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臺灣交通大學:Micro-LED顯示全彩化關鍵技術

2020-11-17 卡比獸papa

01

導 讀

近日,復旦大學田朋飛副教授、臺灣交通大學郭浩中教授等團隊受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主編邀請對Micro-LED顯示全彩化關鍵技術「Growth, transfer printing and colour conversion techniques towards full-colour micro-LED display」進行了綜述,該review論文由復旦大學、臺灣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共同完成,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周小潔、田朋飛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田朋飛副教授、臺灣交通大學郭浩中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雜誌為國際知名review期刊,3年平均影響因子8.95。

文章介紹了micro-LED的結構、製備與襯底剝離技術,系統闡述了實現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主要方法:材料生長、轉移列印、色轉換。論文對三種關鍵技術的機理、實現方法、優缺點進行著重介紹,並總結了關鍵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及micro-LED顯示全彩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圖1.1)。


圖1.1 實現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主要方法

02

研究背景

在過去幾十年,顯示技術得到了廣泛使用。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應用,例如電視、大型視頻廣告牌、計算機、智能設備等。目前,液晶顯示器(LCD)和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 顯示技術佔據顯示市場。進一步地,顯示器的各種新興應用,例如虛擬實境(VR)和增強現實(AR),促進了高性能顯示技術的發展。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LED顯示)是一種主要基於無機GaN基LED的新興技術,與LCD和OLED相比,它具有高對比度、低功耗、長壽命和快速響應等優點。將來,micro-LED的應用可以從平板顯示器擴展到空間顯示器、可穿戴/可植入光電設備、光通信、生物醫學檢測等領域。下圖描述了未來顯示的一種應用場景:micro-LED可用作光電探測器來接收外部信號,高帶寬micro-LED發射器也可以通過顯示器並行地將信息傳輸給消費者。(圖2.1,引用文獻:X. Liu et al. ACS Photonics, 6: 3186 (2019))高度集成的半導體信息顯示是下一代信息顯示技術的核心,它將空間3D光場顯示(LFD)、多色照明(MCL)、精確空間定位(PSP)和可見光通信技術(LiFi)集成在一起。Micro-LED陣列是一種高效、低功耗的器件,可以將驅動器、照明和信號傳輸結合在一起。儘管micro-LED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但仍面臨巨大挑戰:例如尺寸減小對性能的影響,在單個晶圓上實現高密度集成以獨立尋址全彩化micro-LED顯示器,提高修復技術和產量等。


圖2.1集成micro-LED顯示和雙工可見光通信的智能Micro-LED顯示系統。(來源:田朋飛團隊發表論文ACS Photonics, 6: 3186 (2019),相關成果被國際半導體行業的著名雜誌Semiconductor Today新聞報導。)

03

主要內容

1.材料生長

Micro-LED的生長技術是獲得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方案之一,該方法可以實現超高解析度顯示。文中主要討論了納米線LED、多色量子阱(QW)結構micro-LED和納米環LED三種結構。

納米線LED的製備是利用選區生長(SAG)技術。通過控制InGaN/GaN納米線的成分來實現發光顏色的轉換。圖1呈現出了組裝納米線陣列LED和獨立納米線LED的結果圖。可以看出,隨著尺寸的增大,二者表現出不同的發射峰移動方向。(圖3.1,引用文獻:①B.H. Le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28 (2016) 8446-8454. ②H. Sekiguchi et a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6 (2010) 231104. ③Y.-H. Ra et al. Nano Letters 16 (2016) 4608-4615.)


圖3.1

多色QW結構micro-LED的顏色調控是基於QW的特殊結構,再利用能帶填充和量子限制斯塔克效應(QCSE)屏蔽的競爭關係實現發射峰的藍移。相關結構與測試結果如圖3.2所示。(圖3.2,引用文獻:S. Zhang et al. IEEE Photonics Journal 4 (2012) 1639-1646.)


