體。但氫彈爆炸是不可控的熱核聚變反應,不能作為提供能源的手段。於是人類便致力於在地球上實現人工控制下的核聚變反應即受控核聚變,希望利用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中國核聚變目標更在ITER之外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在核聚變能開發方面將不斷湧現技術革新,或可能出現顛覆性技術革命,比如隨著高溫超導技術的發展,若採用高溫超導強磁場技術,可獲得高的聚變功率密度,可減小裝置的尺寸,提高聚變堆的經濟性,且強磁場更利於聚變等離子體的高性能穩態運行。

  以ITER為標誌,磁約束核聚變研究正進入反應堆工程與實驗階段。國際主要發展聚變能的國家以瞄準未來設計建設本國聚變示範堆(DEMO)為目標,重點開展聚變實驗堆設計及關鍵技術攻關,並儲備相關經驗與人才隊伍。

  對中國而言,參加ITER計劃是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計劃中的關鍵一步,我國自主建造未來聚變堆仍面臨一系列關鍵科學與技術挑戰,需提前布局,一一攻克。

  根據中國核聚變研究發展現狀,我國制定了發展路線和目標。2011年開始的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設計研究,就是該路線的一個重要方面。

  「縱觀國際聚變發展,受控核聚變有望於本世紀中葉實現和平利用。」鍾武律說,立足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現狀,下一步我國核聚變的發展應充分利用ITER的建設與運行,重點進行人才培養與技術儲備,瞄準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開展ITER未涵蓋的未來聚變堆關鍵技術攻關。

  熱核聚變發生有三個苛刻條件

  在所有核聚變反應中,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變反應是相對容易實現的。因此人類至今探索研究的受控核聚變主要是基於氘氚聚變燃料的核聚變。

  鍾武律說,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要求在人工控制條件下等離子體的離子溫度、密度與能量約束時間「三乘積」必須達到一定值。換句話說,只有核聚變反應釋放出足夠多的能量,才可維持核聚變反應堆的運轉並有可觀的能量輸出,使聚變反應循環進行。

  但要在地球上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熱核聚變過程,面臨著眾多難題。熱核聚變發生的條件非常苛刻,第一是高溫條件,原子核必須具備足夠高的動能(如溫度達到上億攝氏度),才能克服原子核間的庫侖排斥力,使它們相互靠得足夠近,以便讓短程核間吸引力

