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這件事,不是三峽沒用,是手機太給力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防洪這件事,不是三峽沒用,是手機太給力

觀察者網7月11日報導,微信和微博被洪水話題刷屏了,到處都在調侃「看海」、「在家釣魚」、「五十年一遇年年遇」……在我的記憶中,似乎手機裡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水。隨著一號颱風深入內陸,被波及的範圍越來越大,三峽工程這個職業「靶子」又被拎出來吐槽。無數網民抱怨:「三峽為什麼擋不住洪水?」「怎麼有了三峽,洪水反而越來越大了?」某些人更是憤怒地指責三峽工程「製造」了2016年的洪災,把湖北、安徽乃至江蘇的洪澇都歸結於修了三峽大壩。

拋開某些人缺乏地理常識,無法辨別下遊內澇和幹流破堤的老問題,今年洪災的影響似乎的確很要命,在媒體上佔據的篇幅已經和1998年相當,國家領導人再次站到了長江大堤上,搶佔新聞頭條。面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信息,我產生了好奇心:到底這場災害在氣候上是什麼概念?影響有多大?和三峽有什麼關係?

要準確回答這幾個問題,「感覺」靠不住、朋友圈和微博也只能渲染局部的新聞噱頭,還是要用事實和數據說話。下面我來嘗試給出幾個對比數據:

一、天災還是人禍?

最基本的問題是洪水的來源——如果今年的降水的確不同於一般年份,那顯然洪水應該解釋為天災;反過來說,如果今年的氣候接近於往年的平均水平,那麼洪災當然是人禍。1998年的洪水原因主要被歸結為天災,原因就在於當年驚人的降水量。

回溯一下年初的新聞報導,可以發現從春天開始,各個部門就在驚呼今年的天氣不尋常。強大的厄爾尼諾現象將給今年的汛期帶來可怕的考驗。很多指標都相當或者超過了1998年。

厄爾尼諾推遲颱風生成-中國天氣網

2016-05-23根據歷史統計,在厄爾尼諾次年,颱風受其影響的表現更為明顯,主要特徵是較常年生成的時間偏晚、總數偏少、強度略偏弱。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表示,常年首個颱風生成的平均日期是3月下旬,而在厄爾尼諾次年,日期會明顯偏晚,如1983年首個颱風生成日期是6月25日,最晚的是1998年,一直到7月9日才生成首個颱風,較常年偏晚了3個多月。

一號颱風「尼伯特」已生成,專家稱颱風過少也不是好消息

今年的颱風季已經打破一個紀錄——2015年12月17日,第27號颱風「茉莉」消失,自那以後,西北太平洋上就再沒有出現過颱風。到今天,「颱風空窗期」正好滿200天,成為史上最長。原先的前三名分別是1998年的199天、1973年的198天和1982年的197天。

颱風過少絕不能算是好消息,因為這往往意味著副熱帶高壓的位置異常。正常情況下,每年夏季,副高會按一定節律自南向北移動,從而帶動聚集在副高北側邊緣的大片降水雲系一步步掃過我國東部地區。但假如副高一直盤踞在南方,它既會壓制颱風,也會讓南方無法擺脫雨帶。

徐明說,1998年的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在這一天氣背景下形成的。那年直到9月,颱風只出現了4個,不到常年平均的三分之一;全年一共只有14個,是歷史上颱風最少的一年。

今年長江流域或發生1998年量級大洪水南京備戰防汛

4月11日,2016年全市防辦主任會議召開,通報了我市汛期的相關情況。據悉,受歷史上最長、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今年汛期降雨量偏多,持續時間較長。根據國家防總、長江水利委員會預測,2016年汛期長江流域防汛形勢不容樂觀,發生1998年量級大洪水可能性很大,南京要未雨綢繆做好防大汛、搶大險、抗大災的準備,確保城市平安度汛,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主汛期多條江河水位超1998年

5月31日8時至6月2日13時,西南東部、黃淮南部、江淮、江南北部和東部及湖北、陝西南部等地出現較強降雨,部分河流水位超警。從6月1日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正式進入主汛期,目前多條江河水位已經超過1998年同期水位。各地的防汛行動進入到戰時狀態。

今年以來降水量僅次於1998年

與1998年一樣,今年同是厄爾尼諾次年,我國的氣候背景和氣候條件與1998年有許多類似之處,所以,今年的雨情和汛情與1998年有一定可比性。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首席專家葉殿秀表示,研究表明,厄爾尼諾事件對我國氣候將產生明顯影響;與1998年相似,今年長江流域降水明顯偏多也是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的結果。1998年6月至8月,長江流域發生了繼1954年之後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少有的重澇年份。

今年入汛以來,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暴雨日數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松花江流域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二多,遼河流域平均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五多,而且以上兩個流域的平均暴雨日數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多。不過與1998年不同的是,今年雨帶位置南北擺動大,暴雨過程比1998年偏多6次,但最長持續時間不如1998年。

這些4-5月的報導和最近的降雨統計說明,「汛情比1998年嚴峻」絕不是洪水發生後編造的藉口,而是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被預測的警告。作為超強厄爾尼諾的次年,中國的確要迎戰一個將被記入歷史的雨季。

二、最終破壞力有多大?

