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ITER又有新進展 地球上種的「太陽」已「發芽」

2020-09-06 中核集團

本文共2500個字,需閱讀約9分鐘


當地時間8月31日,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託卡馬克裝置杜瓦下部筒體吊裝工作圓滿完成。這是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後的第一個重大部件安裝。


此次吊裝精度和形變控制要求極高,杜瓦下部筒體直徑30米,高10米,重量約400噸,尺寸大約佔ITER託卡馬克裝置的三分之一。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技術團隊承擔此次吊裝工作,在與業主反覆進行計算確認,對吊具的尺寸、現場吊裝路徑以及用於就位調整的工具進行反覆模擬後,在理論上確保了吊裝安裝工作的安全,並在正式吊裝前多次組織吊裝方案推演並進行吊裝試驗,確保調整工具和支撐工具狀態安全可用。



ITER計劃模仿的是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熱核聚變能源。正因如此,它被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計劃。


那麼,什麼是熱核聚變?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如何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核聚變過程?模擬這個過程面臨哪些難題?未來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太陽通過熱核聚變產生能量


鍾武律告訴記者,由於核反應過程中總質量發生虧損,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核反應中相應地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核反應可分為核裂變和核聚變。核裂變是指由較重的原子核分裂為較輕的原子核,而核聚變則是將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較重的原子核。


核聚變是宇宙的能源,太陽及恆星之所以發光發熱,正是因為其內部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輕核間的核聚變反應。


由於自身質量巨大,在強大的引力下,太陽會不斷擠壓其內部的氫原子核,使得內部的壓力和溫度變得極高,氫原子核間不斷相互碰撞,形成了可以產生核聚變反應的高溫高密度條件,從而發生核聚變釋放巨大能量。太陽核心溫度超過1500萬攝氏度,在這種極高溫條件下進行的核聚變反應也被稱為熱核聚變。


熱核聚變反應是氫彈爆炸的基礎。氫彈的爆炸依賴原子彈來引爆,可在瞬間產生巨大能量。在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下,燃料的原子將全部電離成離子(原子核)和電子,它們組成的集合體即為等離子體。但氫彈爆炸是不可控的熱核聚變反應,不能作為提供能源的手段。於是人類便致力於在地球上實現人工控制下的核聚變反應即受控核聚變,希望利用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熱核聚變發生有三個苛刻條件


在所有核聚變反應中,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變反應是相對容易實現的。因此人類至今探索研究的受控核聚變主要是基於氘氚聚變燃料的核聚變。


鍾武律說,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要求在人工控制條件下等離子體的離子溫度、密度與能量約束時間「三乘積」必須達到一定值。換句話說,只有核聚變反應釋放出足夠多的能量,才可維持核聚變反應堆的運轉並有可觀的能量輸出,使聚變反應循環進行。


但要在地球上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熱核聚變過程,面臨著眾多難題。熱核聚變發生的條件非常苛刻,第一是高溫條件,原子核必須具備足夠高的動能(如溫度達到上億攝氏度),才能克服原子核間的庫侖排斥力,使它們相互靠得足夠近,以便讓短程核間吸引力


發揮主要作用;第二是等離子體高密度條件,氘氚原子核的密度足夠高,可以提高原子核之間的碰撞進而發生核聚變反應的機率;第三是長能量約束時間,將高溫高密度的核反應條件維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使核聚變反應得以持續進行。


聚全球之力共解磁約束核聚變難題


不僅發生核聚變的條件苛刻,而且開發聚變能還面臨一系列科學與技術挑戰。比如,氘氚原子核在溫度超過上億攝氏度後更容易發生聚變反應,極端高溫下的等離子體無法用普通固體容器來盛裝,為此科學家們提出用強磁場的方式將其「包裹」起來。


在國際上,利用強磁場來約束高溫等離子體的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從快箍縮、磁鏡、仿星器到託卡馬克等不同磁約束技術路線的探索。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託卡馬克途徑逐漸顯示出其獨特的優點,成為國際聚變能研究的主流途徑。