相關焦點

  • ITER又有新進展 地球上種的「太陽」已「發芽」
    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技術團隊承擔此次吊裝工作,在與業主反覆進行計算確認,對吊具的尺寸、現場吊裝路徑以及用於就位調整的工具進行反覆模擬後,在理論上確保了吊裝安裝工作的安全,並在正式吊裝前多次組織吊裝方案推演並進行吊裝試驗,確保調整工具和支撐工具狀態安全可用。ITER計劃模仿的是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熱核聚變能源。
  • 科技日報:ITER又有新進展 地球上種的「太陽」已「發芽」
    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技術團隊承擔此次吊裝工作,在與業主反覆進行計算確認,對吊具的尺寸、現場吊裝路徑以及用於就位調整的工具進行反覆模擬後,在理論上確保了吊裝安裝工作的安全,並在正式吊裝前多次組織吊裝方案推演並進行吊裝試驗,確保調整工具和支撐工具狀態安全可用。
  • 揭秘 | 六種生物登上月球 為什麼棉花首先發芽?
    △15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發布最新試驗照片,照片顯示試驗搭載的棉花種子已長出嫩芽。六種生物登上月球「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搭載了棉花種子、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六種生物,均放置於密封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內。△視頻:登上月球的六種生物如何被選出的?
  • 有圖有真相!你在螞蟻森林種的樹 發芽了
    根據官方數據,支付寶螞蟻森林用戶目前已經突破5億人,共同在荒漠化地區種下了1億棵真樹,種樹總面積近140萬畝。這個即將年滿3年的公益項目,超出了幾乎所有人的預料。對於大家種下的樹,螞蟻森林方面也在通過各種渠道隨時匯報進展情況,尤其是大家最關心的:樹苗是否已經種下?
  • 在地球上「種太陽」:一文讀懂核聚變和ITER的前世今生
    前文提到,核聚變是給活躍的或「主序的」恆星提供能量的過程,實際上熱核聚變是宇宙中一種普遍的能量形式,比如,太陽就是一個巨大的熱核聚變反應爐。這也正是為何我們的受控核聚變研究被通俗的稱為「人造太陽」的緣故。正如很多先進技術的發展,比如網際網路一樣,人工核聚變技術同樣始於軍事技術研發,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氫彈。
  •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片的種子終於發芽
    No.583  《流浪地球》  80分  觀影時間:2月5日  觀影地點:百老匯影城國瑞城店  觀影人數:15  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已於2月5日大年初一全國上映,該片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絕境,
  • 中國人在月球上種的棉花發芽了
    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人類也從未踏足過月球背面,那裡古老而神秘,對我們而言始終是一個謎。此外,月球背面沒有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也沒有來自地球的電磁波幹擾,是開展天文觀測和研究的理想之地。「玉兔二號」著陸的地方叫馮·卡門撞擊坑,是一個有著上億年歷史的撞擊坑,它的直徑有幾十公裡,地形相對比較平坦,山峰較少,所以選擇在這裡著陸。
  • 中國太陽物理學研究進展
    太陽這個大火球已經燃燒了46億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能量來源。然而,每天享受太陽的光和熱之餘,您是否知道,人生短短幾十年竟可見證數次太陽磁場的「大換血」?而地球上絢麗多彩的極光源於太陽上的爆發活動?這個大火球上正在發生的一切,給我們提供了研究各種極端條件下物理過程的好機會,更是我們窺探宇宙奧秘的一扇窗口。太陽是離人類最近的恆星,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顆人類能觀測到其詳細結構和物理過程的恆星,也是唯一有高精度磁場測量的恆星。因此,要解決宇宙天體磁場的起源、恆星磁活動周的形成機制,以及恆星磁活動如何影響生命起源和宜居環境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太陽是已知最直接的途徑。
  • 奔月種子已發芽 基因分析助力航天育種篩選
    回到地球後,經過幾天的培育,部分水稻種子已經發芽,科研人員正在準備進行下一步研究。農作物品種培育是提高糧食質量和產量的重要方式,對於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品種培育的本質是針對能夠表現出優良性狀的基因進行定向操作,使其能夠穩定遺傳或者組合到一起。傳統培育方式是在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中尋找合適的基因。
  • 科學新進展:地球上的水主要來源於地球本身而非彗星
    但是,對於遍布地球的水自何處來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並未搞清楚,科學家對此有兩種猜想:這些水是地球誕生之時存在的;地球上的水是由富含水分的彗撞擊帶來的。近期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水很可能來自構成我們的星球的原始材料中,而不是外太空。
  • 幾種蔬菜種子快速發芽方法
    幾種蔬菜種子快速發芽方法  1 茄子種子的發芽   用變溫處理。藥劑處理可使前種快速發芽。茄子的休眠期較長,有時混有未完全成熟的種子,這樣就需急劇變溫法處理,種皮因熱脹冷縮作用而產生機械損傷,增加了種皮的通透性,加速了種子內部氣體交換,從而促進種子發芽。
  • 果然發芽了!在月球表面種土豆棉花,第一個做到的是中國人
    這個由重慶大學承擔主要試驗任務的「月面微型生態圈」,不僅裝載了我們熟悉的土味特產棉花、油菜和土豆,還搭載了酵母、果蠅、擬南芥等多樣生物,目前在月球表面上有一顆來自地球的種子已經發芽了。報導稱,雖然這不是首次有種子在太空中發芽,畢竟在國際太空站中也曾完成過種子發芽的試驗,但是國際太空站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只有
  • 當月晝再次來臨,「月球種子」會再發芽嗎?
    專家介紹:「棉花最先發芽是因為它一開始的溫度偏高,三十度以上的溫度比較適合棉花種子的萌發。」除了棉花,送上月球的種子還有哪些呢?土豆也是太空食物?沒錯,土豆是糧,還有棉花、油菜、擬南芥、酵母和果蠅卵,這六種生物形成了一個簡單的微型生態系統,被密封在了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內。
  •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即將投入運行,世界將被改變!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即將投入運行,世界將被改變!12:44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中國「人造太陽
  • 種太陽不再是美好,新時代需要新願景新寓意|我們目標是星辰宇宙
    要把130萬個地球放在南極,130萬個地球放在北冰洋?裝不下啊。越長大,越感嘆小時候的《種太陽》,實乃神曲。初中學了地理物理之後,就懂得太陽不是看起來那麼大,像燈泡一樣,能隨便安放在地球上的。事實上,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所有星星都是距離地球億萬光年起步的巨大恆星。這個巨大,遠遠超出人類的感知。我們來看看太陽系星球的對比圖,太陽太大,一圖對比不了,得三張圖:圖一,地球看起來還蠻大的吧。
  • 「新地球」克卜勒438b或已遭「毒手」
    原標題:「新地球」克卜勒438b或已遭「毒手」   [導讀] 太陽系外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之一,具有和地球相似的光照條件,存在液態水甚至大氣層——克卜勒438b曾是不少人心目中的「新地球」。而一項最新的研究或許會讓這一希望化為泡影。
  • 美宇航局公布關於尋找「第二個地球」新進展
    原標題:美宇航局公布關於尋找「第二個地球」新進展  中國網7月24日訊據俄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發現在太陽系之外的一顆行星——克卜勒-452b,其大小和特徵與地球十分相似。根據NASA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的報告顯示,這為科學家們推測在「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以及移居外星的設想提供了依據。
  • 地球上有什麼物質能靠近太陽而不融化, 甚至隔離太陽的熱量?
    但是很遺憾,能夠承受6000度高溫的物質在地球上目前還不存在。在我們的金屬中,熔點最高的是鎢,它的熔點高達3380度,沸點在5927度。熔點最高的合金是鉿合金(Ta4HfC5),熔點在4215度。這種合金在軍事和宇宙探索中有很大的利用價值。但是無論是鎢金屬,還是鉿合金,它們的熔點都離6000度高溫有很大差距。
  • 發芽的心情
    點擊上方鈴子隨筆,關注微信公眾號,每天都有美文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