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百科全書上的標準解釋為,「疊層石,也叫層疊石,一般認為是由某些微生物,尤其是藍菌(舊稱藍綠藻)所黏結堆砌而成,它記錄了古代地球上的生命遺蹟,不過事實上古代的疊層石只有少數含有微生物化石。」
地球上有許多形成於前寒武紀的疊層石,其中較早的(如太古元)可能是單細胞藍菌聚落所遺留的化石;較晚的(如顯生元)則可能為真核綠藻的早期型態。
前寒武紀的疊層石,位於美國的冰河國家公園
現代疊層石主要可見於鹽湖或瀉湖當中,這些極端地帶較缺乏動物的覓食,例如澳洲西部的鯊魚灣哈美林池。
澳洲西部鯊魚灣的現代疊層石
我們這次行程中的重要一站便是要親身感受這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朋友。
塞提斯湖坐落於塞萬提斯以南,是一個不大的鹹水湖。不過,就是這個貌不驚人的小湖,卻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海洋生物疊層石的地區哦!
這就是現代疊層石,它是古生態系統的殘留物,是由藍藻藻叢生長發育後,由一定數量的細菌附著然後慢慢堆積,在水底相對穩定的狀態下它們生長的速度大於被海水剝蝕的速度,經過漫長的歲月,碳酸鈣使它們石化,逐漸形成疊層石。
別看這些其貌不揚的石塊,它們對地球的作用可大呢。疊層石,即遠古時代的藍藻,是靠光合作用自養的。由於光合作用,這種一度統治了地球的生物產生了大量的氧氣。當時地球的海洋裡有大量的鐵元素,鐵被氧化後便從水中分離出來,沉積在海底,經過數百萬年形成了如今的各大鐵礦 。而疊層石最大的功勞卻不是「成鐵」,而是產生了地球大氣中約21%的氧氣。氧氣的增多促使更多的生命得以出現,所以可以說地球生命就此開始。
自然界中有許多不同型態的疊層石,圓錐狀、層狀、分枝狀、圓頂狀或圓柱狀等。而塞提斯湖的疊層石的形態卻不同尋常。這些狹窄的、密集的、幾乎平行的列在疊層石中是非常罕見的。
除了疊層石之外,湖裡還棲息著各種各樣的底棲微生物群落,例如海藻墊。由於是鹹水湖,塞提斯湖水呈鹼性,營養很差,雖然為底棲微生物群落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但不適合大多數植物以及陸地和水生動物。
灌木因為土壤鹽分太高,都變得鹽化了。
疊層石群落如今正面臨著營養物質濃度升高的威脅。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編寫疊層石保護計劃,為今後幾代人保護這原始生命的遺蹟提供了方向。
對化石感興趣的大小朋友,跟著我們的博物老師一起去和這群特別的「老」朋友們say hello吧!
Fun連結:2018春節 | 樂享「孤獨」西澳親子遊學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