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層石上顯神工 疊層石雕 世界絕活(圖)

2020-11-24 搜狐網
趙盛興父子經常一起研究雕刻技法

  一條體長僅30釐米的石雕鱷魚,不僅栩栩如生、動感十足,而且它血盆大口裡露出的那顆顆鋒利無比的小尖牙,讓人望而生畏,它嘴裡共有大小牙齒96顆,那尖牙比牙籤還細,這石雕讓人叫絕。昨天下午,記者在河東區津塘路福東裡趙盛興的家中,看著那些絢麗奪目、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疊層石雕作品,驚嘆趙盛興用罕見奇石雕刻的獨門絕活。  

疊層石雕 世界絕活

  趙盛興今年60歲,系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市文博學會會員。

說他的石雕是獨門絕活,那是因為他雕刻所用的石材,是薊縣中上元古界的疊層石。疊層石堪稱世界罕見奇石。經世界地科聯組織及二十多個國家的地質學家鑑定,它是形成於距今8至18億年的疊層石,是由海洋藻類沉積而成的古生物化石,被海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同一地質時期的「標準層型剖面」,有「大地史書」、「地質瑰寶」的美譽。趙盛興憑藉半生雕石的精湛技藝,憑藉他對石頭的酷愛,經反覆實踐摸索,成為世界第一位雕刻疊層石的民間藝術家。他的疊層石創作雕刻獲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國之最,日前,趙盛興破格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授予全國工藝美術優秀創作獎。老趙的作品獨具一格,大膽想像,功力深厚,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比賽並獲獎。央視等多家電視臺播放過他的專題片。  

自幼聰穎 半生石緣

  趙盛興天資聰慧,自幼酷愛美術,以素描見長,後來逐漸迷上雕刻。17歲時,趙盛興成為市特種工藝品廠的一名工人,進廠3個月,他便獨立完成玉雕作品,轟動全廠。學藝僅2年,他不僅出師(一般人需學徒3年),而且還帶組負責玉雕創新和設計。他帶的班組曾連續7年獲市級先進集體。1977年,他按當時出土的西漢時期著名文物銅器馬踏飛燕設計並雕成玉石雕件,成為玉雕馬踏飛燕的全國第一人。1978年,他設計雕琢的「萬馬奔騰」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出。1984年,薊縣發現了國寶級罕見奇石疊層石,這讓一向追求創新的老趙眼前一亮。他決心用疊層石搞雕刻創作。可這樣的想法,被地質學家甚至礦主認為是痴人說夢。疊層石質地比普通石頭硬,比玉石軟,加之其石性神秘難以把握,紋路複雜,有的地方很硬,有的地方像威化餅乾,層多酥脆。一次,老趙用一個月時間雕獨角獸,在基本完工時,卻因輕輕順一刀,那獸竟然掉下一條腿,讓他心疼了好幾個月。老趙說,已記不清失敗過多少次,雕廢的石料足能堆滿一個偏單。而憑藉老趙玉雕石雕多年的功力,憑他對石頭的深愛,他居然摸透了疊層石的脾氣秉性,20多年用精當的刀法給予了疊層石新的生命。  

石中辛苦 獨享其樂

  老趙說,這些年疊層石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除了吃飯、睡覺,他手裡常託著塊沉甸甸的石頭,十來公斤的石料在手中一託就是一天,雙手關節嚴重變形,腫脹疼痛。可靈感來了,老趙不僅能忘卻疼痛,甚至吃飯睡覺也不顧了。選料更為艱辛,老趙常帶著妻子李曉梅、兒子趙健淞,一起到薊縣深山選料,常常為求一塊好石,出沒於深山荒陌,攀崖涉水。崎嶇山路、暴土揚場,一家人常常變成土猴。而大雨傾盆,他們卻更要往外跑,借雨水衝刷來看清石頭顏色紋理。老趙說,有時半噸多石料才能出一個小擺件,有的一礦料卻一點也用不上。雕刻時更需屏氣凝神,老趙雕刻時要求屋裡絕對安靜,關掉手機,拔了電話線,甚至屋裡都不能有風。雕刻不僅傾注心血,更是怕一刀不慎便功虧一簣。這些苦在老趙看來,都是樂趣,他說咱天津特有的古化石,就應該咱天津人自己雕,把它雕好,讓世界給咱天津叫好。

