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每當仰望星空,是不是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和好奇?有沒有一個突然的念頭:想要把這份美好在手中呈現這個願望實現起來其實很簡單哦!
又到了天文小姐姐科普製作系列內容的時間啦。咱們看看,今天小姐姐們會教我們製作什麼呢?聽說,和月亮有關!
月相演示儀
月相變化是不是既有趣又神秘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製作月相演示儀的小手工,感興趣的你快點和小編一起動起手來吧。
首先我們需要準備的手工材料有:兩個紙盤、刻刀、曲別針、剪刀、水彩筆、鉛筆、卡紙、碳素筆、尺子、雙面膠。接下來就是製作月相演示儀的步驟:
1. 在紙盤1中間畫出一顆地球,再在地球的上方刻出一個小於地球的圓形作為月球和一個長方形作為填寫月相名稱。(使用刻刀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2. 用卡紙剪出一個圓形作為太陽並進行上色裝飾。
3. 拿出紙盤2,在紙盤2的背面等分八份並標記出相應的月相位置。
4. 將步驟3製作好的太陽貼在紙盤2的邊緣。
5. 將紙盤1和紙盤2用背對背的固定在一起。
6. 在紙盤2中相對應的位置上畫出月相圖案並在上方標註出月相名稱。
好了,我們的月相演示儀就完成啦,下方還有手工小視頻,大家也可以觀看視頻和小編一起製作月相演示儀,帶著它去看一看今天的月亮長什麼樣子呢?
月相變化
從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話,到如今的探月計劃,神秘的月球一直引發人們無限地遐想。月球也是人們肉眼可觀測最直觀的天體,大文學家蘇軾就曾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可見人們早就注意到了月之陰晴圓缺的變化。今天就讓我們來揭開「月有陰晴圓缺」這句詞背後的奧秘。
月有陰晴圓缺
由於月球本身並不會發光,所以只能靠反射太陽光才能被我們看見,我們在地球上看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相對於整個月面的狀態被稱為月相。
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還和地球一起圍繞太陽公轉,當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之間的位置發生變化時,我們會看到月球被照亮的部分發生了周期性的變化,這就是月相變化。

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 ——凸月——下弦月——殘月——新月。就這樣循環,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是一個朔望月,大約是農曆的一個月。

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的,這一天叫做 「新月」 或者 「朔」 ,是農曆的初一。
過了新月,隨著月球的公轉,在地球上可以看到一絲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天空西側,弓背朝西,叫做「蛾眉月」,是農曆初三、四。
到農曆初七、八,可以看到半個月球,凸面朝西,叫做「上弦月」。
到農曆初九至十四,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叫做「凸月」。
農曆十五、十六、十七,能看到一輪圓月,叫做「滿月」或者「望」。
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叫做「下弦月」。
再過幾天,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牙,弓背朝東,叫做「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