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書架|20本知識密集型的經濟學著作

2020-11-2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經濟學人書架|20本知識密集型的經濟學著作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筆者是澎湃商學院「流動性經濟學」專欄的作者,值此「新紀元」到來之際,精選20本知識密集型的經濟學著作推薦給各位讀者,以感謝大家的關注。作品涵蓋經濟學、經濟史、經濟思想史、貨幣史、貿易和創新理論等。

  1。《德國馬克與經濟增長》

  主編:周弘、榮根和朱民

  推薦語: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愛因斯坦曾說過,前瞻性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向過去學習,而不是被過去所束縛。中國的過去和未來,可以從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模式中找到部分答案。這也是當前比較研究中最常見的思路。當然,東歐、前蘇聯和拉丁美洲等也都提供了一些經驗教訓。除此之外,筆者認為,聯邦德國也是一個很好的分析案例,特別是德國馬克之於人民幣的比較研究,但國內關於馬克的譯著並不多。《德國馬克與經濟增長》是一部學術論文合集,作者都是1948-2000年德國馬克國際化過程的親歷者或研究者,文章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馬克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遇上的多個問題,關注匯率政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多層次的複雜聯繫。這對於作為亞洲產業鏈中心的中國而言,有比較好的實踐指導意義。

  2。《傳統中國的貨幣與財政》

  作者:何平

  推薦語:何平老師是國內研究貨幣史的專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這本書是其所承擔的「現代財政金融理論的中國淵源」和「中國古典財政金融文獻研究」等多項課題的研究成果,所以是一部偏學術的研究。在本書中,作者從破解當下我國的金融財政化和財政貨幣化的困境出發,通過對貨幣流通的結構特點和東西方貨幣結構體系的差異的解讀,系統考察和闡明古代中國貨幣和財政之間的關係。上篇從銅鑄幣流通、中國紙幣理論、明清白銀貨幣等角度展開對封建中國財政和稅收制度的特徵和社會經濟效應的探討;下篇則既一般地考察了中國古代的稅收負擔思想,總結了近十多年學術界在清代財政貨幣問題研究上的貢獻,又重點對清代財政收支體制進行梳理,並以康熙年間的賦稅減免、乾隆年間福建建陽縣田賦案為案例,展開對清代財政收支體制和賦稅政策實踐的專題研究。

  3。《現代貨幣理論》

  作者:蘭德爾·雷

  推薦語:現代貨幣理論(MMT)及其基本分析工具——存量-流量一致模型(SFC)是筆者關注已久的。需要強調的是,所謂「現代貨幣理論」,並不是「現代」的「貨幣理論」,而應該是「現代貨幣」的「理論」,而「現代貨幣」,指的就是主權信用貨幣。2019年,MMT在國內外都掀起了熱烈討論,主要原因在於,它認為,在現代主權貨幣體系下,政府開支的唯一約束就是通貨膨脹,只要沒有通脹風險,政府就可以發債融資,而央行就需要被動投放貨幣,央行就沒有獨立性可言了。正因為如此,支持央行應保持獨立性的官員和學者基本上是站在對立面的。筆者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MMT,縱使它的部分觀點和主張過於激進,但不失為一個可選的解釋工具。MMT的約束,不僅僅是通貨膨脹,還有債務槓桿。

  4。《通脹螺旋》

  作者:張嘉璈

  推薦語:基本可以說,管理好通貨膨脹,是宏觀經濟管理的根基,這也是麥金農在《經濟市場化的次序》這本經典作品中想要表達的觀點:較低且穩定的通貨膨脹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不可能有發達的金融市場,也就不可能有良性的市場經濟秩序。幸運的是,80後、90後不再有惡性通貨膨脹的切身體會,但歷史上由貨幣超發而帶來的貨幣購買力貶值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就中國而言,記憶猶新的當屬國民政府時期的「金圓券風波」,而《通脹螺旋》這本書就是詳細描述1939-1945年期間這段歷史的。作者張嘉璈先生早年求學日本,歸國後長期在銀行任職,曾任中央銀行總裁。所以,對於這段歷史,本書是絕對權威。