但要利用託卡馬克裝置實現對熱核聚變的控制,在關鍵技術上仍存在很大挑戰, 需凝聚全世界之力共同攻克。1985年美蘇首腦提出了ITER計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國際聚變界的共同努力,集當今磁約束受控核聚變研究領域的主要科學和技術成果,建造一座熱核聚變反應堆,以驗證核聚變能和平利用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


2006年,中國、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共七方籤署了啟動ITER項目的協定。該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一, 七方超過35個國家在法國南部參與建造了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它將驗證如何將足夠多的燃料在極端高溫條件下約束足夠長的時間,使它受控制地發生核聚變反應。


鍾武律告訴記者,ITER裝置高30米,直徑28米,重達2萬噸,目標有3個:驗證核反應堆級別的裝置主機集成技術;驗證裝置的穩定運行能力;實現聚變反應的輸出功率至少10倍於輸入功率(即聚變功率增益因子Q要大於10),演示50萬千瓦聚變反應功率的可靠運行。


中國核聚變目標更在ITER之外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在核聚變能開發方面將不斷湧現技術革新,或可能出現顛覆性技術革命,比如隨著高溫超導技術的發展,若採用高溫超導強磁場技術,可獲得高的聚變功率密度,可減小裝置的尺寸,提高聚變堆的經濟性,且強磁場更利於聚變等離子體的高性能穩態運行。


以ITER為標誌,磁約束核聚變研究正進入反應堆工程與實驗階段。國際主要發展聚變能的國家以瞄準未來設計建設本國聚變示範堆(DEMO)為目標,重點開展聚變實驗堆設計及關鍵技術攻關,並儲備相關經驗與人才隊伍。


對中國而言,參加ITER計劃是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計劃中的關鍵一步,我國自主建造未來聚變堆仍面臨一系列關鍵科學與技術挑戰,需提前布局,一一攻克。


根據中國核聚變研究發展現狀,我國制定了發展路線和目標。2011年開始的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設計研究,就是該路線的一個重要方面。


「縱觀國際聚變發展,受控核聚變有望於本世紀中葉實現和平利用。」鍾武律說,立足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現狀,下一步我國核聚變的發展應充分利用ITER的建設與運行,重點進行人才培養與技術儲備,瞄準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開展ITER未涵蓋的未來聚變堆關鍵技術攻關。

