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中國原子彈首次爆炸試驗成功,由於美蘇事先己得到有關情報,並向盟友作了相關傳達,政府層面上的驚愕並不大,儘管表面做出吃驚的樣子。
但政治衝擊波從政府到民間,卻漸次巨大起來。歐美幾乎所有報紙都以"中國核爆試驗成功"作頭版頭條,也一致認為這對"自由世界"是一件極其糟糕的事件。
尤其在臺港和海外華人世界,分化極為嚴重,有人歡呼雀躍,徹夜狂歡;有人沮喪萬分,認為今生再也無法回到祖國。
核爆試驗的成功,對國際戰略格局和中國國運都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中國有了底氣在珍寶島和蘇聯打了一仗,並用兩次核試驗終止了中蘇更大規模的衝突;日本嚇得徹底倒進美國懷抱;巴基斯坦終於下定決心同中國結盟,並搭起了中美交往的橋梁,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準備了最重要的條件;印度把核武研發寫入正式國策…
最大的變化同樣來自美國,它開始轉變思路,由封堵中國到接觸中國,並最終走向建交。
中美的準盟友關係,又極大地促進了蘇聯的解體…
滄海桑田,這種政治傳導至今天仍在震蕩。
一:巴基斯坦:朝野徹底達成親華共識,對中國國運影響很大
巴基斯坦在全球及亞洲政治版圖,都只能算個小角色,但其戰略位置極其重用。由於它同中美都關係友好,所以成為中美溝通的橋梁。尤其是中國核爆試驗成功後,巴基斯坦對促使中美對話方面變得極為積極,是基辛格訪華直至中美建交的重要推手。
而中美的初步和解,又為中國改革開放這個基本國策,準備了最重要條件。
巴基斯坦50年代初是大英國協的一個自治領,其最高元首是英國派駐於此的總督,自然也就沒親近中國的理由。完全獲得獨立後,中巴從文化、民族和價值觀上都無共同語言,經常發生一些小摩擦。
在1962年中印戰爭前,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尼赫魯在國際上聲望日熾。巴基斯坦甚至建議印巴一起對付中國,在原則問題上對中國採取一致行動。
所以,1959年,巴基斯坦同印度一起,在聯合國批評中國的西藏平叛,並接待了"中華民國"(朝覲)代表團,引起了中方的強烈抗議。
促使巴基斯坦倒向中國的原因,與其遭遇的戰略困境有關。印巴分家後,為克什米爾大打出手。同時,巴基斯坦又同阿富汗爭奪普什圖尼斯坦地區,這個地區共49萬平方公裡。1950年和1953年,巴阿兩次為領土問題短暫交火。在巴基斯坦加入聯合國問題上,阿富汗是唯一投反對票的。
巴基斯坦受印阿兩頭夾擊,而阿富汗又是親蘇的,其領導人達烏德被稱為"紅色親王"。印度儘管聲稱不結盟運動,但同蘇聯的關係也非常特殊。
巴基斯坦無奈,只有同美國結盟。其軍隊裡也清一色美式裝備。但由於中美不睦,中巴關係也只能不冷不熱。
促使巴基斯坦徹底倒向中國的原因,一是因為1962年中國狠狠揍了印度一頓,第二就是中國核爆試驗成功。
應該說62年後,中巴還在觀望。雙方除了都和印度有領土爭端這一共同語言外,並無更多交集。但64年中國核爆試驗成功,巴基斯坦朝野一夜之間全部變成親華派。巴基斯坦媒體歡呼雀躍,認為該是印度頭疼的時候了。
這樣,中巴唯一的障礙,就是巴基斯坦兩個最重要盟友中國和美國,仍處於敵對關係,讓巴處境尷尬。為戰略需要,巴基斯坦不斷在中美間穿針引線。作為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的最重要中介,巴基斯坦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巴基斯坦力主中美關係正常化,美國也認為美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但中美關係極為僵硬,又有臺灣問題橫梗其中,以致周總理都對兩國關係信心不大。巴基斯坦在其中做了大量耐心細緻的工作。
首先,巴基斯坦和美國敲定,以巴基斯坦作為造訪中國的秘密通道。基辛格訪巴不過暗渡陳倉。在巴基斯坦的一次演講中,基辛格突然昏厥,然後經化裝師改頭換面,當日搭乘巴基斯坦飛機秘密入華。訪華成功後,又坐飛機秘密回到巴基斯坦。
尼克森訪華前,也是通過巴基斯坦給中國傳話,說不會參與任何孤立中國的安排,並贊成中國最終進入聯合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先訪問美國,再訪問中國。在葉海亞的反覆溝通下,尼克森訪華終於實現。