  5。《管理美元》

  作者:船橋洋一

  推薦語:《廣場協議》常被引用作為美國壓迫日本,從而引致日本逐漸式微的案例,並因此將日本「失落二十年」也歸責於美國。即使不是說完全錯誤,至少也是不嚴謹的,因為《廣場協議》本應算作一次國際協作的案例,日本與美國聯合幹預匯率,初衷是想緩解美國國會保護主義者的壓力。但不得不肯定的是,日元大幅升值確實是一個起因。日本當局應對日元升值和通貨緊縮所採取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以及日元升值引起了產業轉移,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才是日本泡沫破裂和經濟長期停滯的重要原因。《管理美元》詳細記述了《廣場協議》和《羅浮宮協議》前後的歷史,本書作者船橋洋一時任日本《朝日新聞》主編,算是親歷者,由他來講述,更可信。若由美國人來執筆,反而可能有推卸責任的疑慮。

  6。《經濟市場化的次序》

  作者:麥金農

  推薦語:麥金農的金融發展理論,尤其值得正在大力推動金融改革的中國學習。麥金農是「金融抑制」理論的提出者,它一貫主張金融抑制不利於經濟發展,但也主張,經濟市場化和金融深化需要按部就班地推進,否則很可能導致金融震蕩,東歐、前蘇聯和拉丁美洲南錐體國家就是提供了反面案例,而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都提供了正面的經驗。筆者曾在文章中指出,我們慣於從增量上去強調中國的高儲蓄和高投資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卻較少從存量角度旗幟鮮明地指出銀行資本定價效率的缺失和扭曲所帶來的效率損失。金融抑制不僅導致金融市場資本配置效率的下降,也抑制了內需,改革金融抑制體制是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的重要來源。

  7。《繁榮與衰退》

  作者:格林斯潘&伍爾德裡奇

  推薦語:生產力、創造性破壞和政治,是《繁榮與衰退》的三個關鍵詞。「創造性破壞」是美國生產力不斷進步的動力機制,而政治,則是影響該機制能否得以發揮的重要因素。

  從二戰結束至今的七十多年間,雖經歷多次危機,但美國仍然是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如果以工業總產值來算,美國成為第一大強國,已經超過了120年。美國長盛不衰的密碼是什麼?格林斯潘的答案是:創造性破壞機制,是美國基因中天然存在的拓荒者和冒險家的精神。在這本書中,熊彼特是格林斯潘引用最多的一位經濟學家,因為他認為,美國是「創造性破壞」機制最有代表性的案例。

  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經歷了所謂的「長期停滯」。「創造性破壞」機制能否再次帶領美國重回長期增長的軌道,格林斯潘表達了一定的擔憂,主要原因是美國當前的福利制度。他認為美國已經不堪重負,難以負擔起全民社保和醫療等福利開支。自小羅斯福以來的「大政府」傾向在不斷強化,民眾對政府解決現實問題形成了路徑依賴,本輪危機之後尤其如此。這一方面導致政府債務負擔越來越重,另一方面形成了對私人投資的擠佔,阻礙了「創造性破壞」機制的發揮。所以,縮減福利開支,在格林斯潘看來,是美國能否「再次偉大」的關鍵。

  格林斯潘認為,歷次危機,美國總是能夠逢兇化吉,與美國的金融地位有密切關係,包括美元。它使得美國總是能夠延期調整其內外經濟的非均衡,且往往可以將調整的成本轉嫁給其他國家。那麼,隨著世界貨幣體系不得不面臨調整,美國,以及世界的未來如何?中國又將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8。《日本經濟史(1-8)》

  編者:中村隆英&許向東

  推薦語:這套日本經濟史共8冊,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日本經濟史,且有比較好的學術參考價值。筆者認為,所謂「中國奇蹟」,本質上是「東亞奇蹟」,中國所謂的後發優勢,實際上還應該包括學習日本和韓國的經濟發展經驗,以及教訓。我們的一個觀察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邏輯,很重要的一個參照系就是日本。

  9。?《時運變遷》

  作者:沃爾克&行天豐雄

  推薦語:編者的一個看法是,任何討論二戰後世界經濟秩序的論題,都不能夠缺少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討論,從其建立,再到其崩潰,全球經濟的運行也隨著從相對均衡,變得越來越失衡。《時運變遷》也是兩位親歷者的記述,一位是1979年當選為美聯儲主席的保羅·沃爾克,另一位是日本大藏省前副相行天豐雄。本書內容涵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滯脹和美聯儲的應對,以及從廣場協議到羅浮宮協議之間的歷史。一個有意思的安排是,書中標明了兩位作者各自寫作的章節,也能說明這是一本優勢疊加的作品,更見其權威性。