第二個問題是洪災到底對普通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威脅?是不是比歷史上同樣級別的降水更嚴重?如果僅從朋友圈來了解事實,那麼似乎一半中國人都泡在水裡發微信。但我們還是要靠數據來說話:

最直觀的數據就是洪水死亡人數。我查閱了歷年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民政部的工作總結,把25年來的洪澇死亡數據做了個簡單表格:

這張表格很粗糙,許多年份的死亡人數可能未包括失蹤人數。不過從有統計的年份來看,失蹤數量一般是死亡數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即便把最後幾年的數字都加上三分之一,總的趨勢也非常明顯——死亡數字在迅速下降,從每年數千縮減為數百人(2010年數據計入了舟曲等地的泥石流死亡)。這顯然是一個了不得的進步。今年的數據呢?

洪水襲26省份1192縣186人因災死亡

據國家防總消息,截至昨日(2016年7月3日),全國已有26省(區、市)1192縣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3282萬人,因災死亡186人、失蹤45人,倒塌房屋5.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506億元。

這和2015年上半年相比,的確上升了很多。

全國今年洪澇受災人口超2000萬因災死亡99人

2015年06月26日記者從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獲悉,今年以來全國共有21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截至26日,全國洪澇受災人口2043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695千公頃,因災死亡99人、失蹤20人。

總的來說,死亡人數比2015年翻了一番,今年的災情不一般。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恐怕全年死亡人數要在700左右。但無論如何,死於洪澇災害的人數不太可能超過1000人——在2008年之前,從未有任何風調雨順的年頭淹死人少於一千,1996和1998年更是多達四五千。從災害的最終威脅來說,應該承認水利設施和救災措施還是比較給力的。

三、三峽發揮了什麼作用?

第三個問題要分析一下三峽工程的功過。不過國家防總的數據太粗糙了,很難從中分析出長江中下遊洪水的傷亡。但我們可以嘗試複習一下1994年三峽開工以來的全國傷亡數據

從這個數據來看,如果剝離其他流域洪水傷亡(顯然不關三峽的事)和三峽上遊流域的傷亡(舟曲泥石流在三峽上遊幾千公裡的白龍江),總的來說,三峽工程的進展和死亡人數的下降同步,尤其是三峽兩次提高蓄水位都在死亡人數下跌階梯附近。考慮到20年來總人口增加了1/6(2億),長江幹流中下遊兩側的城市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洪災對中國人的影響下降幅度比這張表反映的還要大。或許我還不能具體數出三峽救了多少人,但至少不能對著數據說三峽把問題搞的越來越嚴重。

四、誰製造了錯覺?

儘管前面有事實有數據,但洪水新聞佔據了朋友圈也是事實。為什麼上次大洪水沒有這樣的聲勢呢?

因為那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啊!

上次長江流域大洪水是2010年。那一年中國有舟曲泥石流,全世界也是一個災害多發年:

數據顯示2010年死於自然災害者20年來最多

2010年是近20年來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年份之一。

災害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共發生自然災害373起,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100億美元,受災人數2億多人,因災死亡人數達到了29.68萬人,其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災難為海地大地震,共造成超過22萬人死亡。

研究中心還指出,2010年共出現了182起洪水災害,所造成的受災人數也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而這一趨勢也延續至了2011年,澳大利亞、巴西、斯裡蘭卡等地最近都遭到了洪水襲擊。

但是,2010年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手機功能還僅限於打電話,2008年下半年發售的iPhone3G在中國是絕對的奢侈品。實際上,2009年中國才發放了第一批3g牌照。即便你是一個引領潮流的潮人,買了最新的智能機和3g服務,用手機拍照上傳也是昂貴而低效的傳播行為——自媒體網站還處於嬰兒期。2009年下半年,新浪微博內測,2010年10月,微信開發團隊第一次開會,2011年1月微信才發布試用版。這意味著對於網絡自媒體來說,2010年的洪水就像大禹治水那樣遙遠,至於1998年的大洪水,和砸死恐龍的小行星一樣處於史前時代。這2016年的洪水對網民的威脅雖然遠小於當年,但對於習慣於睡前刷手機了解世界的中國人來說,這是「史上」第一次洪水,當然會有「史無前例」的網絡影響。