圖3.2

對於納米環LED的發光顏色轉換,是通過減小壁厚度及釋放內部應變來抑制QCSE,進而促進發射峰的藍移,如圖3.3所示。(圖3.3,引用文獻:①S.-W. Wang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7 (2017) 42962. ②S.-W.H et al. Photonics Research 7 (2019) 416-422. )


圖3.3

2.轉移列印

轉移列印是實現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關鍵技術。自John Rogers教授團隊利用PDMS stamp轉移micro-LED,Martin Dawson教授團隊實現納米精度PDMS轉移後,各大公司提出了不同的轉移技術。本文根據大量論文、專利的知識,主要描述了範德瓦爾斯力轉移列印、雷射選擇性釋放、靜電吸附、電磁力吸附、流體轉移五種方法。表1顯示了轉印技術的典型參數,包括關鍵材料、作用力、UPH和適用晶片尺寸。以PDMS stamp拾取技術為例,UPH隨著PDMS stamp的尺寸,像素密度和拾取周期的增加而上升。

表1


範德瓦爾斯力轉移列印是利用PDMS stamp拾取速度與材料間能量釋放率的關係來實現的,圖4為二者的關係。(圖3.4,引用文獻:X. Feng et al. Langmuir 23 (2007) 12555-12560.)

  • v大於vc時,PDMS stamp和micro-LED之間的粘附性大,PDMS stamp從原始襯底拾取micro-LED
  • v小於vc時,micro-LED和襯底之間的粘附性大, PDMS stamp將micro-LED列印到接收襯底上



圖3.4

雷射選擇性釋放是利用材料對雷射的不同吸收係數,引起界面的熱膨脹,從而引起犧牲層的燒蝕,使micro-LED從原始襯底轉移到接收襯底,如圖5所示。(圖3.5,引用Sony的專利。)若為GaN外延片,界面處的GaN緩衝層分解成Ga和N2,實現晶片的分離和轉移。



圖3.5

靜電吸附是利用靜電轉移頭產生吸引力或者排斥力實現對micro-LED的拾取和放置。(圖3.6,引用Apple的專利。)在拾取micro-LED階段,在吸附轉移頭和晶片上產生不同電荷,將micro-LED吸附拾取。在放置micro-LED階段,通過調節內外電極電壓差,使得電壓差為零,將micro-LED放置到接收襯底。鍵合方式包括共晶合金鍵合、瞬態液相鍵合或固態擴散鍵合。


圖3.6

電磁力吸附轉移技術有點類似於靜電吸附轉移,不同的是,該方法是通過線圈電感產生電磁力的方式,將micro-LED吸附及放下,如圖3.7所示。(圖3.7,引用ITRI的專利。)在拾取micro-LED階段,主要方式為去除犧牲層,使其處於懸空狀態,電可編程磁性模塊產生磁力,吸附拾取晶片;在列印micro-LED階段,電可編程磁性模塊通過加熱工藝將導電模塊與接收器襯底對準並接觸,從而將micro-LED與接收襯底鍵合。最後,斷電消除磁力,拾取電可編程磁性模塊。


圖3.7

相比於上述提到的轉移技術,流體轉移技術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這種技術是利用刷子的移動來控制流體中micro-LED的運動,最後使它落入接收襯底的井中,如圖3.8所示。(圖3.8,引用eLux的專利。)當V0 ≫ Vcrit,隨著電刷的平移和旋轉,電刷周圍的流體產生湍流,因此許多micro-LED聚集在該區域中。首先,這些micro-LED被動地向上移動,並由於湍流而高速離開基板表面;接下來,刷子繼續移動,驅動這些micro-LED開始在基板表面上向前散射,然後通過流體、振蕩、減速,最後以低於Vcrit的速度沉入井中。