  10。《抗戰外援》

  作者:楊格

  推薦語:平面中,兩個坐標確定一點;空間中,需要三個坐標。筆者認為,歷史作品,重在還原真相,其次才是作者的「發現」,但無論怎麼客觀,歷史永遠都是歷史學家們的歷史,各自根據其掌握的素材,輔之以二手的資料,用想像力將它們粘合在一起。所以,對於歷史寫作,「料」很重要,作者的想像力也很重要,但要了解歷史真相,則需要多個維度。

  本書主要是描述的是1937-1945年間,中國對日作戰中的經濟戰和貨幣戰。當然,如題所述,還描述了外國(主要是美國)在其中的角色。本書作者楊格,是美國財政學家,曾在美國國務院工作,曾任國民政府貨幣和財政顧問長達數十年,擁有非常豐富的一手史料和親身經歷。所以,這本書有很強的帶入感,讓讀者有一種沉浸式閱讀的體驗。建議大家騰出完整的一天時間,來看這部「老電影」。

  11。《貿易的衝突》

  作者:歐文

  推薦語:貿易是經濟問題,但貿易政策卻是個政治問題。自由貿易有利於增進社會整體福利,保護主義保護的是少數人利益,但為何保護主義為何總能在國會中捲土重來?這就是集體行動的邏輯在政治決策上的表現。

  本書將美國貿易政策200年的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以收入(Revenue)為主要政策變量;第二階段:南北戰爭到大蕭條,以限制(Restriction)為主要政策變量,與孤立主義外交政策相對應,我們對美國保護主義的深刻印象多來自於這個時間段;第三階段:二戰後,對等(或互惠,Reciprocal),美國開始在全球推動建立多邊貿易框架;或許,川普上任之後,又開啟了第四個階段,從多邊到雙邊。這本書教會我們的是,在思考政策問題時,不可不考慮政治因素。貿易是對外關係,故國際和國內政治因素都需要考慮。

  12。《貿易的猜忌》

  作者:洪特

  推薦語:如果一位學者一輩子只寫一本書的話,那就應該是類似於《貿易的猜忌》這樣的作品。本書是一部政治學作品,素材取之於商業範疇。?在本書中,洪特將民族主義的商業政治學和18世紀的全球化,與商業社會的理論和政治的經濟限制的啟蒙思想聯繫在了一起,主要闡述了古典時期(及之前)的政治哲學家們,如霍布斯、斯密、休謨、奎奈等對國際政治和經濟貿易問題的思辨,思想非常深邃,有助於訓練思辨能力。

  13。《危機經濟學》

  作者:魯比尼

  推薦語:本書作者魯比尼被《紐約時報》譽為「末日博士」,這絕對是褒獎,而非貶低。早在2006年前後,他就斷言美國的房價上漲不可持續,並將引發危機。索羅斯對其也讚譽有加,稱其為最接近真相的經濟學家。本書在於闡述危機產生的原理。

  作者認為,危機是可以預測的,故可以將其扼殺在搖籃裡。這讓筆者想到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盧卡斯的結論:經濟學或許已經解決了周期問題,言外之意是,經濟學已經找到了根除危機的藥方。然而,4年後,2008年金融危機就爆發了。所以,筆者是不相信有什麼方法可以根除危機的,但我相信,經濟學已經慢慢找到了緩解危機衝擊的方法,只是這些方法並非沒有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很可能就是下一次危機的催化劑。這並不是說研究危機原理是沒有意義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避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而對於危機原理的描述,魯比尼的《危機經濟學》無疑值得推薦。

  14。《貨幣哲學》

  作者:西美爾

  推薦語:在《貨幣哲學》這部大部頭作品中,西美爾是從哲學層面(含涉了經濟學)討論貨幣對整個社會精神的塑造效果,實際上是一種「貨幣文化哲學」。他談論的重點是:在現代社會的拜物過程之中,貨幣從純粹的手段成長為最終的目標,貨幣成為了現代社會新的神明。這一點也被許多實證證據證明,人們的幸福感與財富似乎也呈現一種倒U型曲線關係,在財富達到一定程度後,再多無益。是這樣嗎?

