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130萬個地球放在南極,130萬個地球放在北冰洋?裝不下啊。
越長大,越感嘆小時候的《種太陽》,實乃神曲。
初中學了地理物理之後,就懂得太陽不是看起來那麼大,像燈泡一樣,能隨便安放在地球上的。
事實上,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所有星星都是距離地球億萬光年起步的巨大恆星。這個巨大,遠遠超出人類的感知。
我們來看看太陽系星球的對比圖,太陽太大,一圖對比不了,得三張圖:
圖一,地球看起來還蠻大的吧。
圖二,突然見到[大巫]般的自卑。
圖三,地球說,「我是誰?我在哪?」
而且,地球之所以是太陽系裡唯一有生命的行星,就幸運在它離太陽的距離。
離得太近,地球會被太陽的高溫融化。若只稍微近點,雖不至於地球化掉,但不適合生命。
如此超凡高溫的太陽火球,你還要種很多個放在地球?
地球早就氣化消失於宇宙間了。
地球還是個孩子,神曲放過它吧。
「一顆放在冬天,一顆放在晚上。」
冬天雖冷,卻是萬物藏養靜休之時。若是一年四季連著播種,萬物全年保持活躍,地球的生養消化功就沒有足夠時間積累,慢慢會[養不敷耗]。
我們捕魚都有休漁期呢。冬天就像地球的休息日。
而晚上,更是很多生命休養之時。久動會早衰,有動必有靜,一松一弛,才是自然之道。
如今,因為便捷燈光,壓力繁事,網絡屏幕,已經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晚睡,夜貓子甚至有低齡化趨勢。
新一代的夜貓子新爸爸新媽媽,會養出什麼樣的新孩子呢?我比較擔心。
這種情況下,一點都不想晚上有太陽,哪怕是不高溫只發光的太陽。
「啦啦啦,種太陽,啦啦啦,種太陽。」
神曲呀,晚上只適合柔和月光,給顆月亮也好過給太陽。
陽剛並非適合所有。流水輕風也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
何況,沒有經歷黑暗寒冷,怎麼懂得溫暖明亮之好?
沒有醜惡對比,再美好的人相伴,日久相見,也會麻木。
人類往往需要經歷失去,才明白擁有。
其實這歌曲寓意還是很美的,「世界每個角落,都會變得溫暖又明亮」。
作詞是在我國普及科學教育之前,一點也不怪作詞者。
只是不禁感慨,隨著人類知識增加,探索拓寬,古老的寓意傳說,慢慢失去神秘色彩。
登月帶回來的照片,讓我們中秋節不再相信嫦娥月宮;望遠鏡拍下的星圖,讓我們不再迷七夕鵲橋;現代科普,讓我們知道春節沒有年怪,鞭炮還比不上槍枝大炮。
我想,我們需要創造新的寓意之物,我們需要更廣闊遙遠的新傳說。
想像力,當更新在波瀾壯闊的星海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