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劍鋒,華夏基石集團董事長,著名管理學家,《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來源: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為華夏基石《洞察》雜誌讀者服務號
歡迎轉載,請通過向公眾號後臺或者加微信(syling130、qslihaiyan)申請並獲得授權
管理諮詢及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繫市場部:010-58752828轉863、編輯部:010-58752828轉801
當年,歌爾聲學是全球最大的微型麥克風OEM加工廠,然而董事長姜濱並不滿足於這一現狀。華夏基石介入時,歌爾聲學是幾個億的銷售收入,當我們詳細了解了它們的能力和市場後,我們就建議他們提出向百億級企業進軍的戰略目標。這個目標的提出似乎有點驚世駭俗,很多核心管理人員對此都有存疑。當時很多高管認為,歌爾聲學能做到十個億就已經登頂,百億的目標則如同鏡月水花,可望而不可即。但董事長姜濱和我則意志堅定:行業既然存在著百億元的市場需求,而企業也有做到百億的潛力,為什麼不努力去實現目標?
但是,走向百億級、千億級企業的必由之路是什麼?很顯然,要實現企業願景,僅靠企業家的熱血是遠遠不夠的,歌爾聲學當時就面對戰略選擇:是繼續做OEM還是走自主品牌的道路?如果繼續做OEM的話,出路在哪裡?
當時,歌爾聲學和大部分中國製造企業一樣,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就是肉很少的下巴部分,在整個產業利潤鏈上獲得最低的收益。企業要想追求更大地發展、獲得超額利潤,要麼走品牌運作的道路,要麼走創新研發的道路。當時歌爾聲學內部有一種很強的觀點,認為企業要實現願景,必須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提出投資兩億元走自主品牌的道路。但是,這與當時企業和當時的商業階段並不符合。
眾所周知,基於大客戶的中國製造企業大多以「三來一補」為發軔期,這種模式是最原始的加工製造模式,僅僅是一種加工服務,連材料都由客戶提供,企業的核心能力是製造和物流服務,過去廣東沿海遍布著此類企業。另外一種就是OEM模式,即委託加工,把OEM做到極致的是富士康。但實際上,企業並不是只有OEM和自主品牌兩種選擇,其實還有一種選擇,即從OEM模式進階到ODM或JDM模式——不光可以做生產,還可以做設計、物流和同步研發,圍繞大客戶成為一個全方位製造價值提供商。通過我們對全球企業的研究,發現國際上有很多企業都走過了這種歷程,並不斷升級。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OEM企業不一定都要做自主品牌才能得到發展,不一定都要自己完全去開發新的產品,也可以做成一個自主製造品牌。所以,我們和歌爾聲學一起,打破常規,在「微笑曲線」的基礎上提出了「W曲線」理論,即同步研發與精密製造的疊加。
郭臺銘曾把ODM或JDM商業模式下企業所需的能力概括為「全方位成本壓縮能力」。對於企業來說, OEM升級需要以下六種核心能力:第一,與大客戶共同研發能力;第二,模具開發能力;第三,產品檢測能力;第四,彈性製造;第五,品質優良;第六,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只要企業可以打造出以上六項合體能力,就可以綁定大客戶,實現共同成長。
根據這幾種能力及W曲線理論,我們給歌爾聲學提出了其必須致力打造的JDM成功的八個要素:第一,與大客戶共同研發的能力,不再被動接單,通過研究蘋果、三星等企業,使己方的研發人員具備和對方對話的能力;第二,模具+自動化工程的能力,做到能自建自動化生產作業線;第三,系統產品檢測能力;第四,彈性製造與垂直製造整合能力;第五,有穩定的產業技能型員工隊伍;第六,恆定的質量保證體系;第七,全球資源動作能力;第八,基於客戶需求的交互期。
當確定了JDM的戰略以及戰略成功要素之後,歌爾聲學就依據戰略目標對企業資源進行了優化配置。比如,為了能夠與蘋果、三星之類的企業進行對話,歌爾聲學聘請了一些之前的模式中並不需要的頂尖研發人員。為了打造競爭力,並顛覆自動化生產線依賴進口的狀況,歌爾聲學組建了近2000人的自動化工程隊伍,這支隊伍能做到自主設計和打造自動化生產線。只要蘋果、三星之類的企業提出相應需求,他們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打造出相應的生產線,並使用自己的產品檢測系統對產品進行嚴格的檢測。「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在人才配置方面,歌爾聲學秉持「人才優先」原則,進行了與JDM模式相匹配的核心人才建設。這些人才包括與大客戶同步的高端研發人才、開模技術與自動化工程技術人才、產品檢測人才、生產作業管理人才、穩定的熟練工人、全面的質管人才、國際化客戶經理人才及產品經理等。
在戰略目標的指引下,經過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歌爾聲學完成了從OEM加工廠到聲光電一體化精密商的跨越,通過自己的研發體系,形成了聲光電一體化的製造解決方案,產業領域得到了大幅拓展。歌爾聲學的發展也如虎添翼,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完成了OEM—ODM—JDM模式的蛻變,其業績更是完成了從1個億到百億的跨越式增長。
管理諮詢及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繫市場部:010-58752828轉863,編輯部:010-58752828轉801
管理構築基石,諮詢智啟未來 ,歡迎關注華夏基石集團及「華夏基石管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