  15。《愛、金錢與孩子》

  作者:德普克&齊利博蒂

  推薦語:這本書在國內也已經非常出名了,兩位作者都是非常知名的經濟學家,他們對不同時間和國家的不同教養方式的前因後果提供了引人入勝、富有見地的分析,解釋了父母如何以及為何塑造孩子的喜好和技能,以使他們適應成年後所面臨的社會經濟現實。對於所有家長,這本書都給予一定啟發。

  16。《創新的擴散》

  作者:羅傑斯

  推薦語:作者羅傑斯是傳播學領域研究創新的名家。本書告訴讀者,創新並不是一個不可描述的概念,它有其內在的結構和演化的路徑,而且是有章可循的。《創新的擴散》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具象化創新的生命周期,觀察身邊中的一些創新產品所在的階段,並大致判斷某些新事物所處的階段。創新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作者分不同階段,如創新產品產生的過程、創新決策過程、創新產品傳播的進程,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釋影響創新的因素。這對於從事創新產業,以及從事市場影響產業的讀者來說,都是非常有實踐指導意義的。

  17。《創新的價值》

  作者:伊利·歐菲克等

  推薦語:《創新的擴散》偏重理論,《創新的價值》更注重應用,兩者相得益彰。企業管理者和風險投資者非常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構建理論模型去預測創新在不同階段的貨幣價值,這有助於動態評估不同時間期限內(或時間點)的投資回報率。

  從實踐來看,即使是最領先的科技類公司,如蘋果、Google等,預測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當然,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Google眼鏡的市場滲透情況就遠低於預期,而它曾被《時代》雜誌評為2012年最佳發明之一,認為其有可能引發信息處理技術的革命。然而,2015年初,谷歌宣布終止「探索者」項目,2015年1月19日成為能夠購買智能眼鏡原型機的最後一天。當然,現在還不能宣稱智能眼鏡的故事結束了。因為很多發明是走在時代前面的,蘋果IPod的發明,就早於它所處的時代,考慮到Wi-Fi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後,賈伯斯等到3G技術成熟才推出。

  所以,定量評估創新的貨幣價值,對於任何一個從事創新事業的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18。《Innovation Dynamism and Economic Growth》

  作者:Masaaki Hirooka(弘岡正明)

  推薦語:這本書給筆者的啟發較大,它將創新的演化、康波的形成和大國興衰這三個概念納入到一個非常緊湊的分析框架中,也是引導筆者寫作「創新的範式」系列文章的源頭,其內容跨越了傳播學、經濟學和國際政治三門學科。其中,經濟學方面,分析思路沿用新李嘉圖學派的演化分析路徑。基於康波分析框架,2008年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也可以被解釋為第4輪康波(汽車、電腦和石油化工)結束了,以及第5輪康波(信息與通信技術)出現了拐點,這也意味著,2010年前後,可以被看作是第6輪康波的起點,過去10年全球經濟停滯和零利率也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得到解釋。它同時還意味著,未來10年會塑造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它也決定了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

  19。《觀念與制度:探索社會制度運作的內在機制》

  作者:方欽

  推薦語:這本書是在作者方欽的博士畢業論文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而這一擴,就是10年時間。本書的主題是剖析社會制度運行的內在結構,特別是構成真實世界之「制度性事實」的主觀要件,如個人觀念、社會信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如何影響社會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變遷。

  20。《Bourgeois Dignity》

  作者:McCloskey

  推薦語:「企業家」系列三卷本——Bourgeois Virtues(2006)/Bourgeois Dignity(2010)/Bourgeois Equality(2016)——是世界知名經濟思想史學者麥克洛斯基教授的傾心之作,中心思想是:Idea matters。《Bourgeois Dignity》已有了中譯本——《企業家的尊嚴》,但由於麥克洛斯基教授的文筆非常好,建議閱讀原著。

  (作者邵宇為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達飛為東方證券宏觀分析師)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DF010)