尼克森訪華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不僅讓蘇聯目瞪口呆,減輕了中國在北方邊境的戰略壓力,使西方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出現鬆動,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準備了最重要的條件。
可以說,正是1964年核爆試驗的成功,才堅定了中巴友好。正是因為中巴友好,才使中美友好有了穿線人。不然,以中美僵硬的外交關係,中美關係正常化可能遙遙無期。
也就是說,核爆試驗,改變了中國的發展軌跡,也改變了中國的國運。
二,蘇聯:核試驗產生連鎖反應,中蘇在相互試探中對抗
首先,在中國核爆試驗前,蘇聯早就知道中國有進行核試的能力。在核爆試驗前幾天,赫魯雪夫在接見日本外長藤山愛一朗時就明確表示,中國完全有能力進行核試驗,因為蘇聯己提供了大量核技術和核設備,並培訓了大批核工作者。
所以,有自媒體人說蘇聯認為中國二十年內造不出原子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據沈志華教授在《蘇聯研究核武器的幫助和制約》一文中的研究,蘇聯不僅幫中國建造了一座小型試驗性核反應堆,贈送了一大批和平利用核能的影片和書藉,還由蘇聯頂級核專家,給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核研究人員。
在蘇聯專家到華之前,中國僅有核科學家60人。1959年11月蘇聯專家離華前,中國核研究人員達到6千人!可以說,蘇聯的幫助是實質有效的。
1964年,中國核試驗成功後沒幾天,赫魯雪夫就被推翻。顯然,蘇共領導層對赫魯雪夫對華"綏靖"極為不滿。他們發表了一份措辭嚴謹的聲明,目的是不想引起盟友的恐慌。蘇聯說:"我們反對核試驗,並為徹底結束一切類型的核試驗而奮鬥。"
對華"綏靖"派赫魯雪夫下臺後,新的蘇聯領導層對華更強硬,他們認為中國軍方的核爆只是試驗性的,並無遠程投射核武器的能力。認為在中國具備核武投射能力前,必須狠狠地給中國一點教訓。
於是,1969年,中蘇雙方在珍寶島發生三次激烈衝突。蘇軍吃了虧,傷亡152人。蘇聯十分憤怒,通知美方將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但美國出賣了蘇聯。美國認識到蘇聯才是真正的敵人,而中國是可以爭取的盟友。
於是美國政府把消息透露給媒體,《華盛頓明星報》8月22日發表了以《蘇聯欲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為標題的報導。中國立即在9月23日和9月29日進行了兩次當量更大的核試驗。其中,9月29日的試驗是一次飛機投彈,證明了中國具有遠程投送核彈的能力。
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在全國城鄉大量開挖地下掩體。正是因為美國的提醒才使中國做好了準備。蘇聯惱羞成怒卻無可奈何,只好和中國籤署了邊界和平協議。
以上資料來源,來自由《世紀採風》授權《共產黨新聞網》獨家轉載的一篇文章,應具有一定權威性。
這是1964年10月16日核試驗的連鎖反應,從赫魯雪夫下臺到蘇聯強硬派對中國的試探,也促使了中美走近。無意中,中國測出美國和蘇聯,誰才是中國的真正敵人。
三:美國:安撫盟友,儘量降低中國核試驗影響
中國首次核爆試驗成功後,美國總統詹森取消了周末度假計劃。總統辦公室向外發布新聞稿,認為這是讓整個"自由世界"悲哀的一天,並為和平祈禱。
同時,美國人說,我們有能力保護自己,也將為盟友提供核保護。
其實,在中國首次核爆試驗前,美方情報部門早就知曉中國"將在最近幾天進行一次核爆試驗"。1964年8月初,美國間諜衛星不僅發現了羅布泊核試驗場,而且拍出了核試驗場的清晰照片,包括340英尺的鐵塔、兩個稍小的鐵塔、各種地堡和其他設施。但詹森並未採取行動。
8月底和9月中旬,美國間諜衛星偵查到羅布泊核試驗準備工作已完成。又通過馬裡政府內的間諜了解到,中國將在10月份進行核試驗。因為周總理訪問馬裡時,明確告訴馬裡朋友,中國會在十月份進行一次核試驗。