相關焦點

  • 石家莊深山 現16億年前疊層石 什麼是疊層石?
    研究證實,那是世界罕見的晚白堊世(6500萬年前)的一種新的恐龍動物群。其中,大型蜥腳類恐龍不尋常華北龍(長近20米,高約5米),不僅為新的屬種,且為一新科;甲龍類的楊氏天鎮龍也為一新屬種。這一突破性的新發現,對我國特別是北方生物地理區、古環境及地殼的構造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4月18日,記者來到龐教授家專程拜訪。
  • 疊層石: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居然還有活的
    ,可以看出疊層石不是由單一細菌形成,而是由多種微生物協同共生形成的。地質學家在澳大利亞、北美和南非三個不同大陸的11個地點均發現了疊層石的身影,其年齡在25億年以上。此外,在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地寒武紀地層中也有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疊層石化石是2016年,於格陵蘭島西南部伊蘇阿變質巖中發現的,約形成於37億年前。
  • 疊層石: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居然還有活的
    攝影/王金成 地球上第一批製造氧氣的微生物製造了疊層石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盤古開天的故事,盤古從沉睡中醒來,發現大地一片混沌,於是用斧頭劈開了天地。混沌的大地,其實是地球產生之初的真實寫照。地球大約誕生於46億年前,這之後很久,地球上都沒有生命跡象,這裡到處充滿了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那時候地球上還沒有氧氣。
  • Fun分享|疊層石知多少
    百科全書上的標準解釋為,「疊層石,也叫層疊石,一般認為是由某些微生物,尤其是藍菌(舊稱藍綠藻)所黏結堆砌而成,它記錄了古代地球上的生命遺蹟,不過事實上古代的疊層石只有少數含有微生物化石。」地球上有許多形成於前寒武紀的疊層石,其中較早的(如太古元)可能是單細胞藍菌聚落所遺留的化石;較晚的(如顯生元)則可能為真核綠藻的早期型態。
  • 河北井陘發現距今20億年前古生物遺蹟層及疊層石礁體群
    馬寶軍說,他們新近研究區域位於太行山南段,省會石家莊市西南部井陘縣測魚鎮境內,大地構造上位於燕遼裂陷槽西南端太行灣中北部,距離省會石家莊市區80公裡。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發現露出地面較全的20億年前的古生物遺蹟層和疊層石礁體群,剖面出露較為完好。
  • 行唐縣又發現14億年前疊層石屬元古代
    與井陘頭泉發現的疊層化石群同屬元古代再次證明石家莊地區當時處於一個濱、淺海環境  賈女士來電:繼井陘頭泉發現疊層石古生物化石群後,日前,行唐縣也發現了與井陘頭泉疊層化石群屬同一時期的大型疊層石群。  本報記者陳冬李小白報導:3月2日,記者再次邀請河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地質專家閻同生副教授前往行唐現場。
  • 陝西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洛南疊層石
    隨著季節的變化、生長沉澱的快慢,形成深淺相間的複雜色層構造,疊層石的色層構造,有紋層狀、球狀、半球狀、柱狀、錐狀及枝狀等。小秦嶺地區中元古界地層中疊層石的大規模發育,對於認識華北地層區元古界地層形成環境有著重要意義。上部陳家澗組潮間-潮下-淺灘沉積相中的交錯層理、潮汐層理、水平層理、沙紋層理、波痕、板狀交錯層理等十分清楚。
  • 陝西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洛南疊層石
    ▲藍田灞源青崗坪鐵銅溝組與太華巖群不整合素描圖位於小秦嶺地區元古界典型剖面中略靠下部,下、中、上三部分均以陸源碎屑巖建造為主,但巖層中保存的各類沉積構造,明顯反映出三種不同的沉積環境。下部鱉蓋子組巖石具交錯層理、潮汐層理、波痕、乾裂等構造,屬濱海-邊緣淺灘-潮坪沉積序列。
  • 大自然的博物館 聽得見的疊層石
    因為周圍沒有明顯的海浪或海流,這些藻類便世世代代在一個固定地方一層疊一層向上生長,形成層疊生長的花紋,所以這樣形成的巖石就叫作疊層石。疊層石花紋中的暗色層是藻類植物死亡後的屍體和分泌物,花紋中明亮的部分是其他沉積物質。這樣的紋層越細密,說明環境變化得越頻繁,記錄的信息越多。形成疊層石的藍藻依靠光合作用維持生命並不斷生長,在此過程中會釋放出氧氣。
  • 棗莊發現地質瑰寶疊層石 被稱作「大地的史書」
    棗莊發現地質瑰寶疊層石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濟南5月5日訊(棗莊臺 渠玉峰 沈守濤)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棗莊市山亭區漢諾莊園日前在整理園區過程中,發現了成片的疊層石。
  • 會講話的「石中花」 透過五億年疊層石探尋古氣候的奧秘