相關焦點

  • 6本好玩的經濟學書籍,讓你輕鬆漲知識
    即使不為功利目的,單是追求知識、釋疑解惑的過程也是很好的。接下來,精讀君將介紹顛覆經濟學傳統形象的6本書,讓你在輕鬆愉悅中漲姿勢。1《經濟為什麼會崩潰》 豆瓣評分8.9  1165人評作者簡介彼得D希夫,著名經濟學家,暢銷書作家,其著作《美元大崩潰》成為超級暢銷書。本書是他與弟弟安德魯希夫首度合作,安德魯J希夫是經濟學與融資學方面的知名專家。
  • 經濟學人書架|經濟思想就是偉大心靈的回聲
    今天的經濟學家讀書的時間甚少,甚至大多不讀書,既不讀過去的經濟學著作,也不讀其他著作。因為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在努力閱讀最新發表的論文。只有讀論文,掌握最新分析工具,才能寫出被學術期刊接受的論文,而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很多人會自我安慰說,數學家無須閱讀歐幾裡得,物理學家無須閱讀牛頓,學術進展一日千裡,所以學者不必非得追根溯源。這大概是經濟學家必須得信仰的進步主義立場。
  • 帕金《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著作的比較
    》與其他經濟學著作的比較 2004年03月01日 16:12 》與曼昆《經濟學原理》的比較    一本優秀的教科書應該全面系統地反映本學科的基本概況。
  • 知識向: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 周刊 訂閱優惠 12周數字版僅115元...
    【PConline 聚超值】 學習經濟知識、看金融新聞,一本就夠~ 《The Economist》(中文譯名《經濟學人》)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創辦於1843年9月,創辦人詹姆士·威爾遜。
  • 經濟學人書架|充滿不確定的2019,還是確定地走過了
    比如經濟學中,「看不見的手」總是和亞當·斯密聯繫在一起。斯密在《國富論》中確實闡述了看不見的手一說,但這個說法似乎也不是斯密思想的全部,甚至都稱不上斯密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即便對這隻看不見的手,斯密自己也是內心充滿了矛盾。為何很多人熱衷看不見的手?原因僅僅在於,這隻手恰恰是讀者內心當中設想的圖畫。心有所想,眼就所見。在閱讀經典著作時,往往是讀者帶著自己的框架去理解,並非作者自己就是這樣理解。
  • 米爾頓·弗裡德曼《自由選擇》——有史以來最通俗的經濟學著作
    「有史以來最通俗的經濟學著作」 在這本探討經濟,自由以及二者之間關係的經典著作當中,米爾頓·弗裡德曼和羅絲·弗裡德曼為讀者揭示了,正是由於華盛頓當局制定了過多的法律法規、實施了過多的政府管制、建立了過多的行政機構、花費了過多的財政預算,才使美國的自由和財富受到了侵蝕和削弱。
  • 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佔比提高
    服務出口表現明顯好於進口,貿易逆差減少,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佔比提高。1—10月,服務進出口總額37257.8億元,同比下降16.1%。服務出口降幅小於進口22.1個百分點,帶動服務貿易逆差同比減少6569.4億元。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逆勢增長。1—10月,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16390.3億元,增長8.3%,佔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4.0%,提升9.9個百分點。
  • 愛因斯坦的書架上有本《道德經》
    他在《歷史哲學》一書中有這樣的論述:「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做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每一個命題,都要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這就是我的三段式解讀法。」
  • 武漢大學郭熙保教授著作獲第五屆劉詩白經濟學獎
    近日,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郭熙保教授的著作《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結構轉變研究》獲得第五屆劉詩白經濟學獎。這是郭熙保教授今年繼獲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和第八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之後又一次獲得全國性經濟學獎項。
  • 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關於《經濟學人》 《經濟學人》是一本在國際上有很大影響力的英國本土雜誌,它的內容以國際政治和商業財經為主,其文章用詞準確、簡練,且注重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經濟學人中很多訃告寫得愛憎分明,人物形象刻畫非常生動,比如之前對柴契爾夫人,曼德拉和馬爾克斯的訃告寫得都非常精彩,推薦閱讀。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ndicators】主要是一些商業及財經指數。