  • V0代表micro-LED的速度,Vcrit代表臨界捕獲速度。

V0高於Vcrit , Micro-LED逃離井。

V0小於等於Vcrit, Micro-LED被井捕獲。


圖3.8

3.顏色轉換

顏色轉換技術是實現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另一種典型方法。這項技術最初是由Martin Dawson小組提出的。隨著這項技術的蓬勃發展,來自臺灣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一些公司的團隊也採用了類似的技術來實現全彩色顯示。本文主要講述了列印技術、紫外自對準固化技術和無機薄膜色轉換三種方法。

郭浩中教授團隊通過紫外/藍色micro-LED來激發紅色和綠色量子點實現紅光和綠光的發射。進一步地,他們增加了光刻模具來減小micro-LED之間的光學串擾。如圖3.9所示。(圖3.9,引用文獻:①H.-V. Han et al. Optics Express 23 (2015) 32504-32515. ②H.-Y. Lin et al. Photonics Research 5 (2017) 411-416.)



圖3.9

紫外自對準固化是Martin Dawson教授團隊提出的,利用紫外micro-LED激發摻入不同顏色納米晶體的納米複合材料,實現多色轉換。如圖3.10所示。(圖3.10,引用文獻:B. Guilhabert et al. Optics Express 16 (2008) 18933-18941.)



圖3.10

除此之外,Martin Dawson教授團隊還提出了一種與轉移列印兼容的顏色轉換方法實現無機薄膜的顏色轉換。主要是利用液相毛細管力將平面MQW無機半導體膜轉印到450 nm的micro-LED上,並成功製備了發射540 nm的光的混合型micro-LED。如圖3.11所示。(圖3.11,引用文獻:J.M.M. Santos et al.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0 (2015) 035012.)


圖3.11

04

總結與展望

本文總結了近年來的各種micro-LED顯示全彩化技術,包括生長技術、轉移列印技術、顏色轉換技術。

生長技術在結構和機理的研究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在高解析度和高效率的micro-LED顯示全彩化應用中有巨大的潛力。然而,驅動器與micro-LED陣列的集成以及效率的提高是該技術面臨的巨大挑戰。轉移列印技術已被許多公司廣泛使用,但是成本和產量是該技術發展的主要障礙。顏色轉換技術可實現低成本和高PPI的micro-LED顯示全彩化。然而,材料的能量損失、低效率和不穩定性仍然是需要進一步地解決。

目前,micro-LED顯示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未大規模量產。對我們而言,這不僅是機遇,也是挑戰。許多企業(如蘋果、華星光電等)已經投資了用於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關鍵技術,例如轉移列印技術。在衍生產品方面,主要的製造商也已提前開始相關研究。對於終端應用,大型戶外和商用顯示器將首先出現,其次是汽車和可穿戴顯示器。未來,隨著世界範圍內關鍵技術地迅速發展,大面積、低成本、高效率的Micro-LED顯示屏有望成為未來的重要顯示技術。

05

致謝

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974031和61705041)、上海市技術標準計劃(18DZ2206000)和國家重點 研發 計劃(2017YFB0403603)項目的支持。作者要感謝 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對本文的幫助。


文章連結

Authors: Xiaojie Zhou#, Pengfei Tian#,*, Chin-Wei Sher, Jiang Wu, Hezhuang Liu, Ran Liu and Hao-Chung Kuo*

Title: Growth, transfer printing and colour conversion techniques towards full-colour micro-LED display

Published in: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doi:10.1016/j.pquantelec.2020.100263.


