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毒王」是如何煉成的
2002年11月,一種致命的SARS「非典」病毒突然在我國南方出現。隨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肆虐席捲多國,蔓延到33個國家。全球感染者多達8000多人,造成700多人死亡。
直到2011年中國研究團隊,在雲南一個蝙蝠棲息洞中找到了病毒傳播的根源——菊頭蝠。菊頭蝠攜帶的SARS病毒感染了中間宿主果子狸,而果子狸是廣東雲南一帶常見的美食。病毒就這樣通過與商販與食客的長期接觸,而實現了人到人之間的傳播。
如今肆虐非洲的伊波拉病毒,也是來自於中部及西部非洲的蝙蝠群體。當前,隨著新型冠狀病毒不斷蔓延,專家推測也有可能來自蝙蝠,蝙蝠也因此擁有了「毒王」的稱譽。
我們常說的蝙蝠指的是中華馬蹄蝠,是哺乳綱、翼手目、菊頭蝠科的一種,廣泛分布在南亞北部、東南亞北部的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和越南等很多國家。在我國中部、東部、南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分布廣泛,其中雲南、安徽、浙江、江蘇、湖北、湖、陝西、江西、廣東、貴州、西藏(藏南地區)、福建、四川和重慶等省份皆有。
1997年之前,中華馬蹄蝠曾一直被定為魯氏菊頭蝠的亞種,由於在染色體、形態方面的研究,表明其與魯氏菊頭蝠有很大的差異,因而在2012年被提升為獨立物種,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中華菊頭蝠毛色表現出兩種顏色,灰棕色和棕紅色。棕紅色相不是永久的並且會變色,變化隨年齡和性別而變化。隨著蝙蝠的變老,它們的皮毛呈現出略帶薑黃色,尤其是在臉部周圍和股骨間膜。在首次換羽之前,幼蝙蝠是淺灰色的。毛色為橙色、鏽黃至褐黃色。其背毛毛尖慄色,毛基灰白色,腹毛赭褐色。
中華菊頭蝠頭骨矢狀嵴明顯,顎橋短。眼小耳大,耳朵有對耳屏;鼻葉較寬,聯接葉側面線條圓鈍,呈三角形的頂葉發達,下緣凹陷。馬蹄葉較大,兩側下緣各具一片附小葉,鞍狀葉左右兩側呈平行狀,頂端圓,連接葉闊而圓。空蝶鞍幾乎是平行的,鼻葉上的刺血針比中菊頭蝠的更鈍。耳朵較大但沒有耳屏。
中華馬蹄蝠前肢骨骼(包括指骨)延長而支撐著的大片皮膜稱為手膜,向前由游離的短拇指聯到頸側略呈三角形的皮膜稱為前膜,往後伸展到後肢踵部上下的為斜膜,由後肢伸展到尾部的為肢間膜,又稱尾膜。踵部生有軟骨性的距,起輔助支撐尾膜的作用。
前足拇指和後足5趾均具爪。停息時以後足倒鉤,呈倒懸姿勢。胸骨發達,龍骨突起。吻鼻部的皮膚衍生成複雜結構的鼻葉。外耳具耳屏。它們的雙翼很寬,飛行特別敏捷。
中華馬蹄蝠和所有的菊頭蝠屬一樣,它們的鼻子上都有葉子狀的馬蹄形突起,被稱為鼻葉。鼻葉在物種識別中很重要,並且由幾個部分組成。刺血針是三角形、尖的和袋狀的,並且在蝙蝠的眼睛之間指向上。蝶鞍是鼻中部的扁平狀,脊狀結構,從鼻孔後面升起,垂直於頭部。
蝶鞍上的毛髮通常少於刺血針或鼻葉。通過這些結構發出回聲定位並調用,這可能有助於聚焦聲音。正是因為該物種有結構比較複雜的馬蹄形鼻葉而得名。
中華馬蹄蝠常棲於自然巖洞中,在廢棄的舊隧道、寺廟、防空洞、坑道、窯洞、房屋、枯井和樹木的空洞中亦有發現。可集成上百隻的群體,曾見與皮氏菊頭蝠、西南鼠耳蝠、大蹄蝠、長翼蝠、中華鼠耳蝠等同棲一洞。蝙蝠的上嘴唇由寬闊的皮瓣組成,它可以作為回聲定位呼叫的雷達盤。
在夜間活動時,依靠特有的回聲定位能力判定外界物體及其自身的位置。由口腔或鼻部發出的高頻短波,被外界物體反射回來的聲波可由蝙蝠的耳朵接收。
中華馬蹄蝠和其他各類蝙蝠一樣,具有超強的飛行能力和獵物本領。在5500萬年前,昆蟲率先飛上了天空,鳥類也緊隨其後。當時,一種在地上生活的獸類,也通過自己特有的「翅膀」飛上了天,它就是地球上唯一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
但它的飛翔能力與鳥類不同,鳥類是依靠伸展前臂、縮短手指而形成的翅膀飛翔,而蝙蝠卻是將大拇指變成了爪子,伸出了翅膀之外,通過延長另外四根多骨的手指,支起了翅膀。它在飛翔的時候,可以靈活變換形狀,所以它的飛行技巧比鳥類還厲害,在空中掉頭的轉彎半徑,僅有半個翼展,這比人類的戰鬥機強悍很多。
蝙蝠可以完成長距離的飛行遷徙。據研究,蝙蝠一晚上的飛行距離,可以達到40千米。日落時分,蜂擁而出的蝙蝠,不一定都是為了覓食,也有可能是為了遷徙。它可以迅速穿梭在茂密的叢林中,捕捉到移動的獵物。
為什麼蝙蝠要在夜裡活動?這並不是因為它們視力不好,而是因為夜裡的天敵少。對於食蟲蝙蝠來說,它們的獵物昆蟲,也是在夜間最為活躍。在接近獵物時,更會關閉「聲吶」,開啟隱身模式,用耳朵去聽昆蟲的動靜。
蝙蝠在飛行期間,新陳代謝水平會增長15-16倍。有些蝙蝠,為了保持滯空,每秒就要煽動翅膀14次,這會讓它們每分鐘的心率驟升至800次。哺乳動物的身體就像一臺發動機,高功率的輸出,意味著額外的熱量。
在飛行時,蝙蝠的體溫會高達40度,相當於一直在「發燒」。它們身上攜帶的各類病毒,能夠適應蝙蝠的體溫,使它們舒服地生存下去。千萬年來,它們進化出了強大的DNA修復功能,甚至因「禍」得福,很少會得癌症。
因此,蝙蝠即便感染了致命的病毒,也不會死,而是帶著它四處飛行。在蝙蝠休息的時候,它和夥伴們在洞穴的頂部相互擠在一起,以保持溫暖,一個挨一個的蝙蝠,正是病毒傳播的溫床!