    「地質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原則是將今論古,通俗的講就是今天是打開過去的鑰匙,通過酉陽大面積的疊層石,可以推斷大約五億年前,酉陽乃至重慶已經就屬於亞熱帶氣候了,這裡曾是溫暖溼潤的淺海地區。」張鋒解釋道。沈中 拍攝根據以往研究,疊層石生長受環境制約,多發現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附近風力小,海浪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藍藻的「痕跡」保留在疊層石上。沈中 拍攝在提到這些「石中花」是如何形成時,張鋒分析道:「藍藻具有趨光性(或稱向陽性),喜愛追逐太陽光活動,陽光充足時生長較快,相反則較慢,這樣長此以往的生命路徑導致疊層石『花紋』橫切面多是圓形,縱切面是圓柱形。」
  • 山西五臺山發現23億年前疊層石 迄今國內最大
    昨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著名地質專家李江海在五臺山南臺山麓考察時,發現一塊球狀碳酸鹽巖石竟然是23億年前的疊層石該石是迄今為止國內已知體量最大的疊層石。五臺山的地質記錄非常完整,地層也很齊全,完整保存了上萬米厚的古元古代 (25-19億年前)滹沱群沉積地層,完美記錄了這一階段地球的演變歷史,時間跨度達6億年之久,具有全球地質對比價值,堪稱「地球早期地質歷史博物館」。這次發現的疊層石球體形態精美完整,表面紋理清晰,直徑約450釐米,高度500釐米。
  • 江蘇:徐州賈汪將建造省級疊層石地質公園
    中國園林網1月18日消息:徐州市賈汪區申報的疊層石地質公園日前順利通過省專家組評審,省國土資源廳下文批准賈汪省級疊層石地質公園建設資格。賈汪省級疊層石地質公園位於大洞山風景區內,包括蘆山、黃山、大京山三座疊層石山,其中蘆山、黃山總體面積約1000萬平方米,大京山東部疊層石單層面積達9平方公裡。賈汪省級疊層石地質公園地質遺蹟景觀分為12亞類16個基本類型。
  • 重慶酉陽再次發現寒武紀疊層石 堪稱中國南方之最
    昨日,酉陽縣古生物調查組在酉陽板溪鎮附近發現面積約1.8平方千米寒武紀疊層石。這是繼去年10月該縣後坪鄉之後,重慶境內第二次發現。  「這次發現疊層石的規模,以成片石林形式出現,堪稱中國南方之最。」重慶二零八地質遺址保護研究院張鋒博士表示。
  • 平山深山驚現16億年前疊層石 有的像恐龍
    研究證實,那是世界罕見的晚白堊世(6500萬年前)的一種新的恐龍動物群。其中,大型蜥腳類恐龍不尋常華北龍(長近20米,高約5米),不僅為新的屬種,且為一新科;甲龍類的楊氏天鎮龍也為一新屬種。這一突破性的新發現,對我國特別是北方生物地理區、古環境及地殼的構造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4月18日,記者來到龐教授家專程拜訪。
  • 天津薊縣疊層石地質公園近期將接待遊客
    中上元古界鐵嶺地區疊層石公園位於鐵嶺子村西山。    新華網天津12月8日電 目前,天津薊縣正在加緊建設中的鐵嶺疊層石地質公園接近收尾,近期將向社會開放。據介紹,中上元古界是袒露在薊縣城北府君山至下營鎮常州村的標準地層剖面,全長25公裡,記載距今18.5億至8億年的地質演變史,被譽為「世之瑰寶」和「大地史書」,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
  • 原是16億年前疊層石
    又是近一小時山路前行,終於見到了康先生所說的成片的「化石牆」:眼前一米多高的石壁上,顯露出一段段「化石」,它們有的呈橢圓形,有的呈長條狀,有的則明顯像一截裸露在石壁上的「動物骨骼」。解讀:它是疊層石 是改變地球演化歷史的化石眼前的景象讓大家震驚,而龐教授卻開始了勘察工作。他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又用鐵錘在上面又敲又劃。
  • 山西五臺山發現23億年前巨型疊層石
    新華網太原8月29日電(記者葉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地質專家李江海日前在山西五臺山南臺山麓考察時發現一塊23億年前的疊層石。  這塊球狀碳酸鹽巖石體量達450cm(直徑)×500cm(高度)左右,是迄今為止中國國內已知規模最大的疊層石。
  • 疊層封裝技術
    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 (ITRS), 三維疊層封裝技術能更好的實現封裝的微型化 。三維疊層封裝具有如下特點 :封裝體積更小 , 封裝立體空間更大, 引線距離縮短從而使信號傳輸更快, 產品開發周期短投放市場速度快等。疊層封裝主要應用在移動手機、 手提電腦、數位相機等手持設備和數碼產品中。三維疊層封裝主要分為三種形式:載體疊層 、 裸晶片疊層和晶圓疊層。
  • 地質專家在五臺山南臺山麓發現23億年前巨型疊層石
    巨型疊層石 佛教在線山西訊 2008年8月23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著名地質專家李江海,在山西五臺山南臺山麓考察時,發現一個23億年前、體量達450cm(直徑)×500cm(高度)的球狀碳酸鹽巖石,並確定是迄今為止國內已知規模最大的疊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