然而,細想一下,那麼多網民悠閒地坐在窗前拍樓下的一片汪洋,抱怨三峽工程的「錯誤」,恰恰說明他們覺得洪水沒什麼實質性威脅。而即時的洪水現場照片不斷刷屏,反而證實了網絡基站暢通,大多數基礎設施未受破壞。這些多視角的照片和即時傳遞的災區照片當然比過去的報紙頭條更有衝擊力,更能渲染洪水的威脅,讓網民覺得這個國家在天災人禍之下遭到了驚人的破壞,但如果要對洪水的實際影響做有效評估,最好用二戰時期的老段子來衡量一下自己接收到的信息:

1943年,美國空軍向美國統計學家亞伯拉罕?沃爾德(AbrahamWald)尋求加固飛機的建議。飛機只能搭載有限重量的護甲,當時已有的建議是將護甲裝在機翼、機身中央和尾部。為何選擇這些部位?因為完成任務返航的那些轟炸機在這些部位布滿了彈孔。

沃爾德解釋稱,這樣做是錯誤的。空軍之所以見到完成任務返航的那些轟炸機在這些部位布滿彈孔,是因為當飛機被擊中機翼、尾部或機身中央時,它仍然能返航。沃爾德當時問道,那些被擊中其他部位的飛機哪裡去了?它們始終沒有返航。瓦爾德的建議是,將護甲裝在返航的飛機毫無損傷的那些部位。