  • 微軟《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中文版發布
    2012年11月7日,北京——微軟研究院今天發布了《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論文集中文版,該書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從科學研究模式角度來分析大數據及其深遠影響的著作。本書擴展了開創性計算機科學家、圖靈獎獲得者、微軟研究院技術院士吉姆•格雷(Jim Gray)的思想,基於e-Science提出了科學研究的第四範式: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Data-intensive Science)以及學術交流。該書從地球環境、健康醫療、科學的基礎架構以及學術交流等四大部分,對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願景進行了探討,就如何充分利用科學發展的第四範式提供了深刻見解。
  • 2017年《經濟學人》年度選書(中文版!)
    寫在前面:後臺回復「中文」獲取2017年度《經濟學人》「年度選書」共計14本
  • 《經濟學人》高逼格發力病毒視頻
    總的來說,在報導旅行、社會事件、科技、文化這些非經濟類的話題時,《經濟學人》仍以自己「經濟學人」式的獨特視角切入,進行製作。今年,《經濟學人》擴充了自己的視頻製作小分隊,人數首度達到了20人,而且他們試圖將曾經獨立的視頻製作流程融合進雜誌的整個生產流程中。
  • 夏斌:「中國奇蹟」——一個經濟學人對理論創新的思考
    這說明,人們儘管可以對迄今的經濟學是不是一門科學仍存有疑問,但從總體上絲毫否定不了無數經濟學先輩(包括主流的和各種非主流的學者)共同艱苦探索所積累的不斷逼近真理的這一知識碩果所具有的理論科學意義。實際上,經濟學先輩們在構築一般性的理論科學大廈過程中,已經堆砌積存了大量的知識「磚瓦」,儘管此「大廈」還未最後「封頂」。
  • 《經濟學人》2018年全年合集
    《經濟學人》2018年全年合集《經濟學人》是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爾遜創辦的,它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其大部分文章都寫的很機智,幽默,有力度,嚴肅但是又不失詼諧。其雜誌關注的主要是政治和商業話題的新聞,不過每一期都還是有一兩篇是對科技和藝術的報導,以及一些書評。
  • 好書推薦——經濟學經典書籍
    第三本,《一課經濟學》 亨利·黑茲利特,美國20世紀知名經濟專欄作家,曾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撰寫商業和經濟方面的文章。《福布斯》雜誌總編輯史提夫·福布斯尊稱他為「20世紀最傑出的經濟新聞人」。
  • 北外教授:讀懂「經濟學人」說明英語很牛?
    摘要:讀經濟學人對此類備考很有幫助,但考上譯訓班靠的是全面的,紮實的英語基本功,這可不是臨時讀幾本雜誌能解決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真功夫。不過,大概因為這次考試,經濟學人和英語達人聯繫起來了。 最近一條微博說,國內英語教育界流傳一個說法,即讀懂「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的文章說明你的英語很牛,並歡迎大家討論。我的評論說:這個話題有三個問題:一是,英語牛不牛的標準是什麼?二是,我在北外幾十年沒有聽說這個說法,北外也算是國內英語教育界一部分吧,此說法似乎不能成立。
  • 雅思閱讀素材--《經濟學人》到底該怎麼讀
    由於這些特點,很多人都推薦《經濟學人》作為學習英語的材料。而中國學生對《經濟學人》的了解大多數來自於:託福雅思的閱讀考試。是的,令你不知所云的經濟類科技類主題的託雅閱讀文章,很多出自於這本雜誌。如果你去詢問很多閱讀滿分大神的日常英文讀物,這本雜誌絕對榜上有名。   那麼問題來了: 這本雜誌都該怎麼讀才對備考最有利?多大詞彙量的可以讀?每個板塊大體涵蓋什麼內容?
  • 英國老牌雜誌《經濟學人》集團卻偏偏出了一本新雜誌
    文|葉永青  《獨立報》雖然停刊,但雜誌界的寵兒,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母公司經濟學人集團偏偏出版了一本新雜誌《1843》。雜誌由《經濟學人》前副主編艾瑪·鄧肯(Emma Duncan)出任主編。
  • 《經濟學人》閱讀全攻略:四六級必考的雜誌,你看懂了嗎?
    但是你並不用擔心自己會因專業知識不夠而讀不懂該欄目。因為經濟學人的財經欄目對讀者非常友好,出現稍難一點的專業詞彙,在文章中都會有解釋。8.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板塊,大部分文章長度在500到1500詞之間。9. Books and arts:文化及書籍板塊,主要內容是書評和對一些文化現象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