相關焦點

  • 解析Micro-LED display彩色化的3大主要技術手段
    例如一個8位PWM全彩LED驅動晶片,可以實現單色LED的28=256種調光效果,那麼對於一個含有三色LED的像素理論上可以實現256*256*256=16,777,216種調光效果,即16,777,216種顏色顯示。具體的全彩化顯示的驅動原理如圖2所示[2]。
  • Micro LED全彩化與波長一致性問題 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Micro-LED彩色化實現的三種方法  南方科技大學Tenure-track助理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召軍,彭燈、張珂以及臺灣交通大學郭浩中、佘慶威等人曾在《Micro-LED display彩色化的3大主要技術手段》一文中詳細介紹了Micro-LED彩色化的實現方法。
  • 顯示技術科普——Micro-LED
    目前,Micro-LED在外延和晶片的關鍵技術上都需要取得突破。Micro-LED的外延關鍵技術包括三個:波長均勻性一致性、缺陷和Particle的控制、外延面積的有效利用。而Micro的晶片關鍵技術包括五個:Sub微米級的工藝線寬控制、晶片側面漏電保護、襯底剝離技術(批量晶片轉移)、陣列鍵合技術(陣列轉移鍵合)、巨量測試技術。
  • 一文讀懂Micro LED顯示技術
    最近,LEDinside從最近臺灣固態照明研討會得到消息,Leti、德州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和PlayNitride皆在研討會上展現自己的micro LED研發成果。通過此前蘋果收購Luxvue後公布的獲取專利名單也以看出,大多都是採用電學方式完成轉運過程,所以說這才是Luxvue的關鍵核心技術   臺灣錼創執行長李允立近日也表示:"Micro LED成功關鍵有二:一是蘋果、三星這些品牌廠的意願;二是晶片搬動技術,一次搬運數百萬顆超小LED晶片,有門檻要克服。
  • 臺灣交大開發出傳輸速率1.5 Gb/s半極化綠光Micro LED
    因此,採用量子點螢光粉的色轉換技術,也被認為是克服RGB三色轉移的替代方案。採用色轉換技術僅需要單一顏色的LED光源,如藍光或近紫外光,可大幅減少巨量轉移製程的困難度,加速Micro LED顯示器全彩化的發展。量子點螢光粉具有高轉換效率、廣色域及高演色性等優勢,可以提升顯示器在色彩相關的性能。
  • ...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_網易...
    葉定偉 復旦大學(醫學院) 9 納米藥物生物界面蛋白冠的主動精準調控 佔昌友 復旦大學(醫學院) 10 ChondroFiller仿生支架搭載脂肪幹細胞外泌體促進肩袖腱骨癒合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何耀華 上海交通大學 11 新型雜化質譜晶片研製及轉化醫學應用 錢昆 上海交通大學 12 活性自組裝「納米園藝」 邱惠斌 上海交通大學 13 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增強巨噬細胞對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的實驗研究
  • 匯總: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2020考研複試分數線!
    這兩天,位於上海的3所自主劃線高校考研院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均發布了該校今年的研究生複試分數線,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具體如下:復旦大學2020考研複試分數線初試成績基本要求(非醫學類)初試成績基本要求(醫學類)單獨考試考生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
  • 2019 Micro-LED 產業技術峰會圓滿落幕
    在顯示產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Micro-LED註定要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次大會希望可以為全球Micro-LED顯示產業同仁搭建交流對話平臺,推動全球顯示產業技術和應用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 Micro-LED 產業技術峰會主持人南方科技大學孫小衛教授表示,隨著國民消費的不斷升級,驅動著硬體技術快速迭代更新,而一系列前沿技術的出現,也為顯示市場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日,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林偉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蘇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團隊共同合作,提出了數據驅動的因果網絡辨識的新型算法。該方法可以用於大規模複雜動力系統內蘊因果網絡的復現,有助於解析實際系統演化的本質機制和規律。
