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正常的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有的人會因為眼睛乾澀這麼點事想自殺。
但其實,嚴重乾眼是非常難受的,你可能整天什麼事都幹不了,從早上醒來睜眼就開始受罪,有時晚上睡覺也可能被疼醒。
我曾經見過一位患者,在試過各種乾眼治療,人工淚液、自體血清等,都沒太大作用,最後嘗試了鞏膜鏡,才終於基本回歸到正常生活。
鞏膜鏡是什麼東東
本質上來說,鞏膜鏡其實也是一種隱形眼鏡。但它和一般的隱形又不太一樣。
普通的隱形眼鏡,也叫角膜接觸鏡。但鞏膜鏡,顧名思義,是戴在鞏膜上的。
平常我們說眼睛黑白分明,其中黑眼珠是透明的角膜,白眼球就是鞏膜。
所以,鞏膜鏡會比普通隱形眼鏡大。
鞏膜鏡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光學區、著陸區、及過渡區。
光學區通常會比虹膜直徑更大,以保證不和角膜接觸,主要是起到矯正視力的作用。
著陸區,就是鏡片與鞏膜接觸的部分,要儘量與鞏膜弧度保持一致,避免局部受力不均和定位不好。
正是由於鞏膜鏡和角膜不接觸,因此兩者間會存在一個間隙,就可以在這個空間裝入液體,通常是生理鹽水。
通過填充液體,一方面可以矯正角膜的不規則散光,如圓錐角膜;另一方面角膜一直處於溼潤的環境,減少外界環境的影響,改善乾澀等不適。
鞏膜鏡其實由來已久
國內現在很少人在開展這個鞏膜鏡的驗配,所以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但其實鞏膜鏡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
19世紀80年代,國外有人製造了第一批玻璃外殼的鞏膜鏡,到1930年代隨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的推廣,鞏膜鏡開始被應用。
但是因為鞏膜鏡它扣在鞏膜上,導致淚液不能正常交換,而PMMA的透氧性不夠,因此佩戴者會出現角膜水腫、角膜缺氧等。
隨著60年代小直徑的角膜接觸鏡的推廣和流行,鞏膜鏡也就逐漸淡出大家的視線。
近年來,由於材料的改進,高透氧型鞏膜鏡又開始逐漸被應用於臨床。
鞏膜鏡有什麼優勢呢
角膜接觸鏡,主要有軟鏡和硬鏡。通常軟鏡會大一點,硬鏡也叫RGP,直徑會更小。
相對而言,RGP的透氧和成型性會更好一些。因此,像圓錐角膜這種不規則的散光,通常會用RGP來矯正。
但是,RGP比較硬,一直在角膜上滑動,角膜本身又很敏感,有些人就很難適應。並且,有些圓錐角膜後期很嚴重的情況,RGP也矯正不了。
鞏膜鏡就可以。
因為鞏膜鏡不和角膜接觸,所以不會有這麼大的不適。並且可以填充液體,所以對於後期很嚴重的圓錐角膜也可以矯正,延緩角膜移植手術。
所以,不管是原發性的不規則角膜,如圓錐角膜、角膜營養不良;或者繼發的不規則角膜,如雷射術後、角膜外傷、角膜移植術後,都可以用鞏膜鏡來矯正視力。
並且,由於可以在鏡片和角膜間儲留淚液,對於各種原因造成的乾眼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比如較難處理的暴露性角膜炎、甲狀腺眼病導致的突眼,都可以通過配戴鞏膜鏡來保護眼表。
國內還沒有廣泛開展鞏膜鏡
鞏膜鏡根據直徑大小,可以分為小鞏膜鏡(直徑在15-18 mm)和鞏膜鏡(18 mm以上)。
直徑小,和角膜的間隙就小,治療的效果也會小。但是直徑大,又要解決鞏膜散光的問題。所以驗配很需要專業技術和經驗積累。
很可惜,國內目前沒有太多開展鞏膜鏡的驗配。希望能儘快開展起來,讓圓錐角膜和重症乾眼患者可以多一項選擇。雖然挺貴的,一般都要1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