洞穴的地面上,積累著厚厚的蝙蝠糞便,各種昆蟲和幼蟲橫行期間,仿佛是一塊病毒「養蠱」地。正是因為蝙蝠的飛行能力和高免疫力,讓它們幾乎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它的種群數量之多,甚至佔到了全部哺乳動物數量的五分之一。
蝙蝠是很多害蟲的天敵。它的食物譜系很廣,從昆蟲到水果,都有涉獵,就唯獨吸血的少。在世界上一千兩百多種蝙蝠中,只有三種是吸血的,而且,它們也幾乎不會去吸人的血。吸血蝙蝠甚至有一種互助精神:假如一隻蝙蝠沒有吸到血,其它蝙蝠會反芻一點血出來,讓它也不至於挨餓。
在墨西哥,當地人都把一座名為卡拉克穆的山稱為蝙蝠火山,這座山在每天晚上,都會從山洞裡「噴發」出大量的蝙蝠。蝙蝠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棲息地,這裡的蝙蝠總數能達到300多萬隻,它們在夜間越過森林,來到周圍的玉米田地,一次進食,就能消滅20噸害蟲。
龍舌蘭是墨西哥的國酒。墨西哥東部的馬德雷山脈和廣袤的太平洋之間,有一條肥沃的土地,被稱為花蜜走廊,因為每年在這裡含苞待放的幾十億朵龍舌蘭花,都會在一夜之間開放。
從南部遷徙來的蝙蝠,已經從祖先的基因中,掌握了龍舌蘭花的開花時間,它們需要從花蜜中獲取營養,同時也為龍舌蘭傳粉。當墨西哥人了解到蝙蝠在黑夜中為他們做出的好事後,他們就開始自發地保護蝙蝠。在墨西哥,你可以看到公路邊畫著蝙蝠圖案的警示牌,提醒著過往車輛這裡有蝙蝠出沒。
當然,蝙蝠也有自己的天敵。洞穴中的蛇,天空中的猛禽,甚至是許多貓科動物,都以蝙蝠為食。不過,蝙蝠最大的天敵,還是人類。當美軍佔領關島後,開始大量砍伐森林,種植經濟作物。生活在這裡的關島蝙蝠,因為喜歡吃香蕉,被視為害蟲,不僅被射殺,還成為了當地餐廳的盤中美食。1968年,這種體重可達1千克的大型蝙蝠,就徹底滅絕了。
正是因為蝙蝠超強的生存能力,使它在五千多萬年來嚴酷的物種競爭中,不斷繁衍生息,保持著「兩棲」地位,成為名付其實的「毒王」。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懷疑蝙蝠是冠狀病毒的天然庫,是SARS冠狀病毒(SARS的致病因子)的天然宿主,更被確定為許多危險病毒的來源,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尼帕(Nipah)、亨德拉(Hendra),還與伊波拉病毒和引起冠狀病毒(SARS)樣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有關。它們通過與其緊密接觸的人群,或者果子狸等棕櫚狸亞科動物將攜帶的病毒傳染給人類。
2020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發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2019新型冠狀病毒和2003年的SARS病毒基因相似度為80%, 與2017年2月從中國菊頭蝠身上收集到的,被認為是SARS源頭的病毒基因相似度為88%,這意味著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來源於蝙蝠。
其實,生物圈就是一條生物鏈。蝙蝠生存的目的,原本就不是給你吃的,蝙蝠要的是活下去,所以它們抗病毒的能力和生存能力比你不知道要強多少倍。如果你自己要作死,要去吃野味,感染了,死亡那是你自己的事,但是怕就怕病毒會傳染,拉下了無辜的人陪葬。如果你真的擔心病毒的傳播,你所要做的,不是去捕殺蝙蝠,因為在那個過程中,你或許也會染病。更何況,在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才是最大的病毒攜帶者和傳播者,講衛生,別貪嘴,少虛榮,拒絕野味,才是控制疫情的最好方法。
【作者簡介】朱吉紅,男,漢族,生於1973年4月,大專文化,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格言》、《啟迪與智慧》等雜誌籤約作家。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人,現供職於淅川縣教體局。近年來,先後在各級文學刊物及副刊發表文學作品數千篇(次),作品散見於《讀者》、《青年文摘》、《中國青年》、《意林》、《做人與處世》、《思維與智慧》、《大公報》、《新民晚報》、《深圳晚報》國內外報刊雜誌,有多篇作品獲獎,並先後出版詩集《荊紫關詩行》、散文作品集《每個人都是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