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路板的層數越多,特殊信號層、地層和電源層的排列組合的種類也就越多。
信號層應該與一個內電層相鄰(內部電源/地層),利用內電層的大銅膜來為信號層提供屏蔽。 內部電源層和地層之間應該緊密耦合,也就是說,內部電源層和地層之間的介質厚度應該取較小的值。 電路中的高速信號傳輸層應該是信號中間層,並且夾在兩個內電層之間。這樣兩個內電層的銅膜可以為高速信號傳輸提供電磁屏蔽,同時也能有效地將高速信號的輻射限制在兩個內電層之間,不對外造成幹擾。 避免兩個信號層直接相鄰。相鄰的信號層之間容易引入串擾,從而導致電路功能失效。在兩信號層之間加入地平面可以有效地避免串擾。 多個接地的內電層可以有效地降低接地阻抗。例如,A信號層和B信號層採用各自單獨的地平面,可以有效地降低共模幹擾。兼顧層結構的對稱性。
對於雙層板來說,由於板層數量少,已經不存在疊層的問題。 控制EMI輻射主要從布線和布局來考慮;關鍵信號:從電磁兼容的角度考慮,關鍵信號主要指產生較強輻射的信號和對外界敏感的信號。能夠產生較強輻射的信號一般是周期性信號,如時鐘或地址的低位信號。對幹擾敏感的信號是指那些電平較低的模擬信號。
對於第一種方案,通常應用於板上晶片較多的情況。這種方案可得到較好的SI性能,對於EMI性能來說並不是很好,主要通過走線及其他細節來控制。注意:地層放在信號最密集的信號層的相連層,有利於吸收和抑制輻射;增大板面積,體現20H規則。
對於晶片密度較大、時鐘頻率較高的設計應考慮六層板的設計。小結:對於六層板的方案,電源層與地層之間的間距應儘量減小,以獲得好的電源、地耦合。但62mil的板厚,層間距雖然得到減小,還是不容易把主電源與地層之間的間距控制得很小。對比第一種方案與第二種方案,第二種方案成本要大大增加。因此,我們疊層時通常選擇第一種方案。設計時,遵循20H規則和鏡像層規則設計。
1)由於電磁吸收能力差且電源阻抗較大,導致這不是一種好的疊層方式,它的結構如下:對於如何選擇設計用幾層板和用什麼方式的疊層,要根據電路板上信號網絡的數量、器件密度、PIN密度、信號的頻率、板的大小等許多因素。對於這些因素我們要綜合考慮。
對於信號網絡的數量越多,器件密度越大,PIN密度越大,信號的頻率越高的設計應儘量採用多層板設計。為得到好的EMI性能,最好保證每個信號層都有自己的參考層。 在設計多層PCB電路板之前,工程師們首先要根據單路規模、電路板尺寸以及電磁兼容性(EMC)的需求來確定電路板的層疊結構。在確定層數之後再確定內電層放置位置以及信號的分布,所以層疊結構的設計尤為重要。
資深工程師分享7種常見二極體應用電路解析
34個動控制原理圖,老電工看了都說好!
學EMC避不開的10大經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