  • Micro LED顯示產業化的四大挑戰分析
    由於Micro LED需要處理極高數量與極小尺寸的晶片,在其顯示封裝技術與產業化面臨多項挑戰: 結構設計 傳統分立器件貼裝結構,除我司獨有的IMD封裝技術外,其他均難以達到P0.X要求,超薄、超高清等顯示要求對Micro LED顯示封裝結構提出新挑戰; 工藝開發 Micro LED顯示製造技術從實現路逕到成本良率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晶片製造、巨量轉移與鍵合
  • 全球大學就業排行榜 臺灣科技大學在臺灣的大學中居冠
    ­  據港媒報導,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16日發表「2017全球大學就業排行榜」,臺灣4所高校上榜。其中,臺灣科技大學排名65,在臺灣所有大學中居冠;臺灣大學排名122,較去年進步5名;臺灣清華大學排名136名;臺灣交通大學今年排名144。­  資料顯示,臺灣科技大學坐落在臺北市,以培養高級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為目標。
  • 2020 Mini/Micro LED顯示大事記!
    3月3日,TCL與三安半導體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成立聯合實驗室,開展 Micro LED顯示技術端到端開發,重點解決其工程化技術中的關鍵難題,加速Micro LED的試產與應用,實現從新型顯示材料、工藝、設備、產線方案到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面生態布局。
  • 雷曼光電:基於COB先進技術的 Micro LED超高清顯示產品是公司的...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月10日訊,有投資者向雷曼光電(300162)提問, 現在很多LED企業都在加大投資micro led,公司有技術壁壘優勢嗎?公司回答表示,LED同行企業和相關行業企業紛紛投資進入Micro LED超高清顯示領域,說明Micro LED是下一代未來新型顯示技術方向,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 2020年臺灣最好大學排行榜:臺灣清華大學第二,交通大學第三!
    寶島臺灣與祖國命運相連,臺灣的很多大學也是與祖國大陸息息相關,比如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都是蔣介石從大陸撤離時帶走的。那麼,這些大學,現在怎麼樣?在臺灣的排名怎麼樣?臺灣成功大學第三名:臺灣交通大學(與臺灣成功大學並列)
  • Micro LED技術又獲突破,商用進程加快
    ,被視為顯示技術的後起之秀,已經成為國內外顯示廠商和下遊終端廠商加緊搶灘的「技術高地」。全彩顯示是其中最有潛力的應用之一,未來的智慧型手機、手錶、虛擬實境眼鏡等小尺寸顯示屏都將受益於micro-LED技術。
  • 華燦光電加大中高端顯示晶片、Mini/Micro LED晶片的佔比。
    作者:未知時間:2019-12-09 來源:高工led網     北京時間12月09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摘要華燦光電給出的答案是消減低端通用產品產能,加大中高端顯示晶片
  • 聚積首推Micro-LED驅動晶片 最小支持0.55mm點距!
    近年來,終端顯示需求不斷攀升,顯示的載體也可謂推陳出新,micro-LED已成為顯示屏產業眾所矚目的焦點,根據LEDinside研究報告指出,預計5年內led顯示屏與穿戴式裝置將會是micro-LED第一波量產品的最佳應用範圍,使得跨領域產業鏈正火速進行串聯並加快應用布局。
  • 臺灣最好的大學, 相當於大陸的哪所大學?
    網友一: 北大和清華的綜合體 所有科目都很強 另外 臺灣的政治大學相當於大陸的復旦 法律新聞之類的文科很強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 臺灣最好的大學稱「臺清交成」 即臺灣大學 清華大學 交通大學 成功大學
  • 復旦大學EMBA學費及項目介紹
    雖然復旦大學EMBA教育的學費相對於其他開設EMBA項目的高校來說,比較高,但是綜合考量復旦大學EMBA教育專業的教學資源的話,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復旦大學EMBA學費包括聽課費、三個異地住讀模塊住宿費用、教材講義費、翻譯費、學校和學院圖書館、計算機中心的使用費、論文答辯費、上課期間午餐和課間茶點等費用。
  • Micro LED技術原理,Micro LED與OLED技術對比
    索尼也有過類似「技術不是問題,但應用市場還需要酌情考慮」的表態。即作為一個顯示大廠,索尼的市場理性,要比媒體報導的聳人標題冷靜的多。事實上,在Micro LED上真正的、高度的、官方的、長期一致性的「高調」表態的單位只有一個:「臺灣工研院」。不過,對此,一個顯然的事實是,在次世代顯示上OLED、QLED臺灣都已經落後韓陸企業,甚至進度不及日本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