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是刻在所有老秦人骨子裡矢志不渝的戰鬥理念。傳承至今便有了多難興邦這一詞,是我們華夏兒女引以為傲的品質。之所以所有的秦國國君以此理念來嚴格約束自己,是因為當時的內部情況決定的,秦國和西戎族可以說是交錯而居,時常因為生活習慣,領地糾紛而爆發戰爭,常年的戰爭養成了老秦人彪悍的作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上至君王,下到庶民,都有一顆時刻為保護國家而犧牲的心,試問,這樣的老秦人不能戰無不勝,何人能?
相較於其他諸侯國來說,秦國的建立相對比較遲,公元前770年,秦襄王因護送周平王東遷都城有功,被平王冊封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才開始它漫漫的爭霸之路。秦朝歷史上最出名的國君分別是秦穆公,秦孝公和秦王嬴政,最近在研究春秋五霸,所以本文主要以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為切入點。
秦穆公、贏姓,趙氏,兄終弟及的方式即位,秦國歷史上出名的開疆擴土之主,文能落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在位期間最大功績是一統西方十二戎族,獲封西方伯候,制霸西北,為秦國以後的東進徵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不用擔心西戎族的隨時反悔,由此秦穆公也正式登頂春秋霸主之位。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剛即位就開始了第一次徵討戎族,大勝,佔領「茅津之地」並且遷「陸渾之戎」於河南西部,將勢力擴展到黃河之畔,與晉國相接壤,自此就開始浩浩蕩蕩的徵戰年月。
為了交好晉國,秦穆公先後以婚娶嫁女的方式,交好晉國兩代國君,其實作為兩大諸侯國的統治者,他們心裡都清楚,所謂的秦晉交好,政治聯姻,不過是穩住對方的一種權術手段而已,這種聯姻可以說是相當的脆弱。果不其然,後期秦晉交惡,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最後的結果是秦穆公戰敗,當然戰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晉國巧居黃河天險,晉國佔地利優勢,秦國作為入侵方首先就地利方面佔據劣勢,反之晉國若是攻伐秦國也面領著同樣的難題,二是秦國的背部西戎族在乘著秦穆公攻打晉國之時,時時派兵偷襲,導致秦軍來回奔波,人困馬乏。吸取了伐晉的教訓,秦穆公決定定下心來一舉收拾西戎族,穩固自己的大本營。既然不能東進中原制霸諸侯,那就向西攻掠西戎十二族,最終滅國十二,稱霸西戎。
前623年,秦軍出徵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強兵壓境,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穆公攻打西戎為秦國闢地千裡,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自此以後秦國做到了真正的一統西方,秦穆公也由此成為了春秋一代霸主。
雖然秦穆公在和晉國的交戰中敗多勝少,但其一統西戎的功績在秦國的歷史上是尤為重要的,為四百年後秦王嬴政一統天下,開創大一統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在長久的作戰中培養了老秦人彪悍的作風,大有一種黑騎所至皆歸秦地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