參照這個老段子。如果你認為三峽工程增加了網絡上對洪水的抱怨(進而認為洪水比往年更嚴重),首先要考慮是不是因為三峽工程保住了下遊幹流大堤的安全。

相關焦點

  • 從衛星地圖看三峽大壩35年的變化!三峽可不止防洪
    ▲長江衛星地圖,來源:BIGEMAP地圖下載器關於三峽工程最早的設想,來自孫中山在1919年的《實業計劃》。到1992年4月3日,三峽工程終於正式付諸實踐。三峽工程是目前全球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是中國人民利用自然環境、改造客觀世界的偉大創舉。二、三峽的利弊三峽工程的利弊從上個世紀就開始爭論不休,當然這並不是個例。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 而三峽大壩在修建好之後,再也沒有像之前那樣超大規模洪災的發生了。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能在下遊多修建幾個類似於三峽大壩呢?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特別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中下遊再建一座?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它最大的功能是錯峰防洪,其次的功能才是發電和航運,而近期長江流域的一個多月暴雨,讓三峽大壩狠狠的刷了一把存在感,因此有朋友就提議,既然三峽大壩效果那麼好,何不在中下遊再建幾座?
  • 三峽水庫還能存多少水?160米左右的水位意味著什麼?三峽集團相關...
    「第一,三峽庫區幹支流降雨,15日、16日這兩天集中強降雨,三峽庫區產流比較明顯。第二,重慶以上和貴州烏江流域這兩個幹支流合成來水,它們前幾天一直在下雨,也就是庫區的降雨來水和重慶以上和烏江的來水疊加影響,形成了長江今年2號洪水洪峰,到61000立方米每秒。」
  • 網傳三峽大壩已變形,三峽大壩:黑我?先漲漲知識吧
    近日南方汛情嚴重牽動著大家的心我國長江流域汛期洪量大更需要重視防洪工作而防洪便是三峽工程興建的首要目標之一但就是如此重要的工程卻被一次次的造謠、抹黑此報導一出瞬間被各大媒體闢謠結果,這毫無根據的謠言最終讓大陸網友笑成一片在經歷多次造謠後想必三峽大壩也非常無奈為什麼自己的防洪能力總是遭質疑?為什麼「躺槍」的總是自己?
  • 面對洪水,三峽大壩很「脆弱」?聽科學家解開三峽大壩的奧秘
    三峽大壩真沒有那麼「嬌氣」「三峽大壩是否已經變形」、「三峽大壩很脆弱」……近期兇猛的洪水使這些謠言「捲土重來」。張志會強調,這些謠言都是無稽之談。「網上流傳的『三峽大壩變形』的照片是谷歌拍攝的,事實上是谷歌衛星圖的影像生成方面存在問題,三峽大壩其實沒有變形。」谷歌衛星圖片並不是直接拍攝的。
  • 雨季來臨,三峽大壩,你那裡還好嗎?
    近日 南方汛情嚴重 牽動著大家的心 我國長江流域汛期洪量大 更需要重視防洪工作 而防洪便是三峽工程興建的
  • 三峽大壩為什麼不提前把水放空?
    也就是說,三峽大壩即使不提前把水防空,也不影響此次的防洪;而且如果未來幾天長江上遊再次遭遇降雨,三峽大壩還有100多億立方米的庫存能夠攔截洪水。三峽大壩為什麼不提前把水放空?首先我們要說,三峽大壩是無法將水排空的,這是因為長江的水是流動的,即使人們想要排空三峽大壩的水,上遊的水也會源源不斷地流向三峽大壩。
  • 三峽大壩,盛世豐碑,堅固程度可抗核打擊!網友:鑽地彈呢?
    然而,當解放大軍南下路過湖北、湖南兩省時,看到的不是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而是被滔天洪水衝擊得千瘡百孔的土地,以及流離失所的百姓。這時候,我黨對這項水利工程有了新的認識,它的出發點不再是發電和航運了,而有了一個更重要的目標——治理長江、消除水患!20世紀50年代初,長江水利委員會提出了以防洪為主的治理長江的戰略計劃。第一階段以加固堤防為主,恢復和提高已有堤防的抗洪能力。
  • 三峽大壩:黑我?先漲漲知識吧!
    近日   南方汛情嚴重   牽動著大家的心   我國長江流域汛期洪量大   更需要重視防洪工作   而防洪便是三峽工程興建的   首要目標之一   此報導一出瞬間被各大媒體闢謠   結果,這毫無根據的謠言   最終讓大陸網友笑成一片
  • 三峽大壩扭曲變形?三峽副總回應:固若金湯巋然不動
    三峽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範夏夏7月11日接受了中國三峽傳媒記者的採訪,發表了對三峽工程安全狀況的看法。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巋然不動範夏夏指出,三峽集團要用大眾的語言告訴大眾真實的三峽大壩,來引導公眾的認知,對那些造謠惑眾者,必須態度鮮明。三峽集團作為三峽工程的建設者和運營者,有責任有義務告訴民眾三峽大壩真實的狀況: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巋然不動,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 又傳"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回應
    「這一說法純屬惡意炒作!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另外,所謂的大壩變形和防大洪水之間也沒有必然關聯,拼接在一起,容易引起公眾誤解和恐慌。」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三峽大壩面臨竣工以來最嚴峻考驗 爭議話題常存
    「萬千百」——這就是趙雲發不停地重複回答的問題。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的過程中,他多次被電話打斷,趙捂住手機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那我就在電話裡一起解釋了。」  按照三峽工程的設計防洪標準是:千年設防,萬年校核。
  • 外媒:三峽大壩變形、潰壩?權威人士:危言聳聽、別有用心!
    19日,「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平穩通過三峽大壩。每年雨季,南方多地發生洪澇災害,三峽大壩就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 又傳「三峽大壩變形」?專家:純屬惡意炒作
    來源: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記者:唐婷日前,一條「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的網絡傳言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這一說法純屬惡意炒作!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
  • 「三峽一洩洪,宜昌就被淹」?休得胡言
    但今年汛期,這條老謠言又重出江湖。據《中國經濟周刊》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說,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是最結實的壩型,不僅不怕長期浸水,其抗壓能力反而會在100年內水越泡越結實。實測結果也表明,已經蓄水17年的三峽大壩,目前的混凝土抗壓能力已由當初設計的25兆帕,升至目前的43兆帕,遠遠超出了設計標準。
  • 還傳播"三峽大壩變形」?專家:純粹是惡意炒作
    這張合成的圖片會讓人以為兩張截圖中的"黃小坤」為同一人。 "朋友圈的屏幕快照與我無關,我也不知道「先生」是誰黃小坤」位於福建寧德,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發布我的個人信息。黃曉坤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最早從朋友處得知這一消息時,黃小坤感到很愕然。"
  • 三峽大壩無變形危險 可防止荊江地區發生毀滅性災害
    今年長江防汛三峽發揮多大作用環球時報:此輪長江流域汛情期間,三峽工程在防洪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發揮了哪些作用?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負責人:三峽水庫嚴格按照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調度指令進行防洪運用。截至19日,三峽工程在此次汛情中已累計防洪運用5次,攔洪總量約140億立方米。
  • 三峽水電站收入令人震驚
    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三峽工程主要有防洪、發電、航運三大效益,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但今天,我們要來說說發電。發電是三峽工程的主要經濟效益,所發電力主要售予華中電網、華東電網、南方電網,截至2012年底,三峽水電站累計發電量達6291.4億千瓦時,如果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2元GDP計算,6291.4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支撐我國7.5492萬億元GDP。