9日29日,美國國務院把此情報向盟友作了傳達,以事先減少輿情衝擊波。國務院發言人羅伯特丶麥克洛斯在傳達時說,中方核試驗雖然不可避免,但還缺乏運載工具,變成真正只有作戰能力的武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國在極力消除盟友的不安,但日本和臺灣還是十分擔心。臺灣頗有些瑟瑟發抖,因為大陸核爆成功,也意味著蔣軍殺回老家,將變得完全不可能,蔣介石只得終老異鄉。
其實甘迺迪時代是主張聯合蘇聯一勞永逸地解決中國核問題的。但甘迺迪被刺後,接任後的詹森警慎得多,擔心刺激中國會讓中蘇接近,這讓臺灣只能幹著急。
臺灣要求美國在中國核武還無遠投能力之前,把大陸核武搞掉,詹森不允,並安撫臺灣,承諾為臺灣提供核保護。
大陸首次核爆試驗成功後,蔣軍加強了對大陸沿海的突擊,結果大多有去無回,有28名臺灣間諜被擊斃,168人被俘。
1965年,臺灣決定暗中發展核武,代號為"新竹計劃"。並於同年7月籌建中山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同以色列合作。1988年1月9日,臺灣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美國,"新竹計劃"爆光,臺灣所有核武設備、草案圖紙、文件全部被美國沒收。
四:日本:誠惶誠恐,從此安心做美國跟班
中國核爆試驗成功,日本是最尷尬的。一方面它帶有侵略中國的原罪,另一方面他又是唯一一個挨原子彈的國家。他批評核爆試驗,自然有充分理由,但又不敢大聲。
最讓日本人惱火的是,第18屆夏季奧運會10月10日在東京舉行,本是日本振奮民族精神、走出戰敗陰影的重要時刻,中國卻選在10月16日進行核爆試驗,真會挑日子。這個奧運"大禮炮"炸得日本有點暈頭轉向。
其實中國並非刻意挑在這個日子進行核爆試驗,而是早計劃好的,正好又時間上碰巧。但日本人顯然不這麼想,認為中國是存心煞奧運會風景,並有向日本人示威的目的。
中國顯然有點過意不去,畢竟奧運會是彰顯和平的節日。於是周總理就向日本第一時間通報了中國進行了核爆試驗的情況。同時,中方發表了三個聲明:1,中方發展核武是為了打破大國核壟斷;2,中國保證不首先使用核武;3,一切核武都應銷毀。
日本的尷尬處境也只能低調克制。據悉日本也曾向美國提出了發展核武的想法,被美國制止。日本只能一頭扎進了美國懷裡了。
有趣的是,為了同中國核爆試驗對衝,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在國會提出無核三原則,即"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核武器",並因此獲得1974年諾貝爾和平獎,也是日本唯一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首相。佐藤榮作的親哥哥岸信介也是日本首相,而岸信介是日本另一首相安倍的親外祖父。
其實,對於中國核爆試驗成功,日本民間反應也是分化的。有人說日本民族精神是"菊與刀",對強者送菊,對弱者用刀。其實也不盡然。日本民間仍有一大批儒學信徒,秉承亞洲主義,對盎克魯丶薩克遜人無好感。
日本思想家竹內好就說:"(中國核爆試驗)幹得好,給盎克魯丶薩克遜人的走狗(日本政府)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日本民主黨議員木村正武也說:"(中國核武試驗成功)這是好事,中國是亞洲第一個擁有核武的國家,這對世界和平有利。"
五:印度:核武計劃進入正規化,拒籤《核不擴散條約》
中國核爆試驗的成功,顯然讓印度極不痛快,這種不痛快是非常直觀的。
因為印度本來是亞洲最早研究原子能的國家,1948年就擁有了自己的原子能委員會。但一方面尼赫魯是不結盟運動的倡導者,想做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另一方面印度文化對擁核也很牴觸。所以,從一開始,尼赫魯就對擁核很不熱心。
但是1962年中印幹了一仗,印度有點懵了。這時候的印度已經擁有提取鈽的技術。但尼赫魯仍拒絕擁核,亦於第二年籤署了《部分禁止核實驗條約》。
然而,中國核試驗的成功,尤其是擁核國家開始勒緊非擁核國家核試驗的脖子,導致了印度核武計劃走上正軌。
