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12月19日中國首次中子彈實驗成功1984年:只有5國擁有這種武器
1984年12月19日:中國首次中子彈原理實驗獲得成功。
中子彈是核武器中的另類,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作為武器的戰術氫彈。中子彈的外層一般用鈹反射層包著,爆炸後只產生少量衝擊波和紅外線。中子彈核爆威力很小,只有普通核彈的十分之一,卻可以釋放大量中子束。
中子束是無影無形的,它以每秒幾千公裡的速度從爆心向四周傳播。中子束進入人體以後,可以嚴重破壞人體細胞組織和中樞神經系統。
人體吸收的中子束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在極短時間內休克進而死亡。
中子彈對於人類的殺傷力非常巨大,甚至連細菌、真菌都這些微生物都可以殺死。
有意思的是,中子彈還有自己的特性。
而中子作為一種微粒子,能夠輕易穿透裝甲車輛、建築物、磚牆而大量殺傷人員。至於它可以穿透的裝甲車輛這些東西,卻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中子束最早殺人,是在1945年8月21日。
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達格利恩做試驗時,不小心受到中子的輻射。
雖然他立即進行特殊的救治,但種子的破壞性是不可逆轉的。這個倒黴的科學家在25天後不幸去世,年僅24歲。
中子彈也有自己的弱點,就是殺傷半徑較小。如果是一枚1000噸當量的戰術中子彈爆炸,殺傷半徑只有600多米。如果這枚中子彈是空爆的話,殺傷半徑可以擴大到900米左右。
話說回來,如果是1000噸當量的戰術原子彈發生爆炸,對於中型坦克殺傷破壞半徑只有200米。那個年代的美蘇坦克,都具有堅固的鋼鐵結構,普遍裝備三防系統,能夠承受衝擊波和光輻射的毀傷。
而中子彈對付裝甲目標就厲害的多。
1000噸中子彈的輻射殺傷範圍,超過1.5萬噸當量的原子彈。
美國1.5萬噸當量的原子彈小男孩,在日本廣島爆炸後,在核爆中心500米外的坦克就大體完好。
看來,原子彈對於裝甲武器的破壞能力有限。
資料中這麼寫:1953年10月15日,英國在澳大利亞伍默拉進行了「圖騰1號」原子彈爆炸試驗,爆炸當量為9100噸TNT,為檢驗坦克對核爆炸的承受能力,試驗前英軍將一輛「百人隊長」坦克放置在離爆心僅460米處。試驗後,該坦克被核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推出了1.5米,但發動機仍處於完好狀態,並且在結束試驗後依靠自身動力駛離了試驗區。
中子彈最大的意義,就是非常適合作為戰術核武器使用,也就是攻擊具體的敵軍戰術目標,尤其適合對付裝甲部隊。
根據研究,即便200毫米厚度的坦克裝甲,只能減少一半的中子輻射劑量,而剩下的一半也足夠致人死命了。
當然,中子彈也很適合對付敵人的軍艦和機場這種目標。中子彈爆炸以後,軍艦和機場的人員會死傷殆盡,導致失去戰鬥力。
同時,中子彈的汙染也較小。爆炸幾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後,人就可以進入中子殺傷區域。所以,中子彈這種武器甚至可以在本國領土內使用,用於對付敵人裝甲部隊的入侵。
早在1958年,美國就開始研究中子彈,在1962年研究成功。
60年代,蘇聯的裝甲部隊很厲害,數量也相當驚人。
蘇聯五十年代研發的T54/55坦克,華約國家共生產10萬輛左右,約佔全世界二次世界大戰後坦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至於T62坦克也有2萬輛的數字!
兩者相加,華約生產的主戰坦克就有12萬輛之巨。
同時代的美國M60坦克,生產總數只有1萬5000輛,性能平平的M48坦克才1萬1000輛。
大家對比一下,就知道雙方裝甲部隊數量差距太大。
北約做過評估,如果華約集團使用裝甲部隊強行從歐洲平原地帶突圍,北約未必能夠擋得住,畢竟數量差得太遠。
實際上,冷戰最高潮的80年代,華約的現役坦克總數已經高達6萬3000多輛,而北約只有2萬多輛。
按照當時實力對比來看,北約確實沒有把握擋住蘇聯坦克部隊的突擊。
這種情況下,美國認為中子彈很有用,是阻擋蘇聯裝甲洪流的最好武器。它甚至可以在北約自己的境內使用,卻不會嚴重汙染環境。
60年代美國的中子彈雖然研究成功,但並不實用,70年代已經退役。
到了70年代,蘇聯T72坦克誕生以後,北約的壓力就更大。
於是,1976年,美國要求開發新一代戰術中子彈:陸軍的「長矛」飛彈配備W70-3型中子彈頭,並為203毫米口徑火炮配備W79型中子炮彈。
到了80年代,美國又開發了新一代中子武器,155毫米中子炮彈。
這一切都為蘇聯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壓力究竟有多大就不知道了。
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曾宣布蘇聯擁有中子彈技術,但不會大量製造中子彈。勃列日涅夫還不屑的說:「這種武器是無用的」「蘇聯不會受到龐大裝甲部隊的進攻」。
90年代蘇聯解體,美國核大戰的對手消失了,大量裝備中子彈也就沒有必要。於是,幾乎所有的中子彈都在10多年內被銷毀。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中子彈技術,也沒有重新大量製造的記錄。
目前俄羅斯的核武器眾多,每年維護資金都是天文數字,根本不可能製造新的中子彈。
中國則是在1984年獲得中子彈試驗的成功,4年後在1988年正式研製成功了中子彈。
西方認為,中國的中子彈當量5萬噸,爆炸後殺傷半徑在1公裡左右。
中國研究中子彈最早是在70年代,最早的假想敵當然也是蘇聯。
1977年9月21日,張愛萍將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首詩:合金鋼不堅,中子彈何難。群英攻科技,敢破世上關。
可見,當時中國已經意識到中子彈的重要意義。
70年代,中蘇關係惡劣,蘇聯長期在中蘇邊境駐紮百萬大軍。
其中在外蒙古的裝甲集團實力雄厚,對於我國華北包括首都北京,都是很大的威脅。
那個年代,我國將軍工企業向西部轉移,以防備蘇聯人翻臉來硬的。
同時,軍方研究了大量的反坦克火炮,也生產了數量眾多的火箭筒、反坦克地雷甚至爆破筒等平民化武器,連民兵都要訓練打坦克。
顯然,中子彈對我們也是很實用的。
畢竟,如果中蘇當年開戰,我國的裝甲部隊和空軍都不如蘇軍,攻入蘇聯境內可能性不大,卻有可能被蘇軍入侵。
我國在自己領土上使用核武器,當然還是中子彈最好。畢竟,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土地變為輻射區。
1999年7月15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宣布,中國在1965年代和1980年代先後掌握了中子彈設計技術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
目前,只有美、法、俄、印、中五個國家宣布擁有中子彈,以色列曾含糊的表示也擁有技術。
萬幸的是,從誕生開始,中子彈從沒有用於實戰。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