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鄭欣

審校:連敏

相關焦點

  • ITER又有新進展 地球上種的「太陽」已「發芽」
    ITER又有新進展 地球上種的「太陽」已「發芽」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此前在法國南部聖保羅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技術團隊承擔此次吊裝工作,在與業主反覆進行計算確認,對吊具的尺寸、現場吊裝路徑以及用於就位調整的工具進行反覆模擬後,在理論上確保了吊裝安裝工作的安全,並在正式吊裝前多次組織吊裝方案推演並進行吊裝試驗,確保調整工具和支撐工具狀態安全可用。  ITER計劃模仿的是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熱核聚變能源。
  • ITER又有新進展 地球上種的「太陽」已「發芽」
    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技術團隊承擔此次吊裝工作,在與業主反覆進行計算確認,對吊具的尺寸、現場吊裝路徑以及用於就位調整的工具進行反覆模擬後,在理論上確保了吊裝安裝工作的安全,並在正式吊裝前多次組織吊裝方案推演並進行吊裝試驗,確保調整工具和支撐工具狀態安全可用。ITER計劃模仿的是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熱核聚變能源。
  • 奔月種子已發芽 基因分析助力航天育種篩選
    回到地球後,經過幾天的培育,部分水稻種子已經發芽,科研人員正在準備進行下一步研究。農作物品種培育是提高糧食質量和產量的重要方式,對於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品種培育的本質是針對能夠表現出優良性狀的基因進行定向操作,使其能夠穩定遺傳或者組合到一起。傳統培育方式是在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中尋找合適的基因。
  • 揭秘 | 六種生物登上月球 為什麼棉花首先發芽?
    △15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發布最新試驗照片,照片顯示試驗搭載的棉花種子已長出嫩芽。六種生物登上月球「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搭載了棉花種子、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六種生物,均放置於密封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內。△視頻:登上月球的六種生物如何被選出的?
  • 「新地球」克卜勒438b或已遭「毒手」
    原標題:「新地球」克卜勒438b或已遭「毒手」   [導讀] 太陽系外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之一,具有和地球相似的光照條件,存在液態水甚至大氣層——克卜勒438b曾是不少人心目中的「新地球」。而一項最新的研究或許會讓這一希望化為泡影。
  • 【科技日報】地球自轉 6年出現一個「減速度」
    地球有時轉得快,有時轉得慢,但總體在「轉慢」。我國科學家在全球首次發現,在6年周期振蕩信號中會出現一個「減速度」。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專家合作進行了這項研究,相關論文已在國際地學著名期刊《地球和行星科學通訊》上在線發表。
  • 今日科技話題:大亞灣、早期三陰性乳腺癌、大墓DNA、等離子體雲、新鯨種、仿生微型機器人
    ——中國新聞網2我國專家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治療領域取得新進展12月11日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中心乳腺癌團隊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上取得新進展,發現以「節拍化療」方式使用化療藥卡培他濱進行維持治療,可顯著提高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無疾病生存率。
  • 有圖有真相!你在螞蟻森林種的樹 發芽了
    根據官方數據,支付寶螞蟻森林用戶目前已經突破5億人,共同在荒漠化地區種下了1億棵真樹,種樹總面積近140萬畝。這個即將年滿3年的公益項目,超出了幾乎所有人的預料。對於大家種下的樹,螞蟻森林方面也在通過各種渠道隨時匯報進展情況,尤其是大家最關心的:樹苗是否已經種下?
  • 中國半導體抗光腐蝕取得新進展 可提高太陽能制氫轉換效率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科技日報:2021年中國航天有哪些大戲?
    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1月6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由該集團研製的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負責空間站各艙段研製工作。目前,空間站項目已經按照研製計劃順利完成總體大綱規定的全部測試環節。在飛船系統方面,神舟十二號飛船已完成回收著陸分系統的總裝工作。五院研製團隊以載人航天最高研製標準開展工作,將確保航天員從我國空間站安全返回。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負責長徵二號F、長徵七號、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研製工作。
  • 在地球上「種太陽」:一文讀懂核聚變和ITER的前世今生
    前文提到,核聚變是給活躍的或「主序的」恆星提供能量的過程,實際上熱核聚變是宇宙中一種普遍的能量形式,比如,太陽就是一個巨大的熱核聚變反應爐。這也正是為何我們的受控核聚變研究被通俗的稱為「人造太陽」的緣故。正如很多先進技術的發展,比如網際網路一樣,人工核聚變技術同樣始於軍事技術研發,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氫彈。
  • 今日科技話題:「科學號」、淡水蟹和魚類新種、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今日科技話題:「科學號」、淡水蟹和魚類新種、白堊紀生物群化石、肥胖、新材料 2020-12-21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人在月球上種的棉花發芽了
    請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究員、「玉兔二號」移動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殿富在「造就Talk」講述「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故事。『為什麼要去月球的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呢?
  • 【科技日報】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  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 科技援疆 | 藜麥入疆大豐收了!上海科技在喀什大地上發芽生長
    他住上了新房,門口石子路變成水泥路,三個孩子都在鎮裡上了學,收入水漲船高,「我家裡有一畝宅基地,羊圈裡養了20多頭羊,再加上種小麥、棉花,從2017年起,人均年收入就超過了一萬元。」去年來到基地工作後,艾散又頭一回辦了銀行卡,家裡開始有積蓄。他說:「卡裡已經有三萬多啦!」他3年前買的電瓶車就停在不遠處,如今他想給自己換輛新的,給妻子也添置一輛。
  •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即將投入運行,世界將被改變!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即將投入運行,世界將被改變! 2020-09-27 12:44 來源:科技看天下
  • 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 科技日報:長徵八號來了!它身上有未來火箭的影子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
  • 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人民網北京1月20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在院士、科技人員、科技新聞工作者推薦候選新聞的基礎上,54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2008年1月20在京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