真正刺激印度、並使印度產生緊迫感的,是五個有核國家於1968年提出的《核不擴散條約》,條約規定,除了既有的五個有核國外,其他國家都不得再擁有核武器、不得再進行核試驗。印度認為這是核壟斷,是核霸權主義,拒不籤署該條約,並提出中國核武威脅論調。
印度的核研究使巴基斯坦產生緊迫感,在中國幫助下,巴基斯坦的核武研究亦走上正軌,南亞產生了核武競賽,直至印巴都核試成功。
六:兄弟國家、西方社會和華人世界的不同畫風
朝鮮電文是這樣的:
"…核爆試驗成功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是社會主義陣營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偉大勝利…對保護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是對美帝核訛詐的還擊。"
《法新社》在社論中指出:
"中國扔出兩顆核彈,一顆是核爆試驗成功,一顆是赫魯雪夫下臺。顯然地,這顆核彈的主要作用在心理方面,而非軍事分面。
一些國家會更依附中國,如巴基斯坦、北越;一些國家會更怕中國,如南越、泰國;一些國家會參與和中國的軍事競賽,如印度、日本。"
華人世界有不少人熱淚盈眶,舊金山許多華人說"中國人終於站起來了",《參考消息》報導的畫風是這樣的,如下圖:
但也有不和諧的聲音。金庸著文指出:
"一位首長(指陳毅元帥)竟說即使『中國人沒褲子穿,也要擁有核武器』,這難道不讓人憤慨嗎?讓軍事放第一位,人民生活放第二位。再說,我們即使擁有核武器,又能威脅得了美國和蘇聯麼?就是再努力十年,蘇美哪怕原地不動,我們的核武技術又能趕上他們麼?"
當然,金庸的話是錯誤的,此處只是列出來,僅供批判。
結語
總之,中國擁有核武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出乎意料地消彌了中蘇緊張,引來了尼克森的訪問,加深了中巴同盟,給中國迎來一段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使日本、臺灣、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加強了同美國蘇聯的軍事合作。
它也增強了地方政府和海外華人對中央的向心力,並使臺灣反攻大陸的圖謀徹底挫敗。
而尼克森的訪華也為中國日後的改革開放準備了最重要的條件,美國在核武力量面前退卻,對中國的鉗制鬆動,使中國加入全球經濟體系成為可能。
核爆試驗的成功,也極大地鞏固了我黨的社會主義事業。正如《美聯社》指出的,"北京的核計劃將造成比軍事更嚴重的心理衝擊,對亞洲造成極為顯著的影響。它會給亞洲帶來一種觀念,即共產主義將成潮流。同時也使人們對美國產生懷疑,升高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信譽,讓更多的國家靠近中國。"
必須特別指出,中國核武計劃是由毛主席親自過問、親自規劃和親自領導的。
1954年,赫魯雪夫訪華。由於赫魯雪夫在國內面臨權爭,執政基礎脆弱,他想靠外交成就鞏固其政治地位,所以急需中國捧場。這樣,他在核問題上遷就中國,願意幫助中國,毛主席也即時地抓住了赫魯雪夫這一心理。使中國核武計劃在蘇聯的幫助下走上快車道。
1955年1月15日,在毛主席主持的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毛主席召集了李四光(地質部長)、劉傑(地質部副部長)、錢三強(中科院物理所所長)等人,通過了代號為02的核武研製計劃。
不久,錢三強在莫斯科籤署了《關於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協議》;與此同時,中國在廣西發現鈾礦。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我們很快建成了一座實驗性核反應堆和一件回旋加速器,解決了核武研究中的最關鍵問題。
向毛主席和執行核武計劃的先賢們致敬!
參考資料:
《蘇聯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幫助和制約》,作者:沈志華
《共產黨新聞網》